02.28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于若木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1919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著名营养学家,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夫人。1986年,于若木同志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

于若木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于明信是中国清朝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回国后出任山东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被称民国初年山东省四大教育家之一。因为父辈是教授、学者,于若木在开明、宽松、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以优秀成绩小学毕业之后,于若木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于若木早年在北京

1933年9月,于若木到北平投奔其兄长,先后在北平两吉女子中学、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35年初中毕业后,于若木考入北平女子第一中学。受进步同学影响,年仅16岁的于若木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新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分队长,并协助党组织从事地下交通工作。后经北平地下党组织批准,于193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于若木在北京就读的学校——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一时间北平的气氛显得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于若木与其他同学一道南下回到了老家济南,不久和妹妹于式坤(后改名于路琳)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被派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来担任了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的私人看护。

“鼻痛带来美姻缘”

陈云与于若木相识、相知、相爱于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共同走过的57年革命生涯里,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互助互爱,堪称革命伴侣中的楷模。

1937年11月29日,陈云同志从新疆到延安,不久即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从小就有出鼻血的毛病。这时,他的旧病复发,不得不休息。组织上考虑陈云同志需要人照料。于是,在陕北公学五队选中了于若木。这样,于若木很快就到陈云那里报了到。

那时,陈云住在延安城里的一个窑洞里。于若木去了之后,就在窑洞门口摆了张办公桌,值个班。陈云有什么话,就替他传达一下。需要找医生,她就跑去喊。调到陈云身边,于若木有时一面对他进行滴鼻子药水一类的护理工作,一面帮他处理杂事。不到1个月的精心护理,陈云病愈了。

在这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陈云和于若木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陈云与于若木

一次,陈云问起于若木有没有爱人,谈过恋爱没有。于若木羞涩地回答:“我还不懂。”陈云便小心地说,他现在也没有爱人,问她愿不愿意交个朋友。

相处久了,陈云向于若木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于道源专程赶到延安。陈云认真、坦诚地向于道源讲述了他和于若木相识的经过,并郑重地征求于道源对两人婚事的意见。于道源久闻陈云之名,深知他是一位踏实、稳重、立场坚定的革命者,对他们的结合表示完全赞成。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在陈云的支持下,还在新婚中的于若木就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了5个月,紧接着陈云又支持她进入刚刚成立的马列学院深造。“陈云在窑洞里给于若木上党课”的故事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

1939年5月28日,于若木在信中向大哥于道泉报告了她和陈云的婚恋情形:“你问我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么?这里无所谓‘家庭’。陈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学习。他住在机关里,我住在学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这是延安所谓‘住礼拜六’。”“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在于若木写这封信的前一个星期,陈云早给于若木的大哥写过一封信。信的一开头,陈云写道:“昨天接到由甘肃转来您(于道泉)从伦敦来的信,很高兴。”在介绍了当时的抗日形势之后,陈云才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绍:“说了半天,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而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7年余,此后10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于若木原名)认识,于去年3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

陈云和于若木结婚不久,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延安,他知道这个事情后,马上就作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陈于二人相识相恋的经过。其中,后两句是说孙中山跟宋庆龄的结合最初缘起于宋庆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而陈云寻找医疗看护结果也促成姻缘。

1941年,于若木因为怀孕妊娠反应大,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习,以后又在马列学院研究室学习。1944年3月,陈云根据党中央的安排调离中组部,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协助贺龙处理边区经济事务。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陈云与于若木

这时于若木也调到陈云身边工作,担任机要秘书,帮助处理来往公文。也是从这以后,于若木有了更多的机会见证丈夫陈云的不凡经济才干,以及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做人做事原则。从此,于若木随陈云转战南北,从关内到关外、从地方到中央,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成为陈云同志的得力助手,始终没有分离。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全家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50年5月,于若木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1961年担任陈云同志秘书。1964年后,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植物园工作,任党总支书记。在那里,她一方面认真学习植物学知识,一方面做好全园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她顶住压力,竭力维护陈云同志的声誉,与“四人帮”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即使受到严重迫害,仍不放弃原则。1975年5月,于若木恢复工作。1977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审干办公室主任,她认真开展拨乱反正工作,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1979年9月,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1985年,营养学家于若木(右二)参加全国临床营养工作座谈会。

80年代初,于若木同志倾心祖国的营养事业,深入营养学领域探索研究,关心民族营养事业的发展。她组织各领域、各方力量,为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的健康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如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生营养餐、学生奶、培训营养师等工作,为我国营养事业发展、提高我国人民身体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1989年,于若木亲自到小学教室察看小学生就餐情况。

于老编撰并出版了《于若木文集》、《于若木论学生营养》、《于若木与中国营养促进文集》等专著,积极倡导并参与实施了“护苗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餐及学生饮用奶计划、三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立“现代营养学”、疑难杂症的治疗和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助。为了更好地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向社会募集资金,她组织发起并指导创立了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会等重要工程,为我国营养食品的发展,为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1999年8月,于若木(右三)在吉林省临江市桦树镇视察人参栽培项目

由于在营养、食品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1987年7月被评为研究员。

于若木同志还非常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为了更好的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助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发掘老同志以革命传统为目的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年1月,她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丙乾,以及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等同志联合发起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于若木慈善基金会。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邓小平曾为其姻缘作诗

陈云与于若木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于若木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由于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她成为了我国现代营养保健事业的开拓者,在营养学、食品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她一生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具有较深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文化知识基础。她严格要求自己,襟怀坦荡,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她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德高望重,平易近人,被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地称为“老大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