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在英國的海外擴張過程中,大三角貿易的地位特別重要,因為它是英國崛起的第一桶金。

大三角貿易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實際上就是16-19世紀,歐洲商人在美洲、非洲和歐洲這三個地區之間搞貿易,這三個地區聯起來,正好是一個大三角。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大三角貿易裡面標準的貿易路線是這樣的:

第一步,歐洲商人把工業品、朗姆酒、槍支從歐洲運到非洲,這些東西賣了以後,就地換成黑人奴隸;

第二步,把黑人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賣掉以後,購買美洲生產的糖、菸草和白銀;

第三步,把美洲的東西運回歐洲賣掉,再採購歐洲產品。這樣一個貿易循環圈就是大三角貿易。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所以,大三角貿易也被稱為“黑奴貿易”,把黑奴當作交易品,這裡面有大量的血腥和罪惡。這種罪惡當然是事實,不過我要告訴你,黑奴貿易並不是大三角貿易的主要內容。

大三角貿易和英國的“第一桶金”

“大三角貿易”的真正重點是通過向美洲運黑奴,在美洲搞生產,然後把美洲的產品運到歐洲,所以你看這是什麼?實際上就是開發美洲,打造近代史上第一個跨洋國際經濟圈。英國在這裡扮演了絕對的主角,並且掙了大英帝國的第一桶金。

那麼,這第一桶金對英國到底有多重要?

我們先看一下大三角貿易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經濟學家計算發現,到18世紀末,大三角貿易的出口已經佔英國總出口額的60%,大大超過了英國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出口,這個比重就不得了。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我們再看它的利潤。英國在大三角貿易的主要時期,利潤率超過50%,年均獲利將近200萬英鎊,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大三角貿易不光給英國帶來了錢,就是所謂資本的原始積累,它還帶來了人。

這人不是非洲的黑人奴隸,而是英國自己的人口。一個牛津大學的教授研究發現,正是大三角貿易的繁榮,導致英國出現了新一輪的嬰兒潮。這正好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勞動力的基礎。所以,這是環環相扣的。

大三角貿易對英國來說是名符其實的第一桶金。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英國的壓倒性優勢

既然大三角貿易是歐洲商人在做,不是英國一家。那為什麼英國就能在裡面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他國家為什麼就不行?這個問題,其實史學界並沒有現成的答案。如果一定要找,那就是我在第一講提到的,由英國的制度精神延伸出來的,大局觀。

這個答案你可能不滿意。因為大局觀這個東西太抽象了,是個人都知道大局觀很重要。怎麼英國人就有,別的國家,像法國就沒有啊?我這裡想說的是,事實上,大三角貿易裡面就是英國人體現出了很強的大局觀,而且這種大局觀是有具體表現的。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蔗糖貿易:英國VS法國

我舉個蔗糖貿易的例子。蔗糖貿易是大三角貿易裡面的重要一項。當時歐洲人對蔗糖的需求很瘋狂,所以像西班牙、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國家都在自己的熱帶殖民地種甘蔗、煉蔗糖,然後運回歐洲去賣。那英國人的大局觀體現在哪裡呢?我就對照法國人來說一下。

我們先看種甘蔗。蔗糖貿易的關鍵在於甘蔗種植。法國人怎麼做的呢?一看到蔗糖好賣就一哄而上,在自己的殖民地遍地開花式地,到處去種甘蔗,結果很多都不成功,交學費交得太多了。

那英國人呢?英國商人明顯要沉得住氣,他先搞試點。在加勒比海中間一個叫巴巴多斯的小島試種甘蔗。5年以後,英國人覺得差不多了,就把這套做法快速複製到其他地方。所以英國的蔗糖貿易一開始量很小,但一旦開始增長,那就是跳躍式的。

第一次試種20年以後,蔗糖已經成為英國從殖民地進口最多的東西,進口糖的價值佔總進口額的一半以上,遠遠超過法國。

從這點你看,英國勝在哪裡?勝在對時間步驟的規劃上,他不在乎起跑慢,但他保證在中段以後能夠碾壓對手,這種規劃就是大局觀。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甘蔗園經營:英國VS法國

我們再看甘蔗園的經營。英國的甘蔗園和法國甘蔗園都搞起來以後,它們相比怎麼樣呢?從利潤率看,英國的甘蔗園比法國的差不多高一倍,而法國甘蔗園到18世紀因為資金鍊斷裂,出現了大量倒閉,英國甘蔗園什麼事情沒有。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法國搞甘蔗園開始往往只想著種甘蔗,煉蔗糖;而英國人從一開始就把甘蔗種植、運輸、資金、市場這些環節都放在一起考慮。倫敦的資本對英國殖民地的甘蔗種植進行總體調控,所以英國人的甘蔗園是和英國的整個商業和資本網絡聯成一個整體。這反映出什麼呢?這就是英國人對蔗糖貿易各環節的統籌,還是大局觀。

所以,光從蔗糖貿易這一項,你就可以看出英國人這種大局觀的作用。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然了,在大三角貿易裡面,英國人的大局觀絕對不止這些,它還有更宏觀層面的體現。

比如說,英國是用一種雙向維度來做大三角貿易的,特別是和美洲的貿易。什麼叫雙向維度?我們說,大三角貿易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把美洲產的糖、菸草、小麥這些農產品運回歐洲。對於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這一步就是一個從美洲到歐洲的單向貿易流。

但是,英國不一樣。它把大三角貿易的商品流動,特別是從美洲到歐洲這最後一個貿易環節看成是雙向的,就是不光把美洲看成是一個農產品的來源地,而且還要把美洲作為一個市場,讓原來的貿易流向美洲迴流。這種視角和做法就比其他所有國家都高了一個層次,結果當然很不一樣。英國的產品在美洲的銷量不斷擴大,最後美洲成了英國的一個重要出口市場。有多重要呢?英國當時出口的工業品裡面,有三分之一是賣到美洲的。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這一點你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也不僅僅是多掙利潤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為英國後來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動力。我在後面工業革命的模塊裡還會提到。

最後,英國人的大局觀還體現在它的全球視野上。其他歐洲國家在做大三角貿易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把歐洲的產品運到非洲,把非洲的奴隸運到美洲,把美洲的農產品運回歐洲,是一種簡單的大三角循環,是區域性的。但英國不是這樣,它是從全球角度來做大三角貿易的。

販賣奴隸的大三角貿易,為什麼最後英國獲勝


比方說,它出口非洲的產品裡面,不光都是英國本土的產品,還有它萬里迢迢從印度運過來的棉布、染料這類東西,相當於對全球貿易資源進行再分配,這部分再出口的商品比例可不小,要佔到它向非洲出口的25%。所以,它的大三角貿易,實際上把它當成全球貿易在做,它的站位就比其他歐洲國家高。

為什麼我說英國在大三角貿易裡勝出?關鍵是在於它的大局觀。

同時我也想說,今天我們回頭看這段大三角貿易,實際上可以進一步理解什麼是大局觀。就像上面我說的英國的做法,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利益格局來看,可以從時間節點來看,從單向或者雙向維度來看,當然也包括地理範圍。正是這種多向度的因素,才支撐出了一個具體的、真實的大局觀。這樣的大局觀,才能在現實中真正地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