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觉得南京怎么样?

心的雷雨季


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单位组织培训有幸去了一次南京,四天的时间里真是有一种感觉再也不想回北方了(最后还是回来了),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讲,南京的各个方面都令我耳目一新,这是我到过最有魅力的地方也必将终生难忘。下边分成吃、行、住、游、人等几方面来说(由于拍照技术不佳,手机像素也不行,而且是夜晚,出来的效果大家请担待):

一、吃。当天中午从北京坐高铁,到了南京已经是傍晚,公司接待直接奔赴距离住所不远的饭店,菜肴方面以小龙虾为主,麻辣的、盐焗的、蒜蓉的、原味的,对于我这个不吃海鲜的人来说当天也吃了不少,还有一个鱼头豆腐汤格外的记忆犹新,长时间的炖煮使鱼的胶原蛋白和豆腐充分融合起来,既没有腥味,而且豆腐特别的丝滑,咬上一口回味无穷(没发美食图片,怕拉仇恨)。

行:吃完饭没有着急回酒店,几个同事选择出去溜达一下,这一段距离切身感受到这个城市的魅力,夜晚灯光明亮,道路宽阔,主干道和非机动车道划分清晰,而且设计特别宽;街道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尘土,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很高,整个城市空气湿润清新。特意留意了一下,车辆在距离斑马线一个车位的距离就已经开始停车了,刚开始以为是个例,但是走了这么几个路口发现每辆车都是这样,没有车抢行,都是主动礼让行人,而且鸣笛的几率很小,和北方大城市相比没有特别的嘈杂声。

住:逛了一段路程以后返回入住的酒店,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房屋内部现代化程度很高,或许是刚落成装修完工投入运营的吧,一开门就无线连接电视和音响自动进行播放,卫生间透明设置内有窗帘,隔音较好,整个房间的氛围有一种情趣酒店的意思,可惜我是和男同事同一个房间(跑题了)。

游:在南京的这几天里总共去了两处景点,最印象深刻的恐怕还是秦淮河夫子庙,几十条花船错落有致的排放着,80块钱船票游览了一遍秦淮河


整个往返过程40分钟,听着游船广播的讲解,仿佛置身那桥两旁建筑的每个故事其中。

夫子庙

乌衣巷,这个很出名

夜幕降临,游人开始增多,外国游客也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还有大批的僧人

第二个地方去的是南京奥体中心

有两栋楼特别高

顺便还爬上南京眼大桥看了看长江,真是宏伟壮观,一片长江天际流,望不到边(那段时间长江大桥维修禁止通行,所以很遗憾没去成)

最后一个说说这里的人:没注意观察男的尽看女的了(要我老婆看见还不打死我),身材普遍不高,脸说不上很漂亮但是能经得起推敲,皮肤超好特别白,穿上旗袍特别有江南女子那种韵味,说话声音很温柔,就那种感觉让人很想去保护(可惜我已经结婚了)。

这样的城市,这样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文明的南京,四天的时间让我依依不舍,或许我不习惯南京多雨的天气,但是这里的一切让我不虚此行,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来的。



由于工作的原因,出差南京几次。没到南京之前,对南京的认知仅停留在抗日战争时期。到了南京之后,被这座城市切底震撼了。南京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座城市。

第一次去南京是坐飞机去的,禄口机场到市区有地铁直达,非常方便。那是2018年的1月3日,天气好冷。我到迈皋桥时,天已经很黑了,一走出地铁站,天空中就飘着很小的雪花。对于从广西最南边来的人,人生第一次看见下雪,那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就在地铁站附近找了家酒店住下了。价格不贵,两百块左右。旅途劳顿,第二天快中午才起来。出门一看,天啊,到处是银装素裹,茫茫一片。前台推荐我去钟山看雪。坐的地铁过去,在下马坊下,路上行人很少,到了山脚下游人才多起来。中山陵景区是免费的,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台阶有点陡,费了好大劲才爬上陵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孙中山先生的墓室。许多游客到了中山陵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觉得中山陵并没有什么好玩的,和爬山没什么区别。但中山陵不是游乐场,它文化深厚,意义深远,就连让游客们叫苦不迭的台阶都有它的文化和意义。



下山后顺路去了明孝陵,传说朱元璋就葬在此山中。门票80,都被破坏了,没什么古迹,但历史氛围很浓烈。是世界文化遗产。置身其中,一种民族自豪感由然而升。


第二天去了夫子庙,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还有很多特色小吃。后面由于有事完办,就没有时间游玩了。

第二次来南京是同年的夏天了,百忙之中抽了两天时间去了趟南京长江大桥,圆一下儿时的梦,看看长江。长江水面比相象中的要宽阔得多,大桥也雄伟。还游了玄武湖,最初以为湖心几个小岛,一会就游完了,谁知越走越远,回头也不想,后来干脆去徐达的墓看看,可惜导航错了,没看到。然后就一直沿着湖边外的马路走,走到我怀疑人生,共走了五个多小时。走到了军区,也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走之前去了趟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很多人,大家自觉的排起了长龙。勿忘国耻,都在大家心中。


后面又来了两次南京,环境优美,非常宜居。开放包容,同时保持着自己古老的气质。这就是我对南京的真实感受。


防城港微资讯


作为安徽人,我离南京比较近,一百多公里,也去过南京!

作为紧挨着安徽的江苏省会,南京人说话的口音和安徽滁州、合肥和马鞍山一带非常接近,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南京是安徽和江苏两省东西的中间地带。曾经在历史上作为安徽的省会,或安徽处理省务的城市。所以,提到南京,安徽人听来也很感亲切!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厚重,更有太平天国后期被攻陷和日本对南京人民的大屠杀,让南京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加上紧挨安徽,可以对周边的安徽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但对安徽的经济发展贡献并不大。这也是导致安徽省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华东地区,南京、杭州、青岛和合肥对外来人口包容度最高,很少出现排外的现象。众多的名胜古迹,让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城市!

江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定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中心,拉高了南京的科技内涵。让南京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合肥的崛起,合肥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和逐步加强,南京对安徽的虹吸效应也会逐渐降低。

南京未来的发展突破在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业和服务业!祝福南京更加繁荣,南京人民更加幸福!


郑瑞文2015


如果要对南京做个准确评价,必须把握历史脉络,沉淀过往得人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萧齐诗人谢朓的《入朝曲》,不吝惜他赞美的语言,描绘了繁荣壮丽的金陵城。

虽然同处江南,南京却没有苏州那样的精致,也没有杭州那样秀气,南京有的,是大气。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万里长江奔腾而过,雄伟的地势孕育了南京有别于其他江南城市的独特气质。不似江南别致的小桥流水,南京城总是透露着恢弘的历史气息。

南京的大气又似乎影响了这里的语言。迥然于吴侬软语文绉绉的温婉和含蓄,南京话的大大咧咧总是透露着一股子直爽和豪迈。人们总是嫌弃南京话的土气和不斯文——余姚学者余秋雨在其散文《五城记》中就道明了他对南京话的挑剔:“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当然,久居南京的人自会明白,南京话的亲切朴实,会给友人之间增添格外的活泼与自在。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建康与古罗马共享人类古典文明两大中心的美誉。然而骄傲的六朝时代并未给南京的城市面貌留下太多痕迹。有“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之称的同泰寺,六朝原貌早已荡然无存。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对其扩建重修,亲自题额“鸡鸣寺”,寺名沿用至今。

在明城墙的围绕下,南京内里刻画着的,更多是明朝的风骨。哪怕明故宫仅残存遗址,中华门镝楼不再,南京星罗棋布的明初名士印记,依然陈述着那时的辉煌。邓愈墓、宋晟墓、李文忠墓、明中山王陵园……漫步南京,或许不经意间,就会和明初那个大气磅礴的岁月来一次跨时代的交流。

南京有着太多的历史故事,甚至多到有一些沉重。南京有着太多的屈辱,然而每一次都能重新找回本该属于他的光荣。

天下归晋,乱世自建业终。永嘉南渡,六朝于建康盛。安史之乱,李白著《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岳飞收复建康,牛首山壮志饥餐胡虏肉。集庆一战,明太祖龙兴此地。七下西洋,郑和宝船扬帆南京。

近代史自《江宁条约》始,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终,期间有过辛亥革命南京光复的希冀,有过震惊中外大屠杀的悲怆,也有过侵华日军南京投降仪式的荣耀,南京几乎见证了我们民族一百年来所经历的一切。

年轻人旅游大抵是不喜欢南京的。比起苏州清新雅致的园林、杭州如诗如画的西湖,南京的景点总显得有些压抑。是的,南京并不适合悦目娱心的游山玩水,也不适合走马观花的闲庭信步。这里以景色闻名的梅花山、玄武湖、栖霞寺、燕子矶,也总和沉重的过往剪不断理还乱。

读懂历史的人方能读懂南京,南京骄傲于他承载过的民族理想。南京不仅仅是南京人的南京,南京属于整个民族。正因如此,明太祖与孙中山长眠于此,万人凭吊。

大气的南京地势,庄严的南京景点,没有赋予南京人少言寡语的性格,却孕育了朴实的南京方言和南京人的率性随和。按理南京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有太多值得品味的典故,但南京人却不曾因此抱有太多的自负,南京人安于自在生活。只有在外人对南京评头论足的时候,南京人才会据理力争几句,然而又往往笨嘴拙舌,仓皇落败。当然,南京人也没那么记仇,两句话最能体现南京人的潇洒——“多大事啊”——“不存在”,没来得及收起你歉意的笑容,南京人早就把小磕碰抛在脑后了。

也许是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吧,承东启西,融南洽北,数千年不同的人群在这里汇聚和发散,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在南京找到适合自己的元素。如今的南京,明城墙依旧,却不影响道路的四通八达;紫峰大厦矗立,并不碍眼玄武湖的碧波荡漾。热闹商圈的喧嚣,与民国公馆的静谧并存。曾有幸于傍晚在紫金山顶俯瞰南京,灯火辉煌中诉说着过往十里秦淮的繁华,大都市的拓展并未完全掩盖原有的自然风貌。

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现代与古典相容,构成了南京博爱的山水城林。

一日三餐,谁都离不开吃地,南京人在吃地方面,死磕两种动物,一是鸭子,盐水鸭板鸭烤鸭鸭血粉丝,凡是能想到的吃法都先来一遍;另一个是奶牛,牛奶奶牛反正l,n不分舌头就是捋不直不信跟我念“刘奶奶爱喝牛奶”20遍对不住您啊我也念不了。

南京人挺喜欢花花草草的,一年到头都要顾着,一月是腊梅二月是迎春花二月兰三月是梅花四月是樱花五月是梧桐,一整个夏天路两旁边的梧桐简直把公路变成了绿色的隧道,车走在里面一点不热。八月份看桂花的时候,就可以顺手在街边买几包糖炒栗子,一路走一路吃。空气里面都是桂花的甜香,不来一碗赤豆小元宵、桂花糖芋苗都觉得对不起这大好的时光。九、十月份就上栖霞山,看红叶漫山遍野的样子,感觉好像一年又到了头。这时候梧桐树的叶子要落啦,银杏倒是刚好,金黄的小扇子随风飘落,打个旋儿就是腊月,要过年啦!

南京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但在他人眼中也许会另一番感受,因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南京的样子。比如吃货要讲秦淮八绝,汉服爱好者要说云锦,我要讲乡愁。

乡愁挥不去,来串臭豆腐。

茭白红烧肉,香干炒芦蒿。

大碗皮肚面,桂花糖芋苗。

江上鲫鱼美,烟波望海流。

南京是南京人的浪漫,仅此而已


李泗安


每次看到关于南京的问题都忍不住想要回答,因为对这个城市有着不一般的情节。

南京的地理位置呀经济发展呀这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在此不做阐述,因为这些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回到正题谈谈我对南京的印象,有以下几点:

1,南京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这么久厌恶了上海的不属于我的快节奏,想去一个安静一点的优雅一点的城市工作生活。南京映入了我的眼帘,从她早上一块四毛钱的饼,八毛钱一杯的石磨豆浆,老城区的吆和声便可以看出来。所以南京是一个优雅安静的慢都市。



自己找零的一块四毛钱的饼。但是我们都是直接给的一块五毛。

2,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优厚的城市,从南京的地名便可体现三分,比如像“中华门”这样带门字儿的地名就不少。老城墙,老房子。不喜欢大白天的南京,喜欢晚上南京的那种宁静,褪去了车马的聒噪。骑上单车,约上三五好友围着老城墙晃悠一圈挺好。


夜晚的骑行分队,共享单车挺方便。

3,南京的风景真的挺漂亮,紫金山看日出,玄武湖划船戏水,等等等好多漂亮的地方。老门东吃进南京美食,在此不推荐夫子庙,去过的都懂得。

春天的玄武湖


紫金山美丽的日出。

早晨的夫子庙。

哈哈,南京挺好。


求一段倾城绝恋


以前没考大学的时候,听在上大学的邻居大哥和我说,南京是个依壁雕凿的城市。瞬间脑海里浮现了大气磅礴傍山傍海的画面。所以义无反顾的报考了南京的学校。到了南京一年,才知道,依壁雕凿是句南京话。(笑话一个,我爱这座城市!)


雷阿哥


作为一个北方人 在南京上学

初到南京,第一印象觉得南京市区很小,不够大气,当时不会注意满街的梧桐,也没有心思用历史的眼光去品味这座城市。那时我不知道周围城市对南京的调侃,也不在乎经济实力在对一个城市评价的重要性,仅仅第一感觉,很普通的一座城。

而后的几年,即使江北建邺的发展都被我见证到了,但对这座城市依旧谈不上感兴趣,毕竟高楼大厦日新月异见的太多。这是中国的样子,不是南京。

对南京的好感从一次春游开始,几个好友坐轮渡过江,在市区骑行,说着听到的关于南京城的故事,历史太久的地方,能让我们想起谁的歌谁的故事谁的诗。也许仅仅是因为开始注意满街梧桐,就能对南京多升出一点好感,而这样的在城市中的细节又太多,那好感也就积累了许多。多走多看,这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的城市,需要用点耐心去体会去融入的城市。

对城市的感情之于北京,因为故乡。之于重庆,因为姑娘,之于南京,因为生活。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


吱一下上


南京是一座去了就会爱上的城市,今年11月中旬作为今年旅行的最后一站,我选择了南京,从此爱上这里!南京的秋天美成了金陵!南京的人民很是热情啊,无论是问路还是其他信息,都会很热情详细的告诉我,南京的地铁公交也很发达便利,第一次体验地铁在高架桥上走!不过南京的房价也很贵!!!不知道找一个南京姑娘做老婆是种什么体验!附南京照片!










等风来的小胖子


从出生到现在尽六十个年头,可以算的上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人了,年青时因工作需要曾在多个省会城市工作生活过,可能是由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以及随不说咱家乡好的情怀,总觉得故乡南京是我最适应生活的城市,在外省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总会将暂住地的各方面与家乡南京相比较,比如早此年网络还不发达普及的年代,每天必修的阅读报刊时,就感觉无论是报刊可阅读内容质量,还是报刊的发行种类都不如南京,当时南京本地发行的各种报刊,每天都有近十种之多,相比我的暂住地却只能二.三种报刊,在说吃的方面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但无论什么地方的美食,我还是觉得都不如南京的盐水鸭可口美味,交通方面南京多年前老城区的道路之宽畅且畅通的路况,是大多省会城市旧城区比不了的,市政建设以及住房方面,这几年通过旧城改造,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市民的居住条件,改变最大的我觉得在气候方面,尤其是夏季已经不在过去的火炉城市之例,相比杭州市夏季清凉舒服多了,还有就是经济的发展方面,不要看目前GDP低于杭州.苏州所谓天堂之地,但南京科教文的根基扎实,人文格局大气豪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是东部地区,手屈一指强大富足文明宜居的特大型城市。


施大林67


我是南京隔壁的,12年毕业后来南京工作,但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对南京的感觉就是发展比较快。

1、南京人还是比较包容的,城市中心活动可能比较集中。所以新街口总显得人特别多,好在最近几年有一些商业体集中出现,应该多出现点卫星城这样的。

2、交通比较方便,平时基本地铁出行

3、便利店少不方便,罗森的出现可能会让好的改变吧

总之蛮喜欢南京的,无奈房价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