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灵与肉》: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就是那个朱时茂扮演的牧马人

《灵与肉》: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就是那个朱时茂扮演的牧马人

《灵与肉》: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就是那个朱时茂扮演的牧马人

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以知识分子许灵均为主人公。这是一个时代的弃儿:被亲人抛弃,被社会遗弃,“资产阶级遗弃了他,只给他留下一个履历表上的‘资产’,后来,人们又遗弃了他,却给他头上戴了顶右派帽子”;他的一生几乎都是不自由的:父母婚姻不自由的产物,被亲人丢下成为孤儿,为了完成指标被划为右派,婚姻由“法律”决定,他感到“屈辱、自怜、孤独”却含泪隐忍,“与牲口为伍”,在牧马的“劳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做出了唯一一次选择:拒绝和归来寻子的父亲出国,回到那黄土高原的农场,“被自己感动”。

这是一个灵肉并不平等的人,经过漫长的三十年,而“历史上任何三十年都从未容纳过的那么多变故在”,个人遭遇与时代让他无力抉择,被亲人遗弃的屈辱,被时间遗忘的迷惘,特别是在“文革”中被划为右派,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又在风浪过去的某一天被“平反”,从乡村到城市令他感到不适,而时代的惊心动魄并不让他敏感,反正在多变中变得麻木,学会妥协。

《灵与肉》: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就是那个朱时茂扮演的牧马人

他的肉体在牧马,在劳动,而他的精神却处于荒芜之中,他要给自己找一点安慰,在他父亲的眼里,这是“坚定的信念”,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则要用“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观来“激励”自己,“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下车时他感到“踏实”,回首半生,他爱自己的生活,包括过去的痛苦,从而找到一点“人生的意义”,最终达到了灵与肉的“平衡”。

然而平反的价值在他妻子眼里还不如五百元的钞票,当荒废的年月用金钱来衡量,这一切都显得无比荒诞。所谓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当他看到多年未见的父亲,当他进入城市,又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长久的隔绝中,他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精神上的困顿使他迷茫,为了证明“他没有白白走过那么艰苦的道路”,为了寻找他“生命的根”,他更愿意回到农场去从事令他自信的工作——牧马或是教书育人。

《灵与肉》:张贤亮笔下的许灵均,就是那个朱时茂扮演的牧马人

印象最深的便是许灵均在被亲人抛弃后的那句,“他看到有一段马槽前没有栓牲口,就爬了进去,像初生的耶稣一样睡在木头马槽里。”长大的他戴上了帽子,下放到牧场,用平凡的时光接触土地,直到父亲再次从国外回来。可是许灵均再也受不了了,他的心灵已经扎根在土地,受不了密司宋的香气,他怀念像儿时棕马一样带给他安慰的媳妇,秀芝。幸好,父亲让他移民是为了补偿,补偿失落的亲情,消弥罪恶感;而许灵均,在北京,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坚定了自己对土地的信念。

周作人在其《人的文学》中提出文学应反映人的的灵肉二元,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然而,灵与肉并非是和谐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矛盾又不断寻求彼此的平衡,这一过程体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也必成为文学探索的主题。

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像是空旷原野上的野马,自由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