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的藤牌兵算特種兵嗎,為什麼最後被撤銷了?

第一軍情


清朝的藤甲兵算得上是一支特殊兵種,但算不上現代意義的特種兵。頂多是一支用來近戰的輕便奇兵罷了。

他們正式編制屬於“漢軍旗—驍騎營—護炮藤牌軍。”滿清在入關前就已經有了藤牌軍,職能上用來護衛大炮,掩護佟養性的“重兵營”。但後來康熙按照鑾儀衛林興珠的指點仍然改制了一批500人左右的“滾牌老虎軍”。

藤牌兵身上一身虎紋短打,頭被虎頭形狀的布包起,手持長刀,最顯眼的是一面繪有虎頭抽象花紋的藤編盾牌。



其實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藤造鎧甲與盾牌的習俗,太遠的不說,明代戚繼光大名鼎鼎的鴛鴦陣中,手持刀盾的藤牌手就是非常重要的兵種。藤牌兵能有效的攔截倭寇的火繩槍與弓箭射擊。



明代鄭成功軍隊中大量使用了這些東西。藤牌比金屬便宜,比木頭堅固,南方又多藤,適合大規模製造藤甲,遇水不沉,故而非常適合船上水軍使用,在沿岸襲擾清軍時,想必給清軍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藤牌軍就是先鋒主力,有力的打擊了荷蘭人。據說鄭成功的藤牌可以擋護全身,荷蘭人的鳥槍打不穿,藤牌手翻滾著就拉近了距離,從容砍殺敵人。



說到清朝的藤牌兵,必須提到一個人——林興珠。這個人曾經與叔父林日勝一起響應鄭成功的號召,舉義旗驅除韃虜。最勝時聚眾數千,據多個山寨。

在鄭成功帳下時,他們得到並學習了藤牌兵系統的戰法。但順治十三年時,支撐不住的林家叔侄二人被攻破山寨,投降做了順民。



林興珠這個人很有才,印證了金子到哪都能發光的道理。他隨後在康熙年間參加了平定吳三桂等發起的“三藩之亂”,因功被康熙招入京城,授鑾儀衛鑾儀使,還封了侯,入籍了鑲黃旗。

幾年後,康熙欲發動雅克薩之戰,但深懼俄人火器之利。他參謀了眾武官的意見。當召見林興珠,問其應對之法時,已是頭髮花白的林興珠胸脯一拍:“這有何難?可用滾被法破之!”

康熙奇怪了:“啥叫滾被子啊?翻牌子滾床單我倒是拿手。”

林興珠說:“柔能克剛,要抵擋火槍射擊,拿普通的大棉被就行。”

康熙又問:“除了滾棉被呢?”

林興珠回答:“那就是滾牌了,正好我家就有。”



康熙當即讓林興珠拿藤牌及幾個熟悉藤牌的家丁來示範,據說效果非常理想:“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康熙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他命人拿去了頭的箭去射。結果幾個高手都射不中,再搭弓時,滾牌手已經滾到面前,狀似比飛鳥還快。



根據《清史稿》記載,康熙非常看重滾牌手,當即命人去山西、河南、山東三地,去尋找那些被分散流放的福建明軍舊部,專門要藤牌好手。同時命令福建提督施琅從福建投誠的明軍裡選拔藤牌片刀好手,並搜刮相關的裝備。



康熙看過送來的藤牌後,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

經過康熙修改加固的盾牌,在林興珠的督造下迅速的被改造出來。部隊整編好後,迅速的被投入到雅克薩的戰場。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林興珠的滾牌手大放異彩,他們利用自己輕便堅盾的優勢,在黑龍江中迎戰俄軍。他們裸身下水,夾了棉被的藤牌頂在頭上,俄軍的槍械無法射穿,嚇得大叫,稱他們為“大帽韃子”。



這些福建滾刀手門就這樣抵近敵船,用刀子砍對方的小腿。一番痛擊,繳獲對方軍艦,對方被殺死30多人,俘虜15人,自己沒死一個。

勇猛的福建人們當時還不罷手,直接隨著大隊攻城,每人抱了一捆柴草到城下,威脅燒城,俄方頭目額裡克舍嚇得趕緊投降。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2000攻城部隊,有400是林興珠帶的漢軍旗福建藤牌兵,他們佔據城南土埠,與沙俄軍來回血戰,殺傷了大量敵軍。連額裡克舍也被斬殺。



因為鑾儀衛的原因,林興珠的藤牌兵幾乎成了御林軍。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林興珠帶著藤牌軍左右不離的護駕。並在內蒙赤峰一帶血戰駱駝兵,大敗對方。

不過這個林興珠下場並不好看,他為滿清王朝帶來了藤牌兵,並拉著一眾前明的福建兄弟為康熙出生入死,最後卻遭了滿臣的嫉妒,一紙上書,就讓頭髮全白的林興珠明升暗降,落個永鎮塞外的結局。這些藤牌軍全部成了齊齊哈爾的水軍,當地不少人的祖先都是這批福建的移民。



林興珠雖然不在了,但藤牌兵的傳統卻被滿清保存了下來並繼續使用。甚至嚴禁民間私自制造藤牌。

但康熙年間藤牌手其實已經是落後的軍隊,他們面對的敵人也並非正規軍。雖然福建藤牌手們英勇的贏得了無數次戰鬥,卻不可能幾百年如一日的維繫一個王朝的下墜。



1841年,廈門的藤牌軍面對英軍新式步槍的槍陣,夾了棉被的藤牌再也無法抵擋子彈射擊,賴以成名的“滾地式”避彈在正規軍集火面前也只是徒然送死罷了。



這個時候,還有什麼能阻止藤牌軍的沒落呢?封建社會最終抵擋不住火槍大炮的時候,藤牌軍也不過是夾在歷史磚縫中的可憐蟲。他們算不上特種兵,只是依靠“滾地”與“堅盾”剋制火槍的精兵。

最終的“藤牌軍”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受慈禧命令迎擊太平軍,於1851年全軍覆沒。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意義不大。

滿清的藤牌兵,主要是收編鄭成功麾下林興珠的藤牌兵。

而林興珠的藤牌兵,是在明末作戰的部隊,主要的特點是使用林興珠和長刀,用於近距離作戰。

客觀來說,藤牌不如金屬盾牌防禦力強,但藤牌比較輕,造價低,而且不容易沉水,比較適合水軍作戰。

早在戚繼光剿滅倭寇的時候,就大量使用藤牌兵,對抗日寇的冷兵器。

所以,鄭成功的水軍裡面有不少藤牌兵,讓滿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藤牌可以有效防禦刀槍劍戟的刺砍,也可以抵抗弓箭。至於有人認為可以對抗火槍,薩沙就不敢苟同。

即便當年的火繩槍,彈丸的威力還是很大的,即便金屬盾牌也不容易抵抗。

不過,滿清的火繩槍不過,主要還是依靠弓箭,或者繳獲明軍的火銃作戰。

滕培對付弓箭是沒有問題的,而明軍的火銃主要發射霰彈,不可能擊穿藤牌。如果用藤牌保護人體要害,還是可行的。

但藤牌兵,畢竟是冷兵器時代的東西,早就過時了。

在1840年,少量藤牌兵也曾經和鴉片戰爭的英軍作戰。

實戰中,英軍的火槍可以輕鬆擊穿藤牌,藤牌兵也就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還不如只拿一把鋼刀衝鋒了。

至於藤牌上面畫的虎頭造型,這是打仗又不是拍電影。

難道有個老虎,洋人(羊人)就會怕?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虎神營就該殺光一切洋人了。


薩沙


藤牌兵怎麼能算特種兵?

藤牌明代就大量裝備軍隊了,民間習武者也有很多習練。

比如明末清初的武術家吳殳所作的《手臂錄》中,就有〈藤牌腰刀說〉,源自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裡的《藤牌總說》。

如果把範圍從藤牌放寬到盾牌,那就更廣泛了、往前追溯,春秋時代就開始大量有盾牌兵了。“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

因此,藤牌兵怎麼也算不上什麼特種部隊。

而藤牌兵之所以出名,可能源自有篇所謂《清朝曾有一支神秘特種部隊——虎衣藤牌兵》的文章。具體內容大概是說康熙皇帝要攻打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但苦於沙俄火器犀利,然後知道了投降滿清的鄭成功舊部,有支藤牌兵,能剋制火器,於是徵調其上陣,然後大破俄羅斯哥薩克等等。

但其實這個說法的源頭其實是一本野史筆記《廣陽雜記》,相當於現在的段子集。

其中“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的段落,還有記載康熙皇帝認為藤牌兵打過荷蘭人,所以也能對付善於使用火槍的沙俄人的想法,其實暴露了當時清朝統治者以及知識分子對近代軍事體系的無知與可笑。

名將戚繼光其實明確說了“以藤為牌,銃子雖不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也就是藤牌對付冷兵器還行,對付火槍什麼的就別想了。

在歷史上,針對雅克薩的俄軍,清政府動員了來自關內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四省各自選派的火器兵250名,總數1000名;其他官兵400名;福建藤牌兵400名;黑龍江本地官兵500名;滿族上三旗官兵170名;杜爾伯特扎賚特兩部蒙古兵共500名。遠征軍總數3220人。如果算上隨軍伕役、水手等後勤運輸人員,以及負責屯田的黑龍江、寧古塔、盛京本地駐軍等等,人員總數達到近萬人。

1685年6月25日傍晚,清軍開始炮轟雅克薩城。次日凌晨,正式的進攻開始。副都統雅欽和營門校尉胡布諾等統領鳥槍手、弓箭手等,在城南設擋牌堡籃,虛張聲勢作攻城狀。在他們的後方是攜帶龍炮和子母炮的護軍參領馬世基部。兩翼是攜帶十二門神威將軍炮,並隱蔽起來的的護軍參領博裡秋、營門校尉烏沙和藤牌兵左提督何佑部。副都統溫岱,護軍參領瓦哈納等則率一部,攜帶四門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一門沖天炮出奇兵,趁夜色搭載由漢軍鑲白旗出身的黑龍江水師提督劉兆麒率領的運輸船,秘密過江,潛伏於城北伺機而動。副都統雅齊納、鎮守達斡爾提督白克等率黑龍江水師部分戰船於東南,以備水戰,嚴防俄國人走水路逃跑。城西山林一帶,清軍也秘密隱蔽了杜爾伯特、扎賚特兩部的蒙古騎兵,以警戒和堵截尼布楚方向來援的哥薩克隊伍。


俄國人見南面清軍沒什麼重火力武器,遂放心大膽的組織了一次出擊。100多名手持火繩槍的哥薩克在己方炮火的掩護下,從城堡裡鑽了出來。他們一邊前進,一邊向清軍射擊。雅欽和胡布諾率軍佯退,俄國人則見狀發起追擊。在此時,清軍後軍和兩翼的野戰炮兵就掀去火炮上的偽裝物開始射擊。遭到三面攻擊的哥薩克猝不及防,數十人當場斃命,餘者狼狽逃回城內。

與此同時,奉命率部攜帶火炮潛進至城北的溫岱所部,已經構築好了炮兵陣地並隨即向城內轟擊;城牆被“神威無敵大將軍”轟的千瘡百孔,城內的許多塔樓、房屋等建築物和一門火炮則被擁有曲射能力的“沖天炮”炸燬。其他方向的清軍也對雅克薩發起強攻。大隊福建藤牌兵遵照副都統郎坦的指示,在漢軍鑲黃旗建義侯林興珠帶領下,到附近的山林裡收集了一大堆的柴草枯木,準備用來直趨城牆下放火。其時的雅克薩在俄國史家的筆下,已經是一片地獄般的景象:

“攻城炮彈重量分別為十二、十五、甚至二十俄磅,破壞力很大,城中建築物被火藥箭射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十天轟擊的結果,真是令人驚懼:一百人被擊斃,塔樓與城堡破壞無遺,商鋪、糧倉以及教堂,連同鐘樓,統統被火藥箭燒燬。除此以外,全部火藥和鉛彈,皆已告罄。”

最終,面對清軍的炮火打擊,俄軍就決定投降。

總之,雅克薩之戰其實就是靠火力取勝的戰鬥,根本沒藤牌兵什麼事。

至於為什麼等到後來鴉片戰爭時,英國人為啥對盾牌兵印象深刻?

原因很簡單啊,你要是看到馬戲團裡的猴子也是充滿了獵奇的好奇啊!

總之,藤牌兵的存在其實在當時就是一種巨大的諷刺,一個龐大帝國竟然還保持著一種落後的藤牌兵作為實戰兵種。當然更諷刺的是,現在還有人把他們吹成了特種部隊……


冷兵器研究所


清朝的藤牌軍當然算得上一支神奇的“特種兵”,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裝束,更主要的是它在戰場的特殊作用——防火槍。

起源

說到清軍的藤牌部隊,它還有一個超級有特色的名字——虎衣藤牌手。關於它的來歷,那也是非常的有趣。虎衣藤牌手的創始人叫林興珠,早年的時候跟叔叔林日勝扯大旗反清復明,也曾跟著鄭成功混過,因而習得了藤牌手的訓練方式。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軍攻破帽頂寨,林日勝與林興珠降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召林興珠入京,授鑾儀衛鑾儀使,賜封建義侯,著籍鑲黃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解決了臺灣問題的康熙皇帝決定著手處理東北問題,但是聽聞俄毛子善使火槍,便召集林興珠,問他有關剋制火器的方法,林興珠藉機提出藤牌軍的籌建計劃,並當場表演了藤牌軍如何躲閃弓箭和火槍的方法,使得康熙皇帝對此興趣大增,當即提出組建藤牌軍的計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月18日,康熙帝派人到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在安插於當地墾荒的福建投誠官兵內挑選500名,給銀整裝遣行,又下令在福建等處投誠官兵內挑選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選取堅好藤牌400並所用片刀送京。之後他還親自檢查藤牌兵的裝備,認為“藤牌稍薄,雙層者加舊棉一層,單層者加舊棉兩層,堅固可用”,命“侯林興珠與營造司郎中佛保監修,進式後速發”。2月,詔“命都統公彭春等帥師剿撫羅剎”,“命鑾儀使侯林興珠等率藤牌兵會剿羅剎”,並特詔:“林興珠曾效力行間,且系侯爵,其令參贊軍務,彭春等善視之。”

輝煌戰績

1685年五月二十五日,大軍抵達雅克薩,與沙俄軍展開激戰。沙俄援兵乘船從黑龍江上游順流而下,林興珠率福建藤牌兵還擊於江中,“眾裸而下水,冒藤牌於頂,持片刀以進,羅剎眾見之,驚所未見,呼曰‘大帽韃子’。眾皆在水,火器無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槍矢不能入,以長刃掠牌上,折其脛,皆踣江中,殺傷大半,餘眾潰而逸,興珠不喪一人”。此番痛擊,殺死俄軍30多人,俘虜15人,繳獲敵船一艘。接著,清軍攻城,炮彈所及,到處起火,興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頭目額裡克舍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來雅克薩。清軍即釋放俘虜700多人,以全勝贏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兩個月後,沙俄重返雅克薩,1686年2月,康熙詔命將軍薩布素、副都統郎坦等率所部2000人再攻雅克薩,“並量選候補官員及見在八旗漢軍內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侯林興珠率往”。六月,清軍抵雅克薩城下。初八,福建藤牌兵佔領城南土阜,“遇敵伏兵,又大敗之,即於土阜設伏兵固守”,“敵出拒,擊敗之,斬額裡克舍”。此次反擊戰,沙俄侵略軍先後被清兵斬殺七八百人,倖存者僅66人。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悍然進兵內蒙古。康熙帝御駕親征,因為藤牌兵善砍馬腿,身上的虎紋衣又可以恐嚇馬匹,故“興珠復以藤牌兵護駕從徵,至克魯倫河,與敵遇,突其駱駝陣,大敗之於烏蘭布通”

衰落

時間一轉到了鴉片戰爭期間,1841年8月26日,英軍出兵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進攻廈門,守軍以福建著名的虎衣藤牌手迎擊,奈何此時的火槍的穿透力早已今非昔比,藤牌無論如何也是擋不住英軍的密集火力,少數衝上前的的藤牌手也是在和英軍的白刃戰中敗下陣來。更為重要的是,清軍指揮官指揮不力,在火炮還沒有夠到英軍陣地的時候便火力全開,結果讓正在衝鋒的虎衣藤牌手遭受了兩面打擊,最終潰不成軍。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各地團練興起,藤牌手又一次活躍在了戰場,不過隨著戰鬥雙方都開始進口西洋軍火之後,藤牌手徹底失去了功效,就此離開了戰爭舞臺。


火器工坊


首先要說下,清朝的“虎皮藤牌兵”是一支什麼部隊。


明末的各地方軍事力量中,和西方接觸最多,最熟悉火器作戰的,應該就是鄭成功勢力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見了原鄭成功手下將領林興珠,當談及“火器之利,因問所以御之者”時,興珠回答說:“惟滾被為第一。”

康熙問“滾被”為何物,興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

康熙笑說:“是何能也?”興珠回答:“柔能制剛耳。”並詳言其進退滾閃之法。

康熙點頭讚許,又問:“滾被之外,更有何法?”興珠答:“有滾牌,臣家有其器。”

康熙帝立命取至,又問:“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興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

“興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康熙帝“命善射者數人,以雹頭射之,數發皆不能中。矢未發已滾至面前,疾于飛鳥”(《廣陽雜記》)。


這就是清朝虎皮藤牌兵的來源,虎皮是為了在臨陣時威懾敵人和給自己壯膽,而藤牌的用法是“滾牌”,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虎皮藤牌兵的戰法,並非是拿著盾牌去硬擋火槍射擊,而是靠翻滾和跳躍作戰來躲開17世紀落後的鳥銃,這一戰術對付早期的火繩槍確實有用。


但這有個問題,17世紀清軍使用的鳥銃和俄軍使用的火繩槍(當時俄國人尚未全部裝備更先進的燧發槍)和 19世紀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褐貝絲步槍,威力完全無法相比。


鳥銃實際上是引進自日本,日本則是引進於葡萄牙人,整體放在歐洲屬於16-17世紀的武器,裝填火藥非常繁瑣,實戰中射擊速度可能只有2-3分鐘一發。

而且由於火繩槍需要身上纏繞著長長的引線,所以火銃手之間不能站的太近,否則會引燃身上的火藥。



而且當時明清軍隊使用的火銃威力很小,確實可能用藤牌擋住。


這有兩個原因:一,明清軍隊使用火銃,火藥的配比不科學,威力很小。到19世紀歐洲人繳獲清軍火藥後,認為這些劣質火藥完全無法使用只能銷燬。


二,明清軍工管理有問題,火銃製造質量堪憂,容易炸膛,因此很多鳥銃手實戰時只會裝一半甚至更少的火藥。所以進一步縮減了威力。



而到了19世紀,英軍使用的“褐貝司”步槍,至少擁有18世紀的水準(1714年製造),威力和射速都遠遠超過清軍習慣的17世紀鳥銃,所以原來對付鳥銃的虎皮藤牌兵戰術當然過時了。


閉家鎖的紅楓


說起藤牌兵,福建永春縣外山鄉雲峰村的十幾位老人仍在練習藤牌刀這門武藝,可惜只有村民林清標一人還保存著藤牌兵的武器,現在國家也希望把這門武術傳承併發揚下去。藤牌兵主要是在明朝中期,抵抗倭寇時興起的兵種,後來被清朝名將楊興珠發揚光大,一直作為清朝的特種兵種使用,可以說戰功卓著、功不可沒,可是清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間製造藤牌,隨著時間的流逝,藤牌兵也逐漸消失了。

藤牌兵在當時的條件下,鶴立雞群,應該算是特種兵了,只不過相對現在來講肯定單調了許多。

藤牌,就是用山藤編成的圓形盾牌,山間老藤經過油浸晾乾的程序之後,變得光滑堅實,編織成圓牌之後,對於弓箭和鳥槍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藤牌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孟獲就曾帶領了藤甲軍,諸葛亮一再敗陣,後來用火攻才得以取勝。而清朝時期的藤牌兵和這個相差就很大了,他們並沒有身披藤甲,只是手裡拿著藤牌而已,比如明朝後期戚繼光的鴛鴦陣中就有一名手持短刀的藤牌手。鄭成功把藤牌兵的發展推到了幕前,雖然自己逃亡到了臺灣,可是這個兵種卻被清朝保留了下來,太平天國時都有藤牌兵的出現。

那麼藤牌兵是如何對戰的?

兩軍對陣時,數十名藤牌手先是身體縮成一團,用藤牌遮住大家的身體,然後交錯跳躍前進,因為當時的火槍並沒有現在的手槍威力那麼大,所以很難擊穿藤牌,你連放幾槍之後,藤牌手就已經衝倒你面前了。當時面對俄國人清軍是一籌莫展,當康熙看到這樣的表演之後,立即眉開眼笑,召集福建藤牌手,組成一支特種部隊,用來抵擋俄國人的攻擊,而藤牌兵在收復雅克薩的戰役中也確實立下了戰功。

藤牌手穿的衣服也不一樣,很有特徵,但無一例外都是緊繃的,因為作戰需求,藤牌手滾動的動作較多,所以這種服裝輕便很多,為了不能傷及自己,衣服是沒有任何可以存放東西的地方,而且在衣服山還繪製了老虎花紋,用來震懾敵人,藤牌兵就曾經對戰過蒙古的起兵,經常滾到馬下來一刀,打的起兵措手不及。

正是因為藤牌兵的實力太強,是有別於其他士兵的兵種,清政府竟然下令禁止製作藤牌,既然武器都不生產了,又怎麼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其實到了後期藤牌兵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了,因為火器越來越先進,就英軍攻進來時,藤牌兵很難抵擋英軍的槍火攻擊,一再潰敗,到了後來,也就沒有了所謂的藤牌兵了。


貓眼觀史


在清宮劇中,我們經常看見身穿號衣的步兵,騎馬的馬隊,火銃兵等部隊,但很少聽說清朝軍隊中有特種兵,不過在史料中確實有這樣一支穿戴虎帽,虎衣,手持藤牌和刀片的清兵部隊,這就是裝束可愛的清軍特種部隊--藤牌兵。

這支部隊的創建者其實是鄭成功,在康熙消滅鄭氏之後,藤牌兵的指揮官林興珠帶隊投降了康熙,被封為義候。1685年康熙有感於火器犀利,召見林興珠應對,後者向康熙提出了以柔克剛的思路,讓士兵身穿棉服,頭戴虎帽,手持藤牌。然後招來早就準備好的六個藤牌兵演示給康熙看,只見這些人面對火銃射擊,面不改色,在彈丸擊中之前以靈巧的姿勢翻滾躲避。康熙看了之後,感覺他們躲避火銃射擊效果不錯,於是下令在山東,山西,河南三省挑選500壯士,給他們裝備堅固的藤牌和鋒利刀片。為了便於就地翻滾躲避彈丸,所以沒有裝備頭盔,他們穿戴虎衣的形象有點像周星馳電影《鹿鼎記》中的開場韋小寶說書的樣子。

雖然藤牌兵造型滑稽,但肉搏能力確實很強,先後參加了兩次雅克薩戰鬥,斬殺了700多沙俄侵略兵。後來又在平叛準格爾的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到了晚清時期,火器時代來臨,藤牌兵的意義不斷縮小。1841年8月26日,英國軍隊進攻廈門,和這支部隊作戰,結果藤牌兵無法抵擋英國人的槍炮,死傷慘重。無奈之下,清朝最終取消了這支部隊的編制,從在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