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的藤牌兵算特种兵吗,为什么最后被撤销了?

第一军情


清朝的藤甲兵算得上是一支特殊兵种,但算不上现代意义的特种兵。顶多是一支用来近战的轻便奇兵罢了。

他们正式编制属于“汉军旗—骁骑营—护炮藤牌军。”满清在入关前就已经有了藤牌军,职能上用来护卫大炮,掩护佟养性的“重兵营”。但后来康熙按照銮仪卫林兴珠的指点仍然改制了一批500人左右的“滚牌老虎军”。

藤牌兵身上一身虎纹短打,头被虎头形状的布包起,手持长刀,最显眼的是一面绘有虎头抽象花纹的藤编盾牌。



其实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藤造铠甲与盾牌的习俗,太远的不说,明代戚继光大名鼎鼎的鸳鸯阵中,手持刀盾的藤牌手就是非常重要的兵种。藤牌兵能有效的拦截倭寇的火绳枪与弓箭射击。



明代郑成功军队中大量使用了这些东西。藤牌比金属便宜,比木头坚固,南方又多藤,适合大规模制造藤甲,遇水不沉,故而非常适合船上水军使用,在沿岸袭扰清军时,想必给清军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藤牌军就是先锋主力,有力的打击了荷兰人。据说郑成功的藤牌可以挡护全身,荷兰人的鸟枪打不穿,藤牌手翻滚着就拉近了距离,从容砍杀敌人。



说到清朝的藤牌兵,必须提到一个人——林兴珠。这个人曾经与叔父林日胜一起响应郑成功的号召,举义旗驱除鞑虏。最胜时聚众数千,据多个山寨。

在郑成功帐下时,他们得到并学习了藤牌兵系统的战法。但顺治十三年时,支撑不住的林家叔侄二人被攻破山寨,投降做了顺民。



林兴珠这个人很有才,印证了金子到哪都能发光的道理。他随后在康熙年间参加了平定吴三桂等发起的“三藩之乱”,因功被康熙招入京城,授銮仪卫銮仪使,还封了侯,入籍了镶黄旗。

几年后,康熙欲发动雅克萨之战,但深惧俄人火器之利。他参谋了众武官的意见。当召见林兴珠,问其应对之法时,已是头发花白的林兴珠胸脯一拍:“这有何难?可用滚被法破之!”

康熙奇怪了:“啥叫滚被子啊?翻牌子滚床单我倒是拿手。”

林兴珠说:“柔能克刚,要抵挡火枪射击,拿普通的大棉被就行。”

康熙又问:“除了滚棉被呢?”

林兴珠回答:“那就是滚牌了,正好我家就有。”



康熙当即让林兴珠拿藤牌及几个熟悉藤牌的家丁来示范,据说效果非常理想:“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康熙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命人拿去了头的箭去射。结果几个高手都射不中,再搭弓时,滚牌手已经滚到面前,状似比飞鸟还快。



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非常看重滚牌手,当即命人去山西、河南、山东三地,去寻找那些被分散流放的福建明军旧部,专门要藤牌好手。同时命令福建提督施琅从福建投诚的明军里选拔藤牌片刀好手,并搜刮相关的装备。



康熙看过送来的藤牌后,认为: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

经过康熙修改加固的盾牌,在林兴珠的督造下迅速的被改造出来。部队整编好后,迅速的被投入到雅克萨的战场。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林兴珠的滚牌手大放异彩,他们利用自己轻便坚盾的优势,在黑龙江中迎战俄军。他们裸身下水,夹了棉被的藤牌顶在头上,俄军的枪械无法射穿,吓得大叫,称他们为“大帽鞑子”。



这些福建滚刀手门就这样抵近敌船,用刀子砍对方的小腿。一番痛击,缴获对方军舰,对方被杀死30多人,俘虏15人,自己没死一个。

勇猛的福建人们当时还不罢手,直接随着大队攻城,每人抱了一捆柴草到城下,威胁烧城,俄方头目额里克舍吓得赶紧投降。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2000攻城部队,有400是林兴珠带的汉军旗福建藤牌兵,他们占据城南土埠,与沙俄军来回血战,杀伤了大量敌军。连额里克舍也被斩杀。



因为銮仪卫的原因,林兴珠的藤牌兵几乎成了御林军。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林兴珠带着藤牌军左右不离的护驾。并在内蒙赤峰一带血战骆驼兵,大败对方。

不过这个林兴珠下场并不好看,他为满清王朝带来了藤牌兵,并拉着一众前明的福建兄弟为康熙出生入死,最后却遭了满臣的嫉妒,一纸上书,就让头发全白的林兴珠明升暗降,落个永镇塞外的结局。这些藤牌军全部成了齐齐哈尔的水军,当地不少人的祖先都是这批福建的移民。



林兴珠虽然不在了,但藤牌兵的传统却被满清保存了下来并继续使用。甚至严禁民间私自制造藤牌。

但康熙年间藤牌手其实已经是落后的军队,他们面对的敌人也并非正规军。虽然福建藤牌手们英勇的赢得了无数次战斗,却不可能几百年如一日的维系一个王朝的下坠。



1841年,厦门的藤牌军面对英军新式步枪的枪阵,夹了棉被的藤牌再也无法抵挡子弹射击,赖以成名的“滚地式”避弹在正规军集火面前也只是徒然送死罢了。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能阻止藤牌军的没落呢?封建社会最终抵挡不住火枪大炮的时候,藤牌军也不过是夹在历史砖缝中的可怜虫。他们算不上特种兵,只是依靠“滚地”与“坚盾”克制火枪的精兵。

最终的“藤牌军”在太平天国之乱时,受慈禧命令迎击太平军,于1851年全军覆没。


王司徒军武百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意义不大。

满清的藤牌兵,主要是收编郑成功麾下林兴珠的藤牌兵。

而林兴珠的藤牌兵,是在明末作战的部队,主要的特点是使用林兴珠和长刀,用于近距离作战。

客观来说,藤牌不如金属盾牌防御力强,但藤牌比较轻,造价低,而且不容易沉水,比较适合水军作战。

早在戚继光剿灭倭寇的时候,就大量使用藤牌兵,对抗日寇的冷兵器。

所以,郑成功的水军里面有不少藤牌兵,让满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藤牌可以有效防御刀枪剑戟的刺砍,也可以抵抗弓箭。至于有人认为可以对抗火枪,萨沙就不敢苟同。

即便当年的火绳枪,弹丸的威力还是很大的,即便金属盾牌也不容易抵抗。

不过,满清的火绳枪不过,主要还是依靠弓箭,或者缴获明军的火铳作战。

滕培对付弓箭是没有问题的,而明军的火铳主要发射霰弹,不可能击穿藤牌。如果用藤牌保护人体要害,还是可行的。

但藤牌兵,毕竟是冷兵器时代的东西,早就过时了。

在1840年,少量藤牌兵也曾经和鸦片战争的英军作战。

实战中,英军的火枪可以轻松击穿藤牌,藤牌兵也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还不如只拿一把钢刀冲锋了。

至于藤牌上面画的虎头造型,这是打仗又不是拍电影。

难道有个老虎,洋人(羊人)就会怕?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虎神营就该杀光一切洋人了。


萨沙


藤牌兵怎么能算特种兵?

藤牌明代就大量装备军队了,民间习武者也有很多习练。

比如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吴殳所作的《手臂录》中,就有〈藤牌腰刀說〉,源自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的《藤牌总说》。

如果把范围从藤牌放宽到盾牌,那就更广泛了、往前追溯,春秋时代就开始大量有盾牌兵了。“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因此,藤牌兵怎么也算不上什么特种部队。

而藤牌兵之所以出名,可能源自有篇所谓《清朝曾有一支神秘特种部队——虎衣藤牌兵》的文章。具体内容大概是说康熙皇帝要攻打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但苦于沙俄火器犀利,然后知道了投降满清的郑成功旧部,有支藤牌兵,能克制火器,于是征调其上阵,然后大破俄罗斯哥萨克等等。

但其实这个说法的源头其实是一本野史笔记《广阳杂记》,相当于现在的段子集。

其中“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的段落,还有记载康熙皇帝认为藤牌兵打过荷兰人,所以也能对付善于使用火枪的沙俄人的想法,其实暴露了当时清朝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对近代军事体系的无知与可笑。

名将戚继光其实明确说了“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也就是藤牌对付冷兵器还行,对付火枪什么的就别想了。

在历史上,针对雅克萨的俄军,清政府动员了来自关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各自选派的火器兵250名,总数1000名;其他官兵400名;福建藤牌兵400名;黑龙江本地官兵500名;满族上三旗官兵170名;杜尔伯特扎赉特两部蒙古兵共500名。远征军总数3220人。如果算上随军夫役、水手等后勤运输人员,以及负责屯田的黑龙江、宁古塔、盛京本地驻军等等,人员总数达到近万人。

1685年6月25日傍晚,清军开始炮轰雅克萨城。次日凌晨,正式的进攻开始。副都统雅钦和营门校尉胡布诺等统领鸟枪手、弓箭手等,在城南设挡牌堡篮,虚张声势作攻城状。在他们的后方是携带龙炮和子母炮的护军参领马世基部。两翼是携带十二门神威将军炮,并隐蔽起来的的护军参领博里秋、营门校尉乌沙和藤牌兵左提督何佑部。副都统温岱,护军参领瓦哈纳等则率一部,携带四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一门冲天炮出奇兵,趁夜色搭载由汉军镶白旗出身的黑龙江水师提督刘兆麒率领的运输船,秘密过江,潜伏于城北伺机而动。副都统雅齐纳、镇守达斡尔提督白克等率黑龙江水师部分战船于东南,以备水战,严防俄国人走水路逃跑。城西山林一带,清军也秘密隐蔽了杜尔伯特、扎赉特两部的蒙古骑兵,以警戒和堵截尼布楚方向来援的哥萨克队伍。


俄国人见南面清军没什么重火力武器,遂放心大胆的组织了一次出击。100多名手持火绳枪的哥萨克在己方炮火的掩护下,从城堡里钻了出来。他们一边前进,一边向清军射击。雅钦和胡布诺率军佯退,俄国人则见状发起追击。在此时,清军后军和两翼的野战炮兵就掀去火炮上的伪装物开始射击。遭到三面攻击的哥萨克猝不及防,数十人当场毙命,余者狼狈逃回城内。

与此同时,奉命率部携带火炮潜进至城北的温岱所部,已经构筑好了炮兵阵地并随即向城内轰击;城墙被“神威无敌大将军”轰的千疮百孔,城内的许多塔楼、房屋等建筑物和一门火炮则被拥有曲射能力的“冲天炮”炸毁。其他方向的清军也对雅克萨发起强攻。大队福建藤牌兵遵照副都统郎坦的指示,在汉军镶黄旗建义侯林兴珠带领下,到附近的山林里收集了一大堆的柴草枯木,准备用来直趋城墙下放火。其时的雅克萨在俄国史家的笔下,已经是一片地狱般的景象:

“攻城炮弹重量分别为十二、十五、甚至二十俄磅,破坏力很大,城中建筑物被火药箭射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十天轰击的结果,真是令人惊惧:一百人被击毙,塔楼与城堡破坏无遗,商铺、粮仓以及教堂,连同钟楼,统统被火药箭烧毁。除此以外,全部火药和铅弹,皆已告罄。”

最终,面对清军的炮火打击,俄军就决定投降。

总之,雅克萨之战其实就是靠火力取胜的战斗,根本没藤牌兵什么事。

至于为什么等到后来鸦片战争时,英国人为啥对盾牌兵印象深刻?

原因很简单啊,你要是看到马戏团里的猴子也是充满了猎奇的好奇啊!

总之,藤牌兵的存在其实在当时就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一个庞大帝国竟然还保持着一种落后的藤牌兵作为实战兵种。当然更讽刺的是,现在还有人把他们吹成了特种部队……


冷兵器研究所


清朝的藤牌军当然算得上一支神奇的“特种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装束,更主要的是它在战场的特殊作用——防火枪。

起源

说到清军的藤牌部队,它还有一个超级有特色的名字——虎衣藤牌手。关于它的来历,那也是非常的有趣。虎衣藤牌手的创始人叫林兴珠,早年的时候跟叔叔林日胜扯大旗反清复明,也曾跟着郑成功混过,因而习得了藤牌手的训练方式。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军攻破帽顶寨,林日胜与林兴珠降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召林兴珠入京,授銮仪卫銮仪使,赐封建义侯,著籍镶黄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解决了台湾问题的康熙皇帝决定着手处理东北问题,但是听闻俄毛子善使火枪,便召集林兴珠,问他有关克制火器的方法,林兴珠借机提出藤牌军的筹建计划,并当场表演了藤牌军如何躲闪弓箭和火枪的方法,使得康熙皇帝对此兴趣大增,当即提出组建藤牌军的计划。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月18日,康熙帝派人到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在安插于当地垦荒的福建投诚官兵内挑选500名,给银整装遣行,又下令在福建等处投诚官兵内挑选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选取坚好藤牌400并所用片刀送京。之后他还亲自检查藤牌兵的装备,认为“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命“侯林兴珠与营造司郎中佛保监修,进式后速发”。2月,诏“命都统公彭春等帅师剿抚罗刹”,“命銮仪使侯林兴珠等率藤牌兵会剿罗刹”,并特诏:“林兴珠曾效力行间,且系侯爵,其令参赞军务,彭春等善视之。”

辉煌战绩

1685年五月二十五日,大军抵达雅克萨,与沙俄军展开激战。沙俄援兵乘船从黑龙江上游顺流而下,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还击于江中,“众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此番痛击,杀死俄军30多人,俘虏15人,缴获敌船一艘。接着,清军攻城,炮弹所及,到处起火,兴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头目额里克舍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来雅克萨。清军即释放俘虏700多人,以全胜赢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两个月后,沙俄重返雅克萨,1686年2月,康熙诏命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坦等率所部2000人再攻雅克萨,“并量选候补官员及见在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侯林兴珠率往”。六月,清军抵雅克萨城下。初八,福建藤牌兵占领城南土阜,“遇敌伏兵,又大败之,即于土阜设伏兵固守”,“敌出拒,击败之,斩额里克舍”。此次反击战,沙俄侵略军先后被清兵斩杀七八百人,幸存者仅66人。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悍然进兵内蒙古。康熙帝御驾亲征,因为藤牌兵善砍马腿,身上的虎纹衣又可以恐吓马匹,故“兴珠复以藤牌兵护驾从征,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布通”

衰落

时间一转到了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8月26日,英军出兵舰船37艘、陆军2500人进攻厦门,守军以福建著名的虎衣藤牌手迎击,奈何此时的火枪的穿透力早已今非昔比,藤牌无论如何也是挡不住英军的密集火力,少数冲上前的的藤牌手也是在和英军的白刃战中败下阵来。更为重要的是,清军指挥官指挥不力,在火炮还没有够到英军阵地的时候便火力全开,结果让正在冲锋的虎衣藤牌手遭受了两面打击,最终溃不成军。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各地团练兴起,藤牌手又一次活跃在了战场,不过随着战斗双方都开始进口西洋军火之后,藤牌手彻底失去了功效,就此离开了战争舞台。


火器工坊


首先要说下,清朝的“虎皮藤牌兵”是一支什么部队。


明末的各地方军事力量中,和西方接触最多,最熟悉火器作战的,应该就是郑成功势力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见了原郑成功手下将领林兴珠,当谈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时,兴珠回答说:“惟滚被为第一。”

康熙问“滚被”为何物,兴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

康熙笑说:“是何能也?”兴珠回答:“柔能制刚耳。”并详言其进退滚闪之法。

康熙点头赞许,又问:“滚被之外,更有何法?”兴珠答:“有滚牌,臣家有其器。”

康熙帝立命取至,又问:“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兴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

“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康熙帝“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广阳杂记》)。


这就是清朝虎皮藤牌兵的来源,虎皮是为了在临阵时威慑敌人和给自己壮胆,而藤牌的用法是“滚牌”,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虎皮藤牌兵的战法,并非是拿着盾牌去硬挡火枪射击,而是靠翻滚和跳跃作战来躲开17世纪落后的鸟铳,这一战术对付早期的火绳枪确实有用。


但这有个问题,17世纪清军使用的鸟铳和俄军使用的火绳枪(当时俄国人尚未全部装备更先进的燧发枪)和 19世纪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褐贝丝步枪,威力完全无法相比。


鸟铳实际上是引进自日本,日本则是引进于葡萄牙人,整体放在欧洲属于16-17世纪的武器,装填火药非常繁琐,实战中射击速度可能只有2-3分钟一发。

而且由于火绳枪需要身上缠绕着长长的引线,所以火铳手之间不能站的太近,否则会引燃身上的火药。



而且当时明清军队使用的火铳威力很小,确实可能用藤牌挡住。


这有两个原因:一,明清军队使用火铳,火药的配比不科学,威力很小。到19世纪欧洲人缴获清军火药后,认为这些劣质火药完全无法使用只能销毁。


二,明清军工管理有问题,火铳制造质量堪忧,容易炸膛,因此很多鸟铳手实战时只会装一半甚至更少的火药。所以进一步缩减了威力。



而到了19世纪,英军使用的“褐贝司”步枪,至少拥有18世纪的水准(1714年制造),威力和射速都远远超过清军习惯的17世纪鸟铳,所以原来对付鸟铳的虎皮藤牌兵战术当然过时了。


闭家锁的红枫


说起藤牌兵,福建永春县外山乡云峰村的十几位老人仍在练习藤牌刀这门武艺,可惜只有村民林清标一人还保存着藤牌兵的武器,现在国家也希望把这门武术传承并发扬下去。藤牌兵主要是在明朝中期,抵抗倭寇时兴起的兵种,后来被清朝名将杨兴珠发扬光大,一直作为清朝的特种兵种使用,可以说战功卓著、功不可没,可是清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制造藤牌,随着时间的流逝,藤牌兵也逐渐消失了。

藤牌兵在当时的条件下,鹤立鸡群,应该算是特种兵了,只不过相对现在来讲肯定单调了许多。

藤牌,就是用山藤编成的圆形盾牌,山间老藤经过油浸晾干的程序之后,变得光滑坚实,编织成圆牌之后,对于弓箭和鸟枪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藤牌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孟获就曾带领了藤甲军,诸葛亮一再败阵,后来用火攻才得以取胜。而清朝时期的藤牌兵和这个相差就很大了,他们并没有身披藤甲,只是手里拿着藤牌而已,比如明朝后期戚继光的鸳鸯阵中就有一名手持短刀的藤牌手。郑成功把藤牌兵的发展推到了幕前,虽然自己逃亡到了台湾,可是这个兵种却被清朝保留了下来,太平天国时都有藤牌兵的出现。

那么藤牌兵是如何对战的?

两军对阵时,数十名藤牌手先是身体缩成一团,用藤牌遮住大家的身体,然后交错跳跃前进,因为当时的火枪并没有现在的手枪威力那么大,所以很难击穿藤牌,你连放几枪之后,藤牌手就已经冲倒你面前了。当时面对俄国人清军是一筹莫展,当康熙看到这样的表演之后,立即眉开眼笑,召集福建藤牌手,组成一支特种部队,用来抵挡俄国人的攻击,而藤牌兵在收复雅克萨的战役中也确实立下了战功。

藤牌手穿的衣服也不一样,很有特征,但无一例外都是紧绷的,因为作战需求,藤牌手滚动的动作较多,所以这种服装轻便很多,为了不能伤及自己,衣服是没有任何可以存放东西的地方,而且在衣服山还绘制了老虎花纹,用来震慑敌人,藤牌兵就曾经对战过蒙古的起兵,经常滚到马下来一刀,打的起兵措手不及。

正是因为藤牌兵的实力太强,是有别于其他士兵的兵种,清政府竟然下令禁止制作藤牌,既然武器都不生产了,又怎么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实到了后期藤牌兵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了,因为火器越来越先进,就英军攻进来时,藤牌兵很难抵挡英军的枪火攻击,一再溃败,到了后来,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藤牌兵了。


猫眼观史


在清宫剧中,我们经常看见身穿号衣的步兵,骑马的马队,火铳兵等部队,但很少听说清朝军队中有特种兵,不过在史料中确实有这样一支穿戴虎帽,虎衣,手持藤牌和刀片的清兵部队,这就是装束可爱的清军特种部队--藤牌兵。

这支部队的创建者其实是郑成功,在康熙消灭郑氏之后,藤牌兵的指挥官林兴珠带队投降了康熙,被封为义候。1685年康熙有感于火器犀利,召见林兴珠应对,后者向康熙提出了以柔克刚的思路,让士兵身穿棉服,头戴虎帽,手持藤牌。然后招来早就准备好的六个藤牌兵演示给康熙看,只见这些人面对火铳射击,面不改色,在弹丸击中之前以灵巧的姿势翻滚躲避。康熙看了之后,感觉他们躲避火铳射击效果不错,于是下令在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挑选500壮士,给他们装备坚固的藤牌和锋利刀片。为了便于就地翻滚躲避弹丸,所以没有装备头盔,他们穿戴虎衣的形象有点像周星驰电影《鹿鼎记》中的开场韦小宝说书的样子。

虽然藤牌兵造型滑稽,但肉搏能力确实很强,先后参加了两次雅克萨战斗,斩杀了700多沙俄侵略兵。后来又在平叛准格尔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到了晚清时期,火器时代来临,藤牌兵的意义不断缩小。1841年8月26日,英国军队进攻厦门,和这支部队作战,结果藤牌兵无法抵挡英国人的枪炮,死伤惨重。无奈之下,清朝最终取消了这支部队的编制,从在它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