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哪些大神级的文物修复案例?

张海ded123-


「大神级文物修复案例」该怎么理解???

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可能大家都认为,将一件工艺繁琐、制作精湛的文物修复完好如初,而且做到最高标准「修旧如旧」,就是【大神级案列】。

我当然不否认这是【大神级】,但是,我提供另外一种角度的【大神级】,不是从【工艺】这个角度切入,而是从【学术价值】这方面来衡量!

换句话说:即便用最古朴、简单的工艺修复了一件文物,但这件文物在如果在学术上的价值和影响力非同一般,这也是【大神级】。

一件文物具备最逆天的价值和影响力有那些标准呢?我认为就是学界「大神」李学勤先生说的能「重建古史和学术史」的文物。

如果修复这样的文物,并从文物上解读出的信息能改写历史,同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就是【大神】中【大神】!

以这个标准来看,王国维先生对分裂甲骨缀合修复和考证,就算一个案例。

(被鲁迅讥讽「老实得像一块火腿」的王国维,平常人不懂学霸的世界)

【甲骨缀合】是什么鬼?顾名思义,就是拼凑破碎的甲骨,简单的说一下背景和原因:

第一,商纣失国埋卜,刻有卜辞的甲骨由于长埋地下数千年,出土时候有些绝对会分裂破碎。

第二,我们知道,殷墟被发现以后,最开始并没有政府和公立学术机构介入,早期的甲骨文发掘,就是农民乱挖,一手出土信息尽遭破坏,甲骨被挖破也是必然的。最后,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董作宾领导一个考古团队,可以说是【抢救性发掘】。

第三,殷墟首先是古董商发现的,古董商开始是按片收购,安阳农民就将完整大块甲骨破坏成数片,能卖更多的钱。

后来,古董商按「字」收购,有些造假者又在无字甲骨上刻甲骨文。

无字甲骨起码还是在地下埋了几千年的商代遗物,有的农民真的很「坑爹」——直接去抓乌龟杀掉取壳,在地下埋几天,然后拿出来刻字,马上卖给蜂拥而至的古董商和学者。

最好笑案例——上世纪著名的汉学家,加拿大学者兼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在安阳大肆收购,就买了很多假货,有些龟壳放在箱子里一段时间,尼玛变臭了!才知道是假的。

【歪果仁】就是【图样图森破】,我大天朝吃瓜群众,在「不明真相」和「眼睛雪亮」之间无缝衔接!有木有!!!


第四,甲骨收藏分散,一片完整甲骨破碎成数瓣,可能被三个不同的人收藏,或者一片甲骨,分散见于多本图录之中。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日本、美国、英国,都有甲骨收藏,都是那个时候到安阳收购的。


因此,甲骨文文献分散不集中,而且很多是支离破碎,对研究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对甲骨的缀合释读,辨伪,也就成为了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之一。

而王国维先生是开甲骨文缀合研究之先声的学者。

他首开先河甲骨缀合,拼凑完整的两片甲骨如下图:

【郭沫若《卜辞通纂》编号为276、277,《甲骨文合集》编号为32384——32385】

你可能会说,这尼玛像小孩拼积木一样,我都能拼出来!

是的,但是如果在数以万计的甲骨中,还不是实物,只是拓片,你能拼凑出来吗?

好,就算你能拼出来,你能解读上面的重要历史信息吗?

我为什么说这片甲骨的【大神级】中的【大神】,就在于上面的历史信息解读。

「商人尚鬼」,在商代统治者看来,祭祀、占卜跳大神,是仅次于「战争、权力交接」的大事情,所谓的「国之大事,唯祠与戎」。

商王一年中,几乎天天要祭祖占卜!

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存在着大量「祀谱」,记录的是祭祀先祖的时间、祭祀方式、祭品数量等内容。而这些祀谱严格按列祖列宗的次序排列,可看作是一种「变相家谱」。

王国维所缀合的两片甲骨,正是刻有历代商王「祀谱」的卜辞,简直太重要了:

卜辞上显示了从上甲到示癸的历代商王的正确顺序,为什么说是正确的?

你想一下:你如果祭祖,你会不会把你爷爷当成你爸爸?你不会,古人也不会!

商王在祖庙祭祀历代祖先的顺序:、

王国维进行考证分析,写出了两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篇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论文旁征博引,遍征钟鼎文(金石学)、先秦、秦汉经典(经学、历史学),与卜辞互勘(甲骨学),对商人的祖先先公、先王人物的传说进行了考证,还原了商王世系:

  • 重建古史:重建了商代历史中最重要的《商王世系表》,力证《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除了几个商王次序有些颠倒,几乎完全一致,足见司马迁治学之严谨。

包括《史记》在内几种文献记载的商王世系与甲骨卜辞的比较:

根据祀譜修訂後的「商王世系」:

同时,对商王名号来历,演变进行了梳理,证明上古文献,如《尚书》的可靠性,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山海经》,都有「一面之事实」,具备史料价值。

这些考证我就不细说,可以看我专栏文章:甲骨文中所见的大历史:周祭卜辞力证《史记 殷本纪》之可靠性:https://www.toutiao.com/i6464192435655279117/

  • 重建学术史: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的经典研究范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互勘,传统考据与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

虽说文人相轻,王国维先生的这两篇论文,同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是第一个阅读者,读后赞赏有加;

民国【疑古派】学人,在当时声势之浩大,颠覆之剧烈无需赘言,【古史辩】一派的顾颉刚、钱玄同,很快诚服接受论文结论的;新文化运动旗手,同是【疑古派】的胡适先生——他举张东周以前的历史存而不论,留学美国的胡适,其实对王国维这种遗老遗少是看不起的(王国维是溥仪的上书房行走),后来也慢慢接受王国维的见解。

后来学人,沿着王国维的这条道路走出【疑古时代】,特别是新中国之后,一系列伟大的考古发现,都主要以「二重证据法」进行研究,在天文、艺术、科学等各方面,颠覆了前辈学人的认识,构建出中华文明灿烂的上古史。

王国维先生的这两篇论文网上很多,如果文言阅读尚可,最好读一下,看看王国维先生精彩的论证。别玩低级的【三字经、弟子规】国学班,那是骗人骗钱的把戏。

另外,推荐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一书,收录了王国维先生十几篇经典论文,也就是他在清华国学院教书时候的教材,今天,《古史新证》是历史学、考古学的必读必修书目。

今天看来,《古史新证》的结论,即便有些值得商榷,有些或有不周,但是论文体现的「独立思考,见解独特,材料详实」,依然是乾嘉考据学的典范之作。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陈寅恪评价王国维先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恰如其分也!

——————————————————————————————

1、李学勤,裘锡圭(2000),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2、王国维. (1919).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观堂集林(1959), 409-437.

3、(汉)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https://zh.wikisource.org/zh/%E5%8F%B2%E8%A8%98/%E5%8D%B7003

4、陈以爱. (2008). 胡适对王国维“古史新证”的回应. 历史研究(6), 105-123.

5、常玉芝. (1987). 商代周祭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25

6、王国维. (1994). 古史新证: 王国维最后的讲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7、尤柔螭(2011),甲骨文缀合(综述性文章),见《考古》网站

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baike/2013/1025/34252.html


小汉字见大历史


提到大师级的文物修复案例自然而然就想30年如一日地在大英博物馆抢救文物的邱锦仙以及她修复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女史箴图》。

修复后:《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一》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说起东晋顾恺之版的《女史箴图》,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无论是艺术还是历史价值都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可就是这么一件宝物却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一个英国将军抢走了,而后可恶的他竟然以25英镑的价格将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由于当时英国文物家缺乏中国画知识,装裱《女史箴图》时,居然还按照日本画的方式,将它腰斩三截,并错误地在画卷上涂了一层酸性薄膜。

这样十分错误的保存下,它的娇容渐渐被磨损,逐渐出现了明显的开裂、掉粉等情况。

抢了我们的东西还亲手把它们

毁了的英国人,却始终也找不到办法将其修好的办法。

眼看再不修就没得救了成千古罪人了,他们便火速在2013年召集全球的学者和专家讨论如何修复《女史箴图》,最终决定不能重新装裱,只能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加固。

但谁也不敢亲自在原画中操刀。因为稍有不慎的话,会加速这幅画的死亡。这幅珍贵的古画最后也只能交到了一个叫邱锦仙的中国人手中。

修复前:《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一》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她费尽心思地研究需要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修复,因为画作有些地方的绢和托纸已经分开。

连夜做实验后,最后她提出使用由淀粉糨糊和化学糨糊混合起来的混合糨糊制作出全新材料来进行修补。这样既能保证合适的黏度,又不会留下颜色。

起初英国人还怕这个新材料会损害画,就将它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结果竟是非常理想。

“古画修复是尽量保持文物的原状,延长寿命,出不得半点差池,每位修复师对待文物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过去老师傅们的教导让她一刻也不敢放松,每天不停地工作。

她用这种材料在显微镜下为《女史箴图》进行修复,并用放大镜三寸三寸地添糨。

接着,她用藤黄、朱砂和墨调配出适合的颜色,将残缺破洞处补好,也重描了一些褪色部分,让新添上去的颜色和原画本色一样。

这样持续两个月之后终于将《女史箴图》修复完毕。邱锦仙自豪地说,现在的《女史箴图》非常牢固,再放上两三百年都没有问题。

如今,游客们每年在中秋节、春节以及亚洲艺术节等重要日子就一睹真容。

当英国人看到邱锦仙把他们想破脑子都没法子的画修好之后,不禁感叹,果然中国画还是需要中国人修复。

但邱锦仙做这份工作却只是为了抢救中国文物,因为如果不修的话,那些文物可能就毁掉了。

她也相信,只要这些文物一天还没被糟蹋,就有收回的可能!


SME科技故事


例子很多,说一个河南出土的云纹铜禁。

铜禁是先秦王侯喝酒的设备之一,也是祭祀用礼器,类似于酒桌,将各类青铜酒具放置其上。“禁”也有提示不能喝大酒的含义。至今出土的铜禁都很少,几乎每一件都是国保。所有铜禁中,工艺最复杂的就是这件云纹铜禁,1978年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

主持修复这件文物的前辈叫王长青,参与者有他的儿子王琛,正是子承父业。修复开始,最初大家面对的是几麻袋的残片。出土铜禁整体已碎成十几个大块,大量云纹都掉下来了,十二个铜兽也都脱落及部分残缺。面对这些,就如同上千块的毫无线索的立体拼图,但并没有标准图样可以对照参考。


一直很佩服各种文物修复师,真的是将腐朽化为神奇。隔行如隔山,都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修复的艰难和高深。


这件铜禁修复用了整三年时间,从整体结构、铸造工艺的确定,到每一个部件的细节研究,再如绣花版的一点点修补。从制作石膏模型,到“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这些工艺,听起来能明白,但仍是云里雾里的没办法脑补。终于一千天的执着汗水和精巧手段,让2500年前的神器得以重现。

这件云纹铜禁正在河南博物院中展出,是镇馆之宝之一。总重191斤,通长124厘米、通宽68.3厘米、通高29.5厘米,也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失蜡法铸件。

有一天你面对他,密集恐惧症袭来……


几苇渡


亦文亦物谈山西古迹艺术:山西古建筑界,那些神级别修复的故事为什么没人提?

看到大家的回答,基本都提到了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如何如何。诚然,即使是央视品牌,目前也多是关注到可移动文物的修复情况,对于数量巨大,体量庞大的全国的不可移动文物而言,那些放在博物馆中的杯盘碗盏、青铜玉器似乎更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也更显工匠精神的伟大。

但是实际上,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古建筑的修复更复杂,它们年代久远,动辄历史就七八百年;他们用料靡费,需要的木石方往往过巨;他们细节繁冗,要逐一登记在册,一一编号,且要体现修建如旧的原则。

在多年走访山西古建筑的经历中,我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不少经典的古建筑的修复案例,技艺非常高超,但似乎隐含在旅游景点的外在形象背后,专业度极强,无人知晓。

山西省已经故去的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从事山西古建筑和地上文物的调查、修复工作凡50年,实地勘察和测绘过的古建筑达上千处,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经验极度不丰富、资料极度缺乏的建国初期,主持了芮城永乐宫的整体搬迁、五台山南禅寺(中国最早的唐代建筑)、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建筑)和朔州崇福寺(金代建筑代表作)等重量级国宝的修缮。

1957年,当时仅涉足4年古建筑领域的柴泽也只有20出头,就负责了这座人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元代古建筑瑰宝的搬迁工作,建筑上复原的难度不小,仅永乐宫数百平米的珍藏壁画搬迁难度就异常之高。

当时,国家请到的捷克专家报价500万,几乎相当于晋南的全年财政收入,哪里干的起?周恩来总理提出让自己人搞,挑大梁的就是山西的古建专家柴泽俊。

为配合搬迁,国家还调来了中央美院和华东美院的国画系高材生,他们采用最原始的临摹方法,在晋南地区驻足近1年之久。当时没有高清扫描,只能靠手眼临摹;而连大型设备都十分缺乏的50年代,依靠人工切割,大货车运走,异地整体重建的方式,就完成了永乐宫的搬迁,现在去参观的游客应是丝毫痕迹都看不出的,可见山西古建壁画修复技艺的鬼斧神工。

朔州崇福寺为金代建筑,原作墙体倾斜,四壁晃动,斗拱、柱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经过重新加固后,已经开门迎客,就位于朔州市区,可谓原汁原味;太原晋祠圣母殿为标准的北宋建筑,于《营造法式》成书为同一年,因地质改变有着近乎30度的倾斜,也是后期修整处理过,这些建筑现在都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三晋大地上,熠熠生辉,更值得我们倾服瞻仰,不愧为人类历史上的修复奇迹。

关注【亦文亦物】,自驾实地考察,看更多山西的顶级国宝文物、古迹艺术。


亦文亦物


一位老奶奶在81岁的时候做过一次让人乐翻天的大神级文物修复。

老奶奶名字叫塞西莉亚Cecilia Giménez,1927年生,西班牙萨拉戈萨人。

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绘画爱好者,有在教堂画过一些小画的经验。

2008年,81岁的她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地区Borja小镇教堂里发现一幅有点儿掉漆的耶稣小壁画。

热心的老奶奶决定义务帮这个小教堂修复一下这幅圣象。

壁画名字叫《Ecce Homo》,直接翻译大概是“这就是那个男人”,约50*40厘米的大小,1930年由一位当地教师所画。

老奶奶没有专业修复壁画的专业知识,也不知道在墙上修复壁画与在画布上画画有什么不一样,但一颗炽热并乐于助人的心让她决定帮忙修复这幅耶稣像。

手起笔落,大功告成。

并排对比一下:掉色的,老奶奶的和原来的样子。

老奶奶动笔四年之后,就是2012年,她的修复作品被网友发现,情况一发不可收拾!

网络、报纸、电视台纷纷报道,从前名不经传的小镇教堂一下子火爆起来。老奶奶和她的耶稣像瞬间成为推特热搜,西班牙国内外媒体,甚至BBC都对此事展开报道。吃瓜群众更是玩嗨了!

大众对老奶奶的修复褒贬不一,但普遍持支持的态度。有人说,她把一幅平平无奇的传统油画变成了波普艺术。

在奶奶的作品火了之后,政府曾经考虑将壁画进行二次专业化的修复,但人民群众不干,要求政府保留奶奶的作品,并在很短时间内收集了2万个支持保护老奶奶作品的签名。

最后,老奶奶的创作被保留下来,并有了新的名字,《Borja村的新“这就是那个男人”》。

现在,这幅《Borja村的新“这就是那个男人”》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之前的原作了,连防护板都装上了。

从前安静的小镇因这次歪打正着的修复变得热闹起来,教堂也因此游人不绝。老奶奶的作品为小镇带来了不少旅游收益。听说教堂征收1欧元入场费,这些收益将用于支付护理院里几十位老人的费用,点赞!此外,还聘请了律师,办理了版权和营销协议。

(网图侵删)

关注“坐家”,换个角度聊新闻。


坐家


大神级的文物修复案例太多了,

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对不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8ec400141277b62d1547\

农民小队长


艺屿EYESVOT |虚拟现实与数学模型


用虚拟现实和数学模型修复残缺的艺术

艺术家Andrea Mantegna在15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的Eremitani教堂绘制壁画。教堂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

1944年,一场轰炸袭击几乎完全摧毁帕多瓦教堂壁画,

大约88,000块小石膏从废墟中救出,一位数学家设法将它们重新拼凑在一起。

德国人的严谨在此展现,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数学家Massimo Fornasier团队创建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帮助查找大约88,000个碎片的原始位置。

尽管如此,这些只占原来的10%。看不见的90%画了什么,看起来像黑白底片。


Erimitani教堂的外观


战后重建了教堂,但有些墙壁仍然是白色的。


原始壁画的看起来是黑白的,但是,研究人员使用这些碎片作为色彩参考。这张特写照片显示了一个细节...


研究人员可以用它们的软件,匹配几个壁画片段。

他们还利用物理学原理为旧的黑白照片添加色彩。


没有数学家团队创建的算法,重建壁画几乎是不可能的。

许多碎片并不比硬币大。这是修复的照片...

用颜色对壁画虚拟重建。


这一组图像显示虚拟颜色的修复步奏。最左边的图像是现在的恢复面貌,然后依次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以计算模拟缺失的颜色。


颜色渲染,虚拟重建的效果图全貌。

现在的可以看到原始壁画面积的10%左右恢复的样子。但恢复并没有让每个人都感到高兴。意大利颇具影响力的日报Corriere della Sera的批评者将其描述为虚假的修复。

实际上,至少研究人员使用碎片作为参考,将壁画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如今,艺术爱好者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虚拟复原图,真得感谢科技和技术人员,

答友有人说到甲骨的修复,我十分佩服修复家的匠人精神,以上这个例子,希望给我国文物修复者一点启示吧。

艺屿EYESVOT ,山与君与你分享所思所感!


艺屿Eyesvot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修复前的五牛图,都是破洞。



小布丁的世界


  有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复工作就是。

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这座丰碑作倒伏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尘已经把它们压成碎片。如何让这个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奇迹完整挺立起来,当时全世界也没有人曾经面对过这么大的难题。

  

  呈倒伏状的兵马俑

  

  修复后的兵马俑

  兵马俑军阵的原型是一个天下无敌的农夫军团,拓开了秦帝国的万里版图。同时代的工匠以雕塑形式凝定了他们的雄姿。后世的工匠们能够让久已“粉身碎骨”的兵马俑恢复原身吗?

  马宇成为最早接触这项工作的群体成员之一。兵马俑深埋两千多年,大部分陶片和地下环境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平衡关系,突然出土,是他们存身环境的巨大改变。为了避免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一号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大量修复工作都是在现场进行。

  

  夏季,马宇工作过程就是不断用热汗洗头、洗脸↑

  每到夏季来临,覆盖着大棚的兵马俑坑就成了“大蒸笼”, 坑内的温度往往达到40度以上。工作过程就是一直在用热汗洗头洗脸;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再湿。这时汗水是聚合兵马俑碎片的第一粘合剂。即便如此,也不能因为燥热而失去专业化的冷静心和职业化的敬畏心。

  

  由于年代久远,兵马俑陶片表面非常脆弱,修复人员用刮刀清理的时候,既要刮净泥土,又要保证文物的完好,走刀的分寸拿捏极为较劲。为了练就这项技艺,马宇在修复兵马俑之前, 花了两年时间,在仿制的陶片上用手术刀不停地磨练手感,走了上千万刀,才把握住毫厘之间的分寸。

  在碎片堆里拼接兵马俑的过程中,只要有一块陶片位置出现错误,整个拼接过程就必须重来。拼接难度最大的是那些体积小、图案较少的陶片,为了一块陶片, 马宇有时需要琢磨十多天,反复预演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正因为这样,一件兵马俑的修复才往往需要耗时一年,甚至更久。

  修复工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时光作为粘合剂,把破碎的历史拼接成型,当威武列队的兵马俑军阵为全世界所敬仰的时候,马宇和同事们真切体会到了使命的价值。

  马宇参与了近20年来秦始皇兵马俑修复工作的各个阶段, 兵马俑的第一件戟、第一件石铠甲、第一件水禽都是马宇修复的。

  

  两千多年前的雕塑品在马宇手中获得了第二次艺术生命,形象讲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现代修复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秦代工匠们的手艺,与前辈们的工匠精神融通。这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是神圣静默中的过心交流。

  

  马宇和他的团队在四年前的一次清理陶片的过程中,马宇意外发现陶片背后有纹路,仔细清理之后,纹理渐渐清晰起来,是一个指纹痕迹, 这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在制作兵马俑时留下的,随后更多的指纹被发现,这让马宇兴奋不已。

   马宇相信,指纹可以成为解开古老技艺的直观途径之一,虽然他现在还无法找到答案,但这项后继有人的事业一定会让历史袒露更多的内在秘密,文明的内涵将因此而无限丰富地延展下去。

  没有哪两块碎片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一尊兵马俑雕像的拼接问题是相同的。于是,每一块拼接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的块体比对都是新问题的研判。在貌似重复中不断应对新问题,修复者把这份工匠式劳作变成了艺术和学问。他们也因此成为国家文化使命的有力承担者。


枫桥夜泊81992941


1.四方羊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和工艺精美而堪称国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曾经在日军的空袭中被炸成20多块。

修复任务交给了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四羊方尊拿过来的时候已经过初步修复,不过很粗糙,和原物有很大差距。”但看到青铜器优美的造型和精致的花纹,他立即有了让四羊方尊重现“真身”的冲动。

张欣如先生将一栋简陋的砖房当成工作室,专心修复四羊方尊。他回忆道:“方尊有30多公斤,很重,我有时要把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着,一手焊接,花纹很细,一点都疏忽不得。方尊的底盘碎得厉害,费了不少功夫。”

经过两个多月修复,以及后来的多次修复,四羊方尊才变成现在在展厅里的样子。

2

秦始皇陵铜车马

1980年发掘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由于原有木椁早年腐朽、上部填土塌陷,致使两辆铜车马损坏严重。一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325片;二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685片,断口2244个,破洞316处,裂缝55处。

这是发掘现场和修复前样子:

原来铜车马这么大,始皇帝真是古今第一手办玩家了。

碎成这样能修吗?我手机屏幕摔裂开了维修都非要我换一个。

但是!两辆制作精细、构件繁多、形制复杂的残破铜车马从1980年12月至1988年4月经过多年清理,修复完成!成为研究秦代冶金、铸造、机械、车舆、鞁具及系驾方式至为珍贵的重要文物。

某长者赞扬“劳苦功高”。这个钦定的腻害了!

3

《殷墟文字丙编》

甲骨的缀合和简帛的整理,虽然可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文物修复,但其过程的艰辛与成果的惊艳,丝毫不逊色于古籍字画的修复。

甲骨的缀合的成果,比较著名的是《殷墟文字丙编》。第十三次殷墟发掘时发掘出了一大批整甲,运到南京后中研院史语所便对该批甲骨进行整理。

七七事变后,史语所整体向西迁移,到四川时里面的纸盒子都朽坏了,整甲也碎成了小块。殷墟文字乙编收录的就是这些碎片。

后来国民党退出大陆,史语所也便把这些碎片带到了台湾。张秉权花了20年的时间,拼出来300多版整甲(相当于几百副拼图拆碎了揉一块儿),作为《殷墟文字丙编》出版。

甲骨文缀合作的比较好的还有严一萍。他曾经把5块碎片缀合成这样一版腹甲:

神奇的是,这五块碎片是从不同的坑位出土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商代就已经碎掉了。我这个手残党膝盖已经碎了。

4

马王堆帛书

先磕头…

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马王堆帛书!当初,它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个石盒里。水浸霉蚀,相互粘连,几乎变成了一块书砖。

帛书拼复的最大困难是无法用实物。帛书太软易毁坏,只能拍下照片用复印件拼。帛书揭裱后留下许多碎片,在整理时,发现哪一页有空缺,就到碎片里找相应的图纸,犹如“高级拼图游戏”。

至于修复的过程,说来话长(这段历史,已经被博友写成了小说)。概括讲,经历40年整理,当年参与修复的师傅们大多故去,给我们留下了这本《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它从2千多年前走来,如今穿越尘世焕然一新。

5

竹简

竹简的整理也是比较复杂的。竹简和甲骨不同,甲骨挖掘出来的时候是干的,而且比较硬,所以整理的时候可以用小刷子刷去甲骨上的土,拿在手上仔细看。竹简保存的环境一般是湿漉漉的,所以一般竹简出土时都是裹着泥。竹简由于长期被水浸泡,柔软的像粉条,却没粉条的韧性,很容易断。在清理完竹简上的泥土后,就要在溶液里保存:

竹简在刚开始就是这样的酱油色,黑糊糊的。竹简的整理者要根据竹简的形态、字体风格、上下文意等因素对其进行重新编排,恢复竹简原来的顺序。

有些简会断成两截,有些简断成只有一两个字的碎片,缀合难度就比较大了。

上博简,不难发现第二根简颜色黑乎乎的,第8根简断成两截:

郭店简从出土到现在有20多年过去了,还有几块简无法缀合。

郭店简是抢救性挖掘,当时经验不足,发掘时没注意保持简序,给整理着编连竹简造成了不少麻烦。上博简整理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编连的准确度提升了不少。

从朽木断骨变成整甲、文本,这也算得上是很神奇的事吧~

6

班簋

文革时,簋的全形被毁成若干大小不一的碎片,并被送到废品回收站、炼铜厂,等待回炉。

1972年,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的呼玉衡、华以武师徒到有色金属回收站看到几块沾满铜锈的碎片,其纹饰与若隐若现的文字在多年从事古董行业的师徒看来,气质十分特殊。于是认定周边应该还有更多的碎片或残件的存在。

返身再去寻找,收获颇丰,回到办公室后又请教更有经验的程长新先生,认定这应该是西周时期一件有长篇铭文的珍贵文物。

再返回回收站筛了一遍,把所有残件碎片作了拼接组合,才认出这就是流传有绪的清宫宝物《班簋》。

鉴于这是一件重器,次年夏,由北京方面再送回故宫文物修复厂,经过整形、翻模、补配、修补、纹饰对接、焊接、钢錾镌刻、做旧、填锌、砂洗等等,修旧如旧,才完成了青铜器修复史上的一次成功范例。

7

唐代公主李倕冠饰

看这件华丽的唐代公主凤冠,上面不仅装饰有玛瑙、珍珠、琥珀、绿松石、玻璃、螺钿等几乎在唐代可能找到的所有宝石,同时借助金丝、金线、金珠等围绕装饰出凤凰、莲花等各种意像。尤其是金珠,其直径最多不超过1.5mm,要靠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再来看看出土时的样子(公主的牙齿好整齐啊)

压根就是一大坨啊,零件完全散落其中,这到底要怎么搞……

墓室出土时,零件散乱,宝石脱落,现场并无条件进行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因此采取石膏加固外侧后整体套箱提取。这样可以保留脱落的零件与冠饰主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助于后期的修复。

由于头骨比较完整,出土后陕西省考古所请头像复原的老师对其进行贴肉复原……是位美女哦……

德国的修复老师对上面那“一坨”借助显微镜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同时绘制线图,标注出各个零件间的空间关系。

最终成品的细节:

8

《五牛图》

现存的《五牛图》有几个版本,这里说到的是故宫版《五牛图》,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博《五牛图》是这样的:

但是在修复之前:

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就是故宫博物院字画修复专家孙承枝先生。

1977年1月28日,几经波折最终赎回的《五牛图》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整幅画作的修复工作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亲自主持。当时的这幅传世名画当时已经千疮百孔、遍体霉斑,仅五牛身上大小蛀洞便达数百处。

根据 《五牛图与孙承枝》一书记录:孙师傅手接《五牛图》后,心情凝重、寝食难安。数日之间,图卷陈于几案,不曾妄动。他借助放大镜反复探查,潜心思索,寻求最佳修复方案。

残损《五牛图》的破洞太多,修复的关键是补洞。悉心研究原画纸的质地、帘纹、光泽、颜色,严格择选配补用纸,至为紧要。当然,要找到与原纸完全相同的配补材料几乎不可能,只好力求近似。

幸而故宫旧藏尚丰,孙师傅反复筛选,屡次用小样较试,最后择定一种年代相近、质色相当的旧纸,方觉称心。纸怕水湿,这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更何况一张墨彩淋漓的古画?一般人绝难料想《五牛图》正是用水去污除垢的。

白水浇上去,黄汤流下来,孙师傅用排笔蘸热水反 复刷洗画面,水色清明之后,画面破损虽然依旧,其纸色、墨彩、印鉴、题跋却已焕然一新,灿若明霞。

揭除托纸之繁难,行家里手也视为畏途。传统国画的装裱通常有三四层用纸。内行称画纸这层为画心,紧贴画心的托纸为命纸,再后面的一两层托纸叫背 纸。

《五牛图》旧裱共有四层。两层背纸很快揭去,再揭命纸,可就费事了。命纸与画心直接粘连,起着保护画心的作用。揭除命纸时若稍有疏忽,或揭掉半层画心;或掉粉掉色;或揭得厚薄不匀;或揭伤画面;还有的揭完命纸,画心粘在案上起不了台,或勉强起台而支离破碎,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孙师傅揭除《五牛 图》的命纸自然更是慎之又慎,加意小心。他先用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揭起命纸,遇有难点还得靠手指揉搓,以中指触觉掌握力度轻搓慢捻,搓捻成极细的小条 取下,不伤画心,不留屑片,完满无损地过了这一关。《五牛图》这样一幅不大的手卷,仅只揭除这一张命纸,孙师傅足足用了五天。

至此,《五牛图》上的累累伤洞显露无遗,孙师傅并不急躁,他仔细琢磨每一处破洞、大小、缘口纹路、残损形态,然后择纸裁割拼对,粘连缀合,务求 补口四周厚薄均匀,平整干净,不留痕迹。就这样,孙师傅一处一处,随洞随弯,运用了掏、转、补、刮,各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把这幅大小破洞五百多处的《五牛图》竟然补缀得完好如初,天衣无缝。

8个月后,一件生命垂危的顶级文物,在孙承枝手中重新焕发生机。

9

素纱襌衣

这在一个纪录片里面看到的,虽然说只能是文物复制但是仍然足够震撼。

马王堆出土2件素纱禅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是世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现代人想要去复刻这件文物,但是因为现代的蚕经过2000年的进化,从三眠变成四眠,吐出的蚕丝比汉代的蚕要粗出不少。一开始研究人员依照一样的技法织出的衣服要比文物重80多克(按照原物48g算的话那就意味着现代织出的衣服是原来的将近3倍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花了13年,用科技手段让现代的蚕逐代退化到2000年前的水平。终于成功复制。不过复制品仍然要比文物重0.5克。也算是对古人的致敬了吧。

10

《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外三个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

《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

修复前后对比图

1949年,修复工作开始。当时只有一个人修复,1956年《赵城金藏》修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北京图书馆增加了修复专业人员,先后十余人参与《赵城金藏》修复工作,最后4人坚持1965年到修复工作全部完成,历时17年。

文物是过去式,但修复文物是正在进行时。

他们这样一群人,领着不甚高的薪水,待在小小院落里,用着传统加改良的工艺,修复这些几百上千年的老物件,数十年如一日。他们是这个浮躁社会中最难得的匠人了。

可惜,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