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據報道,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的遺孀、著名美籍華人、中美“友好使者”陳香梅女士於3月30日在美國華盛頓逝世,享年94歲。陳香梅女士曾活躍在美國政界,歷任八位美國總統的政策顧問,為中美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被鄧小平稱讚: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

人們在緬懷陳香梅女士的時候難免要提起陳納德將軍。二者都可謂傳奇一生。陳納德將軍出生於美國,卻來到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屢創日本空軍;陳香梅女士出生於中國,卻在美國被委以重任,為中美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陳納德將軍在來華之前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退役軍官,後受中華民國空軍毛邦初上校邀請來華擔任飛行教官,被宋慶齡重金聘請,任命為空軍顧問。從此陳納德就開始了在中國組建空軍與日本對抗的傳奇生涯。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日雖然因為東亞的形勢,關係十分緊張,但是畢竟還不是明面上的開戰。迫於這種壓力,陳納德在中國的活動只能是非公開的,而且是以私人機構的名義成立了中國空軍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飛虎隊(AVG)。飛虎隊成立之初的飛機與飛行員是蔣介石花重金(數倍於美國飛行員的薪資)從美國購得的,其目標是保衛滇緬公路。後來又由英國移讓了100架P-40C“戰斧”式戰鬥機,於是P-40戰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飛虎隊的作戰主力。

1941年12月7日,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到昆明,在此建立基地。20日,防空臺偵測到一批日機向雲南飛來,陳一白將軍急告陳納德所有戰機都升空迎擊。之前雲南人民飽受日機轟炸之苦,日機有時甚至在無戰鬥機保障護航的情況下,就出動轟炸機起飛進行轟炸。當天,入侵日機10架,被擊落6架,擊傷3架,志願隊無1架損失。飛虎隊初戰告捷,其機身上的鯊魚嘴塗裝成了中國戰場上的吉祥物。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在此期間,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隊的第59和64戰隊成為第一批裝備新的Ki-43-I戰鬥機的作戰部隊。隨著日美關係在珍珠港襲擊前幾周的日益緊張,第59和64中隊被派往馬來半島,而當時援華志願航空隊(飛虎隊)的第3驅逐機中隊派駐仰光。為了爭奪滇緬公路,雙方展開了對決,這也是志願航空隊的P-40與日本的Ki-43戰機的第一次較量。自此兩款飛機在中國及東南亞展開了漫長而艱鉅的對決,成為彼此最常遇到的對手。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Ki-43戰鬥機

1942年美日戰爭早已打響,飛虎隊不再需要以“志願”的名義存在,因此援華支援航空隊於7月份正式解散,來自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新的駐華航空特遣隊的飛行員接替了其使命,並接收了其破舊的P-40戰鬥機。

剛開始駐華航空特遣隊的規模較小,僅有5個P-40中隊以及一個B-25中型轟炸機小隊,陳納德(已晉升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准將)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他一方面說服中方建設密集的機場網絡以便駐華航空特遣隊起降,同時他建立了一個由廣泛的民間觀察點組成的“預警網絡”,這些觀察點能夠從各個未佔領區迅速向作戰部隊報告來襲日軍的方位。

此後,飛虎隊與日本航空隊展開了多輪較量,雙方指揮官都會根據天氣變化、供應保障和/或戰術要求不斷調動自己的空軍部隊從不同的地方出擊。雙方互有勝負,但飛虎隊取得了更好的成績。而且隨著飛虎隊實力的壯大,陳納德多次派出由P40護航的B25轟炸機轟炸日本佔領中國的港口。

據稱,僅在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期間,陳納德帶領飛虎隊協助中國、緬甸、印度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地面被毀61架飛機的代價,取得了擊落日軍150架飛機和摧毀297架飛機的巨大勝利(由於國民黨好大喜功,可能存在誇大的嫌疑)。但無論如何,飛虎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且在志願航空隊解散後,駐華航空特遣隊也在陳納德將軍的帶領下屢創日軍。

我們所知的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即便是陸軍裝備我們和日軍也有較大差距,更何況是空軍。在那樣的環境下,陳納德帶領的飛虎隊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M先生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戰機本身的對比

飛虎隊的主力戰機是P40,是美國一型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戰鬥機。而日本在中國與飛虎隊作戰的主要戰機是一式單戰隼式戰鬥機Ki-43,性能更為優異的零式戰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不久後大部分都撤出了中國,去太平洋戰場作戰了。

這兩款戰鬥機儘管是同時代的戰鬥機,但其設計理念卻完全不同。P-40代表了美國戰鬥機設計者們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思想。它武器多,堅固而且在中低空速度也還算快,為飛行員和燃料箱安裝了防彈裝甲。其艾利遜直列發動機馬力強勁且可靠性好。P-40為這些性能在重量上有所增加,這使得其爬升速度慢、高空性能不佳。

如果說P-40是一把“戰斧”,那麼Ki-43就是一把短劍。Ki-43機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機的邏輯延伸,同時也反映了日本武士道傳統,它把機動性放到了最優先級。其重量輕,機翼面積大,轉彎半徑小,爬升速度快,在近距離格鬥中,無疑是飛行員的首選。但Ki-43為了降低翼載荷,其設計師只能降低其火力配置(該機僅配備兩挺機槍)並放棄抗打擊能力。

下圖是關於P40與Ki43的性能參數對比圖: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說白了,一個是重裝火力戰士,一個是戰鬥力一般的刺客。在空中格鬥中,由於Ki-43的高機動性,P40很難佔到便宜。如果在低空低速的情況下P40被Ki-43咬住,絕對是十分危險的。但是,如果運用合理的戰術,P40就能發揮它的火力優勢和堅固的特點,脆弱的Ki-43是扛不住的。

那麼飛虎隊究竟運用的什麼戰術讓日本無法佔到上風呢?

2、 戰術上的優勢

陳納德將軍在與日軍隼式Ki-43戰鬥的經驗中總結出了“俯衝-進攻”的戰術,即利用P-40的強項:速度、強度和火力,在戰鬥中佔據高空的有利地位,俯衝攻擊日軍機隊,然後再爬升再俯衝攻擊。另外,陳納德強調在任何時候都要避免與Ki-43纏鬥,那會使Ki-43充分發揮靈活性的優點。

具體實施“俯衝-攻擊“戰術通常是這樣的情景,四架飛機編為一組,三組協同作戰。由承擔進攻任務的1組飛機實施首次攻擊,其他2組飛機提供高空掩護。然後進攻小組爬升至高空代替第2組飛機承擔高空掩護,由第2組4機實施俯衝攻擊。最後,第3組4機再實施俯衝攻擊。如果敵機進行反擊,則負責高空掩護的2組戰鬥機將對其實施俯衝攻擊,而處於低空作戰的那1組戰鬥機乘機避開敵方進攻,脫離危險。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這種戰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讓飛虎隊的“鯊魚嘴”威震長空。但是有些技術高超的飛行員不信邪,總覺得憑藉自己的技術能和Ki-43來一場空中格鬥,但這無一不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在中國,為了應對飛虎隊的P40,日軍的Ki-43作戰部隊有兩種作戰方式,目的都是誘使P-40飛行員進入處於劣勢的空中格鬥。

其中一個戰法就是派一架飛機在大編隊下方飛行作為誘餌。如果P-40試圖對下方獨自飛行的Ki-43進行攻擊,其他飛機將從上方俯衝對其展開攻擊。

第二個戰法就是被戲稱為“松鼠籠”的戰術。該戰術中,編隊飛行的Ki-43將分開組成兩個拉弗貝利防禦圈,上下相向飛行。偶爾,Ki-43飛行員會在圈中駕駛靈巧的“奧斯卡”戰鬥機作迴旋、翻滾或者其他機動動作。從遠處看,“松鼠籠”看起來像是一場大型的空中混戰,但如果一個好鬥的飛行員想加入纏鬥,他很快會發現自己被敵方包圍。在積累了實戰的教訓後,飛虎隊的飛行員很快對這兩個打法有了警覺,因此很少會上當。

戰術上的優勢使得飛虎隊在面對日本陸軍航空隊時絲毫不落下風。

3、 飛行員的差別

飛虎隊的飛行員很多是從美國抽調的,一個美國飛行員需要完成9個月的教學和200個飛行小時才能成為一名正式飛行員並駕駛作戰飛機。日本飛行員的訓練過程與之相似,其陸軍航空隊戰鬥機飛行員在完成基礎訓練後,會被分配到飛行訓練部隊,在那裡接受6個月訓練。然後他們被分配到戰鬥機飛行戰隊,參戰前還需要接受另外3個月的訓練。因此日本戰鬥機飛行員在參加戰鬥前甚至比美國飛行員積累了更多的飛行小時——在兩年內完成約300小時飛行。

然而在真正的戰場上,日本飛行員的表現往往不如美軍飛行員,尤其是到戰爭後期。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日本雖然設置了正規的飛行員訓練課程,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損失了大量飛行員,而且飛行員把“戰死”看作為效忠天皇的榮譽,神風特攻隊就是在這種理念下誕生的。為了補充飛行員的損失,很多沒有得到足夠訓練的新人就被拉上了戰場,訓練質量堪憂。但是美國的飛行員嚴格遵守了200小時教學大綱,總體質量是要高於日本的。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日本飛行員

4、 陳納德將軍的貢獻

說了那麼多,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然不開的一個印記就是陳納德將軍。有人說近年來陳納德將軍逐漸被神話,然而拋棄黨派立場,僅從抗日戰爭的角度來看,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其貢獻不僅僅是訓練了一批飛行員,在實戰中對抗了日軍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戰爭初期,陳納德將軍就建議蔣介石加大空軍的建設力度。但是由於國民黨的短見,宋美齡認為彼時對飛機的需求還不多,不如把錢存起來等需要的時候再購買飛機。並沒有重視陳納德的意見。等日軍全面侵華後封鎖了大量港口,外界的物資很難進入中國,且二戰已經白熱化,中國就很難買到飛機了。蔣介石這個時候又想到了陳納德,通過陳納德向羅斯福發出了請求,為此國軍不得不付出比之前高得多的價格來購置飛機聘請飛行員。

除此之外,陳納德一邊說服美國重視中國戰場,加大對中國空軍的援助,另一方面還要說服國民黨在中國建立密集的機場以供空軍起降方面。他還利用民間的力量建立了觀察預警網,能迅速報告日本空襲的情況。


參考書目:《狗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空中決戰》,海洋出版社

抗日如此艱苦,為何陳納德的飛虎隊能屢創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