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十年後,10個孩子長成了“最好的我們”!廈門日報重返汶川,回訪來閩讀書的學生

十年後,10個孩子長成了“最好的我們”!廈門日報重返汶川,回訪來閩讀書的學生

指縫太寬

光陰太瘦

10年悄然流逝

那一天卻太難忘懷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2008年5月12日

14時28分04秒

大地震顫,山河破碎

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

滿目瘡痍,舉國同悲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今日是“5·12”汶川大地震十週年,昨日,廈門日報(ID:xiamenribao)特派記者抵達汶川,開始回訪十年前我們走過的城鎮和村莊、接觸過的老人和孩子。

村裡蓋起了別墅,山上長好了草木,雲霧繚繞間,地震帶來的傷口已被慢慢抹平。一切和十年前已是兩般光景,不變的,是彼此的牽掛,以及當地人對特區人深深的感恩。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坍塌的教學樓 如今是地震遺址

時隔10年,昨天下午,本報記者回到“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鎮時,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映秀鎮漁子溪村的村民告訴記者,正是來自很多人的努力,震碎的家園得以快速重建、日日變好。如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又將使這個鎮子迎來新機遇。

姜勇、韓紅霞、馬郎、馬旭傑、蔣濤、陳洪、馬雪、馬紅娟、馬帥、馬傑等10名學生,都是漁子溪村人。10年前,他們都是十三四歲的年紀,都在距離家裡不到500米的山下漩口中學念初一。

2008年5月12日

他們在地動山搖中從教學樓飛快逃出

此後,由本報牽線並隨記者來閩讀書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昨日傍晚,本報特派記者與老照片(上圖,2008年6月9日攝於映秀鎮同一地點)中的人再次合影。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同一個地點,再回首。

山還是那座山,只是更綠了。

人還是那些人,但是已經長大了。

昨日,在漁子溪村,姜勇指著一棟坍塌的3層教學樓說,“那是真正意義上的死裡逃生。這棟樓原來5層,地震時陷了兩層。當年我在一樓,地震時就跑出教室,繞著行政樓跑出校門。”一旁的馬郎接過話:“我也是這樣跑的,那時我在姜勇隔壁班。”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中學原本的正門口立著紀念碑,上面的時鐘停留在兩點二十八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排隊獻花。姜勇他們幾個人站著,靜默觀望。不遠處東倒西歪的教學樓上,筆直的旗杆上國旗迎風飄揚——當年坍塌、下陷的教學樓,被保存了下來,如今成為地震遺址。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10名孩子長大成人 為了幸福努力拼搏

時間回到十年前。震後,家園破碎的孩子們,去哪裡讀書,暫時離開悲傷的環境,成為村民和村兩委的心病。當時正在這裡採訪的本報記者,經報社領導同意後,幫忙牽線搭橋、遴選靠譜的資助人。熱心慈善公益的廈廣集團、長泰漂流董事長連文成,成為該村10名初中學生3年學費、生活費的資助人,並由本報記者把這些孩子一起帶到長泰三中讀書。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資料圖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資料圖

倏忽10年,這10名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來自福建的這份深沉的愛

讓他們能夠奮力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

去機場接機並帶路採訪的姜勇,在附近的縣城工作。(回顧請戳這裡)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姜勇(右)

村子裡,還有在映秀幼兒園當老師的韓紅霞,以及開小店當小老闆的馬郎——再見馬郎,他已為人父,女兒一歲多。其他7名當年的孩子都已遠行工作。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馬郎和女兒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韓紅霞(左)

聽說本報記者回訪,遠方的他們紛紛通過微信視頻和記者交流,孩子的父母、親戚也紛紛前來,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對《廈門日報》以及所有幫助過他們的好心人的問候和祝福。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孩子們當年在福建讀書的照片(資料圖)

馬旭傑在跟記者視頻聊天時說,他在成都一家旅遊公司上班,去年被派到越南當駐地導遊;蔣濤、陳洪當兵去了,如今是士官,陳洪還去過蘇丹執行維和任務;馬雪在成都市一家美容美體公司工作;姜勇讀的是機電專業,大專畢業,目前在工地上打拼……“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他們都在各自的道路上為幸福而奮鬥。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5·12”汶川大地震紀念館就位於漁子溪村。安息著6000多名遇難者的公墓,周邊種植著百畝芍藥花。每到5月,又是繁花盛開的季節,花海一片。今天,地震紀念遺址將舉行悼念活動,全村800多人,打算照一張十週年的大合影。

因為那一場大地震

四川與廈門

相隔千里的兩地

血脈相連

回顧10年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成為包括廈門人在內

全國人民刻骨銘心的記憶

如今,翻開當年的報紙

那一切依然歷歷在目

救援

消防醫療等救援隊

第一時間奔赴災區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廈門日報2008年5月15日關於廈門救援隊的報道。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搶救被困人員是第一要務,廈門消防支隊迅速集結150名消防官兵組成廈門消防救援隊,趕往四川省廣元市青州縣,他們承擔著第一梯隊搜救的任務。與此同時,廈門各大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組成廈門救災醫療隊奔赴四川,與危險相伴,與時間賽跑,搶救在地震中受傷的災區群眾。

隨後,廈門市公安局迅速調集特警隊員奔赴四川綿陽,執行維護災後治安工作任務。此外,廈門市建設與管理局也迅速成立廈門市援川房屋應急評估專家組,抵達綿陽災區,連續12天冒著餘震危險,走遍綿陽市區以及所屬的江油市、安縣,出色地完成493棟各類震害房屋的緊急評估任務……

捐款

本報開通賑災賬戶

廈門全城愛心湧動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廈門日報2008年5月18日關於廈門市民捐款的報道。

在廈門力量進入災區參與救援的同時,本報的新聞大篷車也深入災區,災區群眾需要食品、帳篷等,前方的特派記者一一將信息傳回廈門。

在後方,本報第一時間與廈門市紅十字會聯手開通向災區捐款的賬戶,並在報紙上公佈。一時間,善良有愛的普通廈門人,將愛心化成一張張匯款單,不斷寄往災區。這些人中,有白髮蒼蒼的低保戶老人,有捧著儲錢罐而來的純真孩童。此外,講奉獻有擔當的廈門企業家們,將衣物、帳篷、藥品等一批批物資,以最快的方式,送到災區最需要的人手上。

據當年廈門市審計局的一份專項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6月3日,市(含區)民政局、紅十字會、慈善會共收到捐贈物資29.36萬件,折款約2180.70萬元。

重建

廈門對口支援項目

創援建災區多個第一

救援之後,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廈門人再次行動。

福建省承擔對口支援四川省彭州市的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其中,廈門市對口支援龍門山鎮、白鹿鎮、天彭鎮、紅巖鎮。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如今的白鹿鎮

廈門在援建災區時

創下了多個第一

第一個來到災區報到的臨時安置房工作組,是2008年5月21日下午報到的廈門專家工作組;

彭州市第一個啟用的臨時過渡安置小區——通濟思文社區“鷺龍苑”,由廈門和成都共同建設,地震後20天就完工;

廈門住宅集團代建的清平小學教育樓,在2008年11月14日交付使用,成為災區最早投入使用的援建小學。

廈門在對口援建上,不僅爭當援建先鋒、爭創建築質量的第一,還屢屢創新。據瞭解,廈門市在設計這些援建項目時,多是以先進的理念進行設計。現在,這些援建項目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幫助當地教育、醫療等實現跨越式發展。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廈門橋

說說你的汶川記憶

那時候,

很多人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視看新聞

守候著一個個生命奇蹟的出現,

因生命奇蹟而激動

也因生命的脆弱而悲泣

2008年5月12日,你在哪裡?你在做什麼?

來說說你的汶川記憶吧!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廈門日報汶川特派記者:林森泉 何炳進 記者:程午鵬

<table><tbody>暱稱
微信號暱稱微信號廈門日報xiamenribao
廈門招考xiamenzhaokao廈門晚報xmwb597城市捷報chengshijiebao海西晨報haixichenbao臺海雜誌taihaizazhi廈門網xmnn-cn遇見婚戀網yujianw520十年後,10個孩子長成了“最好的我們”!廈門日報重返汶川,回訪來閩讀書的學生
/<tbody>/<table>十年后,10个孩子长成了“最好的我们”!厦门日报重返汶川,回访来闽读书的学生

更多資訊請猛戳閱讀原文下載廈門日報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