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為何炎黃二帝的姓氏中都有個“女”字?

為何炎黃二帝的姓氏中都有個“女”字?

炎黃時代的傳說,究竟是事實還是文學虛構?如何找到祖先的真實存在?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葉舒憲在上海圖書館做了題為《中國祖先神話》的系列講座。講座中,葉舒憲教授依據中原出土的上古文物,帶領大家一起重新認識炎黃時代。

  走進連孔子、司馬遷也沒有見過的時代

清末民初以來,西方的歷史科學觀傳入中國,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學派——古史辨派。古史辨派認為司馬遷、班固記載的歷史譜系,尤其是三皇五帝,是後人編造的虛假歷史,認為上古史是不可信的。所以,整個夏商周時代都受到了懷疑,更不用說炎帝、黃帝時代了。今天,我想對這個問題做出一些回應。

我們知道,甲骨文距今才3000多年,而黃帝炎帝距今5000年,那是一個比文字產生早得多的時代。研究歷史,過去我們只從文獻入手,除了古書上覆雜、甚至互相矛盾的記載以外,我們無從考證。但今天的情況完全變了,我們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物、圖像、符號,可以復原那個時代的歷史譜系。所以今天,我們主要依賴考古發現的新物證,來重現炎黃時代的文明。

有兩個博物館非常重要。一個在河北涿鹿縣,就是當年炎黃大戰蚩尤的地方,新建了一座“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把黃帝、炎帝和蚩尤共同奉為中華民族的三位祖先。另一個博物館也是新建的,位於遼寧省建平縣,全名叫“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大家如果去北方旅遊,一定要去那裡看一看,那是真正5000年以上的原始遺址。特別是那裡發現了神廟,神廟中供奉的女神,被考古學界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女先祖,還有大量的墓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這兩個博物館,在21世紀之前都沒有聽說過。但在那裡,我們可以走進一個時代,一個連孔子、司馬遷也沒有見過的時代。那裡的一些遺存,是不是黃帝炎帝留下來的,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真正是5000年前中華文明的源頭。

 應該是“黃炎子孫”,而不是“炎黃子孫”

我們常說“炎黃子孫”,這種說法是怎麼產生的呢?

相對而言,“炎黃子孫”這個說法產生得比較晚,真正流行是在晚清到民國。後來這種說法一直被沿用了下來。

兩個古帝王的誕生地在哪裡?為什麼他們分別得到了姬姓和姜姓?《國語·晉語》 中這樣寫:“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是東周時代留下來的文獻,它說“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所以黃帝和炎帝應該是兄弟倆。今天學界一般認為姬水是陝西武功縣漆水河,姜水是陝西寶雞市清姜河,這兩地相距很近,都在關中平原的西部。姬和姜這兩個姓,看來是得於兩條河水,這是古代關於炎黃誕生地和得姓的最早記載。

農耕文化需要遊牧文化的補充

炎帝姓姜。“姜”這個字,上面是個“羊”下面是個“女”。“姜”和“羌”兩個字,在甲骨文當中是通假字,是可以互用的。大家都知道少數民族中有一個“羌族”,《說文解字》解釋“羌”為“來自西北的牧羊人”。

陝西寶雞清姜河在關中的最西部,再過去就是甘肅、青海交界的地方,也就是遊牧文化發達的西北地區。如果把華夏族群看作是炎黃兩支族群互動融合的話,那麼黃帝這一支,代表的是農耕文化,以中原為中心;炎帝代表的則是遊牧文化,是不定居的,是遷徙的。

華夏有“真”“善”“美”三個概念,如果寫出來一看,其中兩個都和羊有關。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對“美”的解釋,就是“羊大為美”。因為對於農耕民族來說,肉食是非常稀罕的東西;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肉食是家常便飯。農耕民族特別需要西來的遊牧文化作為補充,所以就有了“羊大為美”的觀念。古人把那些富家子弟叫“膏粱子弟”,“膏”指的就是動物脂肪,他們每天有肉吃。美的概念,實際上來自於味覺。

對於羊的崇拜,我們可以在文化中找到許多證據,十二屬相中有羊,根源就在於羊在古代和吉祥的“祥”是同字,羊能代表祥瑞。

 應該是“黃炎子孫”,而不是“炎黃子孫”

我們常說“炎黃子孫”,這種說法是怎麼產生的呢?

黃帝和炎帝兩位祖先曾在上古時期進行過一場戰爭,叫“阪泉之戰”。戰勝的一方是黃帝,戰敗的一方是炎帝。中國自古有“勝者為王”的說法,取勝的一方自然被尊為第一,所以最初的叫法,是黃帝在前、炎帝在後,不是“炎黃子孫”,而是“黃炎子孫”。《國語·周語下》中,講到夏族的血緣譜系,認為華夏族後代稱“黃炎之後”。這個說法,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關於炎黃之說最早的文字記載。

相對而言,“炎黃子孫”這個說法產生得比較晚,真正流行是在晚清到民國。後來這種說法一直被沿用了下來。

農耕文化需要遊牧文化的補充

炎帝姓姜。“姜”這個字,上面是個“羊”下面是個“女”。“姜”和“羌”兩個字,在甲骨文當中是通假字,是可以互用的。大家都知道少數民族中有一個“羌族”,《說文解字》解釋“羌”為“來自西北的牧羊人”。

華夏有“真”“善”“美”三個概念,如果寫出來一看,其中兩個都和羊有關。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對“美”的解釋,就是“羊大為美”。因為對於農耕民族來說,肉食是非常稀罕的東西;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肉食是家常便飯。農耕民族特別需要西來的遊牧文化作為補充,所以就有了“羊大為美”的觀念。古人把那些富家子弟叫“膏粱子弟”,“膏”指的就是動物脂肪,他們每天有肉吃。美的概念,實際上來自於味覺。

對於羊的崇拜,我們可以在文化中找到許多證據,十二屬相中有羊,根源就在於羊在古代和吉祥的“祥”是同字,羊能代表祥瑞。

黃帝和炎帝的姓氏中,為什麼都有一個“女”字

姬姜兩個姓中,都有一個字——女。我們過去百思不得其解,古代偉大帝王的姓氏當中,為什麼都有一個“女”字呢?

古代時,姓氏屈指可數,最重要的姓,都來自圖騰符號。在世界範圍內,男神崇拜出現之前,全人類崇拜的神,都是女神,中華民族也是如此。

牛河梁女神廟中的女神塑像,被認為是華夏老祖先的形象。這個神廟中沒有發現男神,都是女神。距今3萬年前,就出現了女神崇拜,我們農耕文明認為大地就是母親。根據這樣的想象,在商代以前的文化當中,陰陽的順序都是陰在前、陽在後。所以在史前時代,崇拜女性是很常見的。

女神的形象除了用象徵符號代表以外,往往還以動物的形象來象徵。什麼動物代表女神呢?猛獸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熊。辭書之祖《爾雅》給熊下的定義是“蟄獸也”,就是秋天冬天蟄伏、夏天又活過來的動物。古人認為熊死而再生,它的能量無比巨大,所以熊的本字是“能”,是生命的能源,可以自我修復。內蒙古林西縣發掘出的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那裡的古人最早種植小米,崇拜女神,那時熊的形象就已經出現了。

此外,昆蟲中也有象徵女性形象的,例如蜜蜂。還有天上飛的猛禽——鷹和貓頭鷹,都是女神的象徵。豬、蛙也因為生育能力強,和女神形象連在一起。所以,這些女神的象徵都充滿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