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作者丨岳轻 来源丨蓝媒汇

5月28号,有消息称北京证监会对外公布唱吧科技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上市辅导,并可能在一个月以后,正式向证监会递交A股创业板上市申请。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一片:一个在各媒体上失踪已久、甚至大家都觉得快凉了的公司,怎么突然就要上市了?

说唱吧凉了并非空穴来风,自打全民K歌上线并快速扩张之后,外界普遍有声音认为,唱吧已经和小咖秀、脸萌、足迹一样,沦落到末流热度,以往朋友圈中随处可见的分享链接现在已不复存在。

在查询相关数据后越发确认,在全民K歌的冲击下唱吧确实已经泯然众人,不复当年首日注册用户突破10万、5天之内登顶AppStore的盛况。

出于公平起见,我们放弃了猫腻较多的安卓应用市场,仅取AppStore作为样本。而在AppStore娱乐类下载排行榜中,全民K歌以30-50名浮动的成绩,将200名开外的唱吧远远甩在身后。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然而就在4月中旬,唱吧与麦颂KTV联合推出的唱吧麦颂对外宣布完成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成为连锁KTV行业史上最大的单笔融资。直至前天,唱吧IPO的辅导机构中金公司发布关于唱吧上市辅导工作的总结报告,认为其已经符合上市条件,这意味着唱吧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了。

外界看法和数据表现,出乎预料的与实际情况完全迥异。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逻辑线。

首先在数据方面,根据5月22日易观发布的《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8》显示,2017年,全民K歌平均每月活跃用户达一亿左右,而唱吧月活用户仅为其三分之一。

这一结果早有征兆,从2016媒体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一季度唱吧用户渗透率为65.2%,全民K歌用户渗透数据为46.3%,唱吧仍然保持着较大优势;到了第三季度,由于热门手游、直播等影响,两者数据均有下滑,其中唱吧用户渗透率为53.6%,全民K歌用户渗透数据为43%。而到了第四季度,依托于腾讯系产品强大的社交衍生属性,全民K歌用户渗透率依然保持着54.5%,无根浮萍一样的唱吧,其用户渗透率已经下降至47%。

有理由相信,在2018年抖音爆火、抢占大量用户时长后,唱吧的数据只会更加难看。

唱吧的管理层自然是不肯坐以待毙的,其自救之路、或者叫拓张之路,早就开始了。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2014年3月,唱吧获得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蓝驰创投、祥峰投资跟投的千万美元级C轮融资。手握重金的唱吧开始布局自己的线下发展之路,将业务瞄向了传统的、已成红海的KTV行业。同年6月,唱吧正式对外宣布投资麦颂KTV。

2015年2月,唱吧推出旗下第一款手游“炮炮军团”,这个号称轻度娱乐、不以坑钱为目的的塔防类游戏并没有实现预期,也没有达成唱吧CEO陈华所说的“吸引600万日活用户进行互动”的目的,甚至没有进到任何一个下载榜单前10。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同样,在随后的直播风口中,唱吧虽然也下场试水,但其产品哪怕到了风口退烧时,仍然不温不火、后继乏力。

至此,唱吧的一系列布局已经基本可以宣告失败。无心插柳的是,此前大家并不看好的、变现最为漫长的线下KTV唱吧麦颂却画风突变,成为其手中最引以为傲的筹码,在短短一年之内,就扩张了三十余家。

也正是在2015年,手握过亿用户、急于破冰的唱吧开始为美股上市做准备。但由于美股缺乏对标标的,使得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远低于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唱吧将目光瞄向了A股。8月份,为了洗掉美元基金,唱吧进行了新一轮大规模融资。据媒体报道,此次融资共计8.74亿人民币,按照交易价格,唱吧的估值达到了43亿。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2016年,原7天连锁酒店创始员工韩俏帆加盟唱吧麦颂担任CEO,正式将唱吧麦颂原本的自营模式改为加盟。不高的门槛和完善的加盟机制,使得唱吧麦颂线下门店数激增。到了2017年,其全国门店数量已经超过300家。

11月,感觉万事俱备的唱吧,开始接受中金公司漫长的IPO辅导。

2017年2月,唱吧在线下布局上更进一步,投资迷你KTV“咪哒minik”,并更名为“咪哒唱吧”,开始将K歌亭铺向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商场中。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至此,唱吧在资本市场上能讲的故事已经全部讲完。实事求是的说,一点都不动听。其公司业务核心,只有唱吧麦颂和咪哒唱吧两个一直不被看好的线下项目。

而在大家的固有印象当中,这两个线下项目的生意都不是很好——除了消费场景过于理想化之外,每次聚餐的时候,商场里的火锅店往往爆满,但唱吧麦颂和咪哒唱吧中却鲜见人流。

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在天津大悦城5楼的两个唱吧K歌亭中,两个小时内共接待了25名客人,其中8对情侣、4对闺蜜以及一位单身小姐姐。按照当日大悦城的客流量来算,这一上客率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不得不说,K歌亭的使用场景很是垂直。它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服务两人及以下、想唱歌但去KTV又浪费的小众人群。在对其中4对顾客进行采访时发现,他们均是在商场吃饭等座的间隙,过来唱上两首歌,以避免无聊。这种“大头贴”式的K歌亭,对年轻顾客群体的吸引力很大。

唱吧麦颂则更出乎预料:在凯德天津湾的唱吧麦颂,两个小时中陆续进入的客人已经无法细数。据前台工作人员说,这种客流量是常态,如果赶到周末黄金时段会更加密集,说不准还要排1-2小时的队。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同样的,唱吧麦颂也是主打“小而美”。和以往我们对好乐迪、温莎等传统KTV的印象不同,唱吧麦颂的装潢更为精致、风格更为明亮,但包厢更小——所谓的“豪华大房”也只能满足4-5人的使用需求。它针对的顾客群体,是传统KTV最不愿接待的“小包”顾客。这样一来,除了能避免与老牌KTV的直接竞争,还能有效开发潜在顾客群。

如此看来,唱吧走的是一条在互联网时代下,看似“愚钝”但却行之有效的路:以线上获取大量用户、流量以及资本。转身布局线下,实现盈利,完成闭环。

但如果唱吧仅想靠这两个线下项目就试图在A股搏杀,则言之过早。

根据大悦城的保安小哥所言,当天咪哒唱吧K歌亭的客流量属于异常情况,已经和周末峰值差不多了。平时工作日更多的还是“大小猫两三只”。除此之外,全民K歌旗下的“友唱亭”也在加紧布局、到处铺设,这块蛋糕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吃到。

谁给了唱吧上市的勇气?

至于唱吧麦颂,虽然叫座又叫好,但资本对其感官颇为复杂:盈利模式与客群定位异常清晰,但无法对这个传统的红海行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影响力颇为有限,后劲不足。

更为尴尬的是,不管是去咪哒唱吧还是唱吧麦颂,顾客的普遍反应是曲库单薄,很多经典老歌都没有,且爆红的新歌更新不及时。摆在唱吧面前的问题,开始变成了继续扩张版图还是获取版权上。

以资本市场的严酷来看,解决不了当下的矛盾,对于唱吧来讲,“上市”也未必是一件值得期许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