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假如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李自成能坐稳江山吗?会一统全国吗?

无纬之做


以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只能和洪秀全一样下场,对付不了山海关关外的后金,也不能抵御不了南明政权的北伐……在北京城这个众矢之的,以李自成的集团的经营能力,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


闲谈侃聊


假如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小编认为李自成并不能坐稳江山。

1644年,明朝末期的历史舞台上主要的三处军事力量分别:没落的明朝军队、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军队。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上看大多人认为是吴三桂投降,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有长城了。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明朝统治二百年的时期中,对于长城的修建从未停止过,长城防线在防御基础和战术上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虽然长城对于防御北方骑兵骚扰的成效显著,但由山海关入关是清军最近的进攻线路,但并非是唯一的路线。事实上,大清八旗军在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前,已经先后5次经山海关西面的路线大举进入内地,进攻明朝。 从这一事情说明了大清八旗军侵入华北,还是有办法可寻,再者李自成的人马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南明的部队也都是没打过仗的内卫部队。吴三桂投降以后,全中国有战斗力的野战军基本就全加入清军了。就更加不能够抵抗清军,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也是时间的问题。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奇文笑谭


我们都知道“闯王”李自成自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此时北方的劲敌只剩驻防山海关的吴三桂,李自成认识到吴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派人前往招抚,吴三桂考虑再三后接受招抚。一时间,李自成统一天下似乎已经大局已定。但是,当听闻李自成在北京向明朝官绅士民追饷,自己的家属被拘,爱妾陈圆圆被夺时,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兵向清军投降,与清军合兵入关,李自成农民军溃败,短暂的大顺政权也宣告灭亡。


假如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李自成能坐稳江山吗?会一统全国吗?

笔者认为不能,原因如下:



第一: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

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女真各部,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主力,几年间席卷辽东七十余城。皇太极继位后,降服漠南蒙古各部,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松锦之战的爆发更是标志著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此时的大顺政权,跟末期的大明王朝一样,面对着清军的威胁。而且大顺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内部也极不稳定,他所承受的压力甚至更大于明王朝。


第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不容小觑。

吴三桂背叛明朝,投降大顺,又背叛大顺,投降大清,后又背叛大清,掀起三藩之乱,种种迹象表明,吴三桂只是暂时的向强者屈服,并不愿久居人下。就算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他也未必会真心归顺李自成,很有可能他会裂土而治,在各个势力之间左右逢源、自立为王。一旦与李自成发生冲突,他麾下的关宁铁骑实力不容小觑,这支骑兵部队是能够和八旗军正面交锋的精锐部队。对李自成而言,这无疑是卧榻之旁的隐患。


第三,南明实力犹存,影响力巨大。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很多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逃亡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之后称帝,改元弘光。当时南明尚有半壁江山,最富庶的江浙地区也在其中,即便是在北方沦陷区,南明的号召力依然巨大。军事上,弘光政权有百万大军,主要兵力分布在江北四镇和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手上,人数远高于清军和大顺军。若是君臣一心、重整旗鼓、调配得当,完全有可能收复失地,光复大明。


第四,关键问题,还在李自成本身。

李自成不能一统天下,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他自己。相比同样是义军出身最终夺取天下的刘邦和朱元璋,李自成没有一套可行的战略方针,没有一个牢固的根据地,甚至没有能统率骄兵悍将的驭下之术。


  • 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岩,为李自成献计献策、收拾民心,为挺进京师立了大功,但是进京后,大顺军军纪大坏,李自成没有及时听取李岩建言安抚前明官绅士民,导致根基难固。另一重要谋士牛金星心胸狭窄,以宰相弄权,构陷李岩要称王谋反,导致李岩惨遭冤杀。也因为这件事,被封为“开国大军师”的另一重要谋士宋献策出走,不知所终。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长期生活在乡野,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把握全国形势和走向。一支没有正确战略方针来指导的队伍,自然是走不远的。


  • 李自成没有一位替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一路作战过来,为了筹集粮草,他一般是抢劫明朝官员豪门的,这些贪官虽然罪有应得,可李自成不仅抢劫,还对这些官员严刑拷打,其中有很多清正廉洁的好官也不能幸免,李自成这种做法无疑让他失去了士人之心,读书人都不站在李自成这边,自然也不能占领舆论的高地,号令天下了。


  •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然而其手下大将刘宗敏却大肆拷打官员百姓、搜刮钱财,出现了"掠人赀,污人妇,火人庐舍"等暴行。面对李自成的指责,刘宗敏甚至强横的回顶:“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这使得李自成很难拥有像君主一样的权威。其他将领见状也纷纷效仿,大顺军的腐败行为让天下人认识到了,大顺军原来只是烧杀抢掠的草寇,尽失民心。



所以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完全是一个不成熟不健全的集团,完全没有新朝气象。


历史流域


假如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李自成会做稳江山吗?会统一全国吗?

个人认为不能。

当时的明朝天灾不断,摇摇欲坠,西北这时也正在闹饥荒,李自成世居陕西。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驿卒。早就对明廷的压迫而不满。

1629年,李自成跟随高迎祥起义,高迎祥牺牲后,他便自称“闯王”,建立大顺政权,并提出“均田免税”等口号,随后攻破洛阳,西安,等战略要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在攻破北京后,李自成充分的展现了作为一个农民领袖的狭窄和不足,李自成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李自成来到北京后,就被这里的繁华迷住了,心想世世代代的愿望总算实现了,当时就让闯军在北京城内烧杀抢掠,一共抢了大约三千万两白银,比明朝一年的税收还要多的多。这时的李自成,己经民心尽失,更何况当时的北京城内还有鼠疫肆虐,这一系列的事件,导致闯军战斗力大大下降,己远远不如清军。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草根皇帝有很多,其中最成功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我们对比一下这三个人。

刘邦当时有萧何、吕布等能臣,而且攻破咸阳后未烧未抢,并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朱元璋身边有徐达、李善长等能臣,并提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等口号,同样深得民心。

而李自成的身边,一个能臣都没有。“均田免税”的口号,百姓也早己不在相信,夺天下就要夺民心,没有民心,还会有更多的“李自成”出来起义,所以,即使没有吴三桂为清朝助一臂之力,李自成早晚也会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李自成毕竟率领的是几十万农民,是一帮饥民,这些人只是凭坚定的信念暂时夺下了半壁江山,可一但这些农民开始变得富裕,信念就消失了,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李自成并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在攻下前朝首都后仍然继续迈向统一天下的步伐,所以,李自成灭亡,是大势所趋,是无可避免的历史。


水清山蓝


历史上吴三桂的降清,只是加速了清军的入关和李自成的失败,而即便是吴三桂归顺了李自成,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一统天下,坐稳江山,还是十分困难的。

具体分析请看下文

吴三桂是明亡清兴期间的关键人物,由于他的降清,直接导致了清军迅速入关和的。正因如此,长久以来,不少人都觉得,如果没有吴三桂降清,清军便难以入关,坐拥天下的必将是李自成。

  吴三桂降清

  可是,如果我们抛开主观情绪来看待这一历史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

  一、山海关虽是清军进取中原的险关,却并非是唯一通道。

  自兴兵反明以来,后金便日益壮大,成为能与抗衡的劲敌。到掌权后,继续讨伐明朝,又改国号为大清,已经进逼山海关,大有领兵入关,进取中原的势头。

  不过,皇太极英年早逝,致使兴兵入关的计划暂时搁置,转由睿亲王总揽军政大权。就在此时,闯王李自成捷足先登,攻入北京城,也在郁郁悲愤中自缢于煤山。

  崇祯自缢

  多尔衮闻听此事后,随即部署与李自成夺取天下的计划。在最初的计划中,清朝已经考虑到山海关易守难攻,因而决定绕开吴三桂,从山海关西侧寻找隘口领兵南下。历史上无论的蒙古还是后金,都有此先例,足见山海关绝非清军的唯一选择。

  可是令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李自成决策失误,惹怒了吴三桂,致使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决定投降清朝。这样一来,多尔衮也就没有必要再去绕路。

  清军入关

  二、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看似能与李自成、多尔衮抗衡,但终究处于劣势。

  长久以来,网络中常常提到吴三桂统领有几十万大军,将这位降将的实力过分夸大。事实上,吴三桂其实仅有数万人马,他手下的吴家军虽然比较英勇,可人数毕竟太少,根本难以同清军抗衡,甚至连单挑李自成都成问题。

  尽管吴三桂占据着山海关,拥有地利,可崇祯已死,粮草供给成了问题。这使得吴三桂更像是一支孤军。这样一来,无论是应对李自成还是抵御多尔衮,都十分困难。

  李自成

  特别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消息传开后,山海关守军军心动摇,战斗力严重下滑。这些摆在吴三桂眼前的问题,使得他左右为难。正因如此,吴三桂才会徘徊不定,先投李自成未果,后又降了多尔衮。

  三、从战略决策与军事力量来看,李自成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自从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这位曾经的闯王便很快堕落了。他陶醉于既得利益,开始骄奢淫逸地享受,全然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更为重要的是,李自成未能约束部下,也没有拉拢世家大族,使得民怨再起,士绅离德。实际上,李自成部下不过为一群乌合之众,加之此时又骄狂不已,使得大顺军的战斗力严重下滑。

  李自成

  反观多尔衮一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占尽了优势。此前,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努力,东北已经基本统一,而兵丁也斗志昂扬,堪称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更为重要的是,自明朝末年开始,便不断有军将投靠清朝,这足以说明人心向背。

  可以说,即便是吴三桂加入了李自成一方,多尔衮领导的清军仍然占据优势。况且,当时李自成逼死崇祯后,并未完成对全国的统一,依然,强敌环绕,很难与清军抗衡。

  因此,历史上吴三桂的降清,只是加速了清军的入关和李自成的失败,而即便是吴三桂归顺了李自成,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一统天下,坐稳江山,还是十分困难的。

  山海关


霖霖历史录


其实就算吴三桂没有投降清朝,李自成的大顺朝也不会维持下去。当时的全国局势仍然很混乱而且李自成内部政权也不太稳定。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延续两百多年的明朝政权就此覆灭。但是李自成以为攻下北京之后,统一全国便势在必得。其实当时大顺军的处境仍然十分危险,先不说关外清军部队虎视眈眈。关内明朝残余部队辗转南方,建立南明朝政。而且李自成驻扎北京只有六万人,其余大约四十万部队分布在各个省份。致使他无法长期驻守北京。

李自成在早期提出“均田赋”的口号,并以此笼络了备受明朝压迫的民心。并有歌谣相传:“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是李自成毕竟一介布衣,能力学识终究有限。在其夺取政权后便开始盘剥旧臣,搜刮百姓,行事荒唐致使民心尽失。

所以说李自成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顺朝必定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


心寻自在


肯定不能!

李自成的主要成就是推翻了北京城里的大名王朝,但是北京城外还有很多地方是属于明朝的势力范围,清朝攻入北京后,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南方的南明朝廷,李自成是农民武装,成不了太大气候。



骑马看视频


吴三桂是明清鼎革时期的关键人物,其在关键时刻选择降清,引清军入关,直接促成了李自成的迅速溃败。长久以来,有不少人觉得,如果吴三桂没有降清,或许李自成坐稳江山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会直接改变历史的走向。那么,事实果真如此么?

吴三桂降清

其实,这一说法看似合理,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那段历史,或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首先,山海关虽是清军进取中原的险关,却并非是唯一通道。

自努尔哈赤兴兵反明以来,后金便日益壮大,成为能与明朝抗衡的劲敌。到皇太极掌权后,继续讨伐明朝,又改国号为大清,已经进逼山海关,大有领兵入关,进取中原的势头。

不过,皇太极英年早逝,致使清朝兴兵入关的计划暂时搁置,转由睿亲王多尔衮总揽军政大权。就在此时,闯王李自成捷足先登,攻入北京城,崇祯也在郁郁悲愤中自缢于煤山。

多尔衮闻听此事后,随即部署与李自成夺取天下的计划。在最初的计划中,清朝已经考虑到山海关易守难攻,因而决定绕开吴三桂,从山海关西侧寻找隘口领兵南下。历史上无论的蒙古还是后金,都有此先例,足见山海关绝非清军的唯一选择。

可是令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李自成决策失误,惹怒了吴三桂,致使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决定投降清朝。这样一来,多尔衮也就没有必要再去绕路。

清军入关

其次,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看似能与李自成、多尔衮抗衡,但终究处于劣势。

长久以来,网络中常常提到吴三桂统领有几十万大军,将这位降将的实力过分夸大。事实上,吴三桂其实仅有数万人马,他手下的吴家军虽然比较英勇,可人数毕竟太少,根本难以同清军抗衡,甚至连单挑李自成都成问题。

尽管吴三桂占据着山海关,拥有地利,可崇祯已死,粮草供给成了问题。这使得吴三桂更像是一支孤军。这样一来,无论是应对李自成还是抵御多尔衮,都十分困难。

特别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消息传开后,山海关守军军心动摇,战斗力严重下滑。这些摆在吴三桂眼前的问题,使得他左右为难。正因如此,吴三桂才会徘徊不定,先投李自成未果,后又降了多尔衮。


另外,从战略决策与军事力量来看,李自成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自从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这位曾经的闯王便很快堕落了。他陶醉于既得利益,开始骄奢淫逸地享受,全然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更为重要的是,李自成未能约束部下,也没有拉拢世家大族,使得民怨再起,士绅离德。

实际上,李自成部下不过为一群乌合之众,加之此时又骄狂不已,使得大顺军的战斗力严重下滑。


反观多尔衮一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占尽了优势。此前,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努力,东北已经基本统一,而八旗兵丁也斗志昂扬,堪称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更为重要的是,自明朝末年开始,便不断有军将投靠清朝,这足以说明人心向背。

可以说,即便是吴三桂加入了李自成一方,多尔衮领导的清军仍然占据优势。况且,当时李自成逼死崇祯后,并未完成对全国的统一,依然危机四伏,强敌环绕,很难与清军抗衡。

因此,历史上吴三桂的降清,只是加速了清军的入关和李自成的失败,而即便是吴三桂归顺了李自成,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大顺政权要想一统天下,坐稳江山,还是十分困难的。


亮子混剪


根据中国的历史,一个朝代被打倒取代他的朝代历史是短暂的,而取代这个短暂朝代的是几百年的国运。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代不到廿年,而东西汉国运四百年。隋朝统一中国后,两代也不足廿年,而唐朝国运为两百多年。民国取代大清后只有三十八年,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李自成进京后上下腐败,就是没有多尔衮没有吴三桂,还会有少尔衮张三桂李三桂,所以李自成坐不长天下。


伏波庄园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评论家,那我们就来分析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吴三桂不投清,李自成能不能坐稳天下。

李自成还未打入北京,当时就有人多次提议迁都南京,明末皇帝崇祯是极力赞成的、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迁都南京就是崇祯幕后授意的,由崇祯亲信提出来,探探朝堂口风,结果朝堂一片反对,甚至拿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压崇祯,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迁都南京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当时的广大的北方地区早已千疮百孔,饿殍遍野,一片狼藉,前有李自成,后有女真人,北京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留在北京死路一条,如果此时迁都南京,就可以把北方这个烂摊子甩给李自成,李闯王和女真族将会是一场恶战,南明完全可以依托富足的南方卷土重来,重新控制天下。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打到北京,后面他的所作所为也证实李自成就是一个个彻彻底底的农民,更本就不会治理天下,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李自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场打清洗,完全就是土匪进村的姿态,这样的李闯王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怎么可能坐稳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