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644年的大明王朝已呈現出一片末世景象,在災荒與腐敗的逼迫下,海內包括李自成在內的諸多起義軍風起雲湧,且李自成已迫臨北京城下。東北則有數萬精悍的八旗鐵騎蠢蠢欲動,預備以破竹之勢攻破山海關南下。4月25日,崇禎天子自殺,建國276年的大明帝國就此滅亡。17年後,一位年僅8歲的年幼天子康熙即位,但誰也無法預料到這位創建了“康乾盛世”的帝王,會在日後數次光臨前朝開國天子朱元璋的明孝陵,併產生了許很多多的故事。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一、明孝陵:前朝遺民的精神寄託

每一個政權交替的背後都會湧現出一大批跟隨前朝而死或不向新政權投靠的忠心之人,他們往往被稱為“前朝遺老”。這些人大多在新政權建立之後長時間處於一種心情苦悶之中,併產生對未來無望的悲涼之感。他們除了常常吟詩飲酒聚會以抒發內心憤懣之外,往往會尋求前朝“遺物”或“名勝古蹟”以寄託心中對前朝的思念。明孝陵作為明代開國君王朱元璋的陵寢,天然也成為了明遺民寄託對前政權的心理認同和懷古的重要遺蹟。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如何處理明朝遺留下來的諸多“遺蹟”?如何對待這一大批“遺民”?這些成了清政府建立之後的重要題目。他們知道通過暴力手段強行破壞“明孝陵”等遺蹟,或屠殺遺民所產生的後果要更為嚴峻,而將前朝的帝王以及諸多遺蹟“再歷史化”,使其變成諸多中國王朝中的一員,而不是遺民心裡每天懷念的“故國”,這或許才是對統治更有效的做法。

早在順治年間,清政府便開始採取諸多手段來破除前朝的“遺威”。首先要做的等於將明朝的開國帝王朱元璋的形象進行“普通化”處理,將其牌位與中國古代諸多王朝的諸位明君牌位放在一起進行祭奠。這在明朝是不可能的,本朝的開國帝王必需是要高於其他天子的,但清政府卻將其放入諸多天子牌位之間,與其他人共享祭奠。其次便是將朱元璋陵寢進行更名,在明朝以“孝陵”命名並享有最為尊貴地位的朱元璋陵寢被清政府改名為“明太祖陵”,並將其列入四十個“歷代天子陵墓”的名錄之中。這顯著的體現出清政府要向天下公佈,天命已經發生了“轉移”,明朝已不再是天命所歸的對象,明朝已經成為了歷史諸多王朝中的一員,並不存在什麼特殊的情況。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二、康熙與明孝陵

康熙一生有六次南巡,其中有五次都曾經前往南京明孝陵進行造訪,這一在當時大臣看來都十分不平常的舉動,卻蘊含著康熙帝的高深的政治聰明。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就決定前往明孝陵祭拜,在朱元璋陵前,康熙帝竟對其施以三跪九叩之大禮,而據記載,當時陪同康熙帝祭拜的諸多漢人大臣竟然當場痛哭流淚。尤其值得留意的是康熙在首次祭拜中,凸起誇大了歷史的作用,要求諸位大臣要“以史為鑑”,以明代的興亡史作為管理本朝的經驗來源。通過誇大明代的興亡經驗,康熙也成功的將滿清入關帶給漢人的傷痛轉化為尋常的王朝更替的治亂興衰,明孝陵也成為警惕本朝大臣要廉潔奉公的重要“教育平臺”。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1689、1699年,康熙又兩次拜祭明孝陵,實在在第三次出巡時,隨行的大臣就已經以為天子不應當再去拜祭朱元璋了,他們以為造訪兩次已經足夠了,這一次派大臣前往即可。但康熙卻給出了這樣的謎底:“ 洪武乃英武偉烈之君,非平常帝王可比”,就這樣康熙帝再次祭拜明孝陵並切身撰寫祭文,在拜祭過程中,因陵寢長年無人修葺而呈現出破敗的樣子,康熙當即令當地大臣好好修繕並保護好陵寢,並欽賜“

治隆唐宋”的匾額。這時已45歲的中年帝王的造訪已不再僅僅是告誡大臣學習前朝治亡經驗,更多的是兩位“雄主”之間的跨越時空的同病相憐之感。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1705、1707年,康熙在三年內對明孝陵進行了第4和第5此拜祭流動。在第五次造訪中,在古代已是處於“高齡”階段的康熙帝依舊不顧大臣挽勸,切身前往明孝陵進行祭拜,此時離明亡已有半個世紀之久,明遺民大多死去,漢人對新政權的認同感也逐漸增強。這個時候的祭拜在很多漢人大臣看來都已經沒有必要,由於康熙已經多次造訪明孝陵,足以體現一代英主對前朝帝王的優待,不需要再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漢人的忠誠。但他們卻並不理解,在吸取興亡教訓和收買人心之外,康熙更重要的想法主意是通過造訪朱元璋陵寢以表達他想要與前朝明君並肩甚至超越的雄心與野心。

清朝皇帝為何多次拜前朝陵墓,歷史的軌跡

三、跨越時空的榜樣

康熙的五次造訪明孝陵行為,起初是為了消除漢人對“異族”政權的隔閡與厭惡感,通過對前朝帝王的認同來使他們在心裡歸順大清。而且當時正值丁壯的康熙鬥志昂揚,他不想讓自己管理的國家像明朝末年那樣,所以明孝陵也成為了一個教育官員的重要基地。但跟著春秋的增長與時光的流逝,漢人對清政權的認同感逐漸增強,對已滅亡半個多世紀的明朝已經不再有什麼感情,這時的康熙祭拜明孝陵則有了更多的英雄之間同病相憐的味道。康熙一生都想要創建超越前朝諸多明君的功績,而間隔清朝最近的明代開國天子朱元璋則成為了他最好的榜樣。祭拜明孝陵代表著康熙企圖超越滿漢隔閡,學習並超越前朝帝王的渴想與野心,而他終極也實現了這個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