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为教师,你支持实行职称工资制度还是教龄工资制度?

卓督学


近年来,“职称”已成了广大教师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呼唤教龄工资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我也支持实行以教龄为主的工资制度。

1、教龄工资体现了公平原则。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每位教师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他的教龄越长,代表他对教育事业付出的越多,它体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公平。因此,以教龄定工资的制度几乎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可。

2、职称工资拉大了教师差距。

十多年前,大家对职称其实没那么敏感,因为那时职称跟工资的关系不是很大,矛盾还没有凸显出来。从2009年开始,职称真正拉大了教师工资的距离,同时参加工作的教师,因职称不同各项收入合计可能会相差千元左右,自然也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不满。

3、职称评聘存在着机制弊端。

先看职称评审,其各种限制条件(如计算机、英语、论文、课题、学历等)会把一些教师排除在外,存在不合理性。此外,职称评审材料造假、评审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也是大家吐槽较多的,还好现在评审过程越来越严格规范了,但仍然有教师认为不公;再看职称聘用,有些人好不容易获得了相应职称,但受岗位比例限制一直不能得到聘任,这也严重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正因为以上原因,很多教师都希望工资与职称脱钩而与教龄挂钩。现行工资制度,其实也兼顾了教龄,教师工资中最主要的两大块就是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对应的是职称,薪级工资对应的是教龄,但职称工资的比重还是较大,不满的声音于是就更大了。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教龄工资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工作量和教学成效,尽量淡化职称工资,这才是今后改革教师工资的有效举措。


钟庸教育


最公平的,毫无疑问是按工龄增长工资。那些所谓的先进优秀教改精英,都并不此老老实实干工作的大多数人贡献大。大家想想,试想想改革以来出的名人名校,哪一个真正搞出了名堂?是杜朗口还是洋思?他们增养的学生比其他学校好吗?有的被称为教育专家的人,他的学生比别人的强吗?他所在的学校里的老师们为什么没有都去学他呢?教师的中间力量还是那些踏踏实实老实认干的大多数!


你好61875010


我是从教近三十年教师一枚,我认为:一、现行职称制度弊大于利,严重锉伤教师工作积极性。二、可以按教(工)龄晋升,前提是:1、师德师风一票否决;2、晋级前历年工作量须在校均工作量之上;3、历年来教育教学业绩无倒数三(无分重点班前提下)。


北极男人


我不是教师,但我想说几句:这个不可绝对了!当下要双轨并举,教龄制是要关注学历浅,但教龄久的老教师们(这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慢慢的退下来)。学历制是要激励年轻人们投身教育事业(这是以后必然的经历,不然进不了教师队伍)。

解决方案:老教师唯教龄论,教龄长自然待遇相应就增长些。

年轻人经过学历教育进入教师队伍的,安学历高低一进行就给相对应的薪资待遇(无需等教龄)。

这样,互不牵扯影响,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的。

但是,有混饭的,充数的自不在考虑范围,并且要尽快清理出行,或是待遇不提。

如何?


老孙172992186


作为高校教师,我支持职称工资制和教龄工资制双轨并行!!

职称工资制是对教师能力的肯定,是促进学术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激励措施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成就的等级称号,是衡量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更甚以往。过去,很多场合介绍某人都是用这是哪个公司经理,那个是哪个学校的系主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存在难以通过职务准确衡量一个人专业水平的现象。

比如刚才提到的经理,这个经理可能是上市公司经理,那他的眼界学识、管理水平、业务熟悉程度肯定远甚于小微企业小团队的经理。同样是经理,业务水平专业水平可能相差甚远。

再比如上文某学校系主任,他可能管理老师,管理学生是好手,但是在学术研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样是系主任,有人只是日常管理能手,但有人不光能管好人,还是学术带头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称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在该领域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尺。以高校为例,博士毕业或具有3年科研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可以评为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即中级职称。这种职称是对教师以往学术水平评估。

如果要从中级达到副高级,也就是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则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获得一定数量的专利,或者获得一定等级的奖项。因此,职称的提升,其实就是对个人能力、以往成就的一种表现。通过职称的评估,能够有效反应在学术领域的造诣。

通过职称而非职务衡量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能够避免同岗不同能力的缺陷。通过职称评级,能够有效刺激各行业人才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

因此,职称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有效反应专业技术水平;职称体现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职称体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唯职称论,导致全面发展失衡

在职称主导的社会评价体系下,大众对职称提升异常重视,导致追求指标掩盖提高专业能力本身,严重影响人才素养的全方位提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职称意味着社会地位不同,意味着薪资待遇的差异。因此,很多人把提高职称作为奋斗目标,而偏离的职称衡量专业能力的本质。甚至以职称满足个人的虚荣心。

同样以高校为例,同样的学术成果,本可以发表一篇顶级期刊。但是,为了达到指标,硬生生把数据分成两块,发表两篇普通的一区期刊。从数量上满足评级要求。

再比如,发表文章署名作者,需要对文中研究内容具有实质性帮助。但很多时候为了评职称,互带署名,甚至购买署名的现象屡禁不止。

由此可见,唯职称论已经导致很多人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扭曲。有些人对职称的追求已经到了不择手段。

职称体系的缺陷,造成社会公平的缺失

职称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但职称评估体系着重于专业技能,忽视全方位综合能力,易造成社会公平的缺失。

很多时候,很多岗位时没有办公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达到职称提升的效果。或者说,很多岗位是不具备评价职称的条件。

再次以高校为例,一个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兢兢业业数十载。但是作为辅导员,是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的。由此,导致既没有文章,也没有专利,更不可能获得省部级奖项。因此,提升职称更是无从说起。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只负责管理的系主任,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好老师与学生,维持学院的稳定运转。他们没有资源获得科研项目,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指标分配研究生。如何让他们通过科研提升学术水平,评职称呢?

由此可见,通过职称单一途径无法全面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社会贡献,存在重大缺陷,易造成社会公平的缺失。

兼顾职称与工龄的双规制度,既能体现专业能力,又能兼顾社会公平

职称体系的建立与存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但单一的职称评估体系,对部分社会参与者造成不公。通过职称与工龄双轨制,从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多维度评估,即不忘初心,又兼顾公平。

引入工龄制度,可以有效评估各岗位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贡献。是对不具备评职称岗位员工的补偿。双轨制的事实,既能激发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又能兼顾兢兢业业的本职工作者。

总结:职称体系的建立,是对个人专业技能水平的客观评估,有效激励个人专业技能水平提升,避免岗位不能正确反映个人能力的现象,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但是,职称体系的单一评价方式,导致唯职称等不良现象发生。同时,由于职称评估体系自身存在缺陷,易造成社会公平的缺失。因此,引入工龄制与职称制并存,通过双轨制对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社会责任贡献、本职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评估,技能杜绝唯职称现象,更能兼顾公平!


有话职说DY


肯定是支持教龄工资制度,人人都会老,人人都必经这条道,风水轮流转而已。评上高级职称,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水平更高一等。很多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都不完全继续承担与此职称相符的职责。


老刺18


评上职称的教师是不是水平更高或者高多少,其实很难说。有说极某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到退休都没评上职称的,对吧?因此,通过职称拉开教师工资差距不太合理,大概是会伤害大批教师的工作热情的。其实职称评归评,不必与工资挂钩。而且年龄大的教师整体能力总还是好一些的,从对社会的贡献来说也更大。所以,支持教龄主导工资。


郭某442


既不赞成职称制度,也不赞成教龄工资制度,更不赞成工龄工资制度。高职称不会教的大有人在,教龄工龄只体现教师的工作年限,当然也能积累一些经验。一个6岗的副高老教师,却不会管理课堂,上课总是乱哄哄的。要职称有职称,要教龄有教龄,有用吗?一个女性班主任,自习课从不到教室,学生却安静不吵,这种能力与职称有关还是与教龄有关?教师的能力,课堂管控能力才是教师能力的核心要素,其次才是知识能力。

就目前的学校管理而言,用工作量确定工资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力方面能量化的只有学生成绩了。当然,能不能发挥老师的积极性,这是由校长的管理素质高低所决定。


秦汉樟


职称本身就有很多过时的成分,加上职称还有名额限制,评职称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实际操作中论资排辈比实际能力更重要,尤其到了高级以后,但是作为能力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职称也不能取消,所以就应该调整权重,适当降低职称分配比例,增加教龄占比,让职称成为水平评价的作用更能体现一些,可以有目标奖励,学科带头人,项目奖励等等多种多样的其它激励方式,高职称者有机会承担更多任务,而教龄是作为对教师职业和教育行业的整体认可和尊重,这个应该是基础,是大方向。


懂实话


我觉得不管职称工资还是教龄工资,之间的差距不要太大才好。我所知道的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工资几乎翻倍,高级比一级多2000左右,这还不算公积金、医保、取暖费等费用,而且只要涉及涨工资,假如说平均涨300,那么高级涨400不止,初级涨200不到,之间差距太大。现实还有很多老师评上职称就不代课、或者没上过讲台的都拿高级职称的工资。高级职称名额太少,一个单位只能给极少部分人,造成工作积极性下降。剩下那些职称制度的弊端不用说,网上太多了,我认为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