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1601年,明朝萬曆年間,蘇州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暴動。上萬名織工手持木棍走上街頭,又是打人又是縱火,搞的蘇州城內人心惶惶。

按理說,發生如此大規模的群體事件,地方政府應立即出兵鎮壓才是。奇怪的是,時任蘇州知府的朱燮文卻未派一兵一卒,對鬧事者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這是為什麼呢?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一切得從一個叫孫隆的稅監說起。

稅監是幹什麼的?就是皇帝派到地方上向民間徵稅的人,這個職位往往由宦官擔任。雖美其名曰“徵稅”,說白了就是搜刮。這種人通常不受待見,但是地方官員也得罪不起。

江南在當時已經是中國的商業中心,紡織業很發達,不少人因此發家致富。孫隆抵達蘇州後,向當地的機戶提出徵稅方案:每臺紡織機收三錢銀子,每匹布收五分銀子,每匹紗收三分銀子, 若按照一兩銀子等於十錢銀子計算,總共加起來半兩不到。看似數目不大,可機戶們依然無法接受。

這些機戶大多是做絲綢的,絲綢之所以利潤高,除了商品相對稀缺,政府的低稅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孫隆這套徵稅方案一公佈,機戶們就不爽了,這不擺明了想從我們身上割肉嗎?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為了抗稅,機戶統統關門歇業,這下有一群人可就慘了,他們是蘇州的紡織工人,他們從此丟了生計。

可是在工人們看來,這並不是東家的錯,一切都是由稅監造成的。他們決定聯合起來找孫隆討個說法。沒過多久,他們就聚集了一萬人,浩浩蕩蕩向稅官的住所走去,接下去就發生了開頭說的那一幕。孫隆見狀趕緊逃到了杭州。但還是有兩名稅官被憤怒的群眾打死了。

最後,事情傳到了萬曆皇帝的耳朵裡,為首的八名機工立即被逮捕並判處死刑。然而,蘇州知府由於害怕釀成民變,遲遲不敢執行上級的命令,這些工人後來也被釋放了。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萬曆皇帝

這就是萬曆朝著名的蘇州織工暴動。它雖然只是歷史的一個小插曲,背後卻標誌著明朝國運的轉折。

元朝滅亡之後,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繁榮穩定期。16世紀初,中國的人口大約為1億人,之後以每年大約0.5%的速度不斷增長。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大量農村勞動力湧進城市,從農民變成了帶薪的僱工。而紡織業是吸納工人最多的產業之一。

伴隨著人口增長的,是技術進步。在明代已經出現了新型的軋棉用的攪車,可將生產效率較以往提升四倍。有些地方甚至還出現了水力紡紗車,比西方的同類發明早了一個多世紀。

工商業的發達,就得使用大量的貨幣。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兒來。

明朝初期,政府首先想到了印紙幣。畢竟,中國從北宋就開始流通紙幣。宋朝的紙幣叫做“交子”,咱們讀中學歷史的時候就知道。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北宋的紙幣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也是金融史上的一項偉大創新。紙幣使交易的便捷性大大增加,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有國家的信用背書。紙幣在本質上是社會信任的產物,如果沒有政府信用作為基礎,那僅僅是張廢紙而已。

但信用不是空殼子,它的背後必須有準備金為支撐,作為貨幣信用體系的壓艙石。所以,宋朝發行紙幣的同時也規定,紙幣隨時隨地可以兌換成錢幣或銀子。這一制度在元代被繼承下來。

明朝開國之後,朱元璋也想發行紙幣,但政府卻沒有足夠的準備金。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朱元璋

宋元時期的準備金以銅幣為主,但是經歷了元末的戰亂,全國各地的銅礦大多荒廢了。但為了讓經濟迅速恢復,政府發行了紙幣“大明寶鈔”,並規定可以和銅錢、黃金和白銀一起使用。

但這套貨幣體系有個重大缺陷,老百姓只能拿真金白銀換紙幣,卻不能用紙幣換回真金白銀。結果可想而知,大家都不用紙幣了。

雖然政府下令禁止用金銀做交易,但由於人們對紙幣不信任,金銀仍以各種形式在地下流通。而政府發行的寶鈔則越來越不值錢。終於到了15世紀中葉,白銀再次獲得了合法的地位。

到了16世紀後期,隨著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推行,政府更是乾脆以白銀作為統一的稅收支付方式。從此,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開始依賴白銀了。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張居正

隨著國家金融體系重歸“銀本位”,社會對白銀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加上中國有龐大的人口與不斷髮展的工商業,更是迫切需要源源不斷的白銀。然而,中國本地的銀礦稀少,這是歷朝歷代政府頭疼的問題。

而此時世界的另一端發生了一件大事:歐洲人發現了美洲。美洲有大量白銀,歐洲人征服了當地之後,開始大規模開採美洲的銀礦。這些銀子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那就是中國。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來自美洲的白銀,就不會有明朝中期江南經濟的大繁榮。白銀在為帝國積累財富的同時,也讓中國融入了整個全球貿易體系。

我們過去通常以為,中國從明代起就開始閉關鎖國,漸漸落後於世界。但真實的情況可能不是這樣,從16世紀末開始,中國曾長期佔據著全球貿易的中心位置。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歐洲人,他們雖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但除了堅船利炮,並沒有值得一提的商品。至少對東方人而言就是如此。東方社會比美洲發達的多,歐洲人也不可能像對待美洲人那樣採取野蠻的軍事征服。因此,他們就只剩下和中國人做生意這一條路。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但歐洲商品對中國人沒有多大吸引力,歐洲人有些什麼呢?大多是羊毛、玻璃之類的東西,中國人對這些不太感興趣。一直到19世紀初,中國人仍舊視歐洲的工藝品為“奇技淫巧”,非常不屑一顧。但來自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在歐洲卻大受歡迎。尤其是絲綢,一度被西方人視為高貴的象徵。

結果就導致中國與西方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順差,中國不斷向西方出口商品,而外國則向中國支付大量的白銀。西方人甚至把當時的中國比喻成世界白銀的“秘窖”。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不過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歐洲人想要的。因為這等於變成了他們只能從中國人那兒買東西,自己的貨卻賣不出去,錢全都流進了中國人的口袋。雖然歐洲人也能從貿易中獲得一些好處,但終究賺不了多少錢。

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對白銀的巨量需求,使得世界的白銀價格不斷上升。終於,西班牙第一個坐不住了。他當時控制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命令殖民當局對美洲出口到中國的白銀進行限制。就這樣,流入中國的白銀開始減少。而明朝政府對這一切幾乎毫不知情。

不知不覺中,流通於中國市場上的白銀不再增加。這不僅影響到民間,更影響了政府的稅收。由於白銀減少,民間紛紛囤積白銀,這又導致國內白銀的價格上漲,進一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最後,為了填充國庫,皇帝只好派人直接向民間徵稅了。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然而,從地方政府到工商階層,他們對朝廷的這種做法非常反感。因為商業稅已經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向商人徵稅,不僅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更是觸動了地方政府的蛋糕。所以,地方政府通常不太配合稅監的行動,對他們表面上笑臉相迎,實際則陽奉陰違。甚至縱容民間的不滿分子與朝廷對抗。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當初蘇州知府朱燮文不願意派兵鎮壓織工暴動,他對孫隆的解釋很簡單:我的兵是用來禦敵,不是來鎮壓老百姓的。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當帶頭起事的織工入獄後,蘇州市民紛紛前來獄中慰問,他們給織工端茶送飯,將他們視為城市的英雄。也許,這正是這群織工日後被釋放的原因,他們的舉動為自己贏得了民心。

而對於明王朝而言,這場暴動卻成了帝國衰敗的序曲。白銀存量的減少,加劇了明朝後期的財政危機。而地方政府在處理民變問題上的不作為,則反映了中央與地方之間已經出現深刻的裂痕。在日後的農民戰爭與清兵入侵中,明朝政府的動員能力之低下,使其最終嚐到了滅亡的苦果。

一場徵稅引發的慘案:全球化視野下的明朝織工暴動

但是歸根到底,明王朝缺乏堅實的貨幣信用體系,加之對外國白銀的高度依賴,導致對世界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缺乏任何抵禦能力。這一切的一切,最終把他推向了滅亡的深淵。明朝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貨幣問題可能關乎一個國家的國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