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習拳筆錄——龔東

習拳筆錄——龔東

(一)

餘隨恩師幾近二十年,曾有一段時間,經常記錄一些自己在學拳過程中的體會,特別是聽師父講解拳學時的諸多要點,日積月累,雖不夠用功,也多少還是有了些模樣,今將這些體會與收穫,寫之於此,想必對於各位同道研習拳學,多有裨益。

一、掖掌練習要點:左手指向身後右側,右手指向身後左側,注意兩手之呼應。

二、栽拳練習要點:如系重物,轉體時,頭要領,身體要旋轉,注意扭身擰臂。

三、所謂“空中旗、浪中魚”,指試力時先要體會身外阻力,再用與之相應合的力量去吻合,這裡有外界與自身兩方面原因,如風大旗動。

四、平衡問題:意拳之平衡乃指在不平衡時求得瞬間的平衡,說到底還是一個鬆緊轉換的問題。

五、颶風捲樹:是在站樁中求旋法時所得,鬆緊轉換的頻率一定要快,意念活動必須真切,就象繩子纏著手指,往外拉繩子,體會這個時候的感覺。

六、推手中的偏等都是在站樁中的搖法在實際運用中的體現。

七、實戰中自己一經與對方接觸,則這時形成的力的合力應指向對方身後遠處,尤如海上之艦船乘風破浪而進。

八、橫掌擊打部位是對方的頸脖部位和腰肋部位,力點在於手臂小臂外側和掌外緣,意向自己身後,練習橫掌宜多做俯抱開合試力,手中繩子一定要掙斷才行。

九、打沙袋的訓練,此前一定要先有訓練打棉球的基本功,切不可將棉球擊打到處擺動。

十、腿法之運用離不了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的根本原則,要想出腿,則頭一定要有向上領勁,否則腿出去了也是無力。

習拳筆錄——龔東

(二)

一、與敵相較,手臂接觸時,如我手在敵內側,則兩手同時向內旋轉,如在外,則接觸之手(前手或後手)作用於對方手臂向外擰轉。

二、打空拳時特別要注意把背闊肩胛部位和肩部拉開,發拳時的順序一定要是蹬腿轉腰才出拳,切忌做反了。

三、站樁的條件反射:第一層次是主動條件反射的建立,如站樁中主動抱樹的意念活動。第二層次被動條件反射的建立,如站樁中樹向自身撞來,自己的反應。所謂鳥難飛,鳥有欲飛走卻飛不走,並不是我們用手攥著鳥不讓其飛走,鬆緊控制的程度很重要。

四、松靜是養生的要求,故是小腹松圓;鬆緊是技擊的要求,故是小腹常圓,發力試聲之瞬間則為實圓。

五、崔師1949年6月生於北京豐臺盧溝橋,祖籍河北省深縣(現深州市)洛泊村,原用崔瑞斌名,後改用崔瑞彬。

六、身法、眼法、手法、腳法的暗示,從雙手配合的進退步開始練習,一般在進退半步之間變化,控制距離,把握時機。

七、松則蓄能多。

八、站樁和試力一定要與外界聯繫上,越松聯繫越好。

九、站樁中開始求渾元力,一定要保持好上下不丟,可先求前後,再求左右,最後合為一體。

十、鳥難飛的手上動作一定要小些,身體幅度則反而可以大一點。

習拳筆錄——龔東

(三)

一、師言:爭力與反應訓練是意拳核心的核心,其實,此乃各門各派拳術所共有,只是誰具備誰拿走,就是誰的,從這個角度講,為什麼說天下武術是一家的道理。爭力訓練,如何去爭?首先就是一個二爭力的問題,二力共爭一點,由此而入。反應訓練,如何訓練?就是俄巴甫洛夫學說如何在拳術訓練中的應用和體現,根本上就是一個條件反射的問題,從拳術訓練上講,一個完整的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一般需要四十五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了。

二、所謂超速運動,可以這樣做個比喻,設想我們用一秒鐘能夠走完一百公里的距離,現在我們一千公里的距離也用一秒鐘走完,這是兩個不同的速度,我們用一秒鐘走一千公里的速度去走完一百公里,這裡面就有了一個內在的變化。也可以這樣理解,自然界光速是最快的,光從太陽到地球需要八分鐘左右的時間,而我們神意之動,可以在這樣的時間內從太陽到地球再從地球到太陽,如此反覆,來回無數次。

三、求精神放大的初步練習,抱樹時要有感覺到自己所抱之樹在不斷地長大,同時自身也隨之變化長大,所以要有欲與天公試比高和頂天立地或戴天履地的感覺。

四、放鬆是身上的肌肉鬆馳,但身體還要有挺拔之意猶如雲端寶樹,聳立沖霄。其意就是要保持間架不能鬆懈,也就是骨胳支撐的問題,久而久之,方有骨肉分離,彷彿肌肉掛靈霄一說。

五、檢查站樁鍛鍊運動量是不是合適的一個基本標準就是,心臟跳動是否加速,呼吸是否已失常態,鍛鍊之後是否保持有餘興,即養生鍛鍊者是不是沒有出現疲勞的感覺,技擊訓練者稍感有點累,但精神很好,能夠很快恢復。

六、站樁中發生肌肉顫抖時的解決方法:可在出現顫抖後,雙腿用力繃緊,堅持幾分鐘,如兩、三分鐘,然後放鬆休息,這樣可以逐漸延長站樁時間。

七、渾元力是指我們前後、左右、上下的意力達到一個平衡均整的狀態。所謂平衡,就是說前後、左右、上下的意力都要有;所謂均整,一是說要均,即各個方向的意力要均勻,二是說要整,整在發力中即包含有緊的意思,這裡整就是緊。

八、姚老在書中講“使精神凝重渾厚,忘我無懼,鬥志昂揚,大有當之即摧之概”,此句之意是從精神、心理上要求有準備,具備這樣的精神和心理素質;“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渾然一體的渾元力,也就是要求在剎那間調動身體各部位相應一致地發出最大的力量”,此句講的就是爭力訓練;“鍛鍊神經、反應靈敏,只有這樣,力的發出才能迅速、剛勁”,此句講的就是反應訓練。

九、站樁入靜的問題,站樁入靜後,關鍵是看還能不能同樣把意念活動保持住,如果只是單單的入靜,沒有了拳術要求的感覺,則只是養生之高級階段,也可以說成是高級的養生,與技擊很難相關聯。

十、養生鍛鍊的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技擊鍛鍊的要求:精神高度集中,身體舒適且得力,呼吸通暢。二者在要求上已經大有區別。

(四)

一、所謂“筋有力而骨藏稜,骨縮筋伸”,姚老講,練時筋伸骨縮,用時骨縮筋伸。

二、二爭力:兩個方向相反的力共爭一點,即一箇中心,此為二爭力,在實際站樁中,這個中心點就是自己的手,平步為雙手,三體步則為前手。

三、設想手指各指間如夾有棉絮,其意在於逐漸固定手型,使之飽滿。

四、站樁中的意念活動的變化,拉細絲,拉皮筋,拉粗皮筋,拉細鋼絲,其中注意不同意念活動的彈力的變化。

五、站樁的三個階段:一是用意不用力,二是意到力到,三是意力不分。

六、鳥難飛樁練習的幾個意念活動:一是設想兩手各攥有一隻小鳥,小鳥時刻欲飛走。當小鳥剛有欲飛之勢,我即雙手輕輕一攥,使其不能脫離我手之控制,這是第一步,即雙手齊動;二是同樣如前設想,小鳥一隻想飛,我即一攥即可,這是第二步,即一手動,一手不動,裡面包含有交替作用的意思;三是小鳥一齊朝相同的方向飛,我即雙手一攥即可,雙手齊動且有方向變化;四是小鳥一個向前一個向後,或作任意欲飛之勢,我即雙手隨之一攥,此不僅有交替作用,且方向隨意變化。

七、站樁中相對比較重要的樁法:渾元樁,大步樁,坐式樁。

八、試力為什麼要從手開始體會?這主要是因為手的感覺更靈敏,更容易體認。

九、欲動又止,欲止又動,有動猶不動,不動猶動之意,這是求動的關鍵,做的時候向前推身體似向後靠,向後拉身體似向前去,但不可做出來,做出來就不是這個東西,適得其反了。

十、初練試力要動作越慢越小越好,所謂慢則神聚,神聚則靈光備矣。


習拳筆錄——龔東

(五)

一、試力要從平步入手,然後才是三體步,試力培養的就是在運動中控制力量的能力,順力逆行是試力關鍵之所在,所以必須要鬆下來,慢慢的去做,慢到什麼程度,近乎於不動,所以講動猶不動,此時最能得其精妙。

二、周身鼓盪由提按試力去體會,動作一定要加大一些才可以,單手之提按則一定要注意後手之應合。

三、練習腿法非站獨立樁不可,腿法關鍵在於上下之爭力,所謂上下為樞紐。

四、打沙袋中,環繞時前腳似用身體從地裡將其拔出來,然後再橫踩出去,這是讓手與腳同時與沙袋建立聯繫,後腳移動時儘可能多移,打第三拳時特別要注意身體隨之而轉動,但最好是不要做出來,做出來形就散了,即非整體而動。

五、抱樹意念的另一層次:設想懷中之樹可能突然向前上方飛出,我即向回一抱,使之不能脫落;又可能又向左或右傾倒,我即用兩臂向右上或左上一抱將其穩住;再可能樹向自己懷中撞來,我即向前一合抱。抱樹時注意整體抱住樹後身體挺拔,即雙膝似向上一撐,自己抱著樹似要站起來一樣,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各種意念活動的操持。此也是在樁上求反應的東西。

六、打拳一定要注意雙手之間的聯繫,似有皮條將其掙開進而掙斷,不論外形動作之快慢,均在掙斷之竅要。

七、技擊樁要點:頭不動,如繩相系;前手不動,將樹摟住;前腳不動,十趾扣地;注意胯回掖,前腿膝部與前腳有一別勁,起槓桿作用,有向前向上撬的意力,拉開肩關節,身體實則向上後坐即可,壓縮後腿的彈簧,為的是拉開脊柱,注意頸脖部位與前手要有聯繫,用整個身體拉前手和前腳,好象整個人要向後打挺一樣。

八、周身大小關節均為鈍三角,此三角的建立要在站樁中解決,也就是骨胳支撐的問題,出螺旋必由三角轉動而成,所以三角做到了,一動便是螺旋,故有起手即螺旋一說。


習拳筆錄——龔東

(六)

一、伏虎樁中式一般要求一邊十五分鐘,低式則一分半左右即可換腿,低式兩腳相距三腳半以上,中式則在三腳以裡。身體不但要坐直,還要坐正,坐直就是上體不要過分前傾,這個毛病多數人都有,坐正就是胯一定要掖回來,這是最難的一點,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點,其重要性都知道,但如何做和如何做到位則知之者甚少。

二、微循環系統是人的第二心臟,這是我國著名醫學家修瑞娟提出來的,曾引起世界範圍的轟動,也對醫學研究和發展有著很深遠的影響,而這個觀點是由意拳通過站樁做實驗得以證實和檢驗的,當然,因為站樁的人,按醫學上講,是屬於特殊的人群,所以在實際的醫學報告中,沒有提及意拳,我想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其實,站樁人人皆可,不分男女老少,站樁可以改善微循環系統,正說明站樁是有效的。所以說,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才能使微循環系統真正成為人的第二心臟並起到第二心臟的作用,站樁即是最好的方式。

三、運動方式是否適當的一個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心臟無負擔,大腦得休息,而遍觀當今各項鍛鍊,能夠具備這兩個條件的鍛鍊方式,唯站樁是也。

四、控制平衡,既有控制自身平衡的一面,也有要控制和破壞對方平衡的一面。

五、推手中要儘可能的少用力,雙手要似鞭子一般或者象蟒蛇一樣纏繞在對方手臂上,勁力要纏綿不斷,或輕或重,讓對方不能捉摸自己的意圖,起手要有螺旋,雙手要有呼應,推拉互用,也就是交替作用,要把對方當柺棍使,進要在給對方施壓的情況下進,退要撐住對方向後退,要注意進退之間要搶或叫偷半步,在對方步起未落之間控制對方,使其瞬間失去平衡或者感覺到平衡受到威脅,此時可通過點上的感覺施以相應的變化,或發力,或偏掛。

六、姚老本意並不是想把這個樁叫什麼,那個樁叫什麼,都以站樁一,二,三等的形式列出,好比一個個臺階,層層鍛鍊,步步提高,後來考慮到記憶的問題,還是對各個樁命了名,如同佛家所講,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其理相同。

七、鍛鍊了一段時間,如果感覺不好,就需要返工,則可從第二步開始,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感覺又不好了,可從第三步開始,此乃學習意拳的竅要所在,一般人並不知道,也不識其真義內涵。


習拳筆錄——龔東

(七)

一、三體步試力時要多注意拉開前腿的胯部,此為要點,站樁講掖胯,試力中更要注意掖胯,只有拉得開,才坐得下去,也才能掖胯到位。

二、站樁中要體會力漲如海溢,如撐抱樁,要意想自己由內向外慢慢地膨脹,有力向外漲的意思,不可真的去做,完全用意設想,慢慢的體會一會兒,再快速的做幾下,這也可以體會到毛髮飛漲的東西。

三、左右勁要多在平步撐抱中求,撐抱即左右,故要注意左右伸展,左右也即開合,故要多在開合試力上下功夫,平步開合,三體開合,活步開合都得練,非如此不能得左右之力,一般人大都不識,忽略開合試力的練習。

四、試力要慢了再慢,鬆了再松,慢到極處,松得極點,即與站樁無二,如此方能體會到內在之細微變化。

五、摩擦步要多下功夫,拳練到最後都不離步,在把站樁中落地生根的東西,要走步中找出來,這樣練習,動則輕靈飄逸,定則落地生根,有此基礎,方有落地六爭之妙。

六、平步站樁雙腳平行站立不動,實則雙手亦是不動,故要注意雙手間的聯繫,此乃身體要與前方目標共爭雙手之要點。

七、站三體式樁法,前手不動,後手要與之相響應,同樣也是身體與前方目標共爭前手。

八、發力要放慢了做,外形看如同試力一樣,但內在意力則不變,著重體會不順當之處。

九、站三體式樁法,後腿要坐得下去,身子要向前腿一側擰轉,後腿的膝關節部位要注意與後腳尖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坐時注意先後靠再下坐,這是一般站樁時容易忽視的問題。

十、郭老講:打倒還嫌遲;王老講:孩子不打不知道叫爹;姚老講:拿貓當虎待。其意即是真打實作或是比武,手下不能留情。師父常說:動手前客氣,動手後客氣,動手就不客氣。若是友好切磋和交流,則另當別論也。

(八 )

一、站樁要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謂視而不見,就是要做看得見的瞎子;所謂聽而不聞,就是要做聽得見的聾子。

二、指天劃地和平步轉體,這兩個輔助練習,每次站完樁後,最好各自做上幾分鐘,指天劃地有松肩的妙用,平步轉體則有活腰的好處。

三、摩擦步練習有了些基礎後,一定要降低重心,把步子放大了些做,這樣對平衡的能力要求更高,強度也加大了。

四、凡是試力,轉折之處都要留心,切莫留死角。

五、打空拳兩手之間的聯繫,一細絲,二細繩,二皮條,聯繫要一步步加強,均須有掙斷之意,切記。

六、練習出拳時,拳可稍握三分勁,不可過鬆,以防受傷,要鬆緊適度,利於擊打。

七、擊打瞬間,自己感覺身上很有力,是錯誤的,說明自己的勁力根本沒有完全釋放出去,這就是師父常說的,勁都在自個兒身上。

八、拳打在沙袋上,勁力好不好,根本不需要看動作,聽其聲即可,故過去師父常說,聽聲就知道誰在打。

九、要想在實戰中拳打得順手,除了加強空拳練習外,打沙袋的速度必須提高,如以三分鐘一局計,三拳為一組,則須從一局240組起計,練習有素者,不能低於250組,最好能達到270組以上。

十、強化的訓練中,每天的矮子步要走,十字步要跳,這些都是練習腿上和腳下功夫的輔助練習,協調性差一點的,還可加入跳繩一項,連續五分鐘即可。


習拳筆錄——龔東

(九 )

一、功力二字遠不只是一個力量大小的問題,一般人易誤解。準確的說法如姚老所言,功力指的是力的發出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可快可慢,經過的空間路線可長可短,動作可大可小,身體位置或正或斜,均可發出整體勁力的能力。

二、發力瞬間後胯要往下靠,但不要做出形為好,要有靠不動的意思。

三、發力瞬間身體的重量有變化,由前三後七轉換為前七後三,但切記此是重量之變化,而非重心之變化,重心仍為前三後七,外人多誤解而錯練錯發。

四、站樁之入靜,非為入而入,關鍵須看還能不能保持住意念活動的實感,若單單是入靜,而無拳術所需要之實感,則僅是養生之高級而已,與技擊則難有關聯。

五、站樁換勁,先就得把過去所練的東西卸得乾淨,放得徹底,不然身上的勁兒總是不純,勁兒不純,功夫也就不純,境界也就很有限了。

六、站樁時的精神狀態很重要,須察自己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了,養生是這樣,技擊更是如此,身心俱入,身心同時作用,否則,多會是事倍而功半。

七、練功切莫持懷疑心,只要生此想法,身心即離,身似已入,然其心未至,終難得站樁之妙境。

八、練拳最忌諱的是對鏡而習,但最難得卻是對境能忘境,此為不同層次的要求,一般人只記前面半句,而不識後面這句真義。

九、神不離性,氣不離命,性命者,實則即身心,所謂性命雙修,最切實之說法,莫過於身心同時一致參與鍛鍊,故站樁最為適宜,來得也最自然。

十、拳得八面力,書俱八方勢。八方者: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面者:上下、前後之起伏,左右橫向之擺動,身體沿縱橫之旋轉。

(十)

一、學拳最忌的就是機械。就外形而言,動作只有範圍大小之分,而無一定就是或者必須這樣之說,養生動作要求可以寬泛些,能夠鍛鍊身體即可,技擊則因涉及力的問題,所以動作要求更嚴格,更細膩。

二、古人云:天地大自然,人是小自然。故人慾合天地之法則,蘊自然之規律,就體認而言,人與天地之合一,唯站樁之外形不動最妙。

三、佛門講,心動即是法,不動即是心,心動可生萬法,心靜一法不生,動靜皆由心,故意拳講,一法不立,無法不備。

四、站樁、試力等諸多法門,其要旨均不離周身動靜全在一意之支配。

五、單雙重之真意,在於單重不片面,雙重不絕對,欲得單雙重之妙,其根本之要在於意力之不亡,能達於此者,則非意不著象不可。

六、昔有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所謂意是心之聲,心在意中存,離心意二字,別論意拳。故意拳講:時時存心,處處留意,存心即是存意,留意也是留心,此為一理也。

七、過去講沉肩墜肘,意拳則強調肩撐肘橫,其理雖同,但講究有別。沉肩墜肘均要在於一個松字,能松自能沉,也自能墜,若真是在沉和墜上下功夫,即使功夫下到家,照樣也是肩沉不得,肘墜亦不得。意拳之肩撐,能撐到家,肩自松到家,能肩能松自能沉,而肩之撐,則不離肘之橫,故肩肘有此一撐,有此一橫,即可得肩松之妙用。

八、世人練意拳,能於摩擦步上下大功夫者,少之又少,此也是得意拳妙用者寥寥無幾的原因之一。所謂察來勢之機會,度己身短長,意即指步之妙用也。師父常用現代汽車的道理比喻說:再好的車,什麼都好,就是沒有車輪子,那是沒用的,同樣,練意拳不好好練步法,養養身子還可以,於技擊則百無一用。

九、站樁有的時候就得跟自己的身體較較勁兒,不通非站通不可,痛非站至不痛為止,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故站樁時身體一有這樣的情況時,需要的就是兩個:堅持。

十、意拳之腿法,除專門之練習外,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一要站好獨立樁,二要走好摩擦步。

(十一)

一、初練站樁斷不能用力,連用意都要輕之又輕,點到而已,就好象是籮筐裡放滿了雞蛋,我們用手去攪動一樣,須得小心再小心。

二、做試力向前一定要先有推不動的意思再動,向後一定要先有拉不動的意思再拉,若無此意思則根本無整體可言。

三、天者為虛,地者為實,人亦須合此自然之法則,故講上虛而下實,腹實而胸空。

四、人之運動持久與否均不離呼吸二字,呼吸不失常態,故能有持久之耐力,而呼吸之妙用全在於橫膈膜之升降鬆緊。

五、初學站樁慢慢來,彆著急,莫求快,欲速即是貪,凡貪必執著,身心定吃力,切記。

六、姚老是扛意拳大旗的人,此話一是當年師父到天津拜望趙道新前輩時,趙前輩在談到姚老攜師父赴上海找八卦王某一事時講的,大意是,小崔辛苦了,此前你老師來天津找我商談此事,我的本意是不想讓你老師去的,但誰讓你老師是扛意拳大旗的人;二是卜恩富前輩請姚老吃飯時,師父席間問卜前輩為什麼不教意拳,卜前輩回答說的,大意是,意拳有你老師扛大旗,我就教我的拳擊和摔跤。當時還有姚承光、劉普雷、武小南幾位師叔也在場。

七、條件反射的形成,一般只需要四十天左右就能基本形成。

八、良好的實戰基本肩架,一是靠在站樁中的定型,二是在練習前後墊步搓步時保持不變形,三是在練習進退步發拳時能迅速恢復待發狀態,如此即可在打靶、打沙袋和實戰中運用。

九、凡練意拳者肩架不分左右,當年師父初練時愛用右式,姚老即讓他多練左式,交手雖以左式相迎,但並無或左或右之固定肩架,隨機隨勢,轉換自如。

十、實戰中幾種拳法之變化皆由基本肩架化出,肘部橫撐而出即是直拳,肘部提吊而出即是栽拳,前臂擰轉而出即是鑽拳

習拳筆錄——龔東

(十二)

一、練功不怕學不會,也不怕練得慢,就怕學不對,更怕練不對,如果再狠下些功夫,事情就更糟了,錯誤重複千百次,就是錯上加錯,所以,練功一定得有明師指點。

二、凡練三體定步試力,尤須注意前腳膝以下部位,一定要儘可能的保持不動,凡一動即上下就弱,上下弱則勁就不合。

三、王老講,一有想法即是錯誤,蓋因意拳練習緊要之處,在於時時檢查自己的力量是不是應感而發,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不假思索,若不是,即練之不正。

四、前輩雲:頭正則四肢百骸無不為其用矣。此語之意,是因為頭不正,則根本無上下可言,上下若無,則餘者皆非,所以,上下之爭尤為重要,故王老講,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

五、推手之基本形式,雙手在上,雙手在下,雙手交叉,餘者皆可由此三種情況化出。

六、雙手在上之應用,多由提按試力之應用加以變化容易上手。雙手在下之應用,多由勾錯試力之應用加以變化容易上手。雙手交叉之應用,多由分合試力之應用加以變化容易上手。

七、推手時若要退則須頂著退,若要進則須擠著進。

八、推手時要多在進退半步之間用心下功夫,也就是要在對方無論進退時,抬腳離地尚未落地之間求變化,所謂偷半步就是這個意思。

九、初練下發力,身體下坐的感覺,就好象我們小時候上學時,看到某位同學起立了,使壞偷偷把凳子拿掉,這位同學自己不知道,結果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們要的就是這個同學坐下來的那種瞬間的失重感,當然我們練的時候要坐得住,一下子坐到位,一坐即能起。

十、師父說,拉弓射箭的道理要好好悟,箭在弦上,一鬆即發,何須用力再推,推則多餘。站樁中要體認,試力是也要體認,推手中同樣要體認。

習拳筆錄——龔東

(十三)

一、站樁時有感即可,體認即得,追則不得,一追是貪,貪即不得。

二、推手練習不在於非把對方怎麼樣,而在於體察自己之一舉一動是不是隨機隨勢,應感而發,若是則對,不是則非。

三、站樁時一處爭,則無處不爭,試力時一處動,則無處不動。

四、無論是站樁,試力,還是發力,意境的真實最為重要。

五、劈掌也好,削掌也好,橫掌也好,雖都稱掌,但並非只指手掌而言,更多的妙用還在於小臂這一段。

六、看樁由上而下,調樁由下而上。

七、松肩活腰開胯是練拳之緊要所在,除站樁外,松肩須加練松肩試力及指天劃地,活腰須加練平步轉體,開胯須多站獨立樁。

八、推手中牽之不動即回,推之不動即轉。

九、站樁之感覺多在兩手兩腳之間留意,餘者可不予多做計較。

十、心悟容易體悟難,故意拳最重體認功夫。

(十四)

一、道之體在養,道之用在練,體用之論即是練養的學問,功夫既是養出來的,也是練出來的,故練養莫分,缺一不可。

二、衝、任、督三脈為一源之三歧,均與帶脈相系,而帶脈在腰,故帶脈一開,則周身皆活。

三、單推手之姿勢與渾元樁一樣,故前臂與對手接觸,後手必須要有呼應,有呼應即是一整體,才能做到一點接觸,整體相應,此為單推手之要義。

四、單推手對搖、旋二法之體會最多,也最為切實,故欲求搖旋二法之精妙,須得在單推手上下功夫。

五、摩擦步四字要訣,行步須提蹚,即提在膝蓋,蹚在雙腳,落步須扒縮,即扒在腳趾,縮在腳心。

六、摩擦步中間懸空腿必須要經過支撐腿的踝關節內側,近乎於雙腿關攏的樣子,但懸空腿不落地,此為步法進退變化之最為緊要處,無此則步法根本無變化而言。

七、摩擦步即是腳試力,練時也是越慢越好,越慢對腳下體會越細,越慢對平衡鍛鍊越好。

八、摩擦步初練身體不得起伏,其主要作用在於加強上下,強化上下勁兒在移動中不丟不失,此功一竟,則無所謂起伏高低。

九、單腳支撐的練法,除獨立樁外,還可以在站三體式樁法時,將前腳抬起離地稍許進行鍛鍊,以提高腿部的支撐能力和身體的平衡能力。

十、關於站樁,前輩講:稍覺吃力,便要挽回,一動便覺,一覺便轉。此所謂一動即是意動,一覺即是感覺,故意拳講重精神、重意感、重體認功夫,其中之重意感即此也。

習拳筆錄——龔東

(十五)

一、摩擦步無論進退,落腳的時候,一定要腳尖、腳掌、腳跟依次輕輕落下,不可一腳踏死,要試探著落腳。抬腳的時候,要把整個腳掌一起從地裡慢慢的拔起,注意一定要勾一點腳尖,腳底與地面基本保持平行。

二、凡試力均不離上下前後左右,只是各個試力有其側重點,如開合側重左右,然也是上下不丟,以前後之爭,帶左右之勢,向後則必分,向前則必合,此為不變的原則。

三、站樁試力皆不要注意呼吸,更不為其所累,忘掉呼吸為最佳。

四、所謂似曲非直,通俗點講,就是哪一面都不要絕對了。

五、所謂三夾者,兩膝之間、兩腋下、下頜此三處;兩頂者,即頭上頂(上領更確切),膝前頂;四盈者,四肢梢節充盈,也即意力達四梢之意。

六、指天劃地有松肩之效,所謂指天,就是要有手向上指而破天的意識,故意要越高越好;所謂劃地,就是要有手向下劃而出痕的意識,故意要越深越好。

七、意念之操持是一想即止,而不是一做即止。

八、站樁時要把身體重量放在腳下,上身虛則自然松,下身實則自然穩。

九、意拳無所謂左右,講究的是顛倒互用,左右逢源。

十、站樁摸勁兒,切不要分開而論,如前後勁,有前則必有後,有了後就不必想前,後一有了,則前就自然有了。若是做成一前一後的勁兒,則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