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simon0813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標誌著安祿山集團的徹底覆滅。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又殺死了安慶緒,貌似史思明是在為唐朝做貢獻,其實他只想大魚吃小魚,壯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對抗。果不其然,沒過幾天,史思明就自立為大燕國皇帝,然後揮師南下,直取洛陽。


唐肅宗聽到奏報,急忙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堵截叛軍。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謀略的大將,他並沒有率軍去守洛陽城,而是將大軍駐紮在河陽準備與史思明決戰。史思明發現洛陽只是一座空城,於是率兵繼續南下到達河陽與李光弼對峙。

史思明為了顯示自己兵強馬壯,每天把戰馬拉到河邊給馬洗澡,一連十多天都出來虛張聲勢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擊一個唐軍的士氣,沒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懼怕,而且還將史思明的大部分戰馬奪了過來。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因此他對馬的習性非常瞭解。於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馬,把小馬全部關在馬廄裡,然後把母馬趕到城外。這時母馬因思念小馬而不停的嘶鳴起來,而在河對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戰馬聽到母馬的呼喚,紛紛掙脫韁繩跑到了唐軍這邊。李光弼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幾千匹戰馬。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史思明的軍營裡沒有母馬而吃了大虧,所以蒙古騎兵打仗的時侯帶著大量母馬隨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撫公馬的情緒,防止被對方拐跑。因為動物之間都有“同性互相排斥,異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馬奶性味甘涼、營養豐富,是軍士們補充體能的重要來源,還有清熱去火的功效。雖然量不一定特別充足,但關鍵時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說,不是有牛奶了嗎?一頭乳牛產的奶確實要高出一頭馬產出的奶多許多,但是牛不聽使喚,慢慢悠悠不說,有時候還趕上不走。機動靈活,能跟上節奏,這也是母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母馬負責戰略物質的運輸,提供後勤保障。

總之:母馬好比公馬的隨軍家屬,雖然很少被軍士騎著衝鋒陷陣,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蒙古軍隊數次西征,均以騎兵為主力部隊,而且每次西征都歷經數年之久,騎兵的戰馬也並非特意帶上母馬隨行,但在戰爭狀態下攜帶大量母馬也的確有蒙古軍隊的特殊考量,母馬也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騎兵西征,路途遙遠,保證速度

蒙古歷次西征,都是征途遙遠,而且自然環境惡劣。在作戰狀態下,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部隊,如果只單一以一匹馬為坐騎,馬勢必會在長時間奔跑作戰中疲憊,從而影響戰鬥力,這就需要在作戰過程中更換馬匹,使戰馬有休息的時間。

出於保證戰鬥力和行軍速度的需要,騎兵需要不斷地更換戰馬,而更換戰馬就需要攜帶大量的戰馬。而在戰馬的選擇上,雖然公馬是會比母馬有優勢,但是優勢也並沒有拉下母馬太多,所以在戰馬的選擇上也就沒有特意注重馬的公母。

二、馬奶在戰時可以作為糧食供應

蒙古在西征的過程中,每次西征都是無後勤作戰,因為遠離後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後勤補給。那麼戰馬對於騎兵的來說就非常重要了,不僅可以給騎兵駝運糧食,母馬還可以供給馬奶。現在奶製品都是營養品中的佼佼者,在惡劣的作戰環境中,能有鮮奶的供應,對提升士兵戰鬥力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過程中,蒙古士兵也會攜帶大量的牛羊作為後勤補給,但是牛羊的行進速度遠遠趕不上戰馬。等到進入戰區之後,兵貴神速,更不會攜帶大量牛羊作戰。而此時馬駝運的糧食和供給的鮮奶,就是士兵作戰中主要的食物來源。

三、戰時戰馬的損失需要母馬生育小馬駒補給

戰爭狀態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為戰爭的主要工具,馬的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遠離後方作戰,馬匹的補給也是短板,僅靠掠奪征服的國家,顯然不具備戰馬的補給,帶數倍於騎兵的馬,本身就是一種多保險措施。

而且攜帶母馬的最大優點,就是母馬還能夠在戰爭的過程中養育新的馬匹,在馬匹損失的同時,通過繁殖的方式補給新戰馬,是蒙古遠離後方作戰一個重要補給方式。同時公馬也有發情期,如果不讓公馬繁殖,那麼公馬的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四、蒙古馬在與歐洲馬對戰中處於劣勢,需要彌補數量優勢

從騎兵成長為主要兵種,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象徵以來,中原飽受無馬的困擾,而蒙古也飽受蒙古馬個頭矮,爆發力弱的困擾。在對戰擁有優勢馬種的歐洲、中東騎兵時,只能以數量彌補缺點。

擁有數量眾多的蒙古馬,蒙古的輕騎兵可以交替騎還戰馬,使戰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圍襲擾的方式對戰歐洲騎兵,攪得他們的重甲騎兵精疲力盡。最終再以重騎兵正面衝鋒,輕騎兵兩翼包圍的方式圍殲歐洲軍隊,充分發揮了戰馬的數量優勢。

所以蒙古軍隊攜帶大量母馬遠征,其中因為母馬對其後勤補給的重要意義,就足以支撐蒙古軍隊在遠征的過程中攜帶數量龐大的戰馬。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有大量母馬生產馬奶,又解渴又充飢,這樣的後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換不來的。

綜上原因,母馬在蒙古遠征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遠征過程中戰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攜帶大量母馬也是必然的選擇,是人為選擇的結果,也是為保證戰爭效果的選擇。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不只是帶著大量的母馬,還帶有很多的騸馬、公馬,甚至還有小馬駒,這與蒙古軍隊作戰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應對戰馬的發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戰,一般來說每個騎士都會配備4-6匹馬,有的是戰馬,有的是給養馬,有的是替換馬,這些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這些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馬,因為公馬的腳力強勁,爆發力強,適合於衝鋒,既然有公馬,那這些公馬就有發情期,這是動物的本能,而在發情期的公馬脾氣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給它們配備一部分的母馬,可以在公馬發情期間進行交配,安撫公馬。

主要的糧食來源

那麼既然公馬有發情期,為什麼不全部把公馬閹割了,變成騸馬呢?

這就是蒙古人配備母馬的第二個用途——軍糧。配備了母馬,當母馬與公馬交配,生下小馬駒後,哺乳期內的母馬會產生大量的馬奶。

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夠把馬奶製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這些奶酪既可以給蒙古人帶來高能熱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飯,對於蒙古人偷襲敵人有很強的隱蔽性,而且酸奶還是蒙古人治療創傷的一種藥物。

母馬是天然的運輸隊

蒙古馬種比較矮小,不如西域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強,蒙古母馬脾氣溫順,很能負重,蒙古騎兵出征的時候,自己騎乘戰馬,而用母馬駝著他們的帳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馬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後,攻城掠地,肯定是會搶奪很多的戰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強大的運輸隊伍把這些戰利品要麼隨身帶著,要麼運輸回後方。母馬的運輸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繁衍小馬,確保馬匹數量

既然母馬要產奶,製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麼母馬勢必會生小馬駒,那麼這些小馬駒如何處理呢?作戰期間不可能帶領一群小馬駒去衝鋒,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時期更不可能殺馬吃肉。

蒙古人是有後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為蒙古人打到哪裡就算哪裡,不需要補給,不需要後勤,這是錯誤的。至少,蒙古人出征會有一隊人跟隨在後方照顧馬群生產的小馬駒,並且在等馬駒成年後,要麼送與前線作為戰馬,要麼送與後方作為運輸馬匹使用,而照片小馬駒,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馬相隨。

綜上來看,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和對馬匹的嚴重依賴,才會在作戰部隊中配備各種馬種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帶母馬是因為母馬更適合打仗需要!整體來說公馬性子烈,發情期容易在荷爾蒙激素刺激下出走鬼混,正常來說長途出征都是選用騸馬(公馬閹割掉)或者母馬,這種比較不會出問題,不然很可能一大早醒來會發現馬都跑光了。公馬更多是用在短途奔襲上面,因為公馬力大,衝刺能力強,適合快速奔走,只是要避過公馬的發情期。

其次,蒙古人出征的話往往是一人帶3~5匹馬,騎士在馬背上輪流騎坐。實際上每匹馬的負重都不會很大,基本上是夠用的,但是相對來說母馬比較溫順,聚在一起成群的時候不至於打架,放兩匹公馬在一起,又有大量母馬在旁邊肯定是要打架對著幹的。

第三點,補充水分跟食物。蒙古處於草原地區,那裡很多是戈壁荒漠,極度缺水,士兵們很難找到有水的地方露營。這時候母馬就可以起到一個活動水源的作用,母馬可以通過食草從草中攝入水分產奶,這是蒙古人騎士補充水分的一個重要方式。而且在斷糧的時候,馬奶也是一種糧食,這是蒙古軍重要的軍糧來源,蒙古軍在外打仗的時候都是以戰死的馬肉配以馬奶作為食物。


優己


在軍事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安史之亂時,史思明命人在河邊刷馬,以向唐軍炫耀武力。不過,李光弼卻在士兵的建議下,從軍中找來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馬,故意讓他們嘶鳴。結果,對岸史思明部的雄馬安奈不住,紛紛跑到了李光弼軍中。

這雖然是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古代征戰時是帶有一批母馬隨行的。歷史上唐朝軍隊如此,後來的蒙古騎兵也是如此。通常來講,在選用戰馬時,多用雄健的公馬,以便滿足長途奔襲和迅速挺進的需要。那麼,帶母馬隨行又是為了什麼呢?

概括起來,大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戰馬會在作戰和行軍中產生傷病,不可避免的存在“減員”現象。古代軍隊行軍,有時會長時間相持,因而勢必要考慮戰馬的補充問題。攜帶母馬出征,就是為了不斷繁育馬匹,以便用於滿足作戰需要。

當然,有些戰爭數月便已平息,母馬的作用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時候一場大的戰事會持續數年,這時母馬便成為了一種寶貴的財富。

另外,一些遊牧民族在飲食上會將馬奶作為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會喝馬奶酒,有時候還會拿馬奶做奶酪。如果征戰在外的騎兵,所帶領的全是雄壯的公馬,那麼自己在食物補給上又勢必會陷入困難。

當然,有時候馬匹緊張,一些隊伍也會將母馬作為戰馬來使用。不過,這樣做的風險是比較大的。一旦有母馬發情,且它們又與公馬混處,那麼公馬便會變得暴躁起來,很難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軍隊多有專門的飼養員來分開照料戰馬和用於繁育的母馬。

另外,有時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古人會將公馬閹割,以便避免有母馬發情時,公馬暴躁難以駕馭。從這一點來講,此類戰馬倒也蠻“可憐”的。


史海爛柯人


蒙古騎兵是那個年代,世界範圍內最彪悍的存在,來去如風,戰力驚人。

既然是騎兵,我們就不得不說說他們的坐騎了,那就是蒙古馬。蒙古馬個頭不大,頭卻不小,和其它馬相比甚至可以用“矮小”兩個字。如此看來,蒙古馬不是很好看。

但蒙古馬的耐寒能力超強,零下40度,對它們來說根本不是個事。除了耐寒,蒙古馬的耐力和勇猛也是非常出色的兩項指標。

不過,有件事挺奇怪,蒙古騎兵在打仗時,常常帶上大量的母馬,這是為何?

帶上大量的母馬,是為了平衡情緒的需要

馬就和人一樣,越是年輕,越是男性,就越暴躁,越容易控制不住情緒。從生物學角度出發,是荷爾蒙的刺激引起了公馬的急躁。

這種情況放在一般用途的馬身上,也無所謂,畢竟拴著它,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但是,在戰場上的軍馬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因為公馬的急躁情緒導致戰鬥出了問題,那士兵的生命就可能會出問題了。

所以,帶上大量的母馬,有平復衝鋒陷陣的公馬們情緒的作用。

帶上大量母馬,是為了能壯大馬群

蒙古騎兵在外征戰,時間很長,損耗是避免不了的,有時候是大量的人,有時候是大量的馬匹。如果一個軍隊的馬匹損耗量巨大,騎兵的性質慢慢就會變了,很可能會淪落成為步兵。

帶上大量的母馬,可以起到壯大馬群的作用,可以完成新老馬匹的替換,可以對損失的馬進行有效的補充。這對蒙古騎兵的影響太大了。

可以這樣說,沒有大量的母馬,就沒有層出不窮的優秀馬匹補充,也就沒有了蒙古騎兵的強悍。

帶上大量母馬,能給士兵們提供食物

野外行軍打仗,食物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因為沒有食物,最後導致功虧一簣的軍隊。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有人就問了,那帶著母馬是為了吃肉嗎?非也非也。一般情況下,蒙古騎兵不吃馬肉,他們把馬當成他們最親密的夥伴,除非生命到了最後一刻,為了保命,一些人會吃馬肉。但凡有一點辦法,蒙古騎兵絕不會吃馬肉。

那母馬如何給騎兵提供食物呢?馬奶。

馬奶是個神奇的食品,吃了可以讓人精力充沛,頂飽。吃不完,可以做成馬奶疙瘩,當成乾糧,有點壓縮餅乾的意思。

馬奶和馬奶製品,是蒙古騎兵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可以在不生火的情況下填飽肚子,讓營地不容易被發現,進而征戰沙場。

綜合說來,蒙古軍隊在行軍途中帶上大量的母馬,有三種作用,一是平復公馬的情緒,二是可以生小馬補充馬匹消耗,三是母馬能給隊伍提供馬奶食品。


藍風破曉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席捲歐亞大陸,是那麼地霸氣那麼地凌厲。就連戰鬥民族俄羅斯都望風而逃,繼而臣服;就是被歐洲人當年稱呼的“上帝之鞭”阿拉提也黯然失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勢如破竹所向無敵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有一支神一樣的鐵騎。您知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的騎兵為什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嗎?因為有母馬!還是大量的母馬!那他們到底為什麼要帶大量的母馬呢?

小姐姐講史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您聽說過美人計,可您聽說過 “美馬計”嗎?

蒙古騎兵的坐騎大多是“阿塔思”, “阿塔思”就是騸馬,您可以理解為“太監馬”。“太監馬”善於奔跑,作戰勇猛。小姐姐講史感覺,稱呼它們兵馬更合適。蒙古騎兵有著千年的牧馬經驗,在養馬、馴馬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蒙古騎兵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遇到對方的騎兵,只要判斷是對方是未閹割的馬匹,蒙古騎兵就會實施“美馬計”。其具體操作是,用發情期的牝馬(即母馬)上陣,母馬的“呼喚”、母馬體液的味道,往往能吸引敵人的牡馬(公馬)拼命向蒙古騎兵方向衝來。輕者令敵人自亂陣腳,重則直接俘獲敵人的將士和馬匹。“美馬計”往往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第二、美馬也不是繡花枕頭,除了“會用計”還能馱運糧草。

蒙古騎兵有語“兒馬(牡馬)跑不動,母馬無長力”, 公馬有力氣不錯,但沒閹割的公馬,有力氣是有力氣,就是靠不住,性情暴躁,還容易中“美馬計”。母馬脾氣相對於騸馬而言,也是“火爆小辣椒”,不過比起公馬好多了。馱運糧草的重任,就落在了母馬身上了。母馬耐力差,工作量又大,只能攜帶大量母馬輪班倒。大量母馬不僅利於戰鬥(“美馬計”),還利於工作(託運糧草),而且還利於繁衍,保持戰鬥和工作的持續性。小姐姐想說的是,大量的母馬不僅保證馱運糧草效果,也更能保證其效率,夜行80公里很輕鬆能實現。

第三、母馬最大的用途,“生兒育女”——生產更多的“馬寶寶”。

在軍營裡,有一部分是高大健壯未閹割的公馬,這些俊馬就是種馬。“大豬蹄子”的俊馬和美馬的“群婚制”為騎兵源源不斷的地提供“馬寶寶”。打仗中物質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糧草問題就是戰馬問題了。這些“馬寶寶“很快成為新的俊馬、兵馬、美馬,從而,讓蒙古騎馬在不斷地征戰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大量的美馬,不僅解決了馬匹供給問題,平時尤其是危機的時候還能拯救將士們的性命,不信的話,請繼續看。

第四、母馬為將士提供飲品,就是沒用了也能成為將士們的食物。

“寶馬媽”在哺乳期,產出的大量馬奶成為了將士們重要的飲品。不僅能解決飲問題,而且還能增加將士們的營養。因為馬奶大量產出,他們還會加工成各種奶酪。這樣不僅可以較長時間的保存,更能解決一定的充飢問題。倘若在行軍中陷入了物質匱乏的危機,母馬中的老馬、弱馬還會稱為將士們的食物。這樣,也就避免了因為糧食匱乏而導致戰鬥力下降甚至戰敗的風險。而且馬肉營養價值很高,味道鮮美,是蒙古人的最愛。蒙古騎兵的壯士勇猛,也跟他們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

母馬這麼重要,您說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不帶母馬能行嗎?那可是他們致勝的法寶和妙招啊!


小姐姐講史


蒙古騎兵作為軍隊戰鬥的重要力量,一人一騎,講究的是輕裝上陣,而攜帶大量母馬隨行是為了保障食物供給。


之所以帶上大量的母馬就是為了可以在征戰路上,給士兵們加餐,比如說喝馬奶可以補充蛋白質,這樣可以保障士兵們的身體健康營養跟得上。



當心身體


13世紀的世界,由成吉思汗統帥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蒙古人的馬糞甚至可以丟在萊茵河畔,至今歐洲人都把這一次入侵稱之為“黃禍”,其中更以俄羅斯人為甚,俄羅斯唯一一次被滅國經歷就是拜蒙古人所賜,連當年拿破崙、希特勒都倒在了俄羅斯的嚴寒之中,蒙古人不但做到了,而且建立的欽察汗國一統治就是將近300年。

因此,在俄羅斯,成吉思汗可不是一個好的代名詞,他被賦予了“魔鬼”的稱號,並且在蘇聯控制蒙古國期間,禁止蒙古人信奉成吉思汗,蒙古包內的成吉思汗畫像通通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列寧與斯大林的畫像,這種狀況一支持續到蘇聯解體,蒙古國才把成吉思汗又“請”回了家中。



當年的蒙古人之所以能打遍天下無敵手,除了有一位英明的統帥,更主要的是蒙古人的好戰慾望與硬件配套。

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厲害的兵種是什麼?毫無疑問,那就是騎兵部隊。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困擾中原王朝幾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在馬背上出生,並且全民皆兵,中原的戰車與他們相比顯然機動性不足。

正因為如此,從戰國一直流傳到漢初的戰車步兵集團遇到匈奴便一觸即潰,追人家時追不上,逃跑時正好成了別人狩獵的獵物。基於此,在漢武帝時期才鼓勵民間養馬,打造了一直優秀的騎兵兵團,後來才有了衛霍之功,沒有騎兵,一切都是空談。這也正是漢武帝所說的那樣:“寇可往,我亦可往”!



而蒙古人可以說是歷朝歷代對騎兵的掌控最好的一位,蒙古人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馬背上度過,對他們來說,馬就是他們的生命。每次蒙古人出征,隨軍士兵都會配備4到5匹馬,一隻騎累了,再換另一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歇馬不歇”。

如此強大的硬件配置,讓蒙古部隊可以日行幾百裡而好不費勁,況且蒙古馬雖然個頭小,但耐力絕對是馬種裡一等一的,可以讓蒙古人突然出現在敵軍面前,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在隨軍的馬匹中,蒙古人還會帶上大量母馬,並不是為了繁育馬匹,因為在外征戰,他們也沒有時間照顧小馬駒。

最重要的原因是母馬可以給龐大的軍隊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蒙古騎兵一向是打到哪搶到哪,搶到哪再吃到哪,然而,戰爭總歸會有偶然性,並不是一如既往的順利,如果碰上難啃的骨頭,要是沒了後勤補給,豈不是要軍心大亂?

因此這些母馬可以給他們帶來:

1.母馬產的馬奶,是蒙古人飯桌上最常見的食物,至今蒙古人還有喝馬奶酒的習慣,並且馬奶製成的奶酪也備受蒙古人歡迎,奶酪含有高能量,能及時補充士兵的體能。

2.奶酪的製作是每一個蒙古人必備的技能,他們可以以個體為單位制作屬於自己的軍糧,便於攜帶,又不至於吃“大鍋飯”,顯眼的明火引起敵人的覺察。

3.母馬不但可以產奶,而且行軍時還能帶著蒙古人的帳篷,是一支很強悍的“運輸部隊”,這樣節省出來的公馬就可以完全投入到作戰部隊,它們各司其職。

4.以馬奶發酵而成的酸馬奶不但可以作為食物,而且他還能治癒創傷,在尋找過程中,一旦有士兵負傷而草藥又供應不上,酸馬奶就能很好的替代這些藥物,它有驅寒、活血、舒筋的功效,深受士兵喜愛。

因此,蒙古騎兵攜帶大量的母馬出征是有其戰略目的的,大量的母馬為部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給養,這也正是蒙古人能夠橫掃天下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蒙古騎兵,是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

自成吉思汗起,他們的鐵騎幾乎無人可擋,迅速的擴張,吞併了歐亞大陸。建立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騎兵作戰肯定離不開馬,但通常都是公馬,它們體壯、耐寒、奔跑能力強。但為什麼卻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這跟蒙古騎兵作戰的方式是分不開的。他們驍勇善戰,版圖擴張很快,所以要經常長途奔襲。俗話說人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他們都生活在蒙古高原上,一是物資貧乏,二是帶多了糧草影響行軍。

所以他們採取的方式就是以戰養戰,就地取材。苦寒之地作戰也沒那麼容易繳獲吃的,再加上敵軍也會堅壁清野。這種情況下怎麼辦?那就得依靠自給自足,所以母馬的重要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蒙古母馬在哺育期可產奶300千克。這就是他們作為重要事物的來源和後勤保障。馬奶熱量高,營養豐富,可快速恢復士兵的體力。

馬奶不僅能解決水源的問題,多餘的也不會浪費。可以發酵濃縮後製成奶酪,這種製作工藝很簡單,基本每個蒙古士兵都會。

而且這還不用團體行動,個人就能製作。他的保存時期也很長,攜帶也非常方便。切成小塊兒,放在包裹中,隨吃隨取。


它還有最大的一個好處,避免了生火做飯。你想想,如果十幾萬人同時開火做飯,目標有多大?這非常容易暴露。正是因為這種隱蔽性,他們經常發起突襲,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蒙古馬優點非常突出,但劣勢也非常明顯。它不及歐洲馬種的高大,雖然適應性很強,但也架不住蒙古騎兵的馬不停蹄。所以他們出征,每個士兵都要備上五六匹馬。當馬匹不夠用的時候,母馬也可以載重,騰出更多的公馬作戰。

這樣不管是戰死的馬,還是母馬死去。士兵們都可以吃到馬肉,快速的恢復體能。母馬也可以解決馬匹緊缺的困難。

這麼多的馬,肯定也會有很多小馬駒,人是根本顧不過來照顧它們的,所以有母馬在人就可以不用操心。

前面也說了,蒙古馬的適應能力極強。很多時候不用人工喂料,它們在天寒地凍的場地也能自行覓食。這可真的是吃的是冰冷的野草,產的是熱乎乎的馬奶呀。


蒙古人本身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對他們是十分重要的。蒙古騎兵在征戰中母馬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既保障了他們的水和食物,還能載人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