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医可以自学吗?要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

FBH245781315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

历代的中医大家之中也不乏自学成才之人!比如徐灵胎、黄元御、傅青主、岳美中、蒲辅周等等。

学习中医的方法因人而异。可以直接从中医的经典入手,也可以从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材入手再研读中医经典也可以,殊途同归!

如果从中医经典入手,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路》和《温病条辨》要多看多背烂熟于胸!要做到张口既来!中医一些基础的著作比如《药性赋》、《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四诊心法要诀》,能够背完这些基础的东西,就打好了学习中医的基础,这些对于一个中医医生来说是必须要背的!刚开始背的时候也许会枯燥无味,但是要坚持,以后临床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基础的东西很有用!

之后可以看一些医案,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医学全书,《汪昂医学全书》,《徐灵胎医学全书》,《黄元御医学全书》,《陈士铎医学全书》,《张景岳医学全书》,《叶天士医学全书》等等,《医学衷中参西录》,《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宗金鉴》这些不可不读也!

如果从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材入手,可以看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

个人认为中医药大学的教材的价值不大,只是为了帮助入门!光看这些,不读中医经典是门外汉!试问几十年来中医学校培养了几个名医大家?

另外,《易经》、《道德经》、《论语》、《金刚经》、《难经》这些经典不可不读!

当然,对于一个中医,没有临床,其实就是门外汉!只有临床,才能不断提高!才会让你觉得那些枯燥的文字原来那么生动活泼有趣!才会让你感觉越嚼越有味!


用户1429000551935891


中医可以自学,中医必需自学\r

一.中医,可以自学。\r

当代大师李可(1930--2013),在监牢里,没人教,靠自学。一本《伤寒論》起家,研习践行一生,创造了当代中医的輝煌。\r

二.师付引入门,修行靠自身,自学就是中医修行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r

大师蒲輔周(1888---1975),跟师三年,18岁开始行医川北山村28年,1934年悬壸成都,1955年载誉京城。弟子们说师付有一个几不变的习惯,每天早晚都要习读经典几个小时。\r

三.中医大学毕业生也需重新自学经典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材。\r

李士懋(1936---2015)作为中国第一批中医大学毕业生,行医十七八年,却感越医越力不从心只好从传统经典里开始自学,研习践行三十多年,提出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論治理念。誉赞为“求学中医的一盏明灯”。\r

可以说他们都是用自学方式修成了一代中医大师。我等凡辈,用自学的方式只求学中医更是应该的。\r

自学中医不难。即使你对中医一窍不通,只要你相信中医,想学中医,拿起中医书来读就定能学有所成。

学中医难,难在初学时选对路。\r

学中医路没有捷经。斜路歪路若干条,都不通中医。正确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践行中医经典。\r

沿着这路走,一般人学习三至五年,给你家人亲友治点常规病患,吃点保健药保健康是足夠的。还有高一点的理想,跟着那些大师们走过的路走,那就是研习践行中医经典。\r

初学者感到的困难是,中医书里全是从未见过的中医名词和难懂的专业朮语,我认为可分为两步走。\r

第一步.学习中医基本知识。\r

在书店里买四本书:\r

1.中医基本理論。\r

2.中医診断学。\r

3.中医药学。\r

4.中医方剤学。\r

中医基本理論和诊断学隨便翻翻,以后需要时再回来查一查就行。不必求甚解,因其中好多是错誤的。\r

中药学应较清楚地知道或背得二三百种以至四五百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属性,功效自明。其实找到诀窍做到并不难。\r

中医方剂学。知道组方原理,熟习一百多个方剂的功效,组成,这自当必要。不必死记硬背。\r

其实中医行家大家们一生使用的经方时方就只四五十个。常用中药就一百多味。\r

以上最多一年时间可完成。\r

第二步.学习经典,运用经典。从经典中学会和掌握传统中医的临床诊治方法。\r

读中医经典难在古文,又多用缩略写法。应找好的导读本,以便邦助你尽快掌握理法方药的中医技能。\r

被誉为“求学中医路上的明灯”的李士懋先生的著作不失为这阶段学习的理想教科书。\r

现简要介绍一下李士懋先生的书:《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下简称全集)\r

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约2400页,330万字。\r

张仲景说:“观其脉征,知犯何逆,隨征治之。”\r

李士懋先生将张仲景的理念具体化临床化,提出:以脉诊为中心,以脉为主解释望闻问三診定症,依症立方遣药的辨证論治系统。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著作。因此在书中可若干次看到一句話:有其脉,又可见用脉解释的一二征,就可确定其症,然后立方遣药。\r

按内容分,全集可分为三大类:\r

第一大类: 脉学经典《濒湖脉学》《四言举要》导读及李先生的著作:脉学心悟,阴阴脉诊。共约250页。\r

对各种单脉,复合脉,复杂脉(阴阳脉)的脉象,脉理和脉诊进行了通俗准确的解释,\r

提出了脉诊的纲领:首辨虚实,沉按有力为实,沉按无力为虚。其意义是:大大地减少了对各种类脉的辨証难度,破除了脉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感。有纲可循,这对临床中如何运用脉诊,提高脉诊效果有极大的邦助。\r

第二大类: 中医经典《伤寒論》《温热論》《湿热論》导读和经方时方案解。共约600多页。\r

李先生,对经典先是一句一字地导讲,每章节完后都对理法方药实用性很强的总结。\r

如《伤寒論》总结:以脉为中心辨証的六经八方証,太阳的麻黄汤証, 桂枝汤証。阳明的白虎汤証。大承气汤証。少阳的小柴胡汤証。太阴的理中汤証。少阴四逆汤証。厥阴的乌梅丸証的总结都以脉为中心解读:一脉,但见一二症,一証,一方。\r

《温热論》总结:温热病本质是郁热。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实际就只气分,营分。治法:清,透,滋。代表方剂:新加升降散加减。\r

《湿热論》总结:湿热分正局,变局。正局病在脾胃。治法:分消走泄。变局为化热化燥归入温热病治\r

对经典,医儒们喜欢用华丽飘浮的语言来解读,即所谓的高进高出。李士懋先生则是另一种风格。即高进低出。用通俗实际的语言,解释经典的深刻内涵,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让你每学懂一条经典就可掌握一条临床医理。深入浅出,纲领清楚,理明法清,証据充分。\r

第三大类: 医案及篇幅不大的中医杂文。约1500頁。\r

收彔了1200余医案。几乎涉及常见的各种疾病,大部份是多診次的大医案,每个医案后都有点评,这对学者如何将经典理法方药的要领运用到临床中有很大的示范邦助。\r

更重要是这些医案都是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实录\r

脉诊是四診望闻问切中的定海神针。以脉诊为中心,不管多复杂的病症面前,你会临陣不乱地去辨明其証。只有辨不清证,没有治不了的病。有脉就有证。这就是中医治百病的秘诀。\r

初学者没经验可循,有这个”定海神针",也可让你至少找到一个接近的証型,虽不能一次成功,至少可让你少犯虚虚实实之误\r

学完后,这中医治百病的知识应足夠你自用了。若你还想探寻中医决生死的大法,再走一步,学经典,向大师李可学习。:\r

李可,李士懋二位是当代最卓越的中医经典的研习者践行者,都是《伤寒論》的优秀学生。(李士懋属《伤寒論》的李时珍派(即小剂量化)。李可属《伤寒論》经方原派(即按经方原剂量)。)\r

在中医路上,坚持学习经典,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高。\r

\r

\r

\r

\r

\r

\r

\r

\r

\r

\r

\r


xinmai


中医可以自学

笔者是自学中医,也是逼上梁山的。那是老伴得了左心衰,上四楼歇8次,提颗白菜都气喘,花175元5付中药,人缓过来一些,大夫给开步长脑心通,每天10元,一个月下来,我的工资只剩下50元,生活费没了,得想个招,自己动手,不花钱,还得有效果,仔细分析,现学扎银针那是阳春白雪,必须有专业知识,而按摩测是下里巴人,手指头总比银针面积大的不知多少倍,不离穴也不离经,花了50元买了4本按摩书,按图索骥,先治她的高血压,每天坚持下去,一分钱不花,效果却很好,血压被控制到正常水平。

当时带着问题去学,她身体有什么疾病,就去翻书,看《针灸甲乙经》,找到她外阴瘙痒和白斑,按照书里的做法,顺时针补蠡沟穴,很快外阴瘙痒自愈,这样边实践边学习,学习即快记得还牢,她的病好了,逐渐我的中医知识越来越丰富。只要有恒心,有目标,有的放矢去学中医,一定会有收获,我最大的收获不但自己健康了,还有让更多相信我的人获得健康。


相约在健康直播间


可以,但是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先学理论,奠好基,两条路:

1.直接从古籍入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等。要求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文字建议是繁体字。会遇到通假字(广义)问题,即通假字(狭义)、异体字、古今字。文法,省文,互文等。还要有归纳分析能力,因为这些古书传了几千年,会有脱、漏等问题,同一个东西,你得从前后不同篇章,找出来,做笔记归纳。对个人能力要求挺高的,不过倒是原滋原味。

2.现代教材入手。都是一些大佬编的,顶层的人物,别人那些古籍翻得七七八八,东西给你归纳得明明白白,有条有理,省去自己归纳总结的时间,直接学就好了。

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中医内科学》统前面四本书。

经典:《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

你把上面的书融会贯通,再读一些医案,差不多就可以给自己开方(方药)了。因为理法方药的体系已经搭起来了:

四诊:望闻问切 知识点在《中医诊断学》

辩证分析《中医诊断学》包括八纲辨证等。

病因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病名、证型《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治法《中医基础理论》

方剂、选药《中药学》《方剂学》

就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再读经典深化一些,活学活用,就可以给自己开方了。要想再进阶那就要悟了,哲学的东西就要跟进了。

针灸:《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学》

学扎针,先学解剖,没得说的,针刺是有技法的,有禁忌的,不是想扎哪扎哪。扎个人迎,扎颈动脉上了,那真的是…

然后学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学腧穴,不多也就361个左右,常用100多个。经络从哪走哪,都有哪些腧穴分部,解剖位置,定位,操作方法,主治功能等等。随便指个地方,你能明明白白说出来。没个几个月的时间整不明白的。

接着学技术。灸法学好《经络腧穴学》就可以自己灸了,技术要求不高。针刺要学技术,持针、进针、行针等等,直刺、斜刺、平刺,扎多深,一些手法,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都需要长时间练习,一关一关过。学完这些,有病初步可以给自己扎针了。

接着是治疗,辨证,选穴配穴,操作。上面几步学不好,到这步就抓瞎。

再深化细化具体化,学习《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

说得再多都没有用,都是理论的东西,也不是说不要重视理论,理论要学精深,融会贯通,用理论指导实践。但是最重要的是实践,理论这东西也是从实践中来的。有的人就是看了几本书,思想僵化,就开始引经据典跟你杠,博古马克思主义经典倒背如流,领导红军,长征红军差点没全军覆没,好在召开了个遵义会议,拨乱反正了。所以理论与实践要两手抓,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不断修正理论,形成良性循环。

21世纪了,网络很发达,资料(书籍、教学视频、音频、笔记等)可以网上找,免费的付费的都可以,某宝也不错。

最后,没有证给别人开药扎针,做治疗,那就是非法行医。

中医这东西太大,一下子讲不完的。


含笑君


首先肯定能。我于四十多岁开始学,当时骨折完身体行动不便,思前想后,得改变自己。于是卖了《针灸学》,先从十二经脉起。书中有针灸的练习方法,就开始练习,并按古书上的补泄法,给我自己扎。针完后,人走路明显轻松了好多。就思考原因,慢慢悟。一个问题有可能半年明白,有时更长时间。大家如果学,建议买中医大学教材,这个相对比较准确。先弄懂十二经脉,再结合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慢慢悟。同时可用《本草纲目》中的食物来调理,慢慢就会有进步。


希望鸟481


学中医先从《频湖脉学》开始,彻底弄懂诊脉,再读中医临床书籍,弄懂望闻问切四诊分析临症便可初步诊断疾病,然后开始读《伤寒论》、《温病条辩》,学到融汇贯通后,《医宗金鉴》便可开始读了,在这些基础上,对诊断疾病便有了些小把握,再细研《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对药性全面掌握,回过头去研究中医方剂——《和局方剂》、《医宗金鉴》、《伤寒杂病论》等书籍里的方剂。古老话说:识症不识药,十有九不着;识药不识证,十有九不听。这些中医理论知识滚瓜烂熟了便可进行治病实践了,中医是凭经验的,必须谨小慎微,记录医案,在行医后可以开始学习针炙,一定要读《黄帝内经》,便可在以前学到的理论基础上,在治病的实践得到质的飞升。中医是一项综合性的学说,名医对地域、气令变化、人们的饮食肥甘厚味或饥不饱餐都会相对作出治病的主旨,这让一些不懂中医的人更加一头雾水,不管治疗的良好效果草率地斥之为伪科学。


郑上志


目前我在陪五岁孩子背诵《黄帝内经》,我发现很多中医都从小背医书。因为在背诵这本书之前,已经背诵了四书五经的部分书籍,还背诵了《易经》。所以对文言文,以及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以及古天文有一些皮毛理解,所以刚接触《皇帝内经》时,就显得没有那么生涩,爱不释手了,背诵完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原文共15万字左右。然后还准备了《伤寒论》《周身经穴赋》《药性赋》《汤头歌》《太极拳拳经》等。我现在已经40岁了,感觉智力不达,学习起来很不灵光,但是带孩子学习过程中,还是耳濡目染的懂了一些基础知识,对平时养生有很大的帮助。倪海厦老师的中医讲解很受欢迎,喜马拉雅上很多相关视频。要系统深入的学习中医,我感觉还是得拜师学艺,自己可以看书打基础,实证实修,必须有人带路。


陪菡宝读古典


中医分为古中医和现代中医。

古中医是无病不治的,但是古中医是学不了的,古中医是修成的。现代中医其实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中医是西化了的中医,即使没有被西化的所谓师承的中医也不治病。所以,中医可以学,也可以自学,但是学了也没有用。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中西医都是治不病的。这不是我一家之言,我们可以看看当下的社会现状:

1.现代科技发达,医疗仪器也很先进,药品也在不断升级,医院也越建越多。按理说病人应该是越来越少,但是现状却是病人越治越多,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据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当今97%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几乎人人皆病,仅仅中国14亿人口中有2.9亿心血管病人,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等等,网上都有资料,大家可以去查。央视曾有报道“六天死了三个名医,医生猝死频发,我们的健康交给谁?”如果说医生对患者治疗有所保留的话,他不会对自己也留一手吧!从这些社会现状来看,中医是不治病的;

2.现在的中医丢失了根本性的的东西——魂魄,神魂魄是中医的灵魂,国有国魂,军有军魂,神魂魄是中医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中医就是一具躯壳,就是一副行尸走肉,是治不了病的,因为一切病的的根源都是灵魂的问题,古代十大神医,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老师葛洪先生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葛洪在1700多年前就告诉了人们,人的病健生死都是魂魄的问题,部分魂魄离开人体,人就会生病,魂魄全部离开人体,人就会死去。现在的中医根本就不知道神魂魄,更不懂神魂魄,其原因是中医的神魂魄理论在1964年编撰中医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时,因涉嫌唯心论被删除了,2004年北京医科大学曾发文呼吁国家恢复中医神魂魄理论,但是至今没有恢复。不谈魂魄,何谈中医?没有魂魄的中医是治不了病的;

3.中医是学不成的,中医是修成的,真正的中医是古中医也叫中毉,中为正,中正为德,中毉乃是德毉,《大医精诚》中言医德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以真正的医者要有佛的慈悲之心才配为毉;何为毉呢?在明朝裴一中的《言医》的序中说: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故,医神圣之业也,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势必慧有夙愿,念有专业,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这里告诉我们真正的毉不是学成的,医也不可以当做谋生的用具,用医当做职业来谋生就违背了作医的初心,是会成为庸医,误世的意思是小则成为庸医草菅人命,大则带来社会文明的倒退,即整体人类德降道滑。

真正的毉是可以通天地鬼神的,可以看到多维空间的暗物质暗能量,是正心修身的天人合一者,可毉天、毉国、毉人、毉病,所以,真正的中毉是毉天的,其次才是毉国,辅佐君主治理天下,在野可以悬壶济世拯救人间疾苦,所以,才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 中毉即是上医,即是上工,《黄帝内经》中说: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下工就是庸医用药物,器械等在经络和肉体上下功夫是治不好病的,上工就是中毉,治病用神补,招魂复魄,在祛风除湿,人体的病就好了。上工守神的神即是心,叫心神,心即是灵,叫心灵,灵即是灵魂。

所以,中毉治病是追根溯源,在根本上下功夫,招魂复魄,病就好了。但是当下的中医一提神魂魄就说迷信,不相信神魂魄理论,怎么能治得了病呢?

所以,回到主题,中医是学不了的,学了也治不了病,没有德心,用医来挣钱就是在造业,会有报应的。 好好了解真正的中毉吧!中医药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宝库就是人体,本头条号“抱朴子文化”上传了相关中毉的视频和文章,想了解中毉就从了解什么是人体?什么是疾病着手吧!


抱朴子文化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说是自学,到关键时也得象拜师一样问一问名医。不然还是不通。比如望舌胎,有的医生善长望舌胎,何颜色,是薄是厚,人家望了,你再望一望。慢慢就学会了。那切脉,也是一样,医生切了,你再切一切,看是何种脉象,主何病症。这也算一个过程,不是自学吗,但自学是学不来的,不用一学期一季度地去跟人学,但关键时问一问就可以。决对没有医生会说,你不是我的学生,不告诉,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当然诊断是缺一不可的,就是望闻问切,详细复审,再确定用药。

要耐着心地通读本草纲目,当然那么多味药不容易记住,可归类学习。每味药都叙述了,生在何地,治某病,性质如何,根,茎,叶,花,各治何病,药量多少,效果如何。那夲草备要,夲草从新,大明夲药四百味,要细读,。再就是学一学药的制方,用酒炒,土炒,米汤炒,蒸,煮,晒等方法。因为有时进了生药是要炮炙的。

中医里包括十二经络,每经都有多少穴位,它的位置在身体何处,是针是灸,等等。如手太阴十一穴。足阳明四十五穴,针灸书里讲得很清,针灸书很多,可按一两本来学。如针灸大成,针灸大全,朱簾针灸,这一本写得最好。如能找到可学一学。

中医名著必须学习,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我们这里过去有一老医生,能背诵伤寒论。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

初学,建议还是先读高校教材的好。

中医教材基本把古典医学著作的精华都摘录并系统归类总结了。

初学的时候,中药和方剂先熟背,歌诀也要背,这些先背后理解。

刚开始,学习不要多,基本的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内科学读完了后,要去医院或者诊所跟老师在临床中学习。

临床有了经验后,再扩大学习读书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