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醫可以自學嗎?要從什麼地方開始著手?

FBH245781315


中醫是可以自學的。

歷代的中醫大家之中也不乏自學成才之人!比如徐靈胎、黃元御、傅青主、嶽美中、蒲輔周等等。

學習中醫的方法因人而異。可以直接從中醫的經典入手,也可以從現代中醫藥大學的教材入手再研讀中醫經典也可以,殊途同歸!

如果從中醫經典入手,中醫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路》和《溫病條辨》要多看多背爛熟於胸!要做到張口既來!中醫一些基礎的著作比如《藥性賦》、《湯頭歌訣》、《藥性歌括四百味》、《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四診心法要訣》,能夠背完這些基礎的東西,就打好了學習中醫的基礎,這些對於一箇中醫醫生來說是必須要背的!剛開始背的時候也許會枯燥無味,但是要堅持,以後臨床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基礎的東西很有用!

之後可以看一些醫案,我個人比較喜歡看醫學全書,《汪昂醫學全書》,《徐靈胎醫學全書》,《黃元御醫學全書》,《陳士鐸醫學全書》,《張景嶽醫學全書》,《葉天士醫學全書》等等,《醫學衷中參西錄》,《針灸大成》,《針灸甲乙經》,《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醫宗金鑑》這些不可不讀也!

如果從現代中醫藥大學的教材入手,可以看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

個人認為中醫藥大學的教材的價值不大,只是為了幫助入門!光看這些,不讀中醫經典是門外漢!試問幾十年來中醫學校培養了幾個名醫大家?

另外,《易經》、《道德經》、《論語》、《金剛經》、《難經》這些經典不可不讀!

當然,對於一箇中醫,沒有臨床,其實就是門外漢!只有臨床,才能不斷提高!才會讓你覺得那些枯燥的文字原來那麼生動活潑有趣!才會讓你感覺越嚼越有味!


用戶1429000551935891


中醫可以自學,中醫必需自學\r

一.中醫,可以自學。\r

當代大師李可(1930--2013),在監牢裡,沒人教,靠自學。一本《傷寒論》起家,研習踐行一生,創造了當代中醫的輝煌。\r

二.師付引入門,修行靠自身,自學就是中醫修行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r

大師蒲輔周(1888---1975),跟師三年,18歲開始行醫川北山村28年,1934年懸壼成都,1955年載譽京城。弟子們說師付有一個幾不變的習慣,每天早晚都要習讀經典幾個小時。\r

三.中醫大學畢業生也需重新自學經典才能成為合格的中醫人材。\r

李士懋(1936---2015)作為中國第一批中醫大學畢業生,行醫十七八年,卻感越醫越力不從心只好從傳統經典裡開始自學,研習踐行三十多年,提出了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理念。譽贊為“求學中醫的一盞明燈”。\r

可以說他們都是用自學方式修成了一代中醫大師。我等凡輩,用自學的方式只求學中醫更是應該的。\r

自學中醫不難。即使你對中醫一竅不通,只要你相信中醫,想學中醫,拿起中醫書來讀就定能學有所成。

學中醫難,難在初學時選對路。\r

學中醫路沒有捷經。斜路歪路若干條,都不通中醫。正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學習踐行中醫經典。\r

沿著這路走,一般人學習三至五年,給你家人親友治點常規病患,吃點保健藥保健康是足夠的。還有高一點的理想,跟著那些大師們走過的路走,那就是研習踐行中醫經典。\r

初學者感到的困難是,中醫書裡全是從未見過的中醫名詞和難懂的專業朮語,我認為可分為兩步走。\r

第一步.學習中醫基本知識。\r

在書店裡買四本書:\r

1.中醫基本理論。\r

2.中醫診斷學。\r

3.中醫藥學。\r

4.中醫方剤學。\r

中醫基本理論和診斷學隨便翻翻,以後需要時再回來查一查就行。不必求甚解,因其中好多是錯誤的。\r

中藥學應較清楚地知道或背得二三百種以至四五百種中藥的性味歸經屬性,功效自明。其實找到訣竅做到並不難。\r

中醫方劑學。知道組方原理,熟習一百多個方劑的功效,組成,這自當必要。不必死記硬背。\r

其實中醫行家大家們一生使用的經方時方就只四五十個。常用中藥就一百多味。\r

以上最多一年時間可完成。\r

第二步.學習經典,運用經典。從經典中學會和掌握傳統中醫的臨床診治方法。\r

讀中醫經典難在古文,又多用縮略寫法。應找好的導讀本,以便邦助你儘快掌握理法方藥的中醫技能。\r

被譽為“求學中醫路上的明燈”的李士懋先生的著作不失為這階段學習的理想教科書。\r

現簡要介紹一下李士懋先生的書:《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下簡稱全集)\r

全集分為上中下三卷約2400頁,330萬字。\r

張仲景說:“觀其脈徵,知犯何逆,隨徵治之。”\r

李士懋先生將張仲景的理念具體化臨床化,提出:以脈診為中心,以脈為主解釋望聞問三診定症,依症立方遣藥的辨證論治系統。並將其貫穿於整個著作。因此在書中可若干次看到一句話:有其脈,又可見用脈解釋的一二徵,就可確定其症,然後立方遣藥。\r

按內容分,全集可分為三大類:\r

第一大類: 脈學經典《瀕湖脈學》《四言舉要》導讀及李先生的著作:脈學心悟,陰陰脈診。共約250頁。\r

對各種單脈,複合脈,複雜脈(陰陽脈)的脈象,脈理和脈診進行了通俗準確的解釋,\r

提出了脈診的綱領:首辨虛實,沉按有力為實,沉按無力為虛。其意義是:大大地減少了對各種類脈的辨証難度,破除了脈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感。有綱可循,這對臨床中如何運用脈診,提高脈診效果有極大的邦助。\r

第二大類: 中醫經典《傷寒論》《溫熱論》《溼熱論》導讀和經方時方案解。共約600多頁。\r

李先生,對經典先是一句一字地導講,每章節完後都對理法方藥實用性很強的總結。\r

如《傷寒論》總結:以脈為中心辨証的六經八方証,太陽的麻黃湯証, 桂枝湯証。陽明的白虎湯証。大承氣湯証。少陽的小柴胡湯証。太陰的理中湯証。少陰四逆湯証。厥陰的烏梅丸証的總結都以脈為中心解讀:一脈,但見一二症,一証,一方。\r

《溫熱論》總結:溫熱病本質是鬱熱。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實際就只氣分,營分。治法:清,透,滋。代表方劑:新加升降散加減。\r

《溼熱論》總結:溼熱分正局,變局。正局病在脾胃。治法:分消走洩。變局為化熱化燥歸入溫熱病治\r

對經典,醫儒們喜歡用華麗飄浮的語言來解讀,即所謂的高進高出。李士懋先生則是另一種風格。即高進低出。用通俗實際的語言,解釋經典的深刻內涵,並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常讓你每學懂一條經典就可掌握一條臨床醫理。深入淺出,綱領清楚,理明法清,証據充分。\r

第三大類: 醫案及篇幅不大的中醫雜文。約1500頁。\r

收彔了1200餘醫案。幾乎涉及常見的各種疾病,大部份是多診次的大醫案,每個醫案後都有點評,這對學者如何將經典理法方藥的要領運用到臨床中有很大的示範邦助。\r

更重要是這些醫案都是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系統在臨床中的應用實錄\r

脈診是四診望聞問切中的定海神針。以脈診為中心,不管多複雜的病症面前,你會臨陣不亂地去辨明其証。只有辨不清證,沒有治不了的病。有脈就有證。這就是中醫治百病的秘訣。\r

初學者沒經驗可循,有這個”定海神針",也可讓你至少找到一個接近的証型,雖不能一次成功,至少可讓你少犯虛虛實實之誤\r

學完後,這中醫治百病的知識應足夠你自用了。若你還想探尋中醫決生死的大法,再走一步,學經典,向大師李可學習。:\r

李可,李士懋二位是當代最卓越的中醫經典的研習者踐行者,都是《傷寒論》的優秀學生。(李士懋屬《傷寒論》的李時珍派(即小劑量化)。李可屬《傷寒論》經方原派(即按經方原劑量)。)\r

在中醫路上,堅持學習經典,你的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高。\r

\r

\r

\r

\r

\r

\r

\r

\r

\r

\r

\r


xinmai


中醫可以自學

筆者是自學中醫,也是逼上梁山的。那是老伴得了左心衰,上四樓歇8次,提顆白菜都氣喘,花175元5付中藥,人緩過來一些,大夫給開步長腦心通,每天10元,一個月下來,我的工資只剩下50元,生活費沒了,得想個招,自己動手,不花錢,還得有效果,仔細分析,現學扎銀針那是陽春白雪,必須有專業知識,而按摩測是下里巴人,手指頭總比銀針面積大的不知多少倍,不離穴也不離經,花了50元買了4本按摩書,按圖索驥,先治她的高血壓,每天堅持下去,一分錢不花,效果卻很好,血壓被控制到正常水平。

當時帶著問題去學,她身體有什麼疾病,就去翻書,看《針灸甲乙經》,找到她外陰瘙癢和白斑,按照書裡的做法,順時針補蠡溝穴,很快外陰瘙癢自愈,這樣邊實踐邊學習,學習即快記得還牢,她的病好了,逐漸我的中醫知識越來越豐富。只要有恆心,有目標,有的放矢去學中醫,一定會有收穫,我最大的收穫不但自己健康了,還有讓更多相信我的人獲得健康。


相約在健康直播間


可以,但是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花費時間和精力。

先學理論,奠好基,兩條路:

1.直接從古籍入手。《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等。要求有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文字建議是繁體字。會遇到通假字(廣義)問題,即通假字(狹義)、異體字、古今字。文法,省文,互文等。還要有歸納分析能力,因為這些古書傳了幾千年,會有脫、漏等問題,同一個東西,你得從前後不同篇章,找出來,做筆記歸納。對個人能力要求挺高的,不過倒是原滋原味。

2.現代教材入手。都是一些大佬編的,頂層的人物,別人那些古籍翻得七七八八,東西給你歸納得明明白白,有條有理,省去自己歸納總結的時間,直接學就好了。

基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以《中醫內科學》統前面四本書。

經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溫病學》

你把上面的書融會貫通,再讀一些醫案,差不多就可以給自己開方(方藥)了。因為理法方藥的體系已經搭起來了:

四診:望聞問切 知識點在《中醫診斷學》

辯證分析《中醫診斷學》包括八綱辨證等。

病因病機《中醫基礎理論》

病名、證型《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

治法《中醫基礎理論》

方劑、選藥《中藥學》《方劑學》

就是:

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再讀經典深化一些,活學活用,就可以給自己開方了。要想再進階那就要悟了,哲學的東西就要跟進了。

針灸:《人體解剖學》《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學》

學扎針,先學解剖,沒得說的,針刺是有技法的,有禁忌的,不是想扎哪扎哪。扎個人迎,扎頸動脈上了,那真的是…

然後學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學腧穴,不多也就361個左右,常用100多個。經絡從哪走哪,都有哪些腧穴分部,解剖位置,定位,操作方法,主治功能等等。隨便指個地方,你能明明白白說出來。沒個幾個月的時間整不明白的。

接著學技術。灸法學好《經絡腧穴學》就可以自己灸了,技術要求不高。針刺要學技術,持針、進針、行針等等,直刺、斜刺、平刺,扎多深,一些手法,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都需要長時間練習,一關一關過。學完這些,有病初步可以給自己扎針了。

接著是治療,辨證,選穴配穴,操作。上面幾步學不好,到這步就抓瞎。

再深化細化具體化,學習《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

說得再多都沒有用,都是理論的東西,也不是說不要重視理論,理論要學精深,融會貫通,用理論指導實踐。但是最重要的是實踐,理論這東西也是從實踐中來的。有的人就是看了幾本書,思想僵化,就開始引經據典跟你槓,博古馬克思主義經典倒背如流,領導紅軍,長征紅軍差點沒全軍覆沒,好在召開了個遵義會議,撥亂反正了。所以理論與實踐要兩手抓,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不斷修正理論,形成良性循環。

21世紀了,網絡很發達,資料(書籍、教學視頻、音頻、筆記等)可以網上找,免費的付費的都可以,某寶也不錯。

最後,沒有證給別人開藥扎針,做治療,那就是非法行醫。

中醫這東西太大,一下子講不完的。


含笑君


首先肯定能。我於四十多歲開始學,當時骨折完身體行動不便,思前想後,得改變自己。於是賣了《針灸學》,先從十二經脈起。書中有針灸的練習方法,就開始練習,並按古書上的補洩法,給我自己扎。針完後,人走路明顯輕鬆了好多。就思考原因,慢慢悟。一個問題有可能半年明白,有時更長時間。大家如果學,建議買中醫大學教材,這個相對比較準確。先弄懂十二經脈,再結合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慢慢悟。同時可用《本草綱目》中的食物來調理,慢慢就會有進步。


希望鳥481


學中醫先從《頻湖脈學》開始,徹底弄懂診脈,再讀中醫臨床書籍,弄懂望聞問切四診分析臨症便可初步診斷疾病,然後開始讀《傷寒論》、《溫病條辯》,學到融匯貫通後,《醫宗金鑑》便可開始讀了,在這些基礎上,對診斷疾病便有了些小把握,再細研《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對藥性全面掌握,回過頭去研究中醫方劑——《和局方劑》、《醫宗金鑑》、《傷寒雜病論》等書籍裡的方劑。古老話說:識症不識藥,十有九不著;識藥不識證,十有九不聽。這些中醫理論知識滾瓜爛熟了便可進行治病實踐了,中醫是憑經驗的,必須謹小慎微,記錄醫案,在行醫後可以開始學習針炙,一定要讀《黃帝內經》,便可在以前學到的理論基礎上,在治病的實踐得到質的飛昇。中醫是一項綜合性的學說,名醫對地域、氣令變化、人們的飲食肥甘厚味或飢不飽餐都會相對作出治病的主旨,這讓一些不懂中醫的人更加一頭霧水,不管治療的良好效果草率地斥之為偽科學。


鄭上志


目前我在陪五歲孩子背誦《黃帝內經》,我發現很多中醫都從小背醫書。因為在背誦這本書之前,已經背誦了四書五經的部分書籍,還背誦了《易經》。所以對文言文,以及天干地支,陰陽八卦,以及古天文有一些皮毛理解,所以剛接觸《皇帝內經》時,就顯得沒有那麼生澀,愛不釋手了,背誦完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原文共15萬字左右。然後還準備了《傷寒論》《周身經穴賦》《藥性賦》《湯頭歌》《太極拳拳經》等。我現在已經40歲了,感覺智力不達,學習起來很不靈光,但是帶孩子學習過程中,還是耳濡目染的懂了一些基礎知識,對平時養生有很大的幫助。倪海廈老師的中醫講解很受歡迎,喜馬拉雅上很多相關視頻。要系統深入的學習中醫,我感覺還是得拜師學藝,自己可以看書打基礎,實證實修,必須有人帶路。


陪菡寶讀古典


中醫分為古中醫和現代中醫。

古中醫是無病不治的,但是古中醫是學不了的,古中醫是修成的。現代中醫其實不是真正的中醫,現代中醫是西化了的中醫,即使沒有被西化的所謂師承的中醫也不治病。所以,中醫可以學,也可以自學,但是學了也沒有用。

為什麼呢?

因為現在的中西醫都是治不病的。這不是我一家之言,我們可以看看當下的社會現狀:

1.現代科技發達,醫療儀器也很先進,藥品也在不斷升級,醫院也越建越多。按理說病人應該是越來越少,但是現狀卻是病人越治越多,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據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當今97%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幾乎人人皆病,僅僅中國14億人口中有2.9億心血管病人,每六秒鐘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等等,網上都有資料,大家可以去查。央視曾有報道“六天死了三個名醫,醫生猝死頻發,我們的健康交給誰?”如果說醫生對患者治療有所保留的話,他不會對自己也留一手吧!從這些社會現狀來看,中醫是不治病的;

2.現在的中醫丟失了根本性的的東西——魂魄,神魂魄是中醫的靈魂,國有國魂,軍有軍魂,神魂魄是中醫的靈魂,沒有靈魂的中醫就是一具軀殼,就是一副行屍走肉,是治不了病的,因為一切病的的根源都是靈魂的問題,古代十大神醫,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老師葛洪先生在《抱朴子》中說:“人無賢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葛洪在1700多年前就告訴了人們,人的病健生死都是魂魄的問題,部分魂魄離開人體,人就會生病,魂魄全部離開人體,人就會死去。現在的中醫根本就不知道神魂魄,更不懂神魂魄,其原因是中醫的神魂魄理論在1964年編撰中醫高等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時,因涉嫌唯心論被刪除了,2004年北京醫科大學曾發文呼籲國家恢復中醫神魂魄理論,但是至今沒有恢復。不談魂魄,何談中醫?沒有魂魄的中醫是治不了病的;

3.中醫是學不成的,中醫是修成的,真正的中醫是古中醫也叫中毉,中為正,中正為德,中毉乃是德毉,《大醫精誠》中言醫德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所以真正的醫者要有佛的慈悲之心才配為毉;何為毉呢?在明朝裴一中的《言醫》的序中說: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故,醫神聖之業也,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勢必慧有夙願,念有專業,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而後可言醫。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毉不是學成的,醫也不可以當做謀生的用具,用醫當做職業來謀生就違背了作醫的初心,是會成為庸醫,誤世的意思是小則成為庸醫草菅人命,大則帶來社會文明的倒退,即整體人類德降道滑。

真正的毉是可以通天地鬼神的,可以看到多維空間的暗物質暗能量,是正心修身的天人合一者,可毉天、毉國、毉人、毉病,所以,真正的中毉是毉天的,其次才是毉國,輔佐君主治理天下,在野可以懸壺濟世拯救人間疾苦,所以,才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 中毉即是上醫,即是上工,《黃帝內經》中說: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下工就是庸醫用藥物,器械等在經絡和肉體上下功夫是治不好病的,上工就是中毉,治病用神補,招魂復魄,在祛風除溼,人體的病就好了。上工守神的神即是心,叫心神,心即是靈,叫心靈,靈即是靈魂。

所以,中毉治病是追根溯源,在根本上下功夫,招魂復魄,病就好了。但是當下的中醫一提神魂魄就說迷信,不相信神魂魄理論,怎麼能治得了病呢?

所以,回到主題,中醫是學不了的,學了也治不了病,沒有德心,用醫來掙錢就是在造業,會有報應的。 好好了解真正的中毉吧!中醫藥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寶庫就是人體,本頭條號“抱朴子文化”上傳了相關中毉的視頻和文章,想了解中毉就從瞭解什麼是人體?什麼是疾病著手吧!


抱朴子文化


中醫是可以自學的。,說是自學,到關鍵時也得象拜師一樣問一問名醫。不然還是不通。比如望舌胎,有的醫生善長望舌胎,何顏色,是薄是厚,人家望了,你再望一望。慢慢就學會了。那切脈,也是一樣,醫生切了,你再切一切,看是何種脈象,主何病症。這也算一個過程,不是自學嗎,但自學是學不來的,不用一學期一季度地去跟人學,但關鍵時問一問就可以。決對沒有醫生會說,你不是我的學生,不告訴,這樣的人是沒有的。

當然診斷是缺一不可的,就是望聞問切,詳細複審,再確定用藥。

要耐著心地通讀本草綱目,當然那麼多味藥不容易記住,可歸類學習。每味藥都敘述了,生在何地,治某病,性質如何,根,莖,葉,花,各治何病,藥量多少,效果如何。那夲草備要,夲草從新,大明夲藥四百味,要細讀,。再就是學一學藥的制方,用酒炒,土炒,米湯炒,蒸,煮,曬等方法。因為有時進了生藥是要炮炙的。

中醫裡包括十二經絡,每經都有多少穴位,它的位置在身體何處,是針是灸,等等。如手太陰十一穴。足陽明四十五穴,針灸書裡講得很清,針灸書很多,可按一兩本來學。如針灸大成,針灸大全,朱簾針灸,這一本寫得最好。如能找到可學一學。

中醫名著必須學習,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醫宗金鑑,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我們這裡過去有一老醫生,能背誦傷寒論。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中醫是可以自學的。

初學,建議還是先讀高校教材的好。

中醫教材基本把古典醫學著作的精華都摘錄並系統歸類總結了。

初學的時候,中藥和方劑先熟背,歌訣也要背,這些先背後理解。

剛開始,學習不要多,基本的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內科學讀完了後,要去醫院或者診所跟老師在臨床中學習。

臨床有了經驗後,再擴大學習讀書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