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琅邪王氏二:郡望發祥地——臨沂——王氏文化

琅邪王氏人口眾多,其族人足跡遍及全國乃至海外廣大地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極為廣泛與豐厚的文化遺存(紀念地與紀念物),受篇幅所囿,本志只能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紀念地和紀念物加以記述,其地域範圍主要包括:琅邪王氏郡望的發祥地——今山東省臨沂市;西晉末年永嘉南渡後該族群的聚居地——今江蘇省南京市;王羲之為官、告老與安息地——今浙江省紹興市;琅邪王氏的重要堂支“開閩衍派”的發達地——今福建省泉州市和福州市;琅邪王氏的另一重要堂支“三槐衍派”的祖興地——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對上述琅邪王氏的代表性紀念地與相關的紀念物,本志將採用文字記述與圖片展示相結合的形式,使之文圖並茂,以期達到志書資料性、可讀性與直觀性的有機統一。

郡望發祥地——臨沂

琅邪王氏二:郡望發祥地——臨沂——王氏文化


一、村落

琅邪王氏故里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區北13公里處,屬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史載,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大將章邯、王離率軍圍趙王武臣及張耳於鉅鹿城,項羽率眾救趙,敗秦軍,俘王離。當時秦法苛刻,王離二子王元、王威聞訊後,為避族難,便從其家鄉頻陽東奔,經長途跋涉,“遷於琅邪,後徙臨沂”。其四世孫王吉先居琅邪郡皋虞,後定居於同郡的臨沂縣都鄉南仁裡。此處有一座小丘,呈“八字”狀,人稱“八字山”,南仁裡村便坐落於八字山北。村東北方數里處,即是當時的臨沂縣城(劉宋省臨沂、開陽二縣入即丘縣,此城遂易名為諸葛城)。向南13公里,便是當時琅邪國的郡治開陽城(即今日之臨沂城)。由於此處系沂河沖積平原,土肥肥沃,交通便利,緊傍郡、縣行政文化中心,從王吉起,琅邪王氏便在這裡繁衍生息了400餘年,併成為國內著名郡望。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琅邪王氏族人大部離開故土,南遷江左,南仁裡遂趨於寂寥。後,留存此地的王氏族人又在南仁裡西北邊裡餘處另建新村,原村漸廢。1946年,當地一農夫在八字山下西北處耕地時,曾發現一塊刻印有“南仁裡”字樣的青磚。此後,又陸續發現了兩口古井,從而證實了志書對南仁裡遺址坐落方位記述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王氏族人後建的新村因地處管子湖與澇子湖之間,故取名“王家雙湖”。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嘉靖皇帝南巡至此,聽王祥孝親、王覽友兄的故事後,親書“孝友格天”御匾,並敕改雙湖村為“孝友村”。孝友村前有一條小河,相傳為王祥“臥冰求鯉”處,此河因此而被稱為孝感河,簡稱孝河。此處河床有一小溫泉,冬季泉湧處水不結冰,而其他水面則凝冰如玉。“孝河凝冰”遂被歷代文人譽為“琅邪八景”之一。明代舒祥為此留下了“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稜層映月寒。……王祥一去千多載,留下冰模與後看”的詩句,為人傳唱。孝友村現分為東、西兩個行政村,總人口3000餘人,其中王姓居民佔總人口的95%以上。

二、祖林

琅邪王氏祖林,位於八字山前,總面積50餘畝。林內有古墓9座,系西北東南走向,呈扇狀分佈。冢高10米許,每座墳塋佔地為700平方米。由於封土高大,遠眺宛若綿亙的山丘。林內遍植古柏,蒼茂如雲。祖林居中處有旗杆臺兩座,座為圓柱狀,直徑達1米許,高約1.5米。旗杆左右並列,中間有南北向通道一條。在南部出口處兩側,列有威武的翁仲與石馬。大門外兩邊,各蹲伏著碩大的石雕雄獅。每值農曆的臘月二十四日,王姓族人便雲集祖林,舉行隆重的年關大祭活動。清明節時,本縣及附近縣的王氏後裔均來此掃墓謁塋。此墓群皆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毀於“文革”中。

2005年春,市文化主管部門調集考古專家,對王氏祖林遺址進行了認真勘考,並決定將遺址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與修復。

三、紀念物

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系漢魏西晉時期的琅邪國(郡)臨沂縣都鄉南仁裡的後遷地(距南仁裡故址僅裡餘),作為琅邪王氏的祖居地和發祥地,村舍周圍曾留下一批較為豐富的紀念性文化遺存,這批文化紀念物,在1700餘年的漫漫風雨中時有興廢,近代所存的紀念物,亦於“文革”洗劫中遭到毀滅性破壞。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後,當地政府與王氏後裔對殘留的部分紀念性文化遺存及時進行了搶救性恢復。21世紀初,當地政府又在此處新建了一批文化紀念物,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工作。現對這批新舊紀念物作一概要述介,並配之以圖片,以饗讀者:

臥冰求鯉碑 亭位於孝感河畔。相傳當年王祥為孝敬繼母,曾於數九寒天中在此臥冰求鯉。此河段偏西河床有一小溫泉,冬季,溫水上湧,河面約臥一人見方之處從不結冰。王祥在此處能捕捉到鯉魚雖屬偶然,卻亦在情理之中。《二十四孝圖》為宣傳孝道,將其誇大為王祥為孝母而用身體臥化堅冰而求鯉(晉幹寶《搜神記》載為王祥欲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有兩鯉從水中躍出),反而把“有可能”變成了“不可能”,從而削弱了這一孝行故事的可信度與感染力。但王祥的孝行卻流傳千載,成為孝文化的一個典型。明嘉靖年間,人們在此建碑廊,碑書“晉元公王祥臥冰處”。此碑曾被毀壞,前幾年,有關人士在附近蒐集碎石並加以謹慎整理,使石碑恢復了原狀,並築亭一座,立碑於亭內。供人觀賞。孝感河出蓮藕,此藕節短狀肥,脆甜細嫩,與沙溝芋頭、塘崖大米同為臨沂三大土特產。人傳孝河藕生有九眼(孔),比他地所產蓮藕多長一眼,此眼即為“孝眼”。近年,當地政府及王氏後裔在河邊建起“孝園”,所塑王祥雕像神態敦厚,懷抱一鯉,笑迎遊人。人們來此遊覽後,對孝文化的內涵便有了更深一層的體味與感悟。2006年12月,王祥臥冰求鯉的傳說被入選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孝友祠 始建於南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明、清重修。該祠主體建築正殿為三間,系磚木結構。祀王祥、王覽。孝友文化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王祥是孝母的典範,王覽是友兄的楷模,該祠故名“孝友祠”。明世宗嘉靖皇帝曾為該祠親書御匾一塊,上寫“孝友格天”4字,並派欽差大臣親臨孝友祠祭祀,以倡孝悌。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當地官民均在孝友祠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此活動自晉代始,一直延續至中華民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初三日,主政臨沂的範築先將軍在此拜祭時,還於柰園內親植16棵柰樹(即沙果樹)。官員來祠拜祭時,須由孝友村王氏世襲的三家博士陪祭。三家博士享受五品官職待遇,其執照批准規格和標準同於曲阜孔府。

風雨守柰處 在孝友祠迤東,別有一處院落,相傳為王祥風雨守柰處。據南朝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德行》記:王祥家有一株柰樹,結子殊好,後母朱氏命其看守,日則驅鳥雀,夜則防鼠。每逢大風雨,王祥怕果子搖落,便抱樹而泣。後人在此立碑紀念此事,碑文曰“晉元公王祥守柰處”。

琅邪王氏二:郡望發祥地——臨沂——王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