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詩經》裡有句「陶復陶穴」,這個「復」為什麼能和「穴」並列?

蘋果芯芯


這是《詩經·大雅·綿》中的一句詩,《詩經》如果不講歷史背景,你就很難理解。


這兩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講:

1、周人的遷徙。

2、華夏先民原始建築

3、漢字的演變

-----------------------------------------------------

周人的起源雖然是個神話,但說明了周人跟夏人一樣古老,雖然不是很可靠,大致講一下,知道是怎麼回事:

1、姜源生棄,棄在夏朝政府當「農業部長」,封邑在邰,今天陝西省武功縣。

2、夏朝太康失德,天下大亂,棄的後代不窋,避夏亂跑到跟戎狄遊牧民族混到一起,據傳是今天的甘肅慶陽一帶。

3、不窋的後代公劉遷到豳州。今天陝西彬縣、旬邑一帶。

(目前研究這段歷史有兩個大的bug解決不了,第一,神話起源,其實這個也不算bug,但是參入神話你就沒辦法說是信史了。就要去偽存真了。第二,與考古發現的積年有點出入,俗話說的「時間線對不上」。


目前能被文獻和文物互相證明的先周曆史,就是從公劉的子孫:古公亶父遷岐開始的:

就是從【豳】遷徙到【岐山:周原】。

先週週人遷徙路線圖

有「陶復陶穴」之句的《詩經·大雅·綿》這段詩,其實就是講的周人遷徙周原以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事情:

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帶領周人遷徙到岐山周原:「流著奶與蜜的迦南地」,苦菜都是甜的,周人開始擼起袖子幹,狂建房屋宗廟,還趕走放羊的土人。

周人在此地幸福的生活,堅持「科學種田」一百年不動搖,最後慢慢壯大,從王季、文王、到武王伐商,一舉奪取天下。

可見「基建狂魔」和「種菜天賦」在那時候就基本具備了。

古公亶父:

從上可見,在周人發展史上,古公亶父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是周人的偉大領袖!

歷史背景交代完了,再來看問題:

1、這個「復」為什麼能和「穴」並列?


先看古典文學家周振甫先生的翻譯和註釋:


周振甫. 詩經譯註. 中華書局, 2010.頁402


周人基本上是在陝西黃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遷來遷去,這個地方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土質鬆軟,千溝萬壑,那麼,就地取材依山挖「窯洞」一類的建築是最經濟的辦法,上古人也一樣。


古公亶父初到新地,肯定來不及建築宮殿,於是先就地取材,先挖「窯洞」住,也就是「陶復陶穴」,從漢字學的角度解釋就會非常清楚:


「陶」:「陶」就是「掏」的初文,古文字從「阜」從「二人」,「阜」就是山坡,字形像「二人在山坡挖土打洞」之形:

後來加「缶」,表示製作陶器、或者陶器,也就是篆文的「陶」

「挖土」的意義就被後起字「掏」承擔。「掏」字誕生比較晚,出土的甲骨文、金文都未見。

「復」其實是就繁體字「復」的初文,「復」字是一個會意字,古文字字形如下:


怎麼解釋呢?

其實就是象形一隻腳走出半地穴建築,這種半地穴建築有點像今天的「地窩子」,會意「來回進出」,表示「往復運動」。

所以《說文》訓「復,行故道也」。非常正確,門前的路,當然是來回走的老道。

「復」其實就是在「復」的基礎上增加「行」部增強表意功能。


這種叫「復」的地窩子建築,恰恰在周人活動區域的考古遺址發現過:

引自百度:
  • 常山遺址:1979年5月和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涇渭工作隊先後兩次對常山遺址進行調查和挖掘,臺地內普遍發現古文化遺存。第一地段和第二地段主要為西周遺存,它的東西兩側有西周及唐宋時代墓葬;第三地段為先周遺存,出土有先周陶器及人骨;第四地段為西漢晚期遺存,挖掘發現有房基、灰炕和大量漢瓦碎片,同時還發現有漢墓。


陝西常山遺址半地穴建築復原圖:



引自:揚之水. (1999). 詩經名物新證. 北京古籍出版社.:頁137


網上找到的一張「地窩子」的張片,非常像「復」:



那麼古人住的「穴」呢?


我在另一個回答中,討論過古代「窗、牖」的區別,我引用過來:


從「復、穴」到「室」的演變:

(「窗」其實是開在「穴、復」的頂部,「牖」則是開在牆壁上。)



2、王力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中說,《詩經》之句「陶復陶土」的「復」是「穴復」的「假借」,這該怎麼理解?


這個字可能在有些人的手機或者電腦上無法顯示,我用截圖的方式表述這個問題:



前面說過:「復」的本義是表示「往復」,雖然這個字有「地窩子」的建築象形構件,但它並不是表示「地窩子」,所以,古人就假借這個「fu」的音表示這種「地窩子」建築,這種「地窩子」建築恰好也叫【fu】。

後來為了區別二者,就造了一個後起形聲字表示「地窩子」:

所以,王力先生說是假借。


但是,我認為應該說是「引申」比較自然,「復」即可以表示「行故道」,也可以引申表示這種建築,後來為了區別二者就加「穴」部造了這個字。

-------------------------------------------------------


綜上所述:

1、「復、穴」都是上古先民簡陋的地穴、半地穴的建築,古人說「旁穿為復,直穿為穴」非常正確,「復」有點像今天的地窩子。

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徙到新地,先挖這種簡易建築住下來,然後再慢慢營建宮殿,建造城市,創立有司。《詩經 大雅 綿》就是描述這個過程。

今天的新疆石河子地區,以前是荒漠,當年的建設兵團,剛來到新疆屯田,也是先挖地窩子住,古今相通的。

周人住地窩子營建了周原,最後取得天下,成為華夏共主。建設兵團那些人住地窩子,打造了一座城市,偉大都不足以形容。

看來,我們的國家真的要偉大「復」興了,難道要成為地球人的共主不成?

六十年前石河子的地窩子和六十年後的石河子城市


那麼「陶復陶穴」,「復、穴」並列,正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互文修辭。

比如:「引經據典」的「經、典」,「經天緯地」的「經、緯」

2、王力先生的說的:借「復」表「穴復」,因為《詩經》時代後起字「穴復」沒有造出來,用「復」表示後起字的意義,可以說是一種「假借」或者「通假」。

我倒認為「復」的引申義是「穴復」,它們是【古今字】比較自然。

當然,到底是哪一個,我請你自己去判斷。畢竟以王力先生的造詣和大名,我也不敢說我隨隨便便就推翻了他的結論。


小漢字見大歷史


"陶復陶穴"出自:《詩·大雅·綿》中“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根據《毛傳》的解釋:“陶其壤而穴之。”

陶是通“掏”,即挖掘之意。

我看王力先生的解釋是把“復”與“穴”的同樣理解為窯洞。

不過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按我個人理解,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

周祖先古公亶父在成家之前是幫別人挖窯洞為生,這是他的職業,類似於現在的磚瓦泥水工,很可能因為他挖窯洞的水平特別好,所以別人都請他挖。

所以這裡的復應該有反覆、重複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