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趣談老上海票證

開始正文前先說一個故事。

60、70年代那會兒,一位同志出差到廣元,招待所的門房向他要介紹信,就是找不到,突然間,包裡掉出了幾張全國糧票,門房一看,有全國糧票就肯定有出差介紹信,要不然換不到全國糧票的。算了,不用找了,就登記住宿吧。

這樣全國糧票等同於是介紹信。當然,現在肯定不會有這種事情了。

趣谈老上海票证

全國糧票

全國糧票是一樣好東西,只有出差才能換到,像寶貝一樣,因為它可以用上一年。出差了,能多換一點是一點,因為有時它比鈔票還管用,到了外地用全國糧票換東西是那個年代的“潛規則”。二十五斤全國糧票換一隻會生蛋的老母雞,咯咯噠,這種事情不少的。

糧票

糧票在老一輩記憶中多少還有點印象,糧食是定量的,25斤一個月,體力勞動的多一點,有30斤。要說30斤現在一家三口一個月也吃不完,是不是多了點?那是因為現在有得吃,營養過剩,還吃出了三高,那時沒得吃,一天就靠三頓飯,中飯四兩是不夠的,糧食是要吃吃算算的。

那麼這麼小的糧票有什麼用?點心店裡吃碗麵也要糧票的!

趣谈老上海票证

上海糧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專用糧票

個麼要問了,買糕點是不是用這種糧票?不是的,還有一種糕點票,一個人一季度一張,這種票對小朋友來說會有特權,每當糕點票發下來媽媽藏一份在皮夾子裡,五分錢買一個桃酥,解解饞。

這種情景現在的小囡是想象不出來的。就說才過完的春節,現在過年與50年前相比真是大不一樣,誰也不急於辦年貨,因為超市裡樣樣儕有,去溜一次都備齊了。

再說,現在的日子好過了,天天像過年,真的到了過年倒是鞭炮也不放了,氣氛越來越少了。如果來了客人屋裡廂也不高興開火,到飯店裡搓一頓,一切都搞定。在缺貨少錢的年代裡可不是這樣,過年是小朋友們天天盼的,肉圓蛋餃細粉湯一年就這一次,嘴好饞啊!里弄裡來通知,快去領過年票。

過年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年貨票

現在的小年輕肯定要看不懂了,過年還要憑票?五十年前什麼都缺,就盼過年發票,有了票,一年內想吃而吃不到的東西終於有著落了。真的是一年內想吃而吃不到的東西,因為這可是自然災害年間的過年票,分大戶、小戶,就這些東西可以過年了嗎?買瓶啤酒、黃酒也要票?粉絲、味精、雞蛋也要票?難道買水果都要票?

是的!那是個沒票寸步難行的年代。家禽票可以買雞、鴨、鵝,一家只能買一種,也就是一隻,而且是冰的。凌晨三四點鐘,天沒亮就到馬路菜場去排隊,帶一隻小板凳,還為隔壁鄰居擺了一塊磚頭,小戶買來的雞比拳頭大不了多少,這是一年難得有雞吃。

如果一個不小心年票丟了,眼巴巴的只好過一個苦年,你可以到自由市場去買高價的,一隻雞要25塊錢(那時一個月工資只有42元)!

不過,也不是一點辦法沒有。拿香菸票去換!

香菸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煙票

家家戶戶有煙票,不抽的可以換雞蛋,抽的也可以把它省下來,因為有一種煙不要票——生產牌,只要八分錢一包,那個味道啊,直嗆喉嚨!不過也有聰明的;到鄉下弄一點菸葉,切了絲,馬路上買了一刀捲菸紙,再弄一個木製的捲菸機,自己捲了抽。

趣谈老上海票证

對了,不要說菸酒是國家控制的,買火柴也要票。這東西用完了可真要命,那時生煤爐向隔壁人家借個火是常有的事。

趣谈老上海票证

自行車票

唱滑稽的說:我家有車,什麼車?自行車,觀眾都哈哈大笑。這是在現在,要是在六十年代有輛自己的腳踏車可是稀罕物,是很驕傲的。一輛普通車也要一百塊錢左右,有錢還不一定買不到,還得有票。永久、鳳凰加上後來的飛達和天津的飛鴿是老一輩熟悉的品牌。

票發到單位,領導犯難了,發給誰也不行,大家都要,誰家不想有一輛自行車,就像現在想要一輛私家車一個道理。再說這張票在黃牛手裡可以賣50元呢,相當於一個月的工資,打樁模子就是做這種生意的。怎麼辦?摸彩,誰中誰拿,拿過的不準摸,現在想想很有趣,裡面的故事多多。

趣谈老上海票证

自行車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自行車票(花色車)

花色票來了,車間裡瞬間炸開了鍋。擁有一輛28寸的永久錳鋼自行車不要太扎臺型,好像有一輛奔馳轎車;在乍浦路橋俯衝而下,的確涼襯衫隨風飄起,很是瀟灑。

如果騎車不小心,摔破了褲子,不用擔心,回家縫紉機踏踏就完事了,家家都有縫紉機,這也要票。

縫紉機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縫紉機票

三大品牌獨霸上海天下;蜜蜂、蝴蝶、飛人。這可是結婚必備的,它也分檔次,在很大意義上來說是適用,因為那時的居室很小,縫紉機不用時就是學生寫字檯,縫紉機頭一翻就能藏在機架裡,邊上的那塊板拿下來一蓋就成了臺子。

縫紉機還分一斗、二斗。臺板下只有一個長翻斗的叫一斗,它的機架短,適宜居室太小的家庭;還有臺板下有一個長翻鬥加上一個抽屜的,我們叫它二斗。

家有一臺縫紉機,加上8瓦的小日光燈。翻下來,家裡小囡就在那上面做功課,好溫馨。

其實很多事情很迷茫,老早底基本上沒有人戴眼鏡,個別人戴上了眼鏡還會被冠以“小四眼”的綽號,這些都是在陋屋、縫紉機寫字檯和小日光燈下造就的。可是現在倒好,特殊光源、能防近視的檯燈隨便買一臺要好幾百塊,還有寬敞的寫字檯,明亮的房間,家長為孩子創造了不能再好的學習條件,但是走進學堂一看,都是“小四眼”了,倒過來不戴眼鏡的算是鳳毛麟角。

手錶票

手錶當時是人們身上最貴的東西,從上到下沒有一件東西及得上它,因為如果誰戴上了金項鍊,就可能被列入“抄家”的對象。一塊上海牌全鋼17鑽手錶要買120元——毛三個月的工資。所以帶一塊上海牌手錶也是身價的象徵,如果有一塊進口的梅花牌,那就更不得了。

趣谈老上海票证

手錶票

早年的手錶以上海、鑽石聞名全中國,都到上海來買手錶。還有一個小笑話:

有一位外地朋友出差來到上海,中百公司看到有手錶買,想買一塊給未婚妻,營業員對他說要“專用券”,外地人聽不懂上海話,以為要“轉一圈”,就在四樓轉了一圈,再要買時,營業員還是這句話要“專用券”;外地人沒有辦法,從四樓到一樓,又從一樓到四樓轉了一圈,又到了手錶櫃檯,營業員還是這句話,這就惹怒了這位外地人;“我已經在中百公司上上下下轉了一圈,為什麼還不將手錶賣給我?欺負人!”。

這是一個笑話,記在一本雜誌裡,我們不去計較它的真偽,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啊!

趣谈老上海票证

那個年代,結婚要有三轉一響。三轉——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嘩啦啦的都能轉。一響——手錶。買這些東西也都要票的。

油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油票

文章一開頭就先說了糧票,米有了,油可不是好辦的,一個月每人只有四兩,吃完了誰也不會支援你,大家都不夠吃。現在燒菜油隨便倒倒,吃到了“三高”才收斂一點。在憑票的年代裡用食油是有竅門的,大口瓶裡放油,小湯勺往鍋里加油,這樣不會太多。不夠吃怎麼辦?賣老肥肉熬豬油,你不要說,陽春麵上加一勺豬油、鮮肉菜飯裡拌一勺豬油,米道老香個,可是現在誰也不敢吃了。

當然買肉也要肉票,記得自然災害時期,過年去買肉的一段故事令到了國慶還有補助油券,這倒很好,接接力。

趣谈老上海票证

國慶油票

燒飯、燒菜的是煤餅爐,買煤餅可要用煤球卡,煤餅爐把下面的門關上就可以保持八小時不熄滅,可是一旦爐子密封不好,下班回家爐子熄了,只能在鄰居的爐子裡借一個燒旺的煤餅,但是你不要忘了還人家一隻沒燒過的生煤餅,因為大家都有計劃的,這些有趣的故事好像永遠也不會再來了。

布票

趣谈老上海票证

布票

看著這布票,一年哪能添上一件新衣服,買被單也不夠,再說小孩日長夜大,根本不夠用。也有布票打折的零頭布,大家都搶著買。現在的人說起節約領都覺得好笑,那時是人人都用的,下班洗澡在單位裡,誰也不在乎用這東西,因為大家都一樣。

因為布票緊張,平日裡穿工作服是常有的,開始時發揹帶褲,只能在工作時穿,後來髮夾克衫,上下班都穿它,我有新衣服了,出客也穿它,蠻得意的,還比較誰家單位的工作服好,舊了才當工作服,現在想想也很好,至少沒有攀比,大家一樣心情就很好。

趣谈老上海票证

老票證有寫不完的故事,這裡開一個頭,大家一起回憶吧!

當然,寫這一集不是想要回到那個年代,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正因為經過了那個年代,才能發展到現在的生活。小小票證記載著漫長而沉重的歷史。讀著這些離我們遠去的票證,不禁想起那些不可磨滅的艱辛苦難的歲月。賺錢永遠是對的,不僅是養家餬口,還為了改善生活,踏踏實實勞動致富心安理得,平平的心態對待生活才是最好的。

內容修改自:愛愛163博客《老上海的痕跡》系列

趣谈老上海票证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申請加入“看懂上海”粉絲群。一起來暢聊老上海的歷史文化。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