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比孩子“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家長的這些舉動,別讓它們毀了孩子

“快點吃飯”、“怎麼還沒去洗澡?”、“作業給我快點寫,再給你最後半小時

”這樣的催促你是不是經常讓它迴響在孩子耳邊?

大果最近被孩子的拖延症鬧得有些煩,每天早上從一起床便是在“催催催”中度過,催起床、催刷牙、催吃早餐、催換衣服……直到孩子最後被催上校車,她才算終結了一早的“唐僧”生活。

比孩子“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家長的這些舉動,別讓它們毀了孩子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讓不少父母頭疼抱怨。從一開始的“諄諄善誘”到最後的“河東獅吼”,父母、孩子心中都充滿了委屈與無奈。其實相較於孩子的“拖延症”,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影響更大,下面就是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症的時候常會犯的兩類錯誤。

1、一味催促

孩子的生活節奏與父母不一樣,所以他們在面對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處理步驟也與我們大人會有不同。很多時候,父母常常以成年人的標準和節奏來要求孩子,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即使孩子按照父母的節奏匆匆完成了任務,他也沒有體會到時間的概念,更沒有機會去享受完成這件事情的樂趣。

比孩子“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家長的這些舉動,別讓它們毀了孩子


2、強勢威逼

面對孩子拖拉不願意做的事情,家長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便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一開始,孩子還可能迫於家長威嚴勉強去做,但次數一多,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們產生對抗情緒,越發故意拖延。

比孩子“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家長的這些舉動,別讓它們毀了孩子

其實教育也要講方法,越是急事,越要冷處理、慢對待。只有家長將心態調試好,才能給孩子更好地引導。

面對孩子的拖延症,家長應該怎麼做?

1、換位思考

對待孩子的“拖延症”,父母不要只會催促,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方面遇事時與孩子的同齡人相比較,看孩子的行為是否真的屬於“拖延症”;另一方面,父母還應該思考孩子拖延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是不願意去做這件事,還是在孩子眼中,有其它更優、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完成。

比孩子“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家長的這些舉動,別讓它們毀了孩子


2、給孩子選擇權

“如果你抓緊時間起床吃飯,就有可能趕上校車,能夠和你喜歡的小朋友們一起上幼兒園,還會因此而得到老師的誇獎。可如果你慢慢來的話,我們就會趕不上校車,你就只能和媽媽擠公交車過去了”。

比孩子“拖延症”更可怕的是家長的這些舉動,別讓它們毀了孩子

將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後果,自由選擇。其實孩子們本身也是怕麻煩體質,讓他們瞭解因為自己拖延而可能造成的後續麻煩,他們也會思考,進而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3、與孩子坦誠相待

“媽媽今天工作上有些事情,需要早點出門,你能幫助媽媽,配合媽媽嗎?”將孩子看成獨立、能夠自主思考的個體,將自己趕時間的焦慮向孩子們坦誠求助,他們往往是能體諒家長的需求,並予以配合的。

孩子教育有方法,家長對孩子多一些耐心與理解,遠比粗暴地揠苗助長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