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渭南的農民朋友這些知識很有用-食用菌栽培中的溫度調控

食用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把營養物質分解吸收和利用,這是複雜的生物化學過程,需要多種酶參與,作為催化劑的酶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它的活性受多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受溫度的影響,過高、過低都會使酶活力降低。所以在栽培中,調控好溫度對食用菌的每個生育階段都是極為重要的。惠農學堂給大家總結了以下內容:

一、不同生育階段,溫度調控的“三基點”

在食用菌栽培中,溫度直接影響各個生育階段的進程,決定著生產週期的長短和栽培的成效,也是食用菌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決定因素之一。食用菌的不同種類和不同的菌株,及其不同生育階段對溫度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栽培上以原基分化的最適溫度劃分為不同溫型,以香菇為例,高溫菌株為15-25℃,中溫菌株為10-22℃,低溫菌株為5-18℃。

無論何種食用菌或何種菌株在不同生育階段,都應掌握其生育最低溫度、最適溫度、最高溫度,即所謂溫度調控的“三基點”,常見食用菌的“三基點”溫度如香菇菌絲生長最低溫度6℃、最適24℃、最高33℃,子實體生長最低溫度8℃、最適18℃、最高20℃。鮑魚菇菌絲生長最低、最適、最高溼度分別是10℃、25℃、35℃,子實體生長最低、最適、最高溫度分別是18℃、25℃、32℃。

多數食用菌菌絲生長階段均0以控溫25±1℃為好,而子實體生育階段則不同菌類要求差異甚大。在實際栽培中,培菌階段一般掌握比最適溫度低2-3℃,原基分化的溫度一般比子實體生育最適溫度低5-7℃。

還應說及的是,上述溫度均指菌袋內的“品溫”,這和培菌室的“室溫”和自然氣候下的“氣溫”是不同的,就是品溫和室溫而言,發菌初期(15天內)品溫低於室溫,室溫應控制在最適溫度以上,發菌中期(15-30天)由於菌絲旺盛生長,散發熱量品溫要高於室溫2-3℃,應控制室溫低於最適溫度2-3℃。

渭南的農民朋友這些知識很有用-食用菌栽培中的溫度調控

二、菌齡問題

菌齡是指食用菌的栽培袋自接種後在最適溫度下培養至生理成熟,進入出菇階段所需要的時間。這在栽培上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瞭解培養菌所要求的菌齡,就無法掌握生產季節,甚至造成失敗。不同的食用菌菌齡不同,甚至同一種菌但不同品種或栽培方式不同,其菌齡也不同。如中高溫型香菇和中低溫型香菇在同樣是15×60釐米棒式袋栽下,它們的菌齡分別是80天和120-160天。而鮑魚菇為60天,楊樹菇為50天。而這些培菌天數也只是一個參考數據,是否已達到生理成熟主要還應根據各種食用菌生理成熟的特有特徵。如香菇、滑菇等木腐菌,時常由於在不適溫度下生長菌絲,其養分積累不足,而代謝中的不利子實體形成的物質大量積存,造成遲遲不出菇或嚴重爛筒。由此也可以看出溫度對菌絲生理成熟的影響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不僅限於培菌期的某幾天。

渭南的農民朋友這些知識很有用-食用菌栽培中的溫度調控

三、積溫問題

植物(包括食用菌)完成一個生長週期,所必需的溫度總和,這個常數稱為積溫。

目前國內對食用菌積溫的研究不多,國外,如日本比較重視,據他們研究,一般低溫品種段木栽培的香菇,需要有效積溫4000-5000℃,高溫品種3000-4000℃,從實踐上看,我國木屑栽培香菇所需積溫要少得多,據我省古田縣測算,木屑袋栽香菇,從8月25日接種的中低溫型087菌株適溫下培菌到11月2日出菇,累計68天,培菌期日平均溫度21.3℃,其有效積溫為1108℃。

在栽培實際中,若在培菌期不重視適溫培養和積溫問題,就大大延長了菌齡,遲遲達不到生理成熟,影響出菇,這在茶樹菇、杏鮑菇、真姬菇、阿魏側耳、金針菇等食用菌中均有這種現象。

在生產上,利用自然氣候進行栽培的,其調控溫度的有效辦法就是掌握當地氣候情況,菌種種性情況,擬定科學的制種、制袋、培菌和出菇季節;有調控設施的則可按生產要求定出控溫和其它管理措施。但溫度僅是食用菌生活中多種生態因子中的一個,在實踐中栽培食用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要獲得優質的高產尚必需掌握綜合生態條件,靈活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