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提問·第三期】為何“晉”分了東、西,“宋”卻叫南、北?


饅頭大師,求教一個困惑已久的問題:


同樣是被北方少數民族擊敗,衣冠南渡,到江南另立政權,為什麼晉朝被稱為“西晉”和“東晉”,而宋朝卻被稱為“北宋”和“南宋”呢?對於朝代的劃分有什麼標準或講究嗎?


—— @Arsenal2002




1


我們先把時間再往前跳一點:從漢朝開始說起。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擊敗了項羽,建立了統一王朝——他倒也不講究,項羽曾封他為“漢王”,他就把朝代定名為“漢”。


大漢王朝作為中國文明史上第一個黃金王朝,享國運210年,直到公元8年,被一個叫王莽的人給掀桌了。


儘管王莽長時間內被各路史家貶低和鄙視,但有一個客觀事實是不能被忽視的:“新”朝是實實在在客觀存在了14年的,西漢王朝是在王莽手裡終結的——不管是通過革命還是禪讓。


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個叫劉秀的人又重新打下一片天下,最後把“漢”王朝名字又撐了195年,史稱“東漢”。


那麼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漢朝被稱為“西漢”和“東漢”,而不被稱為“前漢”和“後漢”呢?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的是,“前漢”和“後漢”的稱謂其實在史學界是存在的,只是沒有“西漢”和“東漢”那麼普及。


第二,無論劉邦還是劉秀,他們劉家人從來都是稱自己為“漢”,不會稱自己為“西漢”或“東漢”的,更別說“前”和“後”。所謂的“東”、“西”和“前”、“後”,是後代史學家為了區別而加上去的。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老版的《三國演義》片頭中,曾出現“蜀”、“吳”、“魏”的大旗,當時被不少人詬病:劉備當時稱自己為“漢”,怎麼可能自稱為“蜀”呢?


第三,那麼為什麼“西漢”和“東漢”獲得普遍的使用呢?很簡單,就是根據首都的位置。


西漢的首都是在西面的長安,而東漢的首都是在東面的洛陽。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長安和洛陽的位置


好了,開這個頭是想簡單交代兩點:


第一,王朝的延續與中斷是怎麼定義的。


第二,王朝首都的位置會相當程度決定後世的定義和稱呼。


2


現在輪到說西晉和東晉了。


公元265年,司馬炎結束了曹家王朝,正式建立晉朝。可惜這個朝代從建立之初就瀰漫著一種腐朽和享樂的味道,歷經“八王之亂”後更是元氣大傷,65年後就被北方內遷的少數民族滅亡了。


然後輪到司馬睿粉墨登場,從永嘉南渡到登基稱帝,東晉再續了100多年的命。


好,現在我們就用先前的兩個判定標準來判別一下。


第一,是否算是王朝的延續?


算。司馬睿為司馬懿的曾孫,也算是皇族。且在整個永嘉南渡過程中,西晉的主要士族和文明也都遷移到了南方。


第二,“西晉”和“東晉”,也是按照首都位置分的嗎?


這就有點勉強了。我們可以看下地圖: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地圖中的洛陽,是西晉的首都,而東南方位的“建業”,就是東晉的首都建康(今南京,東吳時稱“建業”,西晉282年改“建鄴”,317年因避末代皇帝司馬鄴諱,改稱“建康”)。


如果說“西漢”和“東漢”是因為長安和洛陽的地理位置而區分的話,還情有可原,而西晉的洛陽和東晉的建業,與其說是“東”和“西”標記,倒更應該用“北”和“南”標記,而且確實還隔著一道長江天險——後世不也把這次文明遷徙叫“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嗎?



只是,東晉在歷史上有過多種稱呼,比如有叫“中晉”的(意思是中興晉朝,取東漢也叫“中漢”之意),很長時間內也被叫“江左”,但還真就是不叫“南晉”。


為什麼呢?


3


這就要說到影響朝代稱呼的第三個因素了:“正統”觀念。


有案可查的最早的“東晉”叫法,出自《宋書》:


“爰及東晉,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


這個《宋書》不是宋朝的歷史,是南朝劉宋的歷史(“劉宋”指劉裕建立的“宋”,可見以統治者姓來稱呼朝代,也是一種),而作者沈約編完《宋書》,基本上是南齊末期和南梁開朝的時候了。


我們知道,南朝的四個朝代宋、齊、梁、陳,繼承的都是東晉的疆土,傳承的都是漢人的文化,所以說和東晉是完全脫不開關係的。


這也就註定南朝史書編纂時,絕不能稱前朝的那個“晉”為“南晉”。


為什麼?因為自古以來,中原為“北”,是一個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域,是正統的象徵,而偏安為“南”,南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屬於相對不發達地區(所以才會有“衣冠南渡”的說法)。


如果南朝的史書稱前朝的“晉”為“南晉”,那麼作為繼承東晉衣缽的自己,不就是等於承認自己也是偏安南方了嗎?


那麼正統的地位和合法性,不就自我瓦解了嗎?


所以同樣道理,雖然宋、齊、梁、陳四朝都是偏安長江以南,但他們絕對不會說自己是“南朝宋”或“南朝齊”的,這些也都是後人的叫法。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符堅的前秦(你看,又一種叫法)出現之前,東晉還是掌控著黃淮之間的大片領土的,也不能完全說是偏安南方。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4


於是就要說到北宋和南宋了。


綜合之前說的種種原因,南宋被叫做“南宋”,好像還真的一點都不冤枉:


“靖康之恥”,首都被破,徽、欽二帝都被抓了,作為大一統的宋朝滅亡;


趙構南下續命,從首都汴梁變為實質上的首都臨安,這個地理位置的變化完全不可能再往“東”和“西”上靠了;


終南宋一朝,始終在南方偏安,甚至向金朝稱臣納貢,所以這也沒法洗了。



所以,後人以“北宋”和“南宋”的稱呼區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恰恰有意思的是,“南宋”這個說法,倒不僅僅是後來才叫的,是當時就有了。


從遼代開始,他們就稱宋王朝為“南宋”或“南朝”,這也沒辦法,因為人家政權確實是在北面,一開始倒也不是藐視你。遼朝這麼一開叫,後面的金、元也都這麼跟著叫了,所以“南宋”這個稱呼倒也不完全是後來才定義出來的。


當然,同樣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北宋時期的人還是南宋時期的人,都是稱自己是“大宋XXX”。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5


應該回答得差不多了,忽然又想再延伸一個小問題:


那唐朝其實也是被武則天的“周”朝一割為二,為何後世不來個“東、西唐”或“前、後唐”?


還是套用前面講的幾條原則。


第一,血脈和繼承人變了沒?


沒變。唐中宗李顯本來就是武則天的兒子,雖然被廢黜,但後來武則天思前想後,還是把李顯立為繼承人,最終李顯復位成功,唐朝依舊是李唐一脈,而不像王莽的“新”朝,是將西漢和東漢完全割裂了。


武則天的遺詔將“則天大聖皇帝”改為“則天大聖皇后”,也可見一斑。


為什麼我們分“東、西”晉,卻叫“南、北”宋?


劉曉慶版武則天


第二,首都變了沒?


沒變。雖然武則天稱帝時,將首都從長安遷到了洛陽,但李顯復位後,依舊回到了長安。


第三,是不是存在什麼“正統觀念”使然?


倒真不需要。因為即便拋開血脈和繼承人這些元素,武則天在位時期,並沒有標新立異,而是一切都隨唐制,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繼承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又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


所以,綜合這些因素,唐並沒有因為武則天而出現切割,算是一脈傳承。


6



最後說幾句話作為結束吧。


其實現在我們也看出來了,因為可以冠名朝代的漢字選擇範圍不大,再加上有血緣宗室或懷念前朝等各種因素,所以中國歷史上不少朝代的稱號很容易出現重複。


在這樣的前提下,什麼“東西南北”,“前後”,“趙錢孫李”,都是後世史學家為了區別那些名字重複或有交集的朝代而命名的,不然的話,在中國歷史上,光用“漢”作為政權名稱的,大大小小前後加起來,就有十幾個。


當然,各種稱謂從五花八門到漸漸統一,本身也需要一個過程,背後也有一套漸漸成型的原則。


所以,有時候讀歷史,看看那些方位和時間座標:“東吳”,“西涼”,“北齊”,“南唐”,“前秦”,“後蜀”……追尋這些命名的原因,背後就能扯出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