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吗?

超级钱吧


股票本身就是拿来买卖的,特别是对于A股同股同权来说,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话语权越高,如果持股达到较高的比例,进入公司的管理层并控制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股权有几个界限,不同的股权比例所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

绝对控制权67%,当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只有一个公司67%以上的股权,那么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这个公司,别人反对一点作用都没有;

相对控制权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这个公司;

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

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临时会议权

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当然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股权结构是建立在同股同权的基础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购买的,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那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之后,你不仅可以进公司的管理层,甚至有可能控制整个公司。

但从实际上来看,想要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个公司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关于大量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几年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万宝之争。



万宝之争可以说是最近几年A股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2015年1月,前海人寿(宝能系)就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入万科A股股票,根据披露的信息,前海人寿于2015年1月、2015年2月、2015 年 3 月、2015 年 4 月、2015 年 6 月和 2015 年 7 月都有所交易, 而第一次构成举牌为2015年7月。

之后宝能系一直在买买买万科的股票,根本停不下来,2015年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以0.15%的优势首次超越了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到了2015年12月24日,宝能系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增至24.26%,持股比例进一步扩大,到了2016年6月26日,万科公收到宝能系要求罢免包括王石、郁亮在内的万科10名董事、2名监事,宝能系亮出了底牌旨在终结万科的“王石时代”,从而达到控制万科的目的。

如果没有后来监管部门的介入以及万科、恒大的一系列操作,估计万科的董事会早就被保能系给占领了。

最终万宝之争是以恒大把14.07%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地铁,深铁持股由15.31%变为29.38%,超宝能25.4%持股成万科第一大股东,至此指万宝之争才靠一段落,王石也持续了万科的董事长职务。



由此可见,在A股想要通过公开市场购买股票达到控制一个公司的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对于宝能这种拥有巨量资金的公司来说尚不能完成,更不要说一些资金有限的个人或者小机构了。

而且万科之所以被宝能盯上,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万科的股权相对比较分散,管理层持股比例太少,所以处于非常被动的一个局面。

但在实际当中即便是一些小公司,想要通过购买股票达到进入公司管理层或者控制公司的目的,难度同样也非常大。

通常来说想要进入一个公司的管理层,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有两种渠道可以操作。

第1种渠道是通过一级市场购买董事会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并非完全都流通在市场上,现在有很多公司会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非流通股一般只有创始团队成员持有,所以你可以在私下跟这些董事会成员达成交易,收购他们手中的非流动股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第2种渠道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流通的股份。二级市场就是我们正常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所购买的这些股票,这些股票相对比较零散,所以购买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但是想要通过二级市场不断的购入股票成为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从而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里面主要会面临几个难度:

第一、持有上市的公司股票超过5%就要举牌。



当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过5%,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就必须发布公告,而一旦发布公告之后,大家知道有人要举牌上市公司,会有更多的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从而在短期之内推升这家公司的股价,这会让收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举牌之后,就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警惕,他们肯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通过回购股票,以及舆论压力给收购方施加压力等等,这会大大的增加收购方的收购难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控制权落入他人的手中,他们在上市的时候创始人团队所掌控的股权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比例都达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长持股比例达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个人通过公开市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权。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绝对控制权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票方式,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等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比如在京东的股权结构当中,虽然刘强东只有15%左右的股权,但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却超过75%,相反,虽然腾讯旗下的投资公司拥有京东18%的股权,但其投票权却只有4.5%左右。 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设置,可以让创始人团队以较少的股份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恶意收购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开启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股权单薄反收购措施,当一个上市公司面临恶意收购的时候,上市公司公司创始团队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让收购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从而达到稀释收购方股权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毒丸计划,最终盛大只能无奈的放弃收购新浪的计划。


贷款教授


有真实例子,从公开市场买入股票后,控制公司,并且彻底更换了公司的管理人员,将公司的创始人也请出了公司,那就是中国南玻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玻。

2015年,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大量买入南玻A的股票,最高持股占南玻总股本26.36%,成为南玻的实际控制人。在前海人寿及其一致性的人增持南玻股票的期间,公司原来的管理人员陆续离职,到了2016年11月,南玻原来的董事长曾南离职,管理团队大部分换成了前海人寿选定的人员,到现在,前海人寿还是南玻的实际控制人。

南玻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股权变动,公司管理人员彻底更换,当然,南玻被前海人寿控制之后,发展得并不好。

说明换了之后的管理团队也没有推动南玻再上一层楼,而是将南玻的发展方向引向太阳能,效果不好。从最高算,自从前海人寿控股之后,南玻股价跌去75%,相当于一个人动了大手术之后虚弱无比。南玻就是被前海人寿动了彻底的大手术,全身器官换了个遍,结果虚弱无比。


西格玛的化学


通过公开市场购买股票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和困难。

首先先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讲。

1.上市公司从上市开始的三年内,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等需要锁定自己所持有的股票。那么这种如果大股东持有股份过多,那么通过二级市场买股票,在这三年后不能达到控制这家公司的目的。并且三年后大股东必须减持自己所持有的股份才行,毕竟。好的公司的股东是不愿意减持自己的股份的,因为那是长期持有的可增长的财富。

2.如果上市公司所有的股本是全流通的,且大股东持有的股票份额很低,那么,你通过大量的买进股票是可以达到控制这家公司的目的的,比如著名的宝万之争,就是很好的案例。但是宝能系也没有成功的控制这家公司。

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家公司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那么就算让你通过二级市场买进大量的股票来达到控制这家公司的目的。那也毫无意义。因为他并不能带来实质的好处,股价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大幅拉升。

4.真正的好的公司,比如万科,在宝能系大举进攻的时候,以王石为代表的管理层给予了强烈的反击。比如拉别人入股,达到以抵抗宝能系的收购。当然前期不想让人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得通过各种方法去收购这家公司。因为超过5%的持股比例就得上报,一直到30%都得公示,再往上走,那就得得到股东的同意了,毕竟,剩下的很多股份在大股东的手里。

所以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也有很多人这样做。公司大股东可能不看好,或者资金链有问题,那么这家企业就有很大可能被收购,其它的没有问题的买进达到控股的目的比较难。

总的来说,理论上可行,但实际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问题。



一位散户的自我修养


只要你在合法合规的前期之下,是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家公司的目的。

其实你提出的大致意思就是想要通过股票二级市场进行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想要通过二级市场来控制一家上市公司是可能的,但是道理非常艰难,必需要收购大股东手中的筹码才行,只要你达到这家公司股份51%你就是有绝对的控股权。

二级市场想要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按照股票市场的制度进行, 分三种情况进行购买二级市场的股份。

(1)购买上市公司股份占比5%以内,也就是不超过一家上市公司总股本5%,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暗中购买,不需要对外公开。但是假如你要购买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占比超过总股本的5%,股票市场俗称“举牌”,这种情况的话就是要根据规定必需对外公开信息,如果不继续再度暗中购买这家股份,属于违规操作,会得到管理层的处罚。

(2)当购买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在5%~30%之间(不含30%比例),对外公开披露对公司的持股情况,如果继续购买这家公司的股份,说明这股力量明显的就是冲着想要控股这家公司的目的而来,这个时候大股东肯定会十分留意你的一举一动,会不会让你继续购买股份了;如果大股东不赞同你继续购买股份,肯定会干涩你继续买股票的行为。

(3)当你的通过以上两步进行收购到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达到30%之时,这个时候就必需要发起邀约收购了,邀约收购需要召开大股东会议,如果大股东同意邀约收购你才有下一步进一步买股份的可能。假如股东大会不同意你邀约收购,你即使强制性收购的话,你只会触犯违规买股行为,同时你也收不到更多股份了,因为大部分股民都是已经在大股东手中了,这个时候想要收购大股东股份肯定要得到大股东的同意。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你想通过股票二级市场大量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必需要经过两个门槛,5%之时俗称举牌,需要对外披露相关信息,当持股比例达到30%之时要发起邀约收购,必需得到大股东的同意才能有后续进展,不然的话会在30%止步。

所以想要达到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走的程序是相对复杂,必需要达到持有一家上市公司51%以上才能完全控股,但真正想要达到51%的控股比例,必需要收购大股东手中的筹码,不然你只是想二级市场流通盘来持股的话,即使你把所有流通股份买完都是无法达到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何况也是不可能把所有流通股份都收购完毕呢?

总之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是可能实现的,真正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道理艰难的。


老金财经


基本上不可能但不是绝对不可能,市面一级市场流通的股票一般不会超过40%,你能收你的竞争对手也能收。其他的股权都掌握在各大机构和公司创始人手里。如果你没有竞争对手,就可以直接用协议价收购机构持有的股权又何必高价从一级市场买入呢?也有特殊情况,比方说格力和万科,由于创始人持有的股权特别少,收购方可以通过联合几个持股的机构再加上一级市场的收购,达到控制公司董事会的目的。但是国家发改委都紧急叫停了这些收购,保证了公司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


为了陶瓷艾特孙


想法挺好,但比较难。很多条友回答了,超5%要公告。补充两点:1、超过30%构成要约收购,价格会飞上天,经济上完全不可行;2、即使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按公司法一般要求,控制不了董事会依然取得不了决策权。


路边财经人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做不到的,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都是事先和管理层谈妥一个收购价格,或者资产重组借壳上市。

当你买了5%就会公示,之后所有的买入计划都需要提前公示,此时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会继续推高股价,直到公司进入收购方觉得不太合理的估值。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长期估值是前高的,即时短暂的估值偏低,最先发现的也是公司管理层。公司可能采取增持,回购,甚至要约收购等方式,通常不会给外来人很好的机会


抖股


超过一定比例就要发公告的,可以做得到,但不是纯暗箱操作可以完成的,宝能收购南玻和万科都是这样干的,但是貌似超过15%还是20%就要通报股民和证券公司


破罐子破摔502补


可以。但是操作起来不容易的。二级市场比较透明,恶意收购会引发反收购,收购战的结果大多是两败。


Tony看世界


姚振华就这样干过,并且还成功了。虽然在万科失败了,但其他地方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