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图/网络

电影《风雨哈佛路》上映有16年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向我推荐这部影片。尽管它的名字不像《阿甘正传》那样广为人知,但依然照亮过很多人的迷途,也是大家心目中的励志典范。尤其是当我们陷入逆境或者低谷,总是能在这部电影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风雨哈佛路》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丽兹的原型,就是现正在纽约时报工作的莉斯·默里本人。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丽兹从小生活在贫民窟里,父母全都是“瘾君子”。她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父亲进入收容所,从此流落街头。17岁时她决定回到学校读书,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特殊的经历让她的身上充满了优雅的气质和真挚的性情。她的执著、不向命运屈服、坚强的意志和不断地进取鼓舞了成千上万人,我们从这个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如何跨域艰难与障碍的一种精神、一种面对人生自我选择的动力。

打破逆境,意味着环境和阶段的脱离。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Nothing is worse ”。(再也没有什么比现在更糟糕了)。

当丽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决心和过去环境做一个诀别了。

家暴、毒品、性侵、流浪、饥饿、乞讨、恐惧……所有这些不幸的字眼全部围绕在她的身边。当她的母亲死于艾滋却连下葬的仪式都没有,当他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因无法自力更生而发配到收容所,当他的爷爷嫌弃她而将她扫地出门……

她知道,一切都不会比这更糟糕了。

如果说还有一丝丝幸运的话,那就是她的邻居,一位老太太伊瓦,曾经无偿地将自己家书房里的书给丽兹拿来读。虽然她从没能过按时上过学,却依然可以在测验中获得满分。

因此,上学,成了她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像她在电影中为自己极力争取的那次面试机会中说到的那样:

“我知道那个时候我必须做出选择,或者我可以迫使我自己让生活好转。”

“但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发展,我想要住在那里。”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凭借丽兹的觉醒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争取到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并成功地考上哈佛大学。

不向逆境屈服,让她彻底地与原来的环境和阶段脱离,找到了一个新的转机。

在现实生活中,逆境通常意味着我们要与旧的环境剥离,才能走进下一个阶段。

褚时健,71岁时锒铛入狱,73岁因身体原因保外就医。出来后有烟草行业的巨头出高薪聘请他到原来的行业做顾问,但他却毅然回绝,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74岁时开始开荒种橙,并在80岁的时候,再次封王。

如果不放下原先的东西,不与旧的环境与阶段脱离,你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性。放弃,其实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很需要勇气。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痛苦和迷茫,但这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人自我发展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自我发展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

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丽兹就是这样,褚时健也是这样。

在这种与旧环境和旧阶段勇敢的脱离过程中,我们才有希望看到下一个世界的出口。

打破逆境,意味着心理和关系的重塑

丽兹的周围,主要有三种关系。

一是她与父母亲、爷爷、姐姐的亲密关系。

二是她与一个“同病相怜”的小伙伴克里斯的关系。

三是她与戴维老师、学校行政人员罗斯和新同学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带给她最大伤痛的原生关系。

父母亲吸毒、染艾滋,爷爷性侵姐姐。唯一温暖的画面,是记忆里母亲带着自己在公园的斜坡上滑板。那个温暖的场景,在母亲与她吃饭时,在母亲去世时,在电影结尾时,先后出现了3次。那是她内心最柔软和温馨的回忆。

以至于老师问她“如果可以的话,你会去改变什么?”,她回答说:“我愿意放弃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我们相信,这是她内心最真诚的答案。因为只有在这种完美的家庭关系之下,她才能体会到内心最渴望的那种温暖和意义。

即使这只是一种幻想,但她仍然在内心深处,重塑着她与她的家庭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她与她的小伙伴克里斯 ,从一开始的一起流浪,一起上姐妹收容所,到最后的分道扬镳,也是与过去关系的一种告别。

她曾试图让小伙伴和她一样,回到学校读书,还为她争取了名额。但无奈的是,她的小伙伴不理解也不领情,认为自己长大了只能做妓女或者做乞丐,还嘲讽丽兹“你根本不是那样(高贵)的人,你只配流浪”。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第三种关系,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满希望的关系。

戴维在看了她的面试信后,与她聊了几句,当即决定录取她,并为她提供住处。

为了让她能够在同学中合群,故意不提她的名字,让她“与其他人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同时给了她学业上最大的帮助。在参观哈佛时,戴维鼓励他:“这不是一种渴望,你可以实现”,坚定了她的信心。

而罗斯,则鼓励她去参加纽约时报的面试,让她能够争取到上哈佛大学的奖学金。

这里的关系,是最温暖明朗,也最积极向上。

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这个说法放在丽兹的身上,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她结束了旧的关系,包括与自己的家庭,与不再同频的小伙伴,那么她也就失去了那个旧的自我。

这对于她来说,是被动的,但也是幸运的。

另一方面则是,她开始了新的关系,那么,她就开始了新的自我。而这种新的自我,是她人生转折的关键所在。

在逆境之中这种新旧关系的转变,也让她的心理得到重塑。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打破逆境,意味着自我和意义的重构

因为在高中阶段有一次获得了年级第一名,她幸运地被邀请到哈佛大学参观。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纽约,到外面的城市。

换做是别的从底层来的高中生,面对着世界顶级学府和各路精英,也许内心充满了自卑和怀疑,但丽兹没有。

她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不像我?是什么让他们这么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吗?”

“我竭尽所能地工作,所以不用靠食品券和房屋召租卫生,如果我更努力地工作呢?”。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在参观回来之后,她告诉自己:“我想和他们平起平坐而不是在他们之下。”

“我想要去哈佛更好地发展,读所有最好的书,我必须这么做,我别无选择。”

这一次的参观,让她重塑了那个新的自我,让她明白了,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自我的一生,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冲破牢笼,才能够找到新的自我,赋予自我全新的意义。

什么是自我的重构?

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人有很多个“自我”, 重构的过程就好比,在这些自我当中,其中某个最主要的自我,因为他自身的限制被剥离了,而另一个原来你觉得微不足道的自我,却成长了起来。

举个例子,就好比我们在转行的过程当中,原来你的行业带给你了种种限制,让你感到不满甚至分裂,那么分裂出来的,一个就是旧的自我,一个就是蠢蠢欲动的新自我。

当你持续付出努力之后, 你的新自我的道路慢慢清晰明了,因为你发现,这个新的自我,更符合你的价值观,于是他就从一个原来隐秘的位置慢慢发展了起来,最后因为某一个契机,彻底成长了起来。

丽兹去哈佛参观,这就是她新自我重构的一个契机。原来那个旧自我在大学校园美景的映射下逐渐消失,而新的自我慢慢成长。

而在这种契机之下,她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新的意义。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结 语

意义是什么?

陈海贤博士说,人生意义,就是人生故事。

我们的经历,尤其是一些困难的经历,会永久地改变一个人。就像在暴风雨里受伤的树,身形可能会被永久地改变,也会留下很多伤疤,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伤疤处生出新的枝芽。

逆境是我们人生故事当中的一个特殊的处境,在这个处境当中,我们可以编织出自己的两种故事。

一种是从此消沉和“认命”, 按照环境和生活给我们设定的场景来进行,不质问,不怀疑,也不行动,

而另一种故事,就是在逆境中,找寻新的关系,新的契机,新的自我,然后付诸行动,来给自己的人生故事,写一个与从前设定的情节不一样的结局。

丽兹显然做了后者,你呢?

《风雨哈佛路》: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逆境对于人生重塑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