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大爱无疆 薪火永续——记黄仲咸和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大爱无疆 薪火永续——记黄仲咸和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人物名片

黄仲咸(1920.11-2008.7.30),印尼籍华人,祖籍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独资创会理事长,倾家做公益,独创“养金母鸡下金蛋”的基金会自我造血运模式。在家乡享有“南安陈嘉庚”美誉。

大爱无疆 薪火永续——记黄仲咸和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如果你关注南安的教育医疗事业,那散尽家财做慈善的黄仲咸老先生是必然要学习的一课。从背井离乡艰苦创业到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从捐建家乡仙都小学到面向全省老区山区的奖教助学;从用结余资金做公益到不断变卖海外资产、倾家创办基金会……黄仲咸老先生以其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辉煌绚丽、感人肺腑的生命乐章,为世界华侨华人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成为商界楷模、慈善丰碑。

大爱无疆 薪火永续——记黄仲咸和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黄仲咸故居。

远渡重洋艰苦创业

1920年11月,一声响亮的啼哭在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响起,黄仲咸的出生既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无疑也增加了负担。

因家贫,少年黄仲咸辍学,15岁即离乡背井,南渡印尼谋生。黄仲咸的第一站是印尼的一个小岛——万嘉县,他是这个岛上第一个中国人,刚开始他给人做农活、养猪、当水手。

1948年,黄仲咸接手经营大哥手下的一个农场。之后,看到船运业是印尼的朝阳产业,黄仲咸组建起自己的船队。1960年,黄仲咸组建了自己的银行——大众福利银行,并逐渐将产业扩大到纺织业、房地产业。

在千岛之国,黄仲咸靠能吃苦、敢打拼,靠诚信为本,靠能抓准商机,稳扎稳打,涉足的行业涵盖日杂小店、农业、航运业、纺织业、造纸业、银行业、房地产,他做一项,成功一项,尤其是银行业,使他大有斩获,资产呈几何级数增长,最终成为华侨界大富豪。

大爱无疆 薪火永续——记黄仲咸和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位于南安市区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养鸡生蛋”,以确保基金会的基金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兴学助医惠及八闽

1959年,作为印尼优秀华侨代表之一,黄仲咸应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巨变,也看到了家乡落后的面貌。他慷慨解囊,在家乡捐建仙都小学,开启了在故土家园的公益之旅。此后,他经常从海外寄面粉、白糖、药品和食用油等接济邻里乡亲,捐赠农机设备、果树苗、化肥等支持家乡农业发展。

“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最根本的是要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首先要从改善办学和就医的条件着手。”改革开放后,黄仲咸不断捐献巨资为南安多所学校、医院等兴建楼宇;对所有捐助项目的选定和实施他都一一把关,一个月里大半个月回到故乡,到建筑工地视察工程进度,检查建筑质量。

截至上世纪末,黄仲咸先后为南安近20所中小学捐建教学楼、科学楼、师生宿舍楼30多幢,同时,他还为南安5所医院捐建7幢门诊大楼、病房大楼。此外,他还助建安溪一中、长汀“希望小学”、南安儿童乐园和妇幼保健院等8个工程。

有感于国弱民受欺,需得教育强国。1990年,黄仲咸创建“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活动职业化,广泛地开展奖学奖教和助学活动。该基金会是南安县第一个面向全县开展公益捐赠的基金会。

黄仲咸的公益捐赠不仅只在南安本地,2002年,已经82岁高龄的黄老和时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领导的许集美得知老区山区有不少学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后深感痛心,决定联手在省老区、山区开展助学扶贫活动。最终,由黄仲咸和基金会出助学扶贫资金,由许集美和省老促会组织、训练大批基层干部对全省9个设区市老区山区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学开展助学扶贫活动。助学扶贫项目至今已持续开展了18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基金会现每年捐资515万元用于该项目。

大爱无疆 薪火永续——记黄仲咸和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厦门市必利达大厦。

倾尽家财永续奉献

因公益活动所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黄仲咸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变卖海外资产以获取资金支持国内公益事业。为确保其公益事业能持续运作下去,黄仲咸不断探索公益慈善运作模式。1990年,黄仲咸开始从商界隐退,几乎变卖掉海外所有资产,把资金带回国内。1991年和1994年,他先后斥巨资在南安和厦门各建造一幢“必利达大厦”,并以物业出租的经营形式获取源源不断的收入,为公益活动提供稳固的资金保证。

2000年,黄仲咸回国定居,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他自喻为“落业归根”。“落业归根”与“落叶归根”虽一字之别,但其爱国激情感人肺腑。

2004年,黄仲咸把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而“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则隶属为分会。2005年2月,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其在海外打拼近70年积攒的财产(时值5亿多元人民币)悉数赠予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基金会运用以上业产从事物业租赁和理财投资等经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持续奉献社会公益事业。黄仲咸终于如愿实现了基金会的“自我造血”。他把这一独创的运营模式形象喻为“养金母鸡下金蛋”。他常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永久性的事业,要将这事业永远做下去”。

节俭生活关注民生

和挥撒亿万家财做公益的气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黄仲咸个人生活却十分俭朴。他平时和员工围在同一张桌子用餐,不允许伙房为他个人搞特殊化伙食。他的卧室在大厦最顶层的一个10来平方米小房间,夏天热得满身大汗也舍不得装空调。他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从地摊上淘来的,一件衣服穿了十几二十年也舍不得换新的。脚上经常穿的是十几块钱的粗布鞋,手上戴的是几毛钱的劳动手套,用久了用破了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继续用。出行轻车简从,乘坐飞机都选经济舱,不住豪华酒店。

黄仲咸事业有成后,他并没有按南方人的习俗在家乡翻建祖屋、修葺祖坟以示“光宗耀祖”,他在家乡仙都村的瓦房只是花点小钱作了简单的修缮,资金都被他用在建学校、村委楼、骨灰堂(德孝堂)和修水泥路等服务民生项目上,为家乡文化教育、移风易俗等办实事。

2005年,夫人戴子媛女士去世,黄仲咸只举行简朴的告别仪式,不让亲朋好友送花圈,不按习俗做“法事”(功德)。也许,最长情的表白就是陪伴,他把夫人的骨灰盒放置在自己的住所常“陪伴”。而后,他把节省下来的资金在家乡的中学捐建了一幢综合楼和一幢宿舍楼,命名为“子媛楼”,用以纪念夫人。

薪火相承慈善花开

2008年7月30日,黄仲咸辞世。这是家乡人民的重大损失,是中国慈善界一颗巨星的陨落。黄仲咸一生所获的嘉奖不计其数,被誉为“南安陈嘉庚”。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乐育英才”金质奖章,两次为其立碑嘉奖,授予“福建省荣誉公民”等称号;国家教育部授予“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

黄老辞世后,在党政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基金会秉承黄仲咸的遗愿良性运行并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11月,基金会被福建省民政厅核定为慈善组织。近几年来,基金会每年公益捐资额在1300万元左右,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路上不断作出新奉献。

截至2018年年底,黄仲咸和基金会公益捐资累计6亿多元。独资捐建和出资助建的学校、医院楼宇等公益性建筑项目有100多个,总建筑面积达19万多平方米;在福建省山区、老区已奖助高中、中专生105050人次,发放奖助学金7002.5万元;在南安市,已奖助师生37152人次,发放奖教助学金1807.6万元;在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已捐资320多万元慰问贫难归侨,帮助有困难的归侨子女上学……此外,还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出版,支持灾区群众重建家园,为家乡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等,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作了大量积极的奉献。

黄仲咸“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崇高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广大受奖助学生心中,并绽开朵朵美丽的爱心之花。

“对于您的帮助,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会奋发向上,争取一次次的进步,我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做个有用的人,回报您的爱心,回报社会的关怀。”在黄仲咸纪念馆内有两面大大的展框,张贴着几百封从全省各地寄来的感谢信,这只是先生收到的10多万封感谢信中的一部分。

“他的全部生活就是爱国、爱乡和公益。他跟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管什么人都要爱国。”黄仲咸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广大受助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拼搏、乐于奉献,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先生精神的鼓舞下,许多曾经受奖助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一些单位的中坚力量,甚至是国家杰出人才。他们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感恩回馈,经常捐资出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成长为新一代爱心传递者。

荣誉墙

★2010年2月,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2013年5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支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2014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基金会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基金会理事长黄涤岩并合影表彰;

★2016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荣誉证书;

★2018年10月,在福建省老区、山区开展奖助学活动的项目荣获“善行八闽——海峡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最佳人气项目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