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李治能立武則天為皇后很不容易,他們二人與長孫無忌權臣集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不但使武則天成為皇后,而且一舉打掉這一權臣集團,可謂一舉兩得。夫婦二人不僅是生活上的伴侶,而且還是鬥爭中的戰友,就這樣度過了安詳的十年。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李治與武則天劇照

到了麟德元年(664)年,卻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情,高宗李治竟要廢掉武則天,還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詔書。這是怎麼回事呢?先來看看正史《資治通鑑》的記載:

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作威作福,專權擅勢,李治想幹的事情經常受到武則天的牽制,非常憤怒。正在此時,有個叫郭行真的道士被宦官王伏勝告發,說他進宮為皇后作“厭勝之術”,李治大怒,招來宰相上官儀商議廢后,上官儀說:“皇后專權,天下人都不贊同,請廢后。”於是馬上起草了詔令。

武則天的密探充斥宮廷,得到消息立即趕到,向李治訴說。李治很羞愧,哄騙武則天說:“都是上官儀教我!”於是,武則天大開殺戒,將與此事牽扯和看不慣的大臣一網打盡。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武則天劇照

《資治通鑑》包括《新、舊唐書》都認為這件事是由於李治懦弱的性格,面對武則天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而導致失敗。但是,我認為事情不一定是這樣。

因為:其一,李治能夠打掉長孫無忌集團,證明李治並不是那麼懦弱。其二,武則天理政始於顯慶五年,李治犯了風疾,連眼睛都暫時失明,而太子李弘只有八歲。所以,李治才委託武則天處理朝政,是暫時的舉措,最後的決定權在李治手裡,史稱“後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武則天因政務處理得當,還受到李治的表揚。所以,不存在專權的情況。

那麼李治為何又要廢除武則天呢?我認為原因遠沒有那麼複雜,是因為李治有了新歡!事情還要從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說起。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武則天與姐姐武順關係很親近。武則天成為皇后,姐姐武順也沾了光,被封為韓國夫人。她經常帶著女兒賀蘭氏進宮探望妹妹,一來二去,李治便看上了這個俏寡婦,順帶連她的女兒也笑納了。武則天也沒說什麼,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皇帝喜歡自己的姐姐與外甥女總比喜歡別的女人強。

但是韓國夫人沒有享了幾年福就去世了,李治封她的女兒賀蘭氏為魏國夫人,把對她們母子的愛全部傾注到魏國夫人身上。這還不算,還想正式冊封為嬪妃。

這一行為觸動了武則天的神經,這個外甥女要幹什麼?到底是皇帝犯了迷糊還是外甥女有野心,難道她想像當年我搞掉王皇后那樣搞掉我?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魏國夫人賀蘭氏劇照

而且外甥女正當妙齡,武則天已經四十歲,在吸引男人方面,完全不是對手。所以,武則天的緊張是正常的,何況她向來就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

對李治的提議,武則天極力反對,所以引來了李治的反感,李治也很冤:當時魏國夫人侍奉我你是同意的,如今給一個小小的嬪妃為什麼又反對呢?

在皇帝與皇后發生矛盾之際,宦官王伏勝敏銳發現機會,為了討好皇帝與皇帝新歡,便想了誣陷武則天與道士郭行真厭勝這麼一個方法。於是,李治起了廢除武則天的想法,並讓上官儀起草詔書。

武則天知道消息後趕來見李治,至於她對李治說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很可能是將他們夫婦二人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作以陳述,用感情打動李治。而且,廢皇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牽扯到太子李弘與前朝格局。在這件事情上,李治過於感情用事了。於是,李治放棄了廢后的想法,卻將上官儀放到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

魏國夫人賀蘭氏劇照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魏國夫人賀蘭氏劇照

可憐了這個剛剛擔任宰相的上官儀,雖然詩文俱佳、才華橫溢,但到底是個文人,對政治太不敏感了。非但沒有勸服衝動的皇帝,而且比皇帝還衝動。結果因為皇帝的感情用事與思慮不周搭上了自己的命。

至於武則天大開殺戒,則是另一件事情:王皇后當年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立繼子李忠為太子,雖然王皇后被廢后,李忠乖乖交出太子位置,但對武則天的兒子,現任太子李弘來說始終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對手段向來毒辣的武則天來說,李弘的存在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而此次涉及廢后一事的王伏勝與上官儀都是李忠以前的下屬,所以,武則天一石二鳥,將李忠、上官儀、王伏勝三人打成謀反集團,被處以極刑。

通過這件事,李治雖然保住了小情人魏國夫人,但沒有保住兒子李忠,你死我活的鬥爭在帝王之家本就司空見慣,加之李治的內向性格與武則天強悍的女強人作風,共同導致了這一結局。需要說明的是,李治的性格是內向而不是懦弱,內向是城府很深,不願意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懦弱是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的表現。何況,整件事本身就是由於李治的感情用事與欠考慮造成的。

李治竟要廢除武則天!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李治與武則天劇照

李治別有新歡,衝動廢立皇后,引發的後果超乎想象,只能為自己的任性買單。武則天展現了自己強悍的一面。從此,這個四十歲女人的地位再次提高,她與李治被中外並稱為“二聖”。

淺見拙識,以就正於方家。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新唐書》、《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