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1885年!大清的脊樑斷了

通過四篇文章地介紹,我們講了中法戰爭中的基本過程、潘鼎新諉過並陷害馮子材與王德榜,最終在左宗棠、張之洞、李秉衡等人地反擊下,王德榜也算最終安然度過。在這次“諉過事件”中,李鴻章在目前公開地資料中是沒多少留存的,也就是這很符合李鴻章的特點——習慣桌子底下搞小動作。

(1)時代已經變了,李鴻章勢力已經成為主軸

慈禧到了1880年以後為何從支持左宗棠變為倚重李鴻章的原因。正因為慈禧改變治國戰略,他對李鴻章及其淮系人馬的倚重就比較明顯。由此,在潘鼎新諉過馮子材、王德榜過程中,馮子材很容易就洗清了汙水,王德榜就沒那麼容易了。

對於楚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左宗棠非常不滿,給張之洞發電報,也要把王德榜及其軍隊調回自己的賬下。張之洞一看連忙給左宗棠拍電報:朗卿(王德榜)老將,又立新功。桂防未解,留作長城,不能遽歸江南也。其中委曲,洞當疏通之。李鑑堂賢者,聞與朗卿水乳,必能維持。餉未到,到即運。光緒十一年四月初一(1885年5月14日)子刻發

最終,王德榜在左宗棠、張之洞、彭玉麟等人地奮力解脫下才沒有被真的“軍法處置”。但左宗棠、彭玉麟畢竟和王德榜屬於“利益悠關人”。在解救王德榜歷程中,如果沒有兩廣總督張之洞、做了李鴻章12年下屬的代理廣西巡撫李秉衡鼎力相助的話,這位參加並有巨大貢獻的“鎮南關—諒山大捷中的英雄”就真成空氣了。

1885年!大清的脊樑斷了

1885年5月21日,張之洞上奏清廷,王德榜的軍隊歸孫元春統領應該暫緩。

7月8日,王德榜的處罰被解除。但王德榜最終稱病回家,1889年,被授予貴州布政使。1893年病逝。

除了王德榜外,楚軍的劉敖在“保衛臺灣”中也被其他淮軍將領拿下,當然,這個問題更不好說了。但劉敖的功過是非也被一些史學者為之叫屈。同時,還有左宗棠的資金運營、籌集的胡雪巖也在這一年去世。可以說,1885年,是左系湘軍在軍事上、政治上被孤立、打壓的一年。即使如此,左宗棠仍然率領抵抗派反對和談。

可見其精神之可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大丈夫也!

左宗棠在1884年,之所以能夠主管“東南海防”,其關鍵就在於其軍事影響力,以及“楚軍主力”都在東南各省。所以,左宗棠還有“保命”的價值。

(2)慈禧和李鴻章的“不敗而敗”是對晚清時期最有利的一次“扭轉”的耽誤

“鎮南關—諒山大捷”在過去被宣傳將法軍兵鋒阻止住了,讓清軍抵抗派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因此,其意義非常重大。雖然我們不能拿其作為“戰略態勢逆轉”的標誌,但也不能故意忽視他的價值。“鎮南關大捷”,現在有人經常拿法方的資料說並非大勝。但問題不能這麼看。

自1840年以後,中國對外戰爭中有幾次大勝過?或者打平過?在整個晚清,“連小的勝利”都難得,但後人經常卻對此不以為然。例如打敗阿古柏,許多人都說是“不過打敗了一群土匪”,也確實,李鴻章也是這樣說的。所以,你們確實是心有靈犀。但問題是,左宗棠沒打之前,你們的“先人”可說的:阿古柏虎狼之師!左宗棠人老兵疲。

話不能全被你們說了。

不能這樣做人。

1885年!大清的脊樑斷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鎮南關大捷”的作用就是“旗幟”充分證明外國人可以打勝!左宗棠在“伊犁問題”上就是這個態度:一戰而長志氣。

有些人其實不明白左宗棠的話的內部含義:長了志氣之後呢?向西方學習的力度就會更大,改革派的勢力就會更強大,就會得到更多的人支持。那麼,後面的事情如何變化就難說了。

然而,讓人悲哀的是上有慈禧妥協、外有李鴻章掣肘,一見小勝立刻談判。生怕左宗棠、張之洞、李秉衡、劉銘傳等人徹底分出過勝負。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李秉衡更加看清了李鴻章、淮軍的本質。

綜上所述:中法戰爭最大的失敗是讓“最後的脊樑”也斷了

1885年,身有大病的左宗棠先是三大愛將接連蒙冤、後是徹底無法阻止清廷的投降主義浪潮,最終,在無可奈何中高喊著“渡海”離世。在臨終前,口述遺折,用最後的力氣喊出了一句話:我反對投降!希望皇帝親君子遠小人!

1885年!大清的脊樑斷了

左宗棠故居柳莊復原建築

在那份飽含為國情懷的遺折中,潛藏著對慈禧地斥責!他尚未覺醒,在慈禧統治下怎麼會有為國為民,有的只是她的江山。

在晚清,他只能被埋沒——他根本沒有“渡海”的可能,窩囊、愛權是晚清的代名詞!

“渡河”是宗澤地怒吼,收復北方!

“渡海”是宗棠地怒吼,蕩平夷洲上的跳樑小醜和侵略者!

中法戰爭專輯

東西文明碰撞專輯

土木堡之變專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