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曾國藩為什麼選擇李鴻章(3):他是全能冠軍

曾國藩為什麼選擇李鴻章(3):他是全能冠軍

淮軍入滬

咸豐八年十二月才入曾國藩幕府的李鴻章,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曾國藩的政治接班人,除了前文所言的因素外,主要還是李鴻章才與識超越同儕。

如果比入幕先後和親近程度,李鴻章不如自己的大哥李瀚章,以及郭崑燾、郭嵩燾兄弟,李元度、陳世杰等人,郭嵩燾在曾國藩中進士前即結交,李元度、陳世杰與曾國藩還有同鄉之誼。江西人吳坤修早就獨領一軍“彪軍”作戰了。

李鴻章剛進曾國藩幕府時,也確實有一段適應期,眾位大哥把這位“見習生”李二並不放在眼裡。在安徽辦團練時,李鴻章性格疏闊,不拘小節,其中一件事就是起居無時,睡懶覺,不吃早飯。為此,曾國藩專門整治他一番,讓他在即將天明時必須起來,和眾幕友一起陪著曾老師吃早飯,從而養成嚴格的軍營生活習慣。這讓後來的李鴻章受用無窮。

但過了不久,曾國藩和眾幕僚對李鴻章刮目相看,此人的綜合素質超過幕府同僚,可從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出身。這個出身不是指家庭,而是指科場功名。李鴻章是殿試二甲進士,選進翰林院。這在當時的士子裡面,最為清貴。在重視科第出身的清代,曾國藩幕僚中只有郭嵩燾等幾個人可比,其他舉人、秀才出身的對其必須甘拜下風。

二、文才。李鴻章早年跟隨曾國藩學作文,深得其老辣筆法。幕府中,起草公牘特別是奏章是非常的重要的工作,至今一樣,機關裡的公文高手總是被人高看一眼。李鴻章起草公文又快又好,很能打動閱讀者。李鴻章替曾國藩擬稿參劾翁同龢之兄、安徽巡撫翁同書,其中“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一句,字字千鈞,堵住了慈禧太后想對翁氏子弟網開一面的嘴。

三、帶兵經驗、辦事能力和決斷的氣魄。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比起辦後勤的李瀚章、郭崑燾和文才出眾的郭嵩燾、李榕、李鴻裔等人,李鴻章最大的經驗是帶過兵。雖然他在安徽辦團練和捻軍、太平軍作戰時敗多勝少,但打敗仗也能積累寶貴的經驗。李鴻章辦事能力很強,手腕比他的老師曾國藩還高明,格局闊大,能當機立斷。同為曾國藩幕僚的何栻曾寫詩稱頌李鴻章“一洗書生酸儒氣”,是精到的評論。老家士紳笑話他“翰林變綠林”,在戰亂時期,可視為一種能力的肯定。大敵當前,書生氣百害無一益,必須作風潑辣,有殺伐決斷之氣魄。

四、現實條件也使曾國藩不得不選擇李鴻章。咸豐十一年,錢鼎銘來到剛剛規復的安慶城,代表上海士紳向兩江總督曾國藩乞師。上海是當時蘇南唯一還由清廷掌握的重鎮,洋人聚集,洋行林立,是最重要的財賦之地。作為兩江的最高軍政長官,無論是政治層面還是財經層面,曾國藩必須保住上海。可當時他無兵可派。三河之戰,李續賓及近六千湘軍精銳戰死了。李續賓的弟弟李續宜重病,已因丁憂回湘休養,不久後去世。鮑超等人顯然不是獨當一面的帥才。曾國藩也勸說過九弟曾國荃領軍去支援上海,而倔強的曾老九把攻佔南京立下首功看得更重要。而能力超群的左宗棠,已帶兵去另一個戰略重點地區浙江。

曾國藩不得不提出以“兩江之才平兩江之難”,那麼兩江的人才中,沒有比李鴻章更合適了。上海在太平軍的圍攻下岌岌可危,滬上士紳望大兵若甘霖,不可能拖延太久再練一支新軍。而皖省在與太平軍、捻軍作戰中,有團練基礎,已經湧現了張樹聲、潘鼎新、劉銘傳、吳長慶、周盛傳等將領和一批經過實戰的兵士。李鴻章要做的工作,就是憑李家和他本人的威望,把這些活躍在江淮之間的家鄉團練整合起來,就能迅速成軍,揮師東下。

李鴻章的眼光比曾國荃長遠,他看到了自領一軍去上海的遠大前景,自告奮勇爭取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儘管在太平軍圍攻曾國藩的祁門大營時,李鴻章為保命離開了老師,且拒絕擬稿參劾哥們李元度,與老師結下芥蒂,曾國藩對李鴻章的評價亦是“不能共患難”。但曾國藩畢竟是宰相肚量,大將胸懷,要做大事他原諒了門生這些惹他不高興的小事,最終拍板讓李鴻章自領一軍去援滬,並分撥所器重的韓正國帶領親兵營和戰鬥力強悍的程開啟營等幾個營作為“嫁妝”隨李鴻章東下。自此,李鴻章一飛沖天,同治元年四月,署江蘇巡撫,不久後實授。淮軍也因此而興。

歷史證明曾國藩選擇李鴻章,是他一生最為正確的決定之一。李鴻章及其淮軍興起,影響清朝政局三十年,曾國藩才避免了人亡政息的結局。李鴻章挽悼曾國藩所言“師事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乃是寫實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