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人是群居動物,從一出生開始,就要與人打交道。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打交道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這些人共同構成了我們的人際關係網,他們為我們帶來價值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傷害。

其實,人的很多心理創傷也都是人際關係導致的後果比如自卑、自負、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喜歡干涉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干涉等,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的範疇。如果人際關係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我們99%的煩惱也就解決了。

01 不幸、自卑是我們自己的主觀選擇,而不是客觀事實

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可能會傷害別人。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會成為“個人”。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有一個女孩,她去見一位哲人,她的苦惱是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她請求哲人無論如何都要治好她的病。哲人問她,如果治好了你想做什麼?她說跟喜歡的男生表白。

而哲人認為她之所以會臉紅,是她希望通過臉紅來逃避表白,她害怕面對表白失敗帶來的打擊和挫敗感,所以她給自己一種幻想,我之所以不能表白,全都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症。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跟這個女孩一樣,我們自卑,內向,有人際交往恐懼症,這些都是我們為自己找的接口,因為我們害怕被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以選擇逃避。

比如你因為身高只有155釐米而一直感到自卑,你總覺得如果再長高10釐米,你的人生肯定大不相同,然而,是因為你總拿你的身高去和別人做比較?肯定不會了。

但是自卑也分兩種,自卑感和自卑情結,自卑感可以是一種動力,可以是促進你努力和成長的契機。但是自卑情結,是把自卑當成一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來解釋自卑情結,即就是把原本沒有任何關係的事情解釋成有重大關係一樣,比如將自己婚姻的不幸歸結於父母離婚;將自己不成功歸結為運氣不好等。

還有一種通過自卑尖銳化來實現優越感的模式,就是誇耀不幸。對,你沒有聽錯,就是誇耀不幸,有一些人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一種武器,用來支配和壓制對方。

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僅止於個人的“內在煩惱”是根本不存在的,想要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生存在宇宙中。然而,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02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和交友、工作、愛三大人生課題有關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轉變。

所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全部可以通過人生課題來解決,人生課題即就是一個個體想要作為社會性生存下去的時候,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人生課題分為三種,即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

首先是工作課題,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人與人互相協作完成,比如有的人不願意出去工作,他其實並不是討厭工作,而是為了逃避在工作中遇到的批評和指責,討厭被貼上“你沒有能力”或者“你不適合這份工作”的標籤,更討厭自己的尊嚴受到傷害。

其次是交友課題,有的人可能覺得我不需要朋友,有的人覺得交不到好朋友,但是你交不到好朋友,是因為你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期待別人去改變來迎合你,一旦這個人不能按你的期望來,你們的關係就將決裂。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他人,他認為,只要你自己改變了,那你一定可以交到朋友。

最後最難的就是愛的課題,愛的課題分為愛情和親情,愛情是用紅色絲線連在一起的關係,如果你覺得不適,你隨時可以選擇剪斷,但是親情就是用牢固的鐵鏈鎖起來的,你不能剪斷,而且沒有選擇,所以你必須改變,不能逃避。

兩個熱戀中的情侶,在對方眼裡就是王子和公主的存在,完美的沒有任何缺點,為什麼相處一段時間後,缺點就漏出來了呢?那是因為你的目的變了,你為了找到結束這段關係的理由,開始從對方身上尋找缺點。

我們人生課題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選擇逃避,用不上班逃避,用絕交逃避,用分手逃避,但是阿德勒認為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要有面對的勇氣。

03 課題分離: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己的人生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尋求他人的認可,沒有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只能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其實所有人際關係的煩惱,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我們一直在追尋他人的認可,一旦不被認可,我們的煩惱也就隨之而來。

《無聲告白》中有一句經典句子: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很多人一生都在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小時候為了父母,長大後為了朋友、愛人、孩子、老闆等,阿德勒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也不要強迫別人按你的期待而活,否則我們一直活著別人的人生中。

對此,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主張,他認為我們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因為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別人對自己的課題妄加干涉引起的。

首先我們要從“這是誰的課題”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區分開來。如何區分呢?就要從考慮“這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應該由誰承擔”,結果的最終承擔人則是該課題的所有者。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不好好學習而苦惱,那麼孩子學習是誰的課題呢?我們先來看“不學習”帶來的結果,無法考上好的高中,無法上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等,這些結果最終的承擔者是誰呢?是孩子自己,所以孩子學不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可是很多父母總是妄加干涉,然而常常適得其反。

我們很多父母都喜歡說“為你好”,“為了你”怎樣怎樣,這其實就是妄加干涉孩子的課題,其實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只要告訴孩子不學習他最終要承擔的結果,並且在孩子學習時即使給與幫助,但是不能妄加干涉孩子的課題。即就是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馬喝水,能夠改變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

有些父母反對孩子找的工作,反對孩子找的男女朋友等,有的父母甚至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穿衣服也要干涉,這都是對課=課題區分不清,妄加干涉孩子的課題。

如果我們一味按照父母的期待妥協,那麼我們過得就是父母期待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所以要學會自己選擇,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別人如何評價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無法干涉和左右。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追求別人的認可,學習是為了追求父母和老師的認可,工作是為了老闆的認可,但是其實一味的追求認可,扼殺了我們生活的自由。

自由是什麼呢?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生活,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別人認可。

04 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在同一平面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後面,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我們應該積極看到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學會了課題分離,我們只是找到了人際關係的入口,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何為共同體?就是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指標。

共同體的出發點就是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對自己的執著,其實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包括在意他人的看法,其實也是為了自己不被他人討厭,所以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也是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都只關心我能得到什麼,但是其實共同體就是要打破打破自我中心的圈子,你不是共同體的中心,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共同體關係中,要把我能得到什麼,轉換成我能為他做什麼。

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都是傾向於縱向關係,表揚別人或者期待別人的表揚,其實就是縱向關係的典型代表,表揚他人就是把自己看的比他人高一級別,而期待他人表揚,則是把自己看的低他人一級,不是平等的存在。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橫向關係”,橫向關係的核心就是‘人雖不同但平等“。

《被討厭的勇氣》: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而干涉別人的課題其實也是縱向關係的特徵,因為把別人看的比自己低一等,所以才會去幹涉別人的課題。

比如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的事情的時候,批評孩子,做的好了,表揚,這其實就是把孩子看的比自己低一等,所以才會妄加干涉孩子的課題。

而孩子在和父母的共同體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感到“我為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到價值,而人在感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看成和自己平等的共同體,可以引導但是不能干涉,可以鼓勵但是不能批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通過去壓制孩子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都害怕被人討厭,害怕不被喜歡,但是其實“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們不能去幹涉。當你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那麼你也就擁有了幸福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