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發生在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這場本該是歐戰人關起門打的戰爭最終波及全球。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四年多中,幾十個國家的幾千萬人不幸捲入這場衝突,更為不幸的是,當時科技的飛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式武器,飛機、坦克、遠程大炮甚至毒氣開始出現在戰場,人類用自己的行動生動詮釋了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這場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大家耳熟能詳,然而,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的二十年中,戰敗的德國反覆提到那場戰爭的“不公”,德國人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德國被人從後面捅了刀子”。

當然,侵略者發動戰爭時總是會找一些藉口,打了敗仗又總是會推卸責任。然而一戰畢竟不同於二戰,它是帝國主義因分贓不均而進行的一場赤裸裸的火併,可以說沒有什麼正義。

拋開這一點再來審視這場戰爭,決定一戰戰局的1918年確實發生了一些神奇的事,而這些事又發生在對交戰雙方都至關重要的時間點,最終導致同盟國土崩瓦解和戰爭的突然結束。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要知道,當年11月戰爭即將結束時,德皇威廉二世還在西線比利時的指揮部親自指揮,百萬德軍也分佈在西線各戰場等待進攻命令,協約國軍隊更是沒有一兵一卒打到德國本土。

戰爭的最後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協約國感到勝利來得如此突然,而同盟國特別是德國的投降也是來得如此突然。

從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歷時四年多的一戰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年,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進攻。在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奮力抵抗,德國人速戰速決的計劃宣告破產。此後,雙方修築戰壕轉入慘烈的陣地戰。

在東線,俄羅斯的進攻令德軍腹背受敵,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不斷抱怨東線兵力不足。開戰第一年,交戰雙方都未取得重大突破,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1915年—1916年為第二階段。1915年春季,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線,英法聯軍發動了兩輪大規模攻勢,結果卻是己方傷亡慘重。當年4月,德軍在反擊中首次使用了毒氣。這一年,英法聯軍傷亡高達百萬人,德軍也有超過60萬的傷亡,戰事仍處膠著狀態。

進入1916年,交戰雙方都把這一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相繼爆發了“三大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從2月起,德軍連續激戰7個多月仍未能攻取凡爾登,戰役之激烈可想而知。

索姆河戰役更為慘烈,英軍雖然首次使用了坦克,但西線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到這一年11月,雙方的傷亡共約120萬人。日德蘭海戰後,英國仍牢牢控制著制海權,戰爭的主動權開始轉向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第三階段。這一年,發生了幾件改變戰局的事情。美國於當年4月向德國宣戰,正式加入一戰。在美國的帶動下,協約國陣營迅速增加到27個國家。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連吃敗仗的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黯然退位,龐大的俄羅斯帝國率先崩潰了。之後的俄國臨時政府決定繼續戰爭,寄希望以打勝仗來鞏固政權,然而大半年後又發生了“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成功奪取政權,蘇俄隨即陷入內戰,再沒精力外戰了。

1917年法軍發起的春季攻勢再度受挫,在付出10萬人傷亡代價後,法軍居然未取得進展。這一事件不僅導致法軍總司令被革職,還差點引發法國士兵譁變。

下半年,美國提供的大量裝備運抵歐洲,英軍開始在西線發起猛攻,在損失上百萬人後戰事再度陷入膠著。

神奇的1918年

布爾什維克雖然奪取了政權,但內部因是否退出戰爭產生激烈爭論。與德奧談判中,以托洛斯基為首的代表團態度強硬,甚至憤然退出談判。隨後,德奧聯軍發起旨在蘇俄屈服的“拳擊行動”,短短几天就兵臨彼得格勒城下。

蘇俄趕緊遷都莫斯科,同時答應恢復談判。1918年3月,佈列斯特和約出爐,在割讓大片土地和付出鉅額賠款後,蘇俄宣佈退出一戰。顯然,東線無戰事對同盟國一方大為有利,德國隨即將東線上百萬兵力轉入西線作戰。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從1918年3月-7月,德軍集中兵力接連在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攻勢。勝利的天平在這個時候傾向同盟國一方,德國人躊躇滿志,他們要趕在美軍完全抵達歐洲前打敗英法。然而誰也沒想到,詭異而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在這年春天不請自來。

這個“大殺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半年時間,西班牙流感就奪去了數千萬條生命,比持續了52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還多。到了第二年,西班牙流感又消失的無影無蹤,令人捉摸不透。只能說,看到人類拿著各類新式武器血腥殘殺,上蒼很生氣。

受此影響,德軍發動的一系列攻勢也進展不利,但還是在第三次攻勢中成功突破法軍防線,德軍緊逼至距巴黎30多公里的地方。雖然德軍不用兩面受敵,但自己盟友實在不給力。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亞似乎無心作戰了。

隨著美軍源源不斷登陸歐洲,協約國一方逐漸佔據上風。8月-11月,協約國發起“百日攻勢”,福煦元帥指揮聯軍發起反攻,德軍被迫轉入防禦。此時,德軍最高統帥部仍不死心,試圖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

9月,保加利亞向協約國投降;10月,奧斯曼土耳其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11月的第一週,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簽訂了停戰條約。盟友相繼倒下,還在比利時前線指揮部的德皇威廉二世仍要“一個人在戰鬥”。

一戰詭異的一年,四大帝國接連崩潰,究竟什麼令德國人耿耿於懷?

11月4日,不願當炮灰的基爾港水兵發生譁變,隨即成立的蘇維埃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9日,首都柏林發生“德國十一月革命”,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社會民主黨領袖謝德曼宣佈建立共和國,宰相巴登親王宣佈廢除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與普魯士國王封號。

無奈之下,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隨後流亡荷蘭,同盟國陣營最後一個帝國倒下了。現在看來,後院起火的蘇維埃才是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許就是德國人耿耿於懷的“被人從背後捅了刀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