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膠東歷史小知識:第一位和最後一位“膠東王”,分別是誰?

在青島平度市古峴鎮朱毛村附近,有一座“即墨故城”遺址。這個“即墨故城”與現在即墨城區的“即墨古城”並不相同。

即墨故城主要是漢代即墨城的舊址,而即墨古城復原的則是明清時間的即墨縣城,兩者同名不同址。如果查詢資料的話,關於即墨古城的介紹,通常還會有這樣的描述:“這是西漢時的膠東王城。”

膠東歷史小知識:第一位和最後一位“膠東王”,分別是誰?

(配圖均為平度境內的即墨故城遺址)

顧名思義,“膠東王”是膠東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爵位封號。古代的王爵,有一字和兩字之分,一字王通常都是“國王”,封號都是採用古代國名,如秦齊燕趙等;而兩字王一般是“郡王”,封號大多是郡的名字。在秦末,半島地區設立“膠東郡”,膠東王因此而來。

膠東歷史小知識:第一位和最後一位“膠東王”,分別是誰?

根據史料記載,第一位“膠東王”是楚漢相爭時期出現。當時,項羽分封諸侯,將齊國一分為三,一曰齊王,一曰濟北王,一曰膠東王。首位膠東王,是原齊王田市(田橫、田橫的侄子),他遷徙膠東之後,“都即墨”,這裡的即墨,就是即墨故城一帶。

齊國被一分為三,田榮和田橫相當不滿,但田市畏懼項羽,接受命令,悄悄前往膠東。田榮一怒之下,擊殺田市,自立為齊王,也就是說,第一位“膠東王”存在的時間相當短。

漢朝建立之後,分封子弟為王,到了文景之際,“膠東王”這一封號又重新出現。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被封為齊王,他的封地相當大。漢文帝繼位之後,將齊國分為多個小王國,分別封給劉肥的兒子們,其中一個兒子劉雄渠就被封為“膠東王”。

膠東歷史小知識:第一位和最後一位“膠東王”,分別是誰?

然而劉雄渠這一系的“膠東王”也沒有傳下去,在漢景帝時,他參與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身死。

漢景帝將劉雄渠的膠東國收並之後,決定封給自己的兒子劉徹。劉徹被封為膠東王時,年僅四歲,因此一直留在長安,並未來到封地。而到他七歲的時候,漢景帝更易太子,劉徹完成從藩王到儲君的逆襲,後來更是成為威名赫赫的漢武大帝。在登基之後,漢武帝多次東巡,來到膠東半島境內,也算是彌補了當年被封為“膠東王”而未到膠東的遺憾。

後來劉徹被立為太子,漢景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寄,被轉封為膠東王,如今看到的即墨故城遺址,主要是就是劉寄時期的產物。劉寄一系的膠東王傳承數代,王莽篡漢之後才被降為其他名號的公爵。

此後,在兩漢之際的更始帝時期,他曾封麾下大將朱鮪為膠東王,但朱鮪“以為非劉宗,不受封”。

膠東王這個封號,與“膠東郡”息息相關,到了東漢之後,北海郡、長廣郡、東萊郡成為膠東地區的主要區劃,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見北海王、長廣王等封號,而膠東王則鮮見於史籍。

等到了唐朝初年,“膠東王”這一封號又登上歷史舞臺。根據《舊唐書》記載,當時被封為“膠東王”的人,名叫李道彥。

膠東歷史小知識:第一位和最後一位“膠東王”,分別是誰?

李道彥的父親,名叫李神通,是唐高祖李淵的“從父弟”(堂弟)。隋末李淵起兵之後,李神通也率眾響應,多次出征,雖然勝負參半,但畢竟對開國有功,並且是李唐宗室,因此被封為淮安王。

而當時唐朝建立不久,李淵認為廣封宗室才能鞏固政權,因此“皇從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數十人,皆封為郡王”。李神通的兒子,在輩分上都是李淵的堂侄,也都封王,其中,作為長子的李道彥,在武德五年被封為膠東王,他不少兄弟的封號也在膠東周邊,如高密王和膠西王等。從唐朝初年的制度來看,李道彥似乎也只是遙領,並沒有到膠東就藩。

而李道彥作為“膠東王”的時間也並不長,唐太宗登基之後,統治逐漸鞏固,認為沒有必要過多封王,因此改弦更張,將關係較遠的宗室由王降為公,李道彥也在降封的行列。此後,“膠東王”之爵位在史書中再不見記載,也就是說,李道彥應該是歷史上最後一位“膠東王”。

就史料記載的生平來看,李道彥立功頗多,也算一位有作為的“膠東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