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五台奇闻轶事―边家庄

在与建安相邻的神西乡境内有一个村叫边家庄村,位于神西乡东南部,地处五台县最南端,与定襄县、盂县(属于阳泉市)接壤,传说中的“鸡鸣三县”之地。

边家庄村紧挨刘家寨村、苏家庄村、红山崖村,人杰地灵,风景宜人,物华天宝,历史悠久。

滹沱河在邻村坪上与清水河交汇后,流经边家庄村之北,然后进入定襄县河边镇阎家庄村。边家庄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无霜期160天左右,国土面积7.1平方公里,是五台县地势最低处,海拔仅624米,峰峦重叠,山高坡陡,风力小,气候温和,适宜花椒、柿子生长。

五台边氏

清中叶时,约1750年间边成谋创修《五台边氏宗谱》,1840年由成谋孙边藩吴第二次续修,1951年由边奏联、边奏镛第三次续修。

五台奇闻轶事―边家庄

据载:明朝洪武年间,边氏始祖边敬由河曲迁至五台,这里有山有水,适宜居住,祖宗边敬便在此地定居,取名边家庄。

自4世起至现在23世字辈排行:(括号中为一辈多字情况)景廷尧永,崇维学如(崇一四章),成来藩关(业文国彦),奏起远功,定开锡命。2005年由边新文主编新修家谱拟定24世至39世字辈派语:秉承禹贡,鼎泰玺铭,忠善鸿儒,万世韶华。本家谱所收录包括始祖边敬所有后人,本支及繁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会村、定襄县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县等村落族人,目前已超过3000人。始祖边敬的长兄边勇迁居河北任丘市,至今没有音讯。次兄边宁迁居朔州全武营,支系超过3500人。边家庄支系与全武营支系合起来占山西省全省约三分之一。设此族谱希望凝聚族人,联络兄弟支系,共同繁荣兴旺。

五台县坪上支系《五台坪上边氏家谱》,1960年边安棨修谱作序,2003年边宪章主编续修。传该支系自洪武年间志亮志宽二兄弟由洪洞圪针沟大槐树下移至五台县坪上村。该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还包括移居于五台雷村、官庄、南北涧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岚、右玉,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过1000人。山西省五台县坪上边氏支系字辈:自坪上支系边氏始祖志宽志亮起至34世字辈派语:志上,玉下,国上,□下,朝上,维上,洪上,□下,廷上,德上,守上,进上,国下,安上,广或达上,积上,智上,祥下,增上,掌上,培上,育上,新上,启下,发上,福上,贵下,旺下,生上,定下,成上,永上,宏上,兴上。(符号□表示无固定字。)

曹家寨风云

边家庄村的正北面,有一座山,名叫曹家寨。隔滹沱河与边家庄村相望,早年属于边家庄村,后划入定襄县阎家庄村。边家庄村居民区与曹家寨之间的距离不过100 米。

曹家寨高出河面约七、八百米,三面环水,另一面伸向阎家庄村。从远处看,曹家寨上卧虎藏龙,有点像金字塔,又好像一个大肚弥勒佛,头小肚大,头部镶嵌在身体的正上方,看上去十分端正,头部是一、二百米见方的石崖,全是悬崖峭壁,刀劈斧削,但峭壁上也有许多天然的凹陷之处,可容很多人。头部以下的山体、土石混合在一起,坡度约为70 度,坡上长满了树木、荆棘和杂草,还有农人开垦的狭窄梯田。

从近处看,山势雄伟险峻,易守难攻,如果站在山顶往下滚石头,可以一滚到底,势不可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势。清朝初年爆发的张还初、高山农民起义,是五台县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打五台县城失败后,其中一支起义军队伍就由高山率领退守到曹家寨。

高山,今五台县东雷乡西雷村人,西雷村距五台县城8 公里。据《五台新志·高山传》载,高山自幼凶悍好斗、英勇善战、多谋善断、智力过人,本为村中无赖,常纠集一班恶少滋事斗殴,刁钻耍泼。顺治五年(公元1648 年),大同总兵姜镶叛清起事,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声势浩大,太原有50 多个县城被姜镶军队占领。当此之时,代州刘迁、郎枋亦聚众响应,“破凡(繁)峙,围代州,据五台豆村为巢穴”(《五台新志·李延寿传》),对五台产生了巨大影响。张还初、高山领导的农民起义,正是在刘迁起义的直接影响下爆发的。当代州刘迁、郎枋的起义队伍驻扎在五台豆村为营后,张还初终于率众起义了。同时,高山也率众起义,与张还初一起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

张还初、高山起义后,起义军先后攻下了东建安、槐阴堡、东山、石盆口、柏兰等很多村寨、堡垒。接着,攻打五台县城。由于五台县城地处高垣,三面悬崖,崖下护城河又宽又深,起义军几经攻打,不能破城,使“台之受围期年不解”,但由于起义军的强烈攻击,五台县城“城虽未破,而砖石坍卸,土垣大半倾圮”。由上记述,可以看出当时起义军的声势之大。

当代州刘迁、郎枋及五台张还初、高山起义军围攻五台县城“期年不解”之时,宣府总兵汉军镶兰旗人李延寿奉朝廷之命,前来征剿。

张还初、高山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兵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撤退,“县城之围始解”。顺治六年(1649年),张还初领导的起义军撤回到五台县耿镇附近的高山摩天寨。高山率领的起义军选择了偏远山区五台县边家庄村北面的曹家寨为营,养精蓄锐,训练士卒,坚持战斗,以图东山再起。

清廷李延寿解了五台县城之围后,决心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军,以报效清朝统治者,所以,仍不甘心班师,遂领重兵,围攻曹家寨。然曹家寨地势险要,山势陡峭,山底狭窄,起义军占领了制高点,可直瞰山底,虽一草一木也暴露无遗,尽收眼底;清军兵力虽多,但难以展开作战,实无用武之地,所以围攻数月不下。李延寿苦思冥想,决定改变武力硬攻的策略,“后出重赏,募壮士数人,潜登之”。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敢死者“凿石下铁锥,系绳索,使士兵如猿猴攀援而上”,又乘夜静,深入军营中击鼓呐喊,起义军毫无准备,被清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得大败。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起义军营寨,起义军士兵多被杀戮,高山被俘。

李延寿看高山有利用价值,就对高山劝降利诱,许以高官厚禄。高山经不住物质利诱,归顺了清朝。

高山投降清廷后,表示将效忠朝廷,就随李延寿征剿,因功封为参将,后又提拔为甘肃总兵。再后来又从征吴三桂,担任了四川松潘镇总兵,受到康熙皇帝青睐,并“赐匾旌之”(据《一统志·李延寿传·高鼎传》)

张还初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据五台县耿镇摩天寨后,准备长期坚持战斗。李延寿收买高山后,转而调兵围攻张还初起义军,起义军被清军截断水路,渴不得水,饥不得食,但无人投降,最后全部跳下悬崖,以死明志。五台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军就这样土崩瓦解。

修路奇人:边尔旺

由于受经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行路难一直困扰着边家庄附近人民的生产生活。汛期河水涨发,有时40余天不得渡,农事违时,公差延误。

民国时期,边家庄村出了一位修路奇人边尔旺,一生矢志修路,40岁时,自背囊,丢弃家务,寒暑无间,义务修路。

边尔旺(1863-1944)字化之,五台县神西乡边家庄村人,世代务农。后半路出家,在雁门关大庙受戒,当了和尚。

五台奇闻轶事―边家庄

边家庄村虽说山青水秀,但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多为羊肠小道,可谓“地无三亩平,出门就爬坡”,劳动条件极为艰苦。

边尔旺出生于边家庄村一个有钱有势的财主家庭,从小无衣食劳作之困顿,有肥田美宅之便利。但他并不贪图享受,不骄生惯养,反而十分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其外祖父家居盂县阎家庄,他幼年时常往来于五台、盂县之间,见道路崎岖不平,行走艰难,这在边尔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言状的苦楚,遂立下修路的志愿。

40岁时,其父边兴中去世,他料理了丧事后,背上干粮,带上工具,到盂县的黄背沟红桃梁等地,察看地形,采用起高垫低、狭路加宽的办法,一个人修路。(《五台县志》有载)

整整二年,终于把难走的小路修成坦途。接着又去羊道岔、二龙沟、响波浪、察属石修了五年路。群众都称颂他急公好义,并公推他为董事,修筑下山驮炭道。

这驮炭道是五台窑头(今白家庄镇,煤炭藏量丰富)向外地输出煤炭的通道,对定襄、崞县和五台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距窑头不太远的边家庄一带村庄,盛产核桃、柿子、花椒和黑枣等,驮炭道的修建对这些物产的对外交易亦大有好处。驮炭道多穿行在悬崖峭壁上,狭窄崎岖,常有人畜相挤跌入深沟。最难走的地方,是师傅崖和穷汉咀两处,千百年来为驮炭者所苦恼。边尔旺雇了石匠,购置了钢钎,开山凿石,加宽路面,裁弯取直,逐段修筑。他边勘测,边指挥,还和工人一起担沙搬石,不遗余力,终于把10公里长的曲折山路修通了。接着又连续修筑了山底村至白家庄的上山路狐峪沟路,金山村至代县的小岭路。从此,边尔旺声名大震。

阎锡山听到边尔旺修路的业绩,聘请他到太原督军公署监修南北汽车道,并监修北井沟大桥、石岭关山洞、葫芦河石桥。继又请他修筑北同蒲段家岭隧道,经四年完成,取名“尔旺洞”,以资纪念,并奖励铜叶双穗奖章一枚。30多年,他把全部心血用于修路。他生性朴实,有俭德,无疾言厉色,晚年虔修净业,级依石岭关金岭寺承祥法师为弟子,后又到雁门关镇边寺受戒,长斋念佛。

接着又连续修筑了山底村至白家庄的上山路狐峪沟路,金山村至代县的小岭路。从此,边尔旺声名大震。阎锡山听到边尔旺修路的业绩,聘请他到太原督军公署监修南北汽车道,并监修北井沟大桥、石岭关山洞、葫芦河石桥。继又请他修筑北同蒲段家岭隧道,经4年完成,隧道完工以后,阎锡山说:“出家人不赚钱,给他留个名吧!”于是,就把段家岭隧道命名为“尔旺洞”,并叫省政府秘书长宁超武题了字,镌刻成碑,嵌在隧道南口上方,以资纪念,并奖励铜叶双穗奖章一枚。

五台奇闻轶事―边家庄

三十多年,他把全部心血用于修路。他生性朴实,有俭德,无疾言厉色,晚年虔修净业,级依石岭关金岭寺承祥法师为弟子,后又到雁门关镇边寺受戒,长斋念佛。

1944年3月17日,无疾而终,寿81岁。群众为了纪念他,建塔于太原风峪沟太山龙泉寺,将骨灰安放其内,家乡人民也在边家庄祖坟为其刊石建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