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中國人何時自稱“炎黃子孫”?

中國人何時自稱“炎黃子孫”?

82年前的今天,1937年4月5日,這一天是清明節。毛澤東、朱德派林伯渠為代表,以鮮花水果之儀致祭民族始祖軒轅黃陵之墓。同祭的還有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

“黃帝”這個人物,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春秋以前的文獻,像《詩經》、《書經》,所載最古老的帝王是禹,沒有黃帝;稍後一點的《論語》、《墨子》、《孟子》,所載最古老的帝王,是堯、舜,也沒有黃帝。

到漢代,司馬遷父子綜合戰國以來對“黃帝”的各種描述,出於“五德始終說”的現實政治需要,才將其當作帝王譜系的第一位,寫入了《史記》當中。此外,《史記》還以“黃帝”為始祖,構築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脈傳承體系,不但堯、舜、禹是黃帝后人,連被視為“戎狄”的秦、有“蠻夷”之稱的楚,與西漢連年交戰的匈奴,都不例外。

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

司馬遷

《史記》中所有的帝王及部族,都是“黃帝”的血脈。這種刻意給所有部族提供一個共祖的做法,顯然是為了滿足大一統“維穩”的需要。

《史記》開此先例之後,新興的“蠻族”政權一旦深入中原,也常選擇拋棄原來的祖先傳承,轉而宣傳自己是“黃帝”後裔,以弱化外族征服者的身份。像鮮卑慕容氏,建立遼的契丹等等。唯金、元、清三朝,都無意自稱黃帝之後,甚至公開拒絕中原士人所提出的改認祖先以利統治的建議。

這種拒絕,既因為其自身統治實力強大,也因為帝制時代中國的政治重心,不在“黃帝”,而在“孔子”;不在種族血脈,而在儒學傳承。譬如雍正、乾隆兩個清朝皇帝都強調:“華夷之別”只在於文化,與種族無關。

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

雍正

上述與“黃帝”有關的攀附或排斥,都只是皇權遊戲。中國人開始普遍自稱“炎黃子孫”,其實是很晚的事情,與清末民初梁啟超等人的救亡圖存活動有密切關係。

在“戊戌變法”之前,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救亡法寶,是孔子及其儒學,只不過他與康有為把儒學改造成了“儒教”,認為經過“康黨”改造過後的“儒教”,可以與西方的基督教相抗衡;其目的,也是“治天下,而非治一國”,梁啟超說得最明白,“我輩宗旨乃傳教也,非為政也;乃救地球及無量世界眾生也,非救一國也。一國之亡於我何與焉”——我們的核心工作是傳教,不是從政,是拯救世界,大清國的存亡一點都不重要。

戊戌維新失敗,“黃帝子孫”說法開始盛行

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

梁啟超

百日維新失敗後,梁啟超等人流亡海外,眼界得到開闊,救亡的法寶,逐漸從“孔子”和“儒學”,變更為“黃帝”和“種族主義”。不過,梁啟超等人當時的“種族主義”思想,在今天看來有許多很荒唐的地方。

1897年6月,梁啟超在文章中寫道:“彼夫印度之不昌,限於種也。凡黑色、紅色、棕色之種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與其腦之角度,皆視白人相去懸殊。惟黃之與白,殆不甚遠。故白人所能之事,黃人無不能者。日本之規肖西法,其明效也。日本之種,本出於我國。”

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

康有為

既倡導種族主義,“孔子”自然不合用,所以“黃帝”應運而興,1899年,康有為在加拿大對華僑演說,開口即稱:“我國皆黃帝子孫”。

不過,此時康、梁口中的“黃帝子孫”,和革命黨人口中的“黃帝子孫”有所不同。

康、梁認為,從種族、血統上來講,滿、漢同屬黃帝的後裔。但革命黨人拒絕承認滿族是“黃帝子孫”,鄒容公開說滿族乃是“西伯利亞人種”,章太炎說則強調純血統的黃帝后裔不存在,黃帝后裔指的是被華夏曆史同化的所有種族,但滿人拒絕同化,高高在上以外族統治者自居,所以他們不能算“黃帝子孫”。

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

黃帝

不管滿族是不是炎黃子孫,清末民初的這場“種族主義”救國潮流,確實將“黃帝”迅速抬上了“國族共祖”的地位。滔海志士陳天華曾在黃帝的肖像前如此慟哭:“哭一聲我的始祖公公,叫一聲我的始祖公公,在天之靈,能不憂恫?望皇祖告訴蒼穹,為漢種速降下英雄。”

1920年代,“黃帝”成為“國族共祖”

歷史進入1920年代,“種族主義救中國”漸被糾正為“民族主義救中國”,“黃帝”的“國族共祖”地位也愈加不可動搖。

中国人何时自称“炎黄子孙”?

戴季陶

1929年,顧頡剛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學用本國史教科書》被國民政府查禁。原因是他以一個歷史學家的較真精神,在書中認為“(黃帝)實在的事蹟,還是曖昧難明,……或許是後來的人推想出來的一個奠土建國的古帝”,結果引來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震怒。

戴認為:“中國所以能團結為一體,全由於人民共信自己為出於一個祖先;如今說沒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國人民團結為一體的要求解散了,這還了得!”至此,“炎黃子孫”這一概念,獲得官方保護,成為定論。

【相關文章導讀】

♦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到底有何區別?

♦ 古代皇帝如何立太子?五種方式,最後一種最不靠譜

♦ “張”姓如此大為什麼沒有出現過皇帝?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