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曾经的西大街工业群 文


曾经的西大街工业群 文/图 常国治

如今的安定广场是当年义聚泰机器铁工厂的原址


曾经的西大街工业群 文/图 常国治

1956年公私合营后,西安机械一厂员工义务劳动铸造“牛头刨床”。


曾经的西大街工业群 文/图 常国治

作者在义聚泰机器铁工厂做工时,1952年在大芳照相馆留影。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西大街350号的义聚泰机器铁工厂做工,五年的工作积累和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一带的情况也知之甚多。可以说,西大街是西安市最早的工业区,堪称西安的机械工业基地。

西安最早的工业区

上世纪50年代初,西大街是西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以说是西安最繁华、最活跃的地带。西大街的东段是商业区,从琉璃街以西至西门是工业区。

在商业区,最有名气的店铺有城隍庙小商品市场、竹笆市的达仁堂中药店、南广济街旁的第一市场、南院门的鸿安祥鞋帽店、大芳照相馆等等。西大街的文教单位也比较集中,有城隍庙东隔壁的乐育中学,东梆子市街的玫瑰女子中学,顶端还有东南中学,有名的小学有蜀仁小学和夏家什字小学等。在西大街南侧,有设在盐店街的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西大街南的南院门曾是中共西安市委机关驻地,西大街北的北院门曾是西安市政府大院所在地。概括来说,西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重要机构基本都集中在西大街周边。

西大街的西段,是当时民族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从西门里往东至琉璃街不足一公里的地段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聚集着几十家铁工厂、机械厂、铁匠烘炉、黑白铁器商店。从西门里往东依次有:褚氏兄弟二人合办的铜铺、建中机器厂、傅学忠机械加工部、玉祥机器铁工厂、义聚泰机器铁工厂、大同铁工厂、介生机器厂、华兴机器厂、大大铁工厂、中兴电机修造厂、德兴厚机器厂、德记机器铁工厂、信丰弹花齿条厂,以及数家铁匠烘炉锻造和大大小小的黑白铁器商店手工作坊等。延至西门以外还有克立铁工厂、富华铁工厂、正兴铁工厂和陈家、刘家炉院等。当时,南马道巷东面还有人们俗称“南局子”的西京机器厂,当时是西安最大的机械加工企业。

这些工厂大多创办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上都是些“外来户”,主要是从东北沈阳和山东济南迁来的。不少业主是在沈阳、天津、济南、上海等地拜师学艺,经过艰苦学习和钻研摸索之后,掌握了一技之长,或孤身一人,或结伴同行来到西安创业,融得点滴资金开办工厂。我就是在天津当学徒,然后来到西安做工的。由于这些厂家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上都是生铁铸造、铸铜、铸铝、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等,因而也可以称其为西安最早的铸造和机械加工业。

工业群中的“四大家族”

这些工厂中,多数从事的是单一铸造,或者是有几部机床,搞一些加工或修理业务。而既有铸造能力,又兼备机械加工技术的,有义聚泰工厂、玉祥工厂、中兴工厂和德记工厂这几个规模较大的工厂。这些工厂在创办之初,无一例外都是做些简单的铸件、机器修配之类的活。之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业务范围的扩增,到了50年代初期,他们已经能制造一些简单的机械产品,其中有棉籽轧花机、弹花柜、压面机、织袜机等。当时还可以进行电动机修造、面粉机维修、汽车活塞制造,以及金刚石切刀、较大铸铁件和铸铝件的生产,用途齐全、尺寸多样的铁锅,用于取暖的火炉和家用农用犁耙、铁器元件、器具铁件、弹花齿条等也能生产。

在西大街工业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家族”和西举院巷东隔壁的褚家铜铺。这里提到的“四大家族”,是用旧时代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名,借以趣称义聚泰工厂、玉祥工厂、中兴工厂和德记工厂这四大工厂的昌荣景象。因为这四家工厂在同行业中,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种类最齐,其名气可以说是到了众人皆知的程度。当时,工厂员工最多的是我所在的义聚泰工厂,约有60余人,同时,它的机械加工和铸造能力也是最强的。这家厂做不了的活,别的厂也干不了。其余三家工厂人数也在40人到50人之间,都具备铸造和机械加工的能力。

西举院巷东隔壁的褚家铜铺也值得一提。它的规模不算太大,员工有二三十人,由褚家兄弟二人共同掌管。他们兄弟既是掌柜又是师傅,老大褚怀治主铸造,老二褚怀录主加工。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是因为他们从事的铸铜、铸铝是铸造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门类,他们的“勾贝”(即汽车活塞)技术当时在西安市独此一家,算是生产汽车配件最早的单位。

河北人是西大街工业群的先行者

在当时,人们将这些掌管工厂的老板统称为“掌柜的”,他们也都是些能人。因为在当时那样动荡落后的年代,他们能凭借一技之长而发展起来,总是有着过人之处。他们为西安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义聚泰工厂掌柜刘级三是学徒出身,文化水平低,资本也不多,但是他精通铸造技术,又善管理、会用人,所以得到了合伙股东的支持,把工厂办得红红火火。刘级三本人管事不多,工厂的运行主要交给三个人。副经理郝林桐全面负责工厂的经营活动,但他没有股份,只是代理人;机械加工场的领工是杜修生,此人是机械加工方面的全能高手,精通制图、识图,不仅能自己动手搞设计,还能进行实际操作,机械加工场20余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徒弟;铸造翻砂场领工叫孙连瑞,他的铸造技术十分娴熟,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铸造翻砂场的铸造能力在全行业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几位高徒在这方面也是各有所长。除了在经营管理上的突出才能,刘级三本人也很识时务,1949年西安解放时,解放军的队伍进城,后方补给没能及时跟上,于是刘级三就把存于成丰面粉厂的几百袋面粉无偿供给解放军。虽然他的文化水平低,但却凭着聪明的头脑,在工商界干得风生水起,还担任过西安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副主席等职。

玉祥工厂的赵玉祥经理兄弟三人都有一身好技术。赵玉祥的两个兄弟分管铸造和机械加工这两个方面,而他本人在铸造方面的培砂造型技术无人可比。所谓培砂造型技术,是铸造业最古老的一种造型方法,铸造过程中完全不用木模,仅凭造型者对物体的感觉,用几件简单的铲刀工具进行手工作业,制造出物体的形象。当年在莲湖公园东门里有一尊汉奸汪精卫及其夫人陈璧君的跪姿雕像,就是出自赵玉祥之手,是他凭着一张照片和一把铸造使用的刮刀制造出来的。大同铁工厂的经理常振珩也是市区工商界的活跃人物,在工厂公私合营后被任命为西安市公私合营机械一厂的副厂长。除了这几个人,在整个行业中,我所知道的还有刘奉章、王瑞宸、刘春贵、徐恩溥、王国君、戴冠道等人,他们也都是大能人,在公私合营之后,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

西大街工业群的老板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当中很少有西安本地人。其中,河北人所占比例最大,而河北人中,又以河北交河县人居多。山东人、山西人次之。义聚泰工厂的刘级三、高振西,大同厂的常振珩,玉祥工厂的赵玉祥三兄弟,中兴工厂的韩照奎,褚家铜铺的褚氏兄弟,克立厂的杨文恒,建中厂的靳世贵,机械加工部的傅学忠,信丰齿条厂的徐恩溥,正兴厂的王国君、戴冠亭,富华厂的韩广太、韩景华,大大工厂的张振铎等,这些在工业群中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自河北,而那些在工厂做工的河北人数量就更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河北人可以说是西安机械工业领域的先行者。

公私合营后融入新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团结、利用、改造”的方针指引下,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改造。

最初阶段,国家让这些工厂进行来料加工,以充分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之后,又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即由国家供应原材料,成品也由国家统一收购。最后,实行公私合营。这些措施先在部分企业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1956年1月,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由公方派驻代表领导企业,根据私方人员技之所长分派工作。

1956年,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程中,政府以西大街“四大家族”为骨干,组建了西安市地方机械工业四大工厂,具体为:以义聚泰和集成三酸厂为主,组建西安市公私合营机械一厂(新厂址在香米园,后搬迁到灞桥,改名西安锻压机床厂);以中兴和玉祥工厂为主,组建西安市公私合营中兴电机厂(厂址在胡家庙);以德记铁工厂为主,组建西安市公私合营机械二厂(厂址在西郊);利用褚家铜铺制造汽车配件的技术优势,加上东四路一带经营汽车配件的厂商,组建了西安市公私合营汽车配件厂(厂址在昌仁里,后搬到灞桥)。此外,在桥梓口大麦市街一带,众多铁匠烘炉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采用合作化的方式,组建了西安市五一机械厂(后搬迁到西郊土门,改名西安市第三机床厂)。此厂虽不是以公私合营为组建形式,但也属于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应运而生的机械工厂。这些机械工厂的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了西安市地方机械工业的雏形,逐渐奠定了西安市机械工业的基础。

公私合营后的企业,先是统一由西安市地方工业局领导,随后,在市级机构调整的过程中,西安市机械工业局成立,地方机械工业企业统一归属西安市机械工业局领导。早期担任局长的有郝伯雄、刘云,以后还有王永和、向仲豹等人。

公私合营后,西安的工业开始向城外发展,西大街的工业群便消失了,他们分散到新的厂家,继续为西安的重工业、机械工业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