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姜太公後裔50姓氏源流考證


姜太公後裔50姓氏源流考證


配圖:位於衛輝市太公鎮的太公墓。印象河南網圖

據《衛輝市志·文物》載太公墓位於河南衛輝市太公鎮太公泉村西南1公里處。墓封土高2米,佔地約200平方米,北鄰釣魚河,東望衛水。墓前立有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衛輝知府所立“周太公塋葬處”墓碑。姜太公誕生於衛輝市太公鎮呂村。

姜太公呂尚作為姜姓始祖炎帝之裔、呂侯伯夷之胄,先是周王朝的開國聖臣,後為周代齊國的開國聖君,立周興齊,功業並著。從封齊建國到康公絕祀,太公傳祚20餘世,歷600多年,嫡庶子孫繁衍眾盛,遍居夷夏各地。

姜:本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為姓,其後子孫變易他姓。堯遭洪水,炎帝之裔共工的從孫伯夷佐禹治水有大功,被封為四嶽之長,以其主四嶽之祭,尊之,故稱太嶽,命為侯伯,復賜以祖姓曰姜,以紹炎帝之後。伯夷裔孫太公望滅商興周擅首功,受封於齊,傳600多年,為田氏所代。子孫分散各地。漢朝初年,姜氏以關東大姓遷入關中者不少,居天水、上邽等多地。及今關內外、海內外姜姓族人蕃盛,多是太公裔族。

呂:出自姜姓炎帝裔子、古諸侯共工氏。共工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治水有功,封為呂侯。“呂者膂也”,呂侯支庶子孫,夏商之際或受封,或為平民。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因興周功封於齊,即伯夷之後,故為呂氏。太公傳至康公而失國。康公七世孫呂禮,秦昭襄王十九年由齊奔秦,為柱國少宰北平侯,二子:伯昌、仲景。伯昌生青,以令尹從漢高祖,封陽信侯,諡曰胡。唐有隋州刺史仁宗,即其後。康公未失國時,呂氏子孫先已散居齊、魯、韓、魏各地,族人仍稱眾盛。及今,遍居海內外的呂氏族人,多是太公呂尚苗裔。

齊:出自姜姓炎帝裔孫呂尚。因其興周有大功,周武王封之於齊。子孫以國為氏曰齊。

尚:姜姓,太公姜尚之後。太公號太師尚父,其後世支庶遂以尚為氏。後漢有高士尚長字子平。

望:《風俗通》:出自姜姓,太公望後。《姓苑》雲《史記》:齊太公見文王,(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後人因以為氏焉。

丘(邱):姜姓,太公封於齊,建都營丘。其庶支族人居於營丘者,遂以丘為氏。其地即今臨淄一帶。《左傳》有邾大夫丘弱 (昭公二十三年) 。清避孔子諱,將丘姓加“阝”部改成“邱”。

丁:姜姓,姜太公長子丁公呂伋,支孫以丁為氏。漢有丁固氏;《功臣表》:陽都侯丁復;宣曲侯丁義,並傳封四代;樂成侯丁禮,傳封七代。

崔:出自姜姓。太公長子呂伋為齊丁公。丁公嫡子季子不願繼位為齊侯而讓國於叔乙呂得,為乙公。乙公使季子食採於崔,遂為崔氏。濟南東 (在今章丘、鄒平一帶) 故有崔氏城,即季子故邑。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崔夭生杼。杼為齊莊公正卿,與慶封同朝。杼生子成、子明、子強,多為慶封所殺。子明奔魯,生子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生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河東武城,生昱。昱生紹,紹生雅,雅生忠,忠生泰,泰生恪景、恪丞,屢世為太常信侯、襄國太守穆侯、光祿勳嗣侯、楊州剌史、諮議參軍、司徒等官爵。循流溯源,則季子為崔氏的共祖。

癸:出自姜姓,齊癸公之後以諡為氏。

厲:姜太公之裔齊厲公之後。漢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即其苗裔。

高:出自姜姓。齊太公八世孫齊文公姜赤生公子高。高孫傒為齊上卿,與管仲合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為氏,食採於盧,諡曰敬仲,世為上卿。敬仲生莊子虎。虎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麗。子麗生止,奔燕。十世孫量為宋司城,後入楚。十世孫洪,後漢渤海太守,遷居渤海蓚縣。洪四世孫褒字宣仁,太子太傅。褒孫高承字文休,國子祭酒、東莞太守。生延,字慶壽,漢中太守。延生納字孝才,魏尚書郎、東莞太守。納生達字式遠,吏部郎中、江夏太守。四子約、乂、隱、漢。隱,晉玄菟太守。隱生慶,北燕太子詹事、司空,三子展、敬、泰,為後世渤海高氏主源。

盧:出自姜姓。太公之後齊文公子高,高孫傒為齊正卿,諡曰敬仲,食採於盧,後世子孫因邑為氏。田氏代齊,盧氏族人散居燕秦各地。秦博士盧敖,子孫家於涿水之上,遂為范陽涿人。裔孫盧植為漢北中郎將,生毓,為魏司空、容城侯。生三子欽、簡、班。欽為晉尚書僕射,班為晉侍中尚書燕穆子,三子浮、皓、志。志為晉中書監衛尉卿。三子諶、謐、詵。詵為晉侍中中書監,五子凝、融、偃、徵。偃仕慕容氏,為營丘太守。其子邈范陽太守。邈子玄,魏中書侍郎、固安宣侯。其子世青州刺史、固安惠侯。其後盧氏分居各地,多有官守。元、明、清以後,盧氏族人徙居東南亞地區,其如姜、高、呂、丘諸氏一樣併為太公裔族。

駱: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吳有駱統,東陽人,後居會稽。

桓:出自姜姓齊桓公之後,以諡為氏。後漢有太子少傅桓榮,世居譙國龍亢。榮八世孫桓彝,晉宣城內史,五子:雲、溫、豁、秘、衝。衝,荊州刺史、豐城公,生嗣謙修。修,晉護軍將軍、長社侯,過江居丹陽,生尹。尹生崇之。崇之七世孫桓法。

慶(賀):姜姓,太公之後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後。公子無虧生公孫慶克,慶克之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

隰:

姜姓,齊莊公之子、僖公之弟廖事齊桓公,桓公封廖於隰陰為大夫,子孫因以邑為氏。杜預注:濟南有隰陰縣。

景:出自太公之裔齊景公之後,以諡為氏,景醜、景春皆其後。

檀:姜姓,太公之後,齊公族有食採於瑕丘檀城的,因以為氏。

柴:出自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孫傒,以王父名為氏,八世孫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子羔孫高舉,又以王父名為氏,曰柴氏。漢代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祖無後,以守禮之子柴榮為嗣,是為世宗。

懿:出自姜姓,本太公苗裔齊懿公之後。姚秦有吏部郎懿橫。

晏:出自姜姓,齊公族晏弱為卿,諡桓子。弱生平仲嬰,嬰生圉及其族晏,晏父戎為齊大夫。

查:

齊太公之後。齊頃公有子食採於楂邑,其後因以楂為氏。後楂、查相通,遂簡化為查。

聶:出自姜姓太公之後。丁公呂伋支庶子孫有封於聶城的,建聶國,為齊附庸,其後以國為氏曰聶。

柯:姜姓,齊太公後裔。

谷:太公之後。齊公子尾有孫封於夾谷,其後遂以谷為氏。

欒:姜姓,齊惠公之子公子堅,字子欒。其支庶子孫以王父之字為氏,曰欒氏。

井:姜姓,姜太公後裔有奔虞為大夫者,食採於井,其後因以井為氏。

連:姜姓,齊有大夫連稱者,其子孫以連為氏。

饒:姜姓太公之後為齊大夫,食採於饒邑,其後以邑為氏。

闞:出自姜姓。齊大夫止,為太公同宗,封於闞邑,稱闞止,其後遂以邑為氏曰闞氏。

蓋:出自姜姓。春秋時為齊大夫,食採於蓋邑。其後因以為氏。

充:出自姜姓。春秋時齊公族中有大夫充閭,其子孫以其祖名為氏,曰充。

丁若:姜姓。《風俗通》:齊丁公子懿伯食採於若地,因以為氏。

子襄:姜姓,太公之裔,桓公之孫,齊惠公之子子襄之後。

子雅:姜姓,齊桓公之後,齊惠公之孫公孫灶字子雅之後。

子尾:太公之後。齊惠公之孫公孫蠆字子尾之後,亦為高氏。

子旗:姜姓,太公苗裔。齊惠公曾孫欒施字子旗,後世子孫因以為氏,亦或去子為旗氏。

子泉:姜太公之後。《世本》:齊傾公之子湫字子泉,其後以字為氏。《左傳》齊有大夫子泉捷。

子乾:姜姓。《世本》:齊傾公之子子乾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有子乾晰。

子工(子公):姜姓,太公之裔。《世本》:齊頃公之子子工之後。

公旗:《世本》:齊威公時有左執法公旗蕃。《九源韻譜》:齊悼公子子旗之後。

公牛:《姓源韻譜》:其先齊公子牛之後。

齊季:姜姓,齊襄公之子季因亂奔楚,因以齊季為氏。魯有大夫齊季窺,即其後。

東郭:姜姓,齊公族桓公之後。齊大夫東郭書,見《左傳》,又大陸子方號東郭。後世可能簡化為郭姓。

將具:姜姓。姜太公之子將具之後,因名為氏。

盧蒲:姜姓,太公裔孫而出自桓公,亦為盧氏一支,皆齊之盧所出。

雍門:姜姓,太公之裔。《世本》:齊頃公生子夏勝居於雍門,以所居為氏因曰雍門。按:雍門,《春秋》齊城門,所謂“焚雍門之荻”也;《戰國策》:齊雍門周以琴幹孟嘗君;《說苑》有雍門於狄。

餘丘:姜姓,齊公族食採於餘丘,因以為氏。

高堂(高唐):姜姓,太公之裔。《風俗通》:齊卿高敬仲食採於高堂,因以為氏。

南史:

齊太公之後。出自齊大夫居國之南以居為氏,謂之南史氏。《春秋》:齊崔杼弒莊公,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將書崔杼罪者,即其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