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趙耘:與董加耕齊名的“南耕北耘”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趙耘:與董加耕齊名的“南耕北耘”

“南耕北耘”——南方的董加耕,北方的趙耘,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叫得很響的兩個人,他們曾影響了一代人。趙耘,原名趙貴銀,1936年6月2日出生在山西左權縣柳林鄉三教村一個僱農家庭裡。他的少年時代生活在太行山革命老區,從小受到艱苦的磨礪和革命的薰陶,這為他以後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礎。1950年初,趙耘兄弟兩人從山西老家來到在天津市人委任處長的父親身邊。父親趙晉科是一位1936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兄弟二人剛一進城,父親就為他們更了名,將原名趙貴銀改為趙耘,弟弟也更名為趙田,並對他們說“不重金銀,重耕耘”。

1957年夏,趙耘即將初中畢業。畢業前夕,黨中央發出了不能升學的中小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號召,天津市還請來了在山東下鄉的老知青徐建春作報告,這些在應屆畢業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趙耘認為,上大學留在城裡誰都願意去,黨號召青年學生到農村去,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要找艱苦的路走,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在農村幹一輩子!趙耘說服家人和老師,在學校裡第一個報名要求下鄉當農民,結果終於如願以償。8月22日,趙耘和兩個夥伴來到天津市寧河縣六區共產主義之路高級農業社(現東麗區軍糧城鎮苗街村),脫下了學生服,換上了農民裝,開始了新的人生征途。

1958年春,趙耘被鄉親們推舉為豬場場長,由一名普通的飼養員成為領導三十多人的指揮官。在趙耘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到1959年豬場已擴展為擁有六個分場、一百多人的綜合畜牧隊,共飼養生豬3000頭、羊500只、雞2000只,其規模之大聞名河北省。

後來,同來的夥伴相繼走了,趙耘依然留在這塊土地上,埋頭奮鬥了38年。1958年2月,趙耘當選為縣人大代表;1958年,被評為天津市青年建設積極分子;1963年秋,帶隊參加天津市抗洪搶險,榮立三等功;1963年,被選為河東區政協委員、天津市青年聯盟委員;1964年4月,出席河北省青年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大會向全省回鄉青年發出:“學習趙耘立志建設新農村,做有覺悟、有知識的新型農民”的號召。他領導的苗街三隊成為全省二十八面紅旗單位之一。河北省團委作出了“關於在全省知識青年中開展向趙耘學習活動的決定”。

1964年6月,趙耘因突出的表現被邀請列席共青團“九大”會議,並當選為團中央委員。6月11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團中央“九大”代表,趙耘與徐建春、李瑞環、董加耕等各界青年與毛主席合影;1964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趙耘所領導的苗街三隊,連續三年被評為河北省先進單位。

1975年,趙耘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趙耘從一個城市學生到農民、豬場場長、生產隊長,從1966年起被上級任命為軍糧城公社黨委書記,走上了領導崗位。1968年任東郊區(現東麗區)革委會副主任,1980年任區委常委、副區長,1984年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至退休。趙耘從20歲出頭的小夥子步入了老年,面額已爬上了標誌歲月滄桑的皺紋,他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