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比尔·盖茨在2017年5月出的夏季书单中,特别提到了一本书,并评价到:“这本书对贫穷背后复杂的文化和家庭因素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但他真正的魅力在于故事本身,以及作者讲述它的勇气。

上至牛津大学前校长等名人政要,下至普通民众,都对着这本书大加赞赏,出版两个月就冲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的第一名;更神奇的是,在特朗普当选总统的第二天,这本书冲到了亚马逊榜单的第一名,因为美国的民众普遍认为这本书可以解释为什么特朗普可以当选。

这本书就是J.D.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讲述了一个出生在美国底层的年轻人实现自己阶层跨越的经历和反思。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万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目前在彼得·蒂尔(美国硅谷创投教父、《从0到1》的作者)的投资公司工作。其实像万斯这样的精英在美国有很多,然而他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起点很低。

万斯来自于美国南部一个贫穷的白人地区,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里经济萧条,地区充满了攀比、虚荣、消费主义、吸毒、堕落和各种不稳定因素。但白人工人阶层面对困难,选择了逃避和堕落,那里的人们不积极进取,几乎没有谁家的孩子上过大学。

在这种环境下,J.D.万斯是如何逃离贫困地带,实现阶层跨越,成为社会精英的呢?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这本书是万斯本人的自传,从他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四个关键的力量,在他向上层阶层的跨越中起了重大作用。

01 亲人(阿公、阿嬷)和榜样的力量。

万斯的原生家庭很不好,母亲嗜毒成瘾,“父亲”换了又换,家庭里充满了争吵和暴力,甚至有一次差点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阿公阿嬷(也就是万斯的外公、外婆)给了他精神上的安慰和一个稳定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即使 大部分人都不思进取,阿公阿嬷却凭借自己年轻时的努力,过上了体面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也给万斯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不要像那些怂包一样,总是觉得现实和自己做对,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乡下人的出路就是出走”,要去接触不同的人,见识不同的事情。

阿公阿嬷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人,他们用生命中最后的20年来向他展示爱和稳定的价值,给他足够的自信和支持来为自己的梦想拼搏。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02 转机的力量

让万斯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转机的地方,是海军陆战队。高总毕业后万斯虽然申请了俄亥俄州立大学,但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于是选择了去当兵。

正是当兵的这几年,锻炼了他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了他的理财头脑,更重要的是,让他从原生家庭的那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逃离出来,不再为家庭里的那些混乱不堪感到无助和崩溃,他终于意识到“我可以做到”。

用万斯自己的话来说,在海军陆战队的那几个月,已经改变了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变得自信、健谈、思路清晰、意志坚强。这种积极的变化对他接下来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03 社会资本的力量

万斯觉得,所有的乡下人,即使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比如他的阿公阿嬷),但在文化上依然感到不安,也就是

“一只脚跨进了新生活的大门,另一只脚还停留在旧生活中。”

万斯在耶鲁大学的第一年,认为找工作无非就是网上投投简历而已,却没有发现耶鲁这个大平台,带给了他多大的社会资本和各种机会。这种社会资本,不仅带来了人脉、机会,还带来了有价值的信息。在来耶鲁之前,他投了十几份简历都被拒绝了,来到耶鲁法学院的第一年,就收到了六位数年薪的工作,最后然他得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04 自我觉醒的力量

在阿公阿嬷的教导下,万斯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乡下人”要走出去才会有出路;数学课上因为别的同学比他更机智的回答,他觉得自己“笨死了”一路哭着跑回家;后来阿公告诉他“知识和智商是两码事,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让他知道了向上层流动的密码。

就像万斯自己说的,即使他步入了精英的生活,但他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的方式,却和小时候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差不多——只会用争吵、逃避、断绝关系来应对冲突。他发现他骨子里并没有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遗产。

他很快自我觉醒,并在自己的女友乌莎的帮助下,慢慢纠正了那些极端的行为方式,控制自己一些不合理的情绪上的冲动,获得了真正的“自尊”。

从《乡下人的悲歌》看阶层流动和自我实现的4个关键力量

《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读起来并不难理解,但是它背后的宏大话题却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万斯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他用自己的“逆袭”向我们展示了贫困阶层的人们应当如何通过自我觉醒、自我救赎来实现向上阶层的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机制,需要能够为我们“赋能”的各种平台和社会资源。

万斯的这种经历和反思,不只对于我们了解美国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现状有帮助,对目前我们观察中国的阶层流动,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牧心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体制内工作人员,热爱读书写作,输出优质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