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樊氏家族簡介


樊氏家族簡介


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著名人物有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樊噲。

起源

源流一

源於 姬姓,出自 周文王裔孫仲峬的 封地,屬於以 封邑名稱為氏。據 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文王的兒子 虞仲有孫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 周宣王姬靜南征北戰,使周王朝統治的疆域不斷擴大,號稱“宣王中興”。姬仲峬,亦稱樊仲甫、樊仲,逝世後諡號“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 魯獻公姬具的第二個兒子,在周王室為卿士,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賢名之臣,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在樊仲峬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稱樊氏至今。因其始祖為樊仲峬,史稱姬姓樊氏、樊氏正宗。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 子姓,出自 商湯王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據《 左傳》記載, 商湯的後裔子孫,在商中期以後,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錡、幾和終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孫一直沿襲下來。

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姬發把殷商的遺民七族劃歸齊國管轄,故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樊氏家族多在齊、魯一帶。孔子的弟子樊須,字子遲,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後人。史稱子姓樊氏。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樊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樊人,亦稱樊纓、鞶人,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一種官位,職責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在典籍《周禮·春官·巾車》中記載:“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鍚樊纓。樊,馬大帶也。”鍚,就是馬額頭上的金屬裝飾物,走動時會發出悅耳聲響;繁,就是束馬的腹帶;纓,就是挽馬的頸革;都是用來輅馬的帶飾與工具。實際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為君王駕御馬車的小吏。在樊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樊人氏,後省文簡化為樊氏。

源流四

源於 古巴人,出自漢朝時期巴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上古時期, 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地區,後遷徙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以巴廩君為首領,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鄭氏這五個姓氏部落組成部落聯盟,史稱古巴國,國人稱巴人。古巴國在夏王朝時期稱“巴方”,在商王朝時期稱“巴奠(甸)”。

巴國形成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滅亡於戰國中期,約有八百年曆史。秦國滅巴國之後,故巴國五個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後取諧音漢字“樊”為姓氏,稱樊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歷史、文物專家 李學勤考據,信陽平橋樊君墓出土銘文,樊為羋姓。 為西南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巴郡、南郡蠻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包括混入贏姓、子姓、姬姓的部分樊姓 ,皆出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 長陽 西北)。

源流五

源於 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等地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中葉以後,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樊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六

出自三國時期,河南省許昌縣小召鄉樊莊村。

始祖

樊仲峬(姬仲峬、樊仲甫、 樊仲、樊穆仲)、 樊遲。 周宣王時之名臣,因食採於樊,故又稱樊仲峬,亦稱樊仲山父、樊仲(見《國語·周語上》、《晉語四》),卒諡穆,故亦作樊穆仲。 樊重即其後。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盡忠 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類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仲山甫。他是 魯獻公的第二個兒子,仕周為卿士,後來因功被 周天子封在 樊國,爵位為侯,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他的後代子孫,後來也按照當時的習俗,紛紛以國為氏,而我國就開始有了“樊”這個姓氏。樊氏後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

樊韜、樊清、樊湍、樊福員:始祖世居鄱陽,子樊韜遷進賢,樊韜三世孫樊清、樊湍,北宋末扈徙高宗南渡,遂居於常山之疊山,十二世孫樊福員由疊石遷博龍溪。

遷徙

樊氏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約1200多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於姬姓。 周太王有後代叫作仲峬的因為作戰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濟源),他的後代以國號為姓,世代以樊作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商湯時代。

上古湯王建立了商朝,湯王的後代十分興盛,後來漸漸分離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為樊氏。後來商朝被周武王打敗,周朝平定天下以後,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轄商朝的遺民,他將這七大王族遷到山東山西一帶,讓他們在此定居。所以樊氏的名門望族亦大多出于山東山西一帶。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黨。樊氏族人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均有分佈,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

樊氏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較廣,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為多,這三省樊氏約佔全國樊氏人口的50%左右。

歷史名人

樊皮

春秋時周國大夫。 樊皮叛王《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

樊於期,戰國時秦國大將,避罪 於燕,得 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 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願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噲

樊噲,西漢開國元勳、 大將軍、 左丞相,沛縣人。楚漢戰爭時, 項羽的謀士范增打算在 鴻門宴上謀殺 劉邦,樊噲持盾闖入,斥責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身。 滅秦後,與 張良諫劉邦不要貪圖 咸陽宮室安樂,遂封存重寶財物府庫。以軍功封 舞陽侯。

樊氏

昔 桂陽太守 趙範寡嫂。先主平江南,範降。範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

樊英

字季齊,生於漢代,南陽魯陽人。他通曉陰陽地理,並洞悉其中的奧妙,能推測災異。他在壺山之陽隱居時,向他求學的人從四處湧來。無論州郡如何禮請他,他都不應。有一次,有暴風從西方吹來,樊英對學生們說:“成都正在發生火災。”就喝了口水衝西噴去,並讓學生記住當天的日子。後來有人從 蜀郡來,說那裡大火,發生的時間與與樊英噴水的日期正好相符。來人還說,當時有黑雲從東邊突然襲來,須臾之間轉為大雨,於是火災得以撲滅。永建年間,宮殿上有一架鐘在無人敲擊時,自己能發響,皇上對此甚為憂慮,公卿大臣們無人能解。於是便去詢問樊英,樊英說:“蜀岷一帶發生山崩了,山是銅為母,母親崩,所以兒子鳴。這並不表示當今聖朝會有什麼災禍。”時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報,蜀地發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國古代,隱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異功能並不足為奇,因此他能用遙識功能看見成都市的火災,並用功能撲滅它。

樊遜

北齊哲學家,他對道教神仙方術加以批判,認為皆虛妄之術,“ 秦皇漢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 徐福去而不歸, 欒大往而無獲。猶謂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還入 驪山之墓;龍媒已至,終下茂陵文墳”(《北齊書·樊遜傳傳》),到頭來都進了墳墓。

樊稠

(?-195), 東漢末年軍閥,官至右將軍、萬年侯。涼州 金城人。 董卓部。董卓死後,無所依附,於是夥同 李傕、 郭汜、 張濟等人合眾十餘萬反撲長安,敗 呂布、殺 王允,把持朝政。後馬騰與李傕有隙,交戰數日,潰敗 長平觀下。 樊稠追至 陳倉,與 韓遂友好罷兵,卻遭李傕猜疑。不久,於會議中為李傕刺殺。(猜疑只是權爭的託詞罷了)

樊興

安州(今廣東省 中山市)人,原籍安陸(今湖北省 安陸市)。為人忠謹,大唐開國功臣。歷左驍衛將軍、赤水道行軍總管、左監門大將軍等職,後官累至檢校右武侯將軍、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贈左武侯大將軍、洪州都督,陪葬 獻陵。

樊梨花

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 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 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 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 兵馬大元帥。其一生故事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視劇、電影、歌舞戲劇等。且廣為民間 道教立廟祀神至今。樊梨花是 中國古代四大 巾幗英雄之一。和 花木蘭、 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徵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說的是在大唐 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甘肅 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 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樊圻

明萬曆四十四年至清 康熙三十三年後(1616-1694後)清畫家。字會公, 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為“ 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漁樂圖》

樊瑩

(1434—1508),字廷璧,號 澄江, 常山人。明天順八年(1464)進士,引疾歸養。 成化三年(1467),應知縣李溥之聘編纂《 常山縣誌》。四年授行人,出使 西川(今四川中部),不受地方饋贈,民建“ 卻金亭”以彰其德。此後,歷任山東 道監察御史、 雲南巡按、 松江知府、河南 按察使、 應天知府、 南京工部右侍郎、 都察院左 副都御史等職。懲貪官、精吏治、賑濟災民,不遺餘力,為民愛戴。 弘治八年(1495),因病辭官,授徒講學,長達七年。 弘治十六年,雲南 景東衛地區地震,天災頻仍, 貴州亦多災異,又被推薦授 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按雲貴,彈劾鎮巡官之罪,罷撤不稱職文武官員1700人。還查清指揮 吳勇侵吞府庫錢財,圖謀逃脫罪責,虛誇災情一案,威名大震。前後三入雲貴,雖年已古稀,猶跋涉於窮崖絕險瘴癘毒侵之地,查訪政治利弊和民間疾苦,深得民心,升任南京 刑部尚書。 正德元年(1506),辭官回鄉。時 劉瑾專權,瑩在任時曾忤瑾,瑾以會勘隆平侯爭襲事誣陷,又追究任松江知府時為 蘇民困而減徵官布之事,削籍為民。 晚年,常於農忙時,坐竹轎戴笠帽,子孫抬行田間,謂非徒視莊稼,而欲子孫習勞。病危時,叮囑其子道:“世俗治喪,率用浮屠,豈有飯僧禮佛而獲冥福乎?汝成吾志,勿為流俗所移。”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鄉(今常山縣 何家鄉)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贈 太子少保,諡清簡。

樊繼祖

字孝甫,號雙巖, 鄆城縣人,明正德6年 (1511年)進士。初任 臨穎(今河南省)知縣,因禦寇有功,提升為御史。奉命勘查 莊田,清出被侵佔民田2萬餘頃,權貴為之斂跡。又做河南副使、江西參政。在 大同兵變時,任兵部左僉都御史,前往平叛。樊繼祖擒其首惡,叛亂 遂平,嘉靖16年(1537年)升兵部左侍郎,嘉靖19年(1540年)升 兵部尚書。嘉靖22年(1543年),改 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封太子少保。在朝居官40餘年,後辭官返鄉,卒於嘉靖37年(1558年)9月5日,享年78歲。著有《雙巖奏疏》、 《十友傳》、《山海紀程》、《金丹集》等,流傳於世。

樊騰鳳

樊騰鳳,字凌虛,河北 邢臺 隆堯縣西良前村人,以創著《五方元音》聞名全國。樊騰鳳墓碑記載,他生於明代萬年29年(公元1601年),卒於清代康熙3年(公元1664年)。根據他的十代孫樊洛設介紹,樊騰鳳是一秀才,清兵入關後,他積極參加反清活動,自為軍師,聯合本村人高唐、高殿,鄰村人梁路頭、賈二杆杖等人,擁載鄰村人叫趙二瘋子的為皇帝,抗擊清兵。後來失敗,趙二瘋子等被殺。樊騰鳳在地窖裡藏了三年,寫成了《五方元音》。

《五方元音》是字典的一種,在清代和民國初盛行全國。這種字典用的是反切法,用十二進個韻母和二十個聲母來拼音。十二個韻母是:一天、二人、三龍、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駝、九蛇、十馬、十一豺、十二地。二十個字母是:梆、匏、木、風;鬥、土、鳥、雷;竹、蟲、石、日;剪、鵲、系、雲、金、橋、火、蛙。用這種方法查字很方便。

《五方元音》原以木版本刊出。他的後代將木版賣給山東省東昌府一家,此人把木版帶到 上海用石印翻印,流行全國。 上海錦章圖書局印行的石印本,封面題“五方元音大全,樊騰鳳先生原本”,這種版本流傳很廣。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朝政治家、文學家、著名詩人,亦名雲門,字嘉父,別號樊山,恩施城關人。16歲取秀才,21歲中舉人,31歲中進士 。1884年起,先後出任陝西宜川、咸寧、富平、長安、渭南等縣知縣,渭南 知府, 陝西 布政使。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慈禧太后召樊增祥進京,負責處理 軍機政務。1904年,任 江寧布政使。1910年任 兩江總督。1912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去京任參議員、 參政。晚年閒居北平,以詩酒自遣,曾為梅蘭芳改訂京劇部分臺詞。1931年病故。樊擅詩詞駢文,著雜文約2萬篇、詩詞3萬餘首。其代表作有《彩雲曲》、《樊山詩集》等 。

樊弘

四川I江津人。民國14年北大畢業後,任北京《中美晚報》編輯助理和《 國民公報》編輯 員。後赴英國留學,入 劍橋大學經濟研究院研究生。回國後,歷任湖南大學、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和 復旦大學經濟系教授兼主任。民國31年任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專項 研究員。民國35年後,任 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 1950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曾任政協第一、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第七 屆中央委員會顧問。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著有 《勞動立法原理》。編有《社會調查方法》、《中國勞動年鑑》(與人合編)、《工資理論之發展》、《論社會主義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等。

樊宗師

字紹述,河中人。始為國子主簿。元和中,擢軍謀宏遠科,授 著作佐郎。歷金部郎中,綿、絳二州刺史。進 諫議大夫,未拜,卒。詩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為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祠聯

四言

鉅鹿賢守;

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湖陽人 樊準,字幼陵,少年起學儒術,和帝時為 尚書郎,後歷官 御史中丞、 議郎、鉅鹿太守、河內太守、 尚書令(宰相)、 光祿勳。在鉅鹿任上時,對內安撫百姓,發展農桑,對外抵禦羌族進犯,境內得以安定。下聯典指漢初將領樊噲,沛縣人,青年時以殺狗為業。後隨劉邦起義,因軍功封賢 成君。滅秦後, 項羽的謀士范增計劃在 鴻門宴上謀殺劉邦,他直人營門,斥責項羽,劉邦得以脫身。漢初,又隨劉邦平定 臧荼、 韓王信的叛亂,官 左丞相,封舞陽侯。他妻子 呂須,是 呂后的妹妹,因此深得呂后信任。

彭城醫聖;

猗樂文魁。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名醫 樊阿,彭城。 華佗的弟子,擅針灸。主張可深刺,一反當時胸、背、腹不可針過四分之二說。下聯典指北朝北齊哲學家樊遜,字孝謙,河東北猗樂人。幼時好學,專心典籍。初為縣主簿,後詔入秘府刊定書籍,時有“文章成就,莫過樊孝謙”之說。官至員外散騎侍郎。

下床答拜;

盡室 登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樊英有疾,妻遣婢拜問,英下床答拜。下聯典指《列仙傳》載, 劉綱與妻 樊夫人,善道術,舉室仙去。

李謙文學;

子蓋清廉。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齊·樊遜,字孝謙,以文著稱。下聯典指隋·樊子蓋,以善政聞名,人稱清廉。

南陽世澤;

營國家聲。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樊興,從太宗征戰,積功封營國公。

鉅鹿賢守;

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樊準,拜鉅鹿太守。下聯典指漢·樊噲,以屠狗為業,後佐高祖開國。

六言

隱樂湖山之跡;

補袞詩歌之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樊英·事典。下聯典指西周·樊穆仲事典。

無遺行於鄉里;

有令德在子孫。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 樊敏碑字聯。

七言

隴西出謀獲全勝;

鴻門斥項解危機。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樊志張, 南鄭人。博學多通,嘗遊隴西,破羌將軍段幹請見之,他出謀說:“向東南角乘虛引出,及百里,還師攻之,可以全勝”。幹從之,果驗。下聯典指漢初將領樊噲(?—前189), 沛縣(今 江蘇省)人。初隨劉邦起兵反秦,為其部將,以軍功賜爵,封賢成君。在 鴻門宴上, 范增欲殺劉邦,他不顧個人安危,直闖營帳,斥 項羽背信棄義,使劉邦得以脫走,為劉邦解了危。

不以榮華耀鄉里;

常將道德養祥和。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長松 卓立古之直;

好風微起聖而清。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高風清節超巢許;

豐功偉烈並蕭曹。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聯典指漢初將領樊噲事典。

八言

門有古松,庭無亂石;

秋宜明月,春則和風。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漢樊敏碑字聯。

壺山隱居,術滅風火;

杏堂 高弟,學有師傳。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樊英的事典。樊英,字季齊,魯陽人。習京氏易,兼明五經,隱於壺山之陽。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學。官至 光祿大夫歸卒。下聯典指春秋時 魯國名人 樊遲(前515-?),一說為 齊人。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

八言以上

薄稼圃而不為,宜善會先賢之意;

敬鬼神以仍遠,當恪遵乃祖所聞。

——吳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樊氏宗祠聯。

字輩

湖南桃江樊氏字輩:“偃騰玉慶茂九梅宗孟秀友勝樊世問學崇正大德修益光明楊聲宏祖志道盛蔚邦華克敦詩與禮自今愈厚佳”。

湖南資興樊氏字輩:“忠孝傳家國鴻”。

湖南新邵樊氏字輩:“朝廷開景佩”。

湖南寧遠樊氏字輩:“世季昌祺家強譜豔”。

湖南張家界樊氏字輩:“金學傳世永文章定能雲”。

湖南 衡陽、長沙、寧鄉、新化、安化、邵陽、漵浦、益陽、湘潭樊氏字輩:“辛元明宗福再昌永太榮華富貴興旺加爵祿”。

湖北利川樊氏字輩:“貞純希明哲孝友啟後人”。

湖北襄樊、陝西旬陽樊氏字輩:“自西達於清世開永在興仁義禮智信曉雨玉堂春”。

湖北黃石樊氏字輩:“應興孝友啟後人”。

樊氏家族簡介

樊氏家族簡介

樊氏家族簡介

樊氏家族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