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河苦


樂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國名將樂羊的後裔,他原本是趙國人,後來受燕昭王邀請入燕,被燕王拜為上將軍,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燕國原本就是個弱小的國家,偏偏它旁邊的鄰居是個戰國時期強大的齊國,所以弱小的燕國沒少受齊國欺負。公元前320年,燕國爆發之子之亂,這場動亂給燕國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鄰國齊國、中山國趁機進攻燕國,屠殺燕國軍民,燕國幾近亡國。但是,趙國因為想吞併中山國,不想中山國做大,同時也為了平衡齊國,因此不想燕國就此滅國,於是,是把流亡在韓國的公子職請到趙,立為燕王,派將軍樂池送回燕國,這就是燕昭王 。

燕昭王繼位後,對齊國當年的行徑耿耿於懷,一心想要攻打齊國,報仇雪恥。於是禮賢下士,重用人才,樂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燕國的。樂毅來到齊國後,盡心盡力輔助燕王治理國家,頒佈了一系列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弱小的齊國逐漸恢復元氣,國力大為增強。

當時齊國國君是齊愍王,正是國力強大的時候,與秦昭襄王並稱東西兩帝。但是,齊愍王驕橫自大,欺負弱小,引起了各國的不滿。燕昭王認為伐齊時機到了,就向樂毅詢計,樂毅認為,僅以燕國一國之力不足以伐齊,當聯合趙、楚、韓、魏四國共同伐齊,並自己親自去趙國遊說。趙惠文王把相印授給了樂毅,其他各國也紛紛同意出兵。於是,燕王動員起全國的軍力,交給樂毅指揮。同時樂毅還兼任聯軍統帥,帶領大軍向齊國發起進攻。

雙方主力在濟水相遇,樂毅帥聯軍向齊軍發起猛烈進攻,齊軍大敗。這時候,樂毅否認了謀士劇辛暫停追擊的建議,判斷齊國已經再無戰心,於是果斷遣還盟國軍隊,帶領燕軍獨自追擊。果然,形式如樂毅判斷的一樣,燕軍再也沒有受到有力阻擊。此後,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齊國七十座城池,將這些土地都劃歸為燕國的郡縣。最後還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沒有攻破。

樂毅認為,齊國雖然大部分被佔領,但齊國人民還多心有不服。於是,樂毅在齊國境內廢除齊國法令,施行仁政,達到收服人心的作用。對最後兩座城池,也是圍而不攻,他希望這兩座城能主動投降,這樣,就徹底攻破了齊人最後一道心理防線,破滅了他們復國的幻想。

樂毅以弱攻強,幾乎將齊國滅國,這麼大的功績,為什麼卻落選了戰國四大名將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與其說名將,不如說是名帥

我們們都知道,三國時,諸葛亮“嘗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何人也?春秋時齊國相國,輔助公子小白上位,在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齊國國力大增,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一代霸主。諸葛亮將這兩人並列,說明,諸葛亮認為這兩人的治國才能非凡。事實上也是如此,樂毅的治國才能要大於他的軍事才能,這點上後世的諸葛亮就和他很像。樂毅的軍事亮點很少,只有一仗,就是率五國聯軍攻齊,拔齊國七十座城,而且這一仗打的也是順風仗,並沒有體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此後,再無有關他打仗的記錄。而反觀四大名將,幾乎是半輩子都在打仗,例如白起,一生大大小小的仗無數,殺人無數,而像廉頗,李牧、王翦他們也是一路從基層靠打仗得軍功升遷起來的。所以,樂毅更像出將入相的人物,運籌帷幄,統籌全局,可能他也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但是並沒有怎麼體現出來。

二 相比於其他四人,樂毅的知名度較低,不利於民間傳播

戰國四大名將最早的出處是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編撰《千字文》,其中就有: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千字文是面向民間,給來百姓看的通俗讀本,自然會選擇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人物。這四個名將,秦趙各半,都活動在戰國晚期,六國與秦抗衡的時代,老百姓知道的比較多。而樂毅,活動時間比較早,況且他並沒有參加對秦國的軍事行動,打的是齊國,在那個信息獲取極為貧乏的古代,他可能在民間的知名度比較低,所以就落選了。

三 樂毅在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應該處於什麼地位呢?

既然《千字文》是一本通俗讀本,裡面的排名可能有失偏頗,那麼如果實事求是的給樂毅排名,他到底處於什地位呢?

我個人比較比較認同以下一份“春秋十五人”的排名,即“一聖二全三賢四謀五將”

一聖:兵聖孫武子

二全:指兩位全才伍子胥、吳起

三賢:齊相管仲、秦五羊大夫百里奚、魏相李俚。

四謀:越國文種、范蠡、齊國孫臏、秦國尉繚

五將:燕將樂毅、秦將武安君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

這份排名給了樂毅較高的評價,甚至位列四大名將之前。

那麼,你心目中的排名是什麼樣的呢?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歷史風暴


樂毅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不是因為他資格水平不夠,而是因為他比四大名將還要高一等,位列武廟十哲之一,戰國四大名將水平太低,無法和他同列。

而什麼人才能位列武廟十哲呢?首先就是要軍政雙全,文韜武略都要夠水準,其次就是沒有大的道德缺點。所以,武廟十哲分別是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沒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的份兒!


千古名將英雄夢


前段時間剛看完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對這幾個人都有詳盡的述說。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確實都是戰國時期軍功顯赫的人。戰國四大名將最早來源於《千字文》,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騁丹青”,受《千字文》的影響,四大名將也就逐漸深入人心。而樂毅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千字文》為什麼沒有選取樂毅呢?

首先,《千字文》為南朝梁時期的周興嗣編纂,“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受個人主觀影響,周興嗣可能對“起翦頗牧”四個人更加讚許。

其次,“起翦頗牧”都屬於戰國後期,他們身處同一時代,確實是那一時期最出色的四位將領,《千字文》手押韻影響,必須是四字一句,而樂毅所處時代稍早,可比性方面差些,於是就選取了同一時代的四位強者。

第三,“起翦頗牧”四人中,兩個屬於趙國,兩個屬於秦國,我們都知道在戰國後期,就屬秦國和趙國最為強大,樂毅功成於燕國,而燕國可以說是極弱多年,俗話說“敗軍之將不足言勇”,樂毅雖然取得了極大的個人成就,但是燕國還是沒能趁機強大起來,相比與帶領國家走上強盛的“起翦頗牧”,難免讓人唏噓。

第四,樂毅伐齊確實戰功顯著,而這也算是樂毅一生最大的成就,可是樂毅不是率領燕國獨自完成這一功績,二是率領五國聯軍共同伐齊,這就難免造人口舌,說樂毅是借五國之功。

第五,《千字文》中說的很明確,四大名將“用軍最精”,這四個人都是比較純粹的軍事人才,而說起樂毅呢,給人一種儒將之風,政治色彩更濃烈些,而五國合縱也是在樂毅的促成下完成的,這憑藉軍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從這一點來說,樂毅伐齊在某種意義上更歸功於他的政治能力,而非軍事能力。

名將太多,而入選的也只能有四位,我想我們並不能因為樂毅沒有入選,就覺得樂毅相比這四位來說要差,我想這些人都算得上居功至偉,確實沒必要非要分個高下強弱。


大耳朵金絲猴


“戰國四大名將”的稱呼,主要來自於《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其中的“起翦頗牧”說的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沒有樂毅。

(樂毅)

實際上,樂毅的功勞絲毫不亞於上面的四位。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樂毅以弱伐強。無論是白起、王翦,還是廉頗、李牧,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他們國家非常強盛的時候。白起處在秦國向六國發起總攻的時候,王翦處在秦國收割六國的時候,廉頗時期的趙國,差不多是當時七國中最強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頗比較接近的時代。而樂毅的燕國,本來就是一個弱國小國,剛經歷了被齊國滅了的悲劇,只不過燕昭王在趙國的幫助下,重新復國。也就是說,當時的燕國是相當弱小的,而齊國是相當強大的。

其二,差點滅掉齊國。戰國末期,除非到最後關頭,戰國七雄中,要一鼓作氣差點滅掉別的國家的,幾乎沒有。白起百戰百勝,但他只打了長平一戰後,就沒有再往前推進了。後來秦王讓他繼續進攻趙國,而他認為,趙國是不可戰勝的,因而拒絕再打,如果他很聽話,說不定他就打敗了。廉頗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則主要功績在打匈奴,當然也沒有把匈奴給滅了。王翦雖然滅了多個國家,但那是在最後關頭,沒有可比性。樂毅以弱打強,卻還把強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的,這種戰功,“戰國四大名將”都是不具備的。

(王翦)

既然樂毅的功勞毫無亞於這四位,為什麼他卻沒有進入“四大名將”的行列呢?

一、樂毅有善始無善終。

樂毅帶著燕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個成就固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在攻打最後兩座城池的時候,樂毅卻停頓不前。

樂毅停頓不前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為了收復齊國人心,讓他們歸順燕國,不能採用暴力,只能“德化”。用“友好”“德行”這些東西來感化齊國人,從而讓齊國人自願放棄剩下的兩座城池,投降齊國。

樂毅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異想天開的。最終的結果是,樂毅給了齊國很大的喘息機會。同時,燕昭王沒能挺下去,中途去世。燕惠王上臺,齊國有效地離間了燕惠王和樂毅君臣的關係,讓燕惠王懷疑樂毅,從而撤換他。

樂毅被撤換後,燕軍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一座一座地失去了,相當於是燕軍白打了一場。燕軍之所以會勞而無功,表面是上替換樂毅的騎劫能力太差,但實際上也是樂毅腦袋斷電,自掘墳墓,才會出現後面的悲劇。

(田單)

二、樂毅明忠誠暗不忠。

說樂毅明忠誠,是指他躲到趙國去以後,趙王讓他率軍攻打燕國,但他拒絕這樣做。雖然燕惠王試圖殺他,但是燕昭王對他有恩,他要是率軍前往攻打,就是一種不忠誠的表現。樂毅的這種做法,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操就曾表揚過他的做法,並且表示,自己將以樂毅為榜樣。

但是,且不說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而樂毅的做法受到的爭議更大。因為他最後階段,留下兩座城池不進攻這一點,雖然他說是從人心上考慮,但是他的做法,讓人感覺他所要收買人心的目的,是為他自己。是讓他在齊國擴大影響力,從而使他能夠順利在齊國稱王。

事實上,表面上是田單用了反間計,離間了樂毅和燕惠王的關係。但是,樂毅要是沒有私心,不來這麼一招,也沒人離間得了。

再說了,燕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的時候,他立刻就往趙國逃跑。心中無冷病,不怕吃西瓜。樂毅這種行為,正是他有私心的表現。

(李牧)

三、樂毅不影響歷史進程。

“戰國四大名將”中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行動,都對歷史進程有深遠的影響。白起讓趙國一蹶不振,從此再無國家可以與秦國爭鋒。廉頗指揮邯鄲之戰勝利,延緩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往後延續了30年。李牧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王翦更不用說了,統一了六國。

不過,樂毅因為打了一場虎頭蛇尾的戰爭,戰爭前後的態勢,沒有任何改變。國家強弱的形勢,也基本上沒有變化。

綜上所述,樂毅雖然讓人驚豔一時,卻只是像個流星,一閃爍就消失了。沒有持續性,沒有影響力。沒有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中,也是正常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後期秦趙兩國的四位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是按照實戰經歷來排名的,並無軍事理論著作流傳於事。他們都有典型的特徵:(1)從基層軍官做起,憑藉戰功一步步晉升。(2)實戰經歷多,以兵團作戰為主。(3)準確的說他們都處於戰國後期,幾乎是同一個時代,代表著戰國實戰的最高水準。

先和小編看一下樂毅的生平,樂毅文武雙全,既能治理國政,又能統帥三軍。文能安邦定國,武能上馬提槍,這是四大名將不具備的能力。與其說樂毅是名將,不如說是名士。一人率領五國聯軍在半年內攻取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齊國,軍事指揮才能是沒的話說。但是,他並不是以弱勝強的案例,帶著五個國家打一個國家,和其他四位名將相比,說出來都有點丟臉。但是,樂毅依舊是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戰無不勝的秦國第一代軍神,他的戰績可以彪炳於史冊,先後為秦國統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為山東五國在他的手下元氣大傷,先後斬殺五國有生力量145萬人。但是,白起為人太驕傲,不懂得謙虛,處於高位很容易翻車。同時,白起以殲滅兵團有生力量為核心目標,並不講究國之大勢。同時,他多次坑殺降卒,在道義和人倫上歷來受到詬病。原本是武廟十哲,後來被移除。

從《史記》中,小編未發現其生年,只從公元前294年開始,以左庶長的身份進攻韓國,開始出道。他的實戰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領秦軍在伊闕擊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攻城5座,俘虜主將。此戰白起晉升國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軍攻破楚國別都鄢,楚國首都郢,這一戰佔領楚國西北地區長江以北的大量地盤,楚國被嚴重削弱。白起晉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領秦軍在華陽擊敗趙魏聯軍,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趙軍兩萬,共斬首十五萬。魏國在此戰中元氣大傷,無力爭霸。

公元前264年,率領秦軍在陘城攻韓,斬首韓軍五萬。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趙在長平對峙三年,最終坑殺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郵被秦王賜死。

王翦篇

秦國第二代名將當屬王翦,還有他的家族。起於微末,後期的戰績主要在統一六國上,是秦始皇的老師。但司馬遷評價不高,雖然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卻不能輔佐秦始皇實行德政。關於王翦,他還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將中唯一一位同時具備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場都皆地善終,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將,不幹屠滅之事。不過,歷史總是風水輪流轉。王翦殺死了楚國名將項燕,而項燕的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俘虜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王翦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閼與之戰出道,攻取趙國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趙,與另一大名將李牧較量,使用反間計除掉對手,滅亡趙國。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軍在易水河擊敗燕代聯軍,攻破燕國首都,燕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軍與楚國一決雌雄,楚國名將項燕自殺,楚國滅亡。隨後乘勝追擊,南征百越。這一戰,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頗篇:

戰國的另外兩位名將,大家都很熟悉。負荊請罪的主角廉頗、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對來說,廉頗出道早,資歷比較老,在諸侯中名聲比較響亮,先後在趙、魏、楚任職,但一生念趙,最終在楚國在悲涼中客死他鄉。廉頗的野戰能力在四大名將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屬第一人,連秦軍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禦。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83年,廉頗作為趙國主將,參與了“五國攻齊”的大事件,長驅齊國,攻取陽晉。回國後封為上卿。

有趣的是,藺相如也在這一年出道,完璧歸趙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頗再度攻齊

公元前276、275年,廉頗率軍攻魏,取得勝利。

公元前269年,廉頗率軍在閼與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頗在長平堅守三年,秦軍不能勝。此時,是戰國兩大名將的對壘,一個是秦國的戰神白起,一個是趙國的上卿廉頗。

公元前251年,廉頗以少勝多,大敗燕國,一直打到燕國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這一仗是廉頗出道以來展現其軍事素養最強的。同時,廉頗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謂是位極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頗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被記錄的戰爭。同年,趙王解其兵權,發生軍事衝突,廉頗出逃魏國。一代名將的生涯走到了盡頭。

李牧篇:

李牧是戰國末期最優秀的將才,也是能在趙國力挽狂瀾的人物。他的一生,戰役不多,但足以彰顯其名將之風。他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塞外對抗匈奴,一個是秦趙最後大決戰。塞外對匈奴是李牧軍事生涯中最經典的戰績,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長期在塞外的習慣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終被冤殺。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將司馬尚一樣,被棄之不用罷了。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對抗匈奴,創造了殲敵十萬的驕人戰績(步兵對騎兵)。

公元前245年,名將趙奢、藺相如相繼去世,廉頗出逃魏國。趙國朝中已經無人可用,李牧趙國僅存的良將。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勝,這是他在六國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對陣秦軍,在肥之戰中創造出經典的殲滅戰案例,秦國敗退,因功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對抗秦軍。趙王聽信讒言,捕殺李牧,一代名將終結了此生。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各自所擅長的領域。白起是凶神,主殺,似乎數據是他所關心的,他是三思而後行的典範。王翦在軍事指揮上並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諳為將和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終。廉頗野戰能力不足,防守有餘。但時運不濟,趙王昏庸,最終客死楚國。李牧是軍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圍殲騎兵、殲滅戰兩大案例夠後世學習很久。但也同樣不懂為官之道,最終被冤殺。

白起被秦王賜死,廉頗被趙王逼走,李牧被趙王冤殺,三者不得善終,成為了戰國名將中的遺憾。其實,戰國的名將還有很多,比如孫臏、吳起、龐涓等是戰國第一代名將。孫臏成廢人,吳起被楚國貴族射殺,龐涓戰敗而死,似乎戰國的名將們結局都不太好。


慵懶國王


戰國四大名將的提法,來自南朝梁周興嗣所寫的長韻文《千字文》。

用今天的話來說:

《千字文》就是我們的小學和初中綜合性教科書

戰國四大名將在《千字文》中的詞語是: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周興嗣為什麼只寫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而不提及吳起、樂毅等人呢?原因很簡單——這是一篇教育小孩子讀書識字的教材——押韻就非常重要,小孩子就非常容易朗讀和記憶。

宋徽宗所寫的草書千字文


這裡順便說下中國歷史上的小學教科書:

最早的是李斯和趙高所撰寫的《倉頡篇》、《爰歷篇》;漢代就有較多了: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期有《埤蒼》、《廣蒼》、《始學篇》。

《千字文》最早創造的人是三國時期的鐘繇,只是在西晉的戰亂中被毀。於是王羲之自己重新寫一篇,只是王羲之字雖然寫得好,但文章做得不好,文理和押韻都不好。

南朝梁武帝時,為了教育後代,梁武帝下令殷鐵石從王羲之的碑石字跡,拓印出1000個不重複的字出來,然後讓周興嗣用這1000個王羲之拓印字跡去編造成為有意義的句子。周興嗣用了一夜的功夫,就編成了,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四字一句,合計250句,合計千字,內容卻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倫理等,完全是一部綜合性教科書。

因此,樂毅不能成為進入《千字文》成為四大名將,只能怪他爹媽沒有給他娶個好名字,或者怪王羲之幹嗎不多寫幾個毅字!


戰國四大名將不如武廟十哲正式和隆重

唐玄宗開元19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置太公尚父廟,供奉11位歷代武將:太公望為主祀,張良為副祀,還有其餘9人。在每年的中春和中秋進行祭祀,規格和孔廟祭祀一樣。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進行了一些改動:尊太公望為武成王,和孔子,成為一文一武的代表,因此被簡稱為武廟;太公望作為主祀在中間,張良等10大武將分列兩旁:

左列:秦國白起、西漢韓信、三國諸葛亮、唐朝李靖、唐朝李勣

右列:西漢張良、春秋齊國田穰苴、春秋吳國孫武、戰國魏國吳起、戰國燕國樂毅


樂毅雖然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卻在武廟十哲之中。武廟十哲是國家正式的祭祀,每年都要祭祀,評定考慮更為全面。比起為了押韻而拼湊的戰國四大名將,更讓人有嚴肅感和尊重感。

白起、韓信、樂毅,都因為長平之戰、垓下之戰、五國伐齊而改變整體局勢,三人都是實戰大家;

田穰苴、孫吳、吳起 ,實戰成績固然斐然,但更重要的是三人都是兵法大家:《司馬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赫赫有名。

張良、諸葛亮,一代軍事謀士,幾乎無人不識!

李靖、李勣,除了戰功赫赫之外,最主要的特點是他們不參與內部派鬥(玄武門之變),就是純粹的保家衛國、開拓疆土的武將,簡單說就是忠誠而讓人信任的職業武將。

這就是唐朝時對胡人、漢族庶族之人在武將方面的引導:要做這樣的將軍:

一戰而天下安;

一法而天下揚;

一計而天下定;

以忠以戰而無他。


最後,樂毅是否在《千字文》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無所謂,進入武廟十哲才更有含金量。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提起戰國的四大名將,相信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都是很熟悉的,這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他們每個人的戰績都是很輝煌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將領就不優秀,事實上,戰國時期的優秀將領是很多的,今天我們說的樂毅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經帶領燕國和其他幾個國家的聯軍奪走了齊國七十座城,在當時的名氣很大。

樂毅本來是趙國人,他從小就很聰明,還特別喜歡研究兵法,因此長大後就被人舉薦去當官。不過當時趙國情況很不妙,連國王都在行宮裡被人圍困餓死了,因此他就決定離開趙國,去投靠其他國家。恰好當時燕國被齊國打敗了,燕昭王一心想向齊國復仇,到處招攬人才,於是樂毅就來到了燕國。

他在燕國的時候,燕昭王對他十分客氣,因此他就被燕昭王打動了,留在了燕國。燕昭王也知道他十分有才能,對他十分重視,還讓他當了亞卿。

當時的齊國非常強大,不僅擊敗了燕國,還把楚國趙國這些強國給打敗了,因此齊湣王就很驕橫,得罪了不少人。燕昭王看到這種局面,覺得報仇的時機到了,於是他就找樂毅商量攻打齊國的事。當時的燕國是很弱小的,而齊國卻是有名的強國,於是樂毅就告訴燕昭王,攻打齊國不是不可以,但是最好要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齊國,不然單憑燕國一個國家的力量,無異於以卵擊石。

燕昭王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找到那些被齊國打敗的國家,商量著一起攻打齊國。因為燕國是發起這場戰爭的人,再加上樂毅又很有才華,所以最後就由樂毅指揮聯軍攻打齊國。

事實證明,燕昭王沒有看錯人,樂毅的確是一個軍事天才,他先是指揮聯軍打敗了齊國的主力,讓齊王不得不狼狽逃走,接著又帶著大軍深入齊國腹地,奪取齊國的那些城市。他帶著大軍在齊國打了足足五年的仗,佔領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市,在讓齊國損失慘重的同時,也讓燕昭王報仇雪恨了,而他也憑藉這一輝煌的戰績,成為了當時的名將。

可能有的朋友就會問,既然樂毅這麼厲害,為什麼他沒被選為戰國的四大名將呢?在小編看來,主要是因為樂毅這一仗是帶領的幾個國家的聯軍作戰,而戰國四大名將在打仗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國家的軍隊作戰。因為當時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討伐齊國,所以就有人覺得,樂毅之所以戰績這麼輝煌,能拿下齊國這麼多城市,是聯軍的力量強的緣故,跟樂毅這個指揮的關係不大。在這些人看來,聯軍的實力在那裡,即使把樂毅換成另一個將軍,結果也不會差太多。

而且樂毅指揮的這次戰爭雖然打敗了齊國,讓燕昭王報仇雪恨了,但是卻並沒有改變燕國的國運,燕國仍然是那個弱小的國家。而四大名將都曾經靠戰爭改變了自己國家的命運,可以說是書寫了歷史。就說白起和王翦吧,他倆一直都在為秦國效力,為秦國統一天下出了很大的力氣,要是沒有他倆,說不定秦國就不能統一天下了。而廉頗和李牧則是一直替趙國打仗,幫助趙國抵禦秦國的進攻,如果沒有他倆的話,說不定趙國早就滅亡了。所以就歷史上的影響來說,樂毅也是稍微遜色於四大名將的。

再加上古人對忠誠看的很重,四大名將都是對國家忠心耿耿的那種人,從沒有過二心,而樂毅卻對個人利益看的比較重。他先是為了得到重用從趙國來到了燕國,後來被燕昭王猜忌,在燕國混不下去了,又重新回到了趙國。所以他從不會死忠於某個國家,而是看哪個國家的君主看重他,他就去投奔這個人。雖說我們也能理解這種行為,但是比起四大名將對國家的赤膽忠心來說,他的圓滑自然就落了下風,所以古人在評選戰國四大名將的時候,就沒把他選進去。

雖說樂毅沒被選進戰國四大名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打仗上沒四大名將厲害。小編覺得,如果樂毅帶著燕國的軍隊跟四大名將對戰的話,估計也是不會落於下風的,畢竟他可是能打敗如日中天的齊國,拿下齊國七十座城的人啊。

可惜燕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的實力都遠超燕國,所以樂毅最終還是沒能得到與四大名將正面對壘的機會,讓我們見識到他真正的實力。


無筆


“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出自周興嗣《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至於為什麼樂毅算不上,我幫你把周興嗣叫過來,你自己問吧。


我愛演員李一桐


戰國四大名將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一般是不能重複,還必須押韻,才寫了他們四名大將。在整個戰國時代,樂毅當然算是非常出名的有能力的將領之一。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自稱和樂毅,管仲那麼有才能,所以說樂毅當然是非常厲害,幫助燕國這麼小的國家滅了齊國。

理論上,樂毅是可以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短時間內依靠燕國的力量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戰功是多麼的卓越,戰鬥力來講,是超越了白起的。



濟水之戰,樂毅帶領了燕,趙,楚,韓,魏幾個國家的軍力,都由他來指揮,因為這五個國家都被齊國侵犯過,五個國家一起合兵力對抗齊國,這次戰役的勝利,使得樂毅的名氣大起來,也說明了樂毅的確有軍事方面的才能。

也可能是樂毅在燕國,燕國比較弱小,樂毅後來被田單打敗,收復了失地,說明燕國的實力實在是弱小,樂毅即使有強大的軍事才能,卻沒有條件,也就是兵力供他去發揮。



濟水之戰,齊國內部的軍事管理出現混亂局面。五個國家本來就同仇敵愾,又因為齊國高層的愚昧無知造成了戰爭失敗的結果,所以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樂毅可能更多的是靠運氣,沒有很好的發揮其軍事才能。


冠希論壇


戰國四大名將:

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白起:羋姓,楚國名門之後。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王翦: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大勝,奪取了陽晉。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李牧:前期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這四大名將,二人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二人是國家不被秦國滅亡的中流砥柱。而樂毅,曾率領五國聯軍打退齊國,連下70餘城,如此異常輝煌的戰績,為什麼不排他進“戰國五大名將”?

燕國伐齊由來:

樂毅被燕昭王“禮賢下士”所動,效力於貧弱的燕國。燕國與齊國有仇,燕昭王時刻不忘。齊國當時當政的是齊湣王,強大到什麼地步呢?齊湣王曾和秦昭王爭“帝”號,各諸侯國都有背離秦國投靠齊國的齊國的意向。只是齊湣王這人人性不好,燕昭王於是讓樂毅主持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齊國。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跟齊國就幹起來了。



一戰成名:

樂毅在“濟水之戰”,一戰成名。“齊王解而卻”。樂毅長驅直入齊都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湣王出亡。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戰績,白起再世,也不過如此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五國聯軍的兵力:

樂毅所帥五國之軍,燕國不用說了,跟齊國有大仇。楚國一直是老牌大國,根基善在,而且這次出兵,趁機收復之前被齊國佔領的土地,必定出死力。趙惠文王,把趙國相印都給了樂毅,必定是鼎力支持!何況,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軍力強大到能與秦國抗衡。魏軍武卒,曾威震天下。韓國最弱,但可以壯大聲勢。


齊軍致命的戰略戰術錯誤:

反觀齊軍,在頭一年,剛被秦國狠揍,拔了九城,軍士疲敝。齊王一次戰敗就跑,國土也不守了,到處逃竄。實際上,多國聯軍,都是各有各的算盤,必不能久。只要堅持對峙上一段時間,聯軍自己就要從內部瓦解。

樂毅的戰略短視:

樂毅五年時間,打下齊國七十城,燕國貌似從偏安一隅的小國,入了一流大國之列。但實際上,小小燕國要守住佔領的城邑,需要的兵力眾多。有點像當年小日本在我們國家,也是“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中”。齊國曾二度稱霸,民眾對齊國的歸屬感是很強的。樂毅最後把齊國唯一沒有打下的莒城、即墨二城,圍而不打,打算加以馴化,實現同化,就是因為樂毅自己非常明白,戰果看似輝煌,但也很容易被翻盤。可惜,樂毅的如意算盤打錯了。燕昭王死了,新繼任的燕惠王並不像父親那般相信樂毅,臨陣用騎劫換了樂毅。樂毅轉頭就投奔趙國。

燕國敗北:

齊國田單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燕軍五年苦戰,一朝盡失。除了田單的有勇有謀,樂毅半路跑去投靠趙國,對燕軍打擊應該也很大。主帥說變節就變節。但他們忘了,樂毅本來就是作為魏國使臣來到燕國,投了燕王的。

所以,樂毅本人而言,打這場打勝仗,有“狼隊友、豬對手”的幸運,並不全是戰之功。而樂毅本人,並無太多“忠君愛國”思想,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因此,樂毅不能與其他四位名將並稱,並不冤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