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國古代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高祖”,有的叫“太祖”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興盛和衰敗的時候。當上一個王朝陷入衰敗後,那些能在亂世中崛起並擊敗各路諸侯,最終開創一個新朝代的開國皇帝,往往都是有大才乾的人。

那麼,我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做“太祖”,而有的又叫做“高祖”呢?這些稱號有什麼區別嗎?

我國古代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高祖”,有的叫“太祖”

(唐高祖李淵)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皇帝“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所謂廟號,就是指皇帝死了之後,被子孫供奉在太廟裡時,追尊的名號。像“太祖”“太宗”這些稱呼,都是廟號。而諡號,則是針對死去的皇帝、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由於有些皇帝的諡號實在太長,比如趙匡胤,他的諡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因此我們在稱呼唐宋時期皇帝的時候,通常都是以廟號為準。

不過,由於對皇帝的叫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很多人會把廟號和諡號混為一談,鬧出烏龍。

比如很多人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就是將劉邦的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皇帝”給混在了一起。如果按照廟號來稱呼,劉邦應該像趙匡胤和朱元璋一樣,被稱為“漢太祖”。而如果按照諡號來稱呼,劉邦則應該像諡號為“文皇帝”的楊堅一樣,被稱為“漢高帝”。

既然如此,那麼,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朱元璋、趙匡胤被後人稱呼為“太祖”,而李淵、劉知遠這些,則被後世稱為“高祖”呢?

我國古代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高祖”,有的叫“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

我們不難發現,趙匡胤和朱元璋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點。

雖然趙匡胤的父親做過小官,但他的家境卻依然不怎麼樣。趙匡胤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出門闖蕩。早期也曾加入過像“義社十兄弟”這樣的社團,後來在闖蕩的過程中,多次碰壁,直到遇見了郭威,才算真正走上了正道。趙匡胤在郭威手下,也是從小兵做起,不斷地積累軍功,到後周柴榮時期,才做到了御前都點檢。

後來柴榮死後,他才抓住機會“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

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沒有受到家族的任何庇佑,全是憑自己的能耐一手一腳打出來的。

而朱元璋的故事,就更勵志了,什麼放牛娃、乞丐、和尚都幹過,他的整個人生,完全是屌絲逆襲的代表作,全靠自己打拼。

因此,後世之所以稱呼朱元璋、趙匡胤為“太祖”,是因為他們在開創基業的時候,沒有受到祖上的一點庇佑,全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拼出來。

我國古代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高祖”,有的叫“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

​而“高祖”的稱呼,顯然就要比“太祖”低一個層次。儘管他們也都開創了一個新王朝,但他們的父輩或祖輩,通常都是朝中的權貴。他們的成就,就要比憑自己打拼的皇帝稍遜一籌。

當然了,劉邦是一個例外。人們沒有叫他“漢太祖”,而是叫“漢高祖”,這應該是最早的時候,大家叫得沒有經驗,後來就規範了。

像唐高祖李淵,他的祖輩李虎本來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的成功是離不開祖輩這層關係的。

歷史上叫“高祖”的開國皇帝非常多,而叫“太祖”的,顯然相對少很多。

除了“太祖”和“高祖”,還有“世祖”這麼一個更低等級的廟號。這個廟號主要是針對那些在前代基礎上完成大業的皇帝,代表人物有忽必烈。在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