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样评价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过江东历史是不是要改写了?

追求平常心


文|小河对岸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英雄,胜得酣畅,败得也磊落,宁死也不愿过江苟且。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历史上也有人对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行为,而提出委婉的批评。唐朝诗人杜牧,在其《题乌江亭》中就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长也曾对项羽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那么,假使项羽过江东,是否真得能称王於江东,而东山再起呢?其实,项羽并不具备称王江东的条件。

首先,彼时的江东也即后世的江南,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吴、越之地。至战国后期,吴、越之地才渐渐归楚。但是,楚人的主体力量却并不在江东,而在江淮(在历史上,被称为江西)之间。自楚国频频遭受秦国侵扰之后,楚人的主体族群被迫一直向东迁徙,先徙都於陈(今河南淮阳),后徙都於寿春(今安徽寿春)。而至楚汉之际,楚人的主体族群已与当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区也被称为淮楚。

元朝末年,起身於江淮的朱元璋最终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并定都於应天(南京)。其时就有文人作诗道:马上短衣皆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至今,江淮(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仍是泾渭分明。吴、越之地,虽已归楚,但楚人在吴、越之地的根基并不深厚。项羽乃是楚人(今江苏宿迁),并非吴、越土著,其在吴、越之地的根基不可能深厚。

项羽虽起兵於江东,但发展壮大却是在江淮。而项羽麾下的重要将领,如龙且、英布、钟离眜、季布、范增,也都是楚人,而非吴、越之人。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但项羽东归故乡,并没有回江东,而是都於彭城,皆说明项羽只是曾经客居避难於江东而已。跟随项梁、项羽叔侄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实则上就是项燕兵败身死之后的楚军残部力量。

再则,从史籍记载来看,吴、越土著力量不但不是项羽起兵力量的主要构成,而且与项羽的矛盾很大。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

吴、越在文化上同源,语言、风俗相似。故百越虽亦起兵抗秦,却归属吴芮(应为吴国之后)统领,而并没有归属项氏的楚军。再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项羽)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无诸与摇,是句践的后裔子孙,率领两支越人力量,跟从诸侯灭秦。因项羽主盟、分封诸侯,没有被分封为王,而怨恨项羽。在楚汉相争之时,帮助刘邦攻击项羽。而楚人在江东力量,亦基本上跟随项梁、项羽起兵抗秦而去了,就更难在吴、越之地与吴、越土著势力争衡称王了。

第三,天下思定、项羽已很再有作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而云集响应,起义便如烈火烹油般而在全天下蔓延起来,皆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统治已被推翻,套在天下百姓身上的枷锁已被打开。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来。就连当初跟随项羽入关破秦的各诸侯将相,也失去跟随项羽再战的动力。且江东地广人稀,原本就没有足够力量以自立。

参考史籍:《史记》、《汉书》等等


有知社


书接上回,我们说到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一个从小到大都没输过的富二代贵族公子,一旦输清光,是很难有勇气回去卖煎饼重头再来的。

至于怎么评价他不肯过江东的行为——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不应该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其他人的决定。

例如我们现如今都很佩服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刘邦烧栈道向项羽认怂,再往前推有越王勾践尝粪等等,这么一想,我们就会责备项羽:你不就是输了一次么?你力能扛鼎,这么厉害,过江以后,你再赢回来啊!

诶,“你。。。你有本事。。。”这个句型,是我们很多人的一个通病。例如:打游戏时:你是打野的,你有本事去对家反野啊!

例如对于捐款:你这么多钱你有本事捐个4亿啊!

例如对于公众人物:你在电影里都脱过了!你上街也脱啊!




打王者荣耀,我们以为用李白韩信的就一定能去对家反野而不需要自家留野;觉得富豪就一定要捐个几亿不然对不起富豪的称号;认为歌星影星既然出来行走江湖,就一定要被人知道隐私,知道一些什么事以后就很兴奋地留言大骂。。。。。。

这一切,都是站在了某个制高点,也不一定是道德,但反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们看到富豪光鲜的一面,但当他们为了一笔生意陪酒陪笑,甚至酒精中毒入院时,我们可能刚摁停闹铃,继续美梦。

我们看到电影里,明星的激情演出,却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周围,就摆着十几个摄像机跟几十个工作人员。其实他们,只是演的有感觉,或者说,演的让你有感觉而已。他们每天都演戏,他们每天痛苦于如何脱离戏。我们很多人却喜欢入戏,吃着薯片,然后讨论:看,她就是个贱货。

回到正题。

项羽刚突围出去。

项羽刚死了最爱的女人。

项羽不想再看着无数个像自己兄弟、女人一样爱戴自己的百姓因为自己而死去。

项羽很累的。

他不想再这么累了,一刀下去,又少了几万涂炭生灵。历史改不改写,他都无所谓了。

你们放过他吧。好吗。


未生897


又说起项羽,又说起亥下,又说起四面楚歌,又说起宁死不过江东!

我真的是无从码字!

先读一首诗吧!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非常喜欢的词人,这首《夏日绝句》,聊聊二十字,字字珠玑!把项羽辉煌的一生,悲壮的结局,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这要从项羽的性格和成长的经历说起!

我们用几个成语,来做个引子!

取而代之

秦始皇游会稽郡的时候,乘船渡江,项羽和叔叔项梁一同观看,项羽指着秦始皇的船说道:“彼可取而代之”!吓得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因为这话是要灭九族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不仅胆气过人,还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


妇人之仁

韩信和刘邦讨论项羽的性格时这样说道:“虽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见有人生病,他会因同情而落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然而等到属下有了功劳应当 受赏封爵的时候,他却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里,直到玩弄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封赏,这是所谓妇人的仁慈。”鸿门宴赤裸裸的揭示了项羽的妇人之仁,加之不能识人善用,体现了项羽的气量之小,还死要面子。

沐猴而冠

灭了秦朝之后,有人建议项羽入主中原,以图天下!项羽却又心东归,说道: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谁能知道?劝者见项羽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离项羽而去,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知道后,大怒,下令把这个人给活煮了。可见项羽的目光短浅、爱慕虚荣!

霸王别姬

亥下一战,楚军营帐外“四面楚歌”,军心惶惶,项羽知大势已去,不由慷慨悲歌:想我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虞姬自知二人时日不多,不想连累项羽,便拔剑自刎了!虞姬死后,项羽含悲忍痛,掩埋了虞姬。可见项羽用情至深,是一个重情之人!

还有更多就不一一举例了,由此可见项羽其人性格缺陷很大,自负!心胸狭隘!爱慕虚荣!死要面子!太过重情!八千子弟兵西渡打天下,发展的几十万人,而今他们全完了,我“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爱的虞姬也死了,项羽万念俱灰啊!

那么如果说项羽过江之后还能东山再起吗?还能改写历史吗?

答案是否定的啊!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来看看江东当时的家底!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项羽本身是打算渡过乌江的。然而,看着身边仅数几名狼狈不堪的残兵败将,他又万念俱灰、感慨万千,开始感到犹豫。

此时,乌江亭长劝他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十万人之多,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唯独我有船,汉军即使赶来,也没办法渡江。”

十万民众,抛去老弱妇孺,能打战的有几个?何况当年的精兵都已经身死战场!不用刘邦几十万联军,就是韩信的十来万军队,也可以轻易打败江东这点家底!正是听到亭长此言,项羽深感大势已去,江东父老也不能再支持他东山再起!秦已灭,出师无名!从头来过是不可能了!所以项羽拒绝渡江,拔剑自刎!

项羽是英雄,不是枭雄!


史前怪蜀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宋朝的大才女,才女慕英雄,加上她丈夫还是个混蛋,又死的比较早,想起楚霸王这样的“人杰”惨死乌江边,可以说是十分惋惜的。

项羽被围在垓下后,还有心情唱歌“爷们儿力能拔山,气概压过所有人,这会运气不好觉得马都跑不快,马跑不快可咋整,老婆啊老婆,你又该咋整”,流下几滴马尿。然后又带兵砍杀,最后手下快死绝了,又跟手下吹牛,“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我起兵八年了,打了七十来场仗,干谁谁亡,打谁谁灭,我都东方不败了我,现在却突然被困了,这是老天看我太牛要把我灭了,我打仗水平还是很牛的。

到了吴江边后,人家劝他渡江,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好家伙,我出来的时候带着一大帮乡亲,现在死光了我自己跑回去,咱也是个要脸的人哪,再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哪门子江啊。

从以上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这人好面子、非常的迷信、喜欢显摆自己的牛哔。史书上还说他“妇人之仁”,这一是说明他也有细心的地方,另外一点就全是讽刺了,他本来很轻易的能杀死刘邦,结果他嫌范增这一招太下三滥,说出去不好听,把刘邦给放了,范增也给气跑了。

如果项羽过江东了,历史肯定会改变。历史是由或大或小、或影响深远或作用范围很小的历史事件组成,改变一个,与之有关的,必然会改变。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如果可以的话,像项羽那样痛快的活一辈子似乎也不错,江湖已没有哥的身影,但江湖上依然有哥的传说,名声有了,江山也算做过,美女也见过,也算无憾了。


千寻放映厅


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傲气傲骨皆有,从他攻入关中,却不占据关中,一心只想返回楚国,甚至说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的话,便可以看出此人是多么的傲。


而当时确是楚汉争霸的时期也算为后来的失败迈出了第一步吧,刘邦则是一个亭长出身,项羽楚国名将之后,从出生两人的身份就天差地别,从最初开始项羽就,一直轻视刘邦,不把刘邦放在眼里,鸿门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谋士范增主张杀掉刘邦,而项羽却因为跟刘邦结拜而优柔寡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曹操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项羽是英雄,而曹操是枭雄,英雄往往在乎自己的名节,将道义承诺看的也十分重要,而如刘邦这样的市井之人却会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甚至在项羽准备把刘邦他爹给炖汤的时候,刘邦却说给我来一口尝尝,这样的人项羽还能怎样,刘邦为了逃命,把自己孩子从马车上扔下来,项羽又能怎样?


所以楚汉争霸的结果刘邦胜,项羽却不肯过江东,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了自刎,还是因为傲气和傲骨,觉得自己败于刘邦,害了自己带出来的江东子弟兵,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此刻如果脸皮厚点返回江东,凭借楚国项家的影响力完全可以重整部队在和刘邦一战,但是因为范增的离去,改写历史恐怕还是不行。

英雄终是英雄,还是顾虑自己的名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选择了自刎,可叹一代西楚霸王。


等雨也等你呢啊


《项羽在东城被汉军斩杀,项羽自刎不肯过江东是虚构的。》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灌婴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为李陵脱罪,被汉武帝宫刑后,非常仇恨汉武帝,抹黑和汉武帝有关的一切人,主要抹黑汉高祖刘邦,伪篡史实刻意拔高项羽。项羽乌江自刎不肯过江东,是司马迁编造的天大谎言,欺骗了中国人2000年。连冷清敬仰的李清照都被骗了,还为此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冷清为李清照感到悲哀。

司马迁抹黑刘邦、拔高项羽的手法之一:就是对刘邦打的胜仗,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对刘邦打的败仗,极尽描写刻意夸张。对项羽打的胜仗,极大的夸大。对项羽打的败仗,大多只字不提,或者轻描淡写。


刘邦和项羽之间,一共发生过七次大规模战役,刘邦打败项羽四次,项羽打败刘邦二次,双方讲和一次。(1)彭城之战,项羽胜。(2)荥阳会战,项羽胜。(3)成皋战役,刘邦胜。(4)第二次荥阳会战,刘邦胜。(5)第二次彭城会战,刘邦胜。(6)鸿沟对峙,双方讲和。(7)垓下之战,刘邦胜,项羽在东城被杀。

(一)彭城之战,项羽杀义帝熊心后,齐国反叛,项羽率楚军30多万攻打齐地,同年二月刘邦30万大军誓师出关。在洛阳,刘邦和韩信分兵,刘邦合五路诸侯兵26万,经商丘攻彭城;韩信合齐、赵、常山等诸侯兵30万,牵制齐地的楚军。

彭城10余万楚军不战而逃,刘邦进入彭城。项羽听说后,在齐地和龙且分兵,龙且率10余万楚军佯攻齐地,项羽率20万楚军回救彭城,沿途收容彭城败退楚军10万。三月,刘邦和项羽大战于睢水,项羽杀汉军十余万,其余汉军渡过睢水败退荥阳,项羽楚军截获刘邦家属,刘邦败后只找到儿子孝惠一个人。

彭城战役,刘邦的战略意图是,刘邦对抗项羽之时,韩信从齐赵回师夹击项羽,一举歼灭项羽楚军主力。但是,韩信来晚了,在京索之间阻击了一下楚军,韩信率汉军向西到荥阳和刘邦会合。这件事记载在《淮阴侯列传》里。



(二)荥阳保卫战。彭城之战后,齐赵魏韩等诸侯,再次脱离刘邦,投靠了项羽。关中三王再度反叛,司马欣、董翳投靠项羽,章邯在废丘独立,刘邦派樊哙、曹参、周勃等水淹废丘,章邯自杀。

后来,常山王张耳和陈余决裂投靠刘邦,刘邦和韩信再次分兵,韩信和张耳率汉军精锐经营赵魏,刘邦领一半汉军,在荥阳对抗项羽30万楚军主力。荥阳会战,刘邦和项羽对峙了一年多,韩信和张耳已经搞定赵地,刘邦命韩信挥师荥阳夹击项羽,而韩信故意没有来。

荥阳粮尽,纪信化妆刘邦出东城,刘邦出西城而走,荥阳城破纪信被浮,项羽杀纪信。刘邦出荥阳后,辗转到达赵地,直接进入韩信大帐,夺了韩信兵权。刘邦欲杀韩信,张耳求情而赦免。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守赵地,任命韩信为右丞相,进攻齐地。

(三)成皋战役。刘邦调整了战略之后,再度集合汉军,发动成皋之战,卢綰、刘贾攻取17城。彭越、英布脱离项羽,骚扰项羽后方,刘邦汉军进占成皋,司马欣、董翳自杀,项羽失败而守荥阳。成皋之战,项羽损失10万楚军。

(四)第二次荥阳会战。成皋战役之后,项羽率楚军在成皋、广武一线和刘邦汉军对峙。刘邦汉军攻占敖仓,取食于敖仓,荥阳成为孤城,而项羽楚军乏粮。对峙八个月后,项羽不得不放弃荥阳。


(五)第二次彭城会战。项羽荥阳失败后,退守到彭城地区,刘邦率汉军穷追猛打,进行了第二次彭城会战。彭越骚扰项羽粮道,英布出九江袭扰项羽,刘邦和项羽再战于睢水,陈平离间范增,范增离开睢水,还没有走到彭城就死了,项羽再次损失10万楚军,彻底丢失了彭城。

(六)鸿沟合议。第二次彭城战役后,项羽的30万楚军主力,已经被刘邦打成了10万。韩信在齐地击败十几万楚齐联军,龙且被斩杀。项羽退守到鸿沟与刘邦对峙,项羽以刘邦的家属(刘父、吕后、鲁元公主等)作人质胁迫刘邦,并暗箭射伤刘邦,双方达成合议,以鸿沟为界。

(7)垓下之战。鸿沟协议后,项羽帅军向东,张良说:“项羽此去等于放虎归山,急追勿失”。刘邦乃以20多万汉军追项羽,把项羽围困在垓下。刘邦命韩信前来助战,韩信从蒯通之计,坐山观虎斗。刘邦从张良计,许与楚地,韩信、英布、彭越乃前来。


刘邦60多万汉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在总攻发起时,项羽逼迫虞姬自杀(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帅800卫队突围。刘邦命灌婴率5000车骑追项羽,在东城追上楚军,并击破楚军,灌婴手下五个营团长共同斩杀了项羽,东城离乌江边还有120公里。

项羽不是悲情英雄,项羽屠城杀降,是人民的公敌;项羽赏罚不公,众叛亲离;项羽命人截杀义帝,是不忠不孝;项羽逼死虞姬,是爱情的坟墓。项羽这等独夫民贼,别说过不了乌江,即便过了乌江,舅舅不亲人民不爱,还是死路一条。


冷清先生


项羽过江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当时刘邦已经得到各家诸侯的支持,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几十万大军前来追击项羽。项羽的十多万主力已经在垓下之围中被歼灭,他一人逃了出来。


即使回到江东,也就再仓促组织几万兵力而已,不是刘邦、韩信等人的对手。况且项羽已经不得人心了,包括英布、大司马周殷等人都归顺刘邦了。项羽喜好杀害无辜,不懂用人,江东人民也未必愿意为他卖命。

刘邦能够多次战败又东山再起,是因为他有稳定的根据地。萧何把关中等地治理的很好,关中人也都支持刘邦。而项羽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也没有活路。


国史拾遗


一个全盛时期的项羽都被打的骑着乌骓马都逃不掉了,让他回江东又如何?

很多时候他的谋士不是没劝过他,他改了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如果项羽还是那个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项羽,就算让他回了江东,即便东山再起,也顶多是推迟历史进程而已。


渔耕樵读


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于乌江,是他的性格使然,从诸多历史记载中,不难看出,项羽是一个极端自负的人,而且这种人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的。

而且项羽遇事不能当机立断,最终只会错失良机。例如“鸿门宴”,范增设计请刘邦赴鸿门宴,准备在宴席上杀死刘邦,由于项羽没按预订计划执行,放走了刘邦,所以范增有了“竖子不足与谋”感叹。

项羽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自杀之前,曾经叹息道,他没有脸面见父老乡亲,这也是影响项羽决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他渡江回到家乡,那么,以刘邦的性格必然也会派兵穷追不舍,到时候,必然会连累父老乡亲再经历战争之苦。所以只有他死了,才能结束这一切,保全乡亲们。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历史悲剧人物。


历史三两事


我觉得用刚愎自用来形容这位真英雄还是比较好的,明明是拿了一手好牌确到最后把自己玩死了。这个人太爱面子也,太过喜欢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在占据咸阳之后,那么好的形势那么好的地理条件又手握重兵。仅仅是因为怕锦衣夜行,家乡人看不到他胜利的样子就放弃了这一切。让自己的千秋霸业化为了幻影。这时他的性格使然,注定他是不会回到家乡让大家看到自己失败的样子。要是他回去了,如果他的父老乡亲还愿意还有兵力或是可以放手一搏。但要是他还是这个性格我想赢的机会也不是很大,与其说西楚霸王是输在战略上,还不如说他是输在自己的手中。我个人不看好回到江东的西楚霸王可以东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