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樣評價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過江東歷史是不是要改寫了?

追求平常心


文|小河對岸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悲情的英雄,勝得酣暢,敗得也磊落,寧死也不願過江苟且。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歷史上也有人對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行為,而提出委婉的批評。唐朝詩人杜牧,在其《題烏江亭》中就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長也曾對項羽說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那麼,假使項羽過江東,是否真得能稱王於江東,而東山再起呢?其實,項羽並不具備稱王江東的條件。

首先,彼時的江東也即後世的江南,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吳、越之地。至戰國後期,吳、越之地才漸漸歸楚。但是,楚人的主體力量卻並不在江東,而在江淮(在歷史上,被稱為江西)之間。自楚國頻頻遭受秦國侵擾之後,楚人的主體族群被迫一直向東遷徙,先徙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後徙都於壽春(今安徽壽春)。而至楚漢之際,楚人的主體族群已與當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區也被稱為淮楚。

元朝末年,起身於江淮的朱元璋最終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並定都於應天(南京)。其時就有文人作詩道:馬上短衣皆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至今,江淮(楚)文化與吳、越文化仍是涇渭分明。吳、越之地,雖已歸楚,但楚人在吳、越之地的根基並不深厚。項羽乃是楚人(今江蘇宿遷),並非吳、越土著,其在吳、越之地的根基不可能深厚。

項羽雖起兵於江東,但發展壯大卻是在江淮。而項羽麾下的重要將領,如龍且、英布、鍾離眜、季布、范增,也都是楚人,而非吳、越之人。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但項羽東歸故鄉,並沒有回江東,而是都於彭城,皆說明項羽只是曾經客居避難於江東而已。跟隨項梁、項羽叔侄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實則上就是項燕兵敗身死之後的楚軍殘部力量。

再則,從史籍記載來看,吳、越土著力量不但不是項羽起兵力量的主要構成,而且與項羽的矛盾很大。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

吳、越在文化上同源,語言、風俗相似。故百越雖亦起兵抗秦,卻歸屬吳芮(應為吳國之後)統領,而並沒有歸屬項氏的楚軍。再據《史記·東越列傳》記載:閩越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項羽)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

無諸與搖,是句踐的後裔子孫,率領兩支越人力量,跟從諸侯滅秦。因項羽主盟、分封諸侯,沒有被分封為王,而怨恨項羽。在楚漢相爭之時,幫助劉邦攻擊項羽。而楚人在江東力量,亦基本上跟隨項梁、項羽起兵抗秦而去了,就更難在吳、越之地與吳、越土著勢力爭衡稱王了。

第三,天下思定、項羽已很再有作為。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云集響應,起義便如烈火烹油般而在全天下蔓延起來,皆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統治已被推翻,套在天下百姓身上的枷鎖已被打開。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來。就連當初跟隨項羽入關破秦的各諸侯將相,也失去跟隨項羽再戰的動力。且江東地廣人稀,原本就沒有足夠力量以自立。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有知社


書接上回,我們說到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一個從小到大都沒輸過的富二代貴族公子,一旦輸清光,是很難有勇氣回去賣煎餅重頭再來的。

至於怎麼評價他不肯過江東的行為——我認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其他人的決定。

例如我們現如今都很佩服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劉邦燒棧道向項羽認慫,再往前推有越王勾踐嘗糞等等,這麼一想,我們就會責備項羽:你不就是輸了一次麼?你力能扛鼎,這麼厲害,過江以後,你再贏回來啊!

誒,“你。。。你有本事。。。”這個句型,是我們很多人的一個通病。例如:打遊戲時:你是打野的,你有本事去對家反野啊!

例如對於捐款:你這麼多錢你有本事捐個4億啊!

例如對於公眾人物:你在電影裡都脫過了!你上街也脫啊!




打王者榮耀,我們以為用李白韓信的就一定能去對家反野而不需要自家留野;覺得富豪就一定要捐個幾億不然對不起富豪的稱號;認為歌星影星既然出來行走江湖,就一定要被人知道隱私,知道一些什麼事以後就很興奮地留言大罵。。。。。。

這一切,都是站在了某個制高點,也不一定是道德,但反正,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們看到富豪光鮮的一面,但當他們為了一筆生意陪酒陪笑,甚至酒精中毒入院時,我們可能剛摁停鬧鈴,繼續美夢。

我們看到電影裡,明星的激情演出,卻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周圍,就擺著十幾個攝像機跟幾十個工作人員。其實他們,只是演的有感覺,或者說,演的讓你有感覺而已。他們每天都演戲,他們每天痛苦於如何脫離戲。我們很多人卻喜歡入戲,吃著薯片,然後討論:看,她就是個賤貨。

回到正題。

項羽剛突圍出去。

項羽剛死了最愛的女人。

項羽不想再看著無數個像自己兄弟、女人一樣愛戴自己的百姓因為自己而死去。

項羽很累的。

他不想再這麼累了,一刀下去,又少了幾萬塗炭生靈。歷史改不改寫,他都無所謂了。

你們放過他吧。好嗎。


未生897


又說起項羽,又說起亥下,又說起四面楚歌,又說起寧死不過江東!

我真的是無從碼字!

先讀一首詩吧!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是我非常喜歡的詞人,這首《夏日絕句》,聊聊二十字,字字珠璣!把項羽輝煌的一生,悲壯的結局,做了一個完美的總結!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這要從項羽的性格和成長的經歷說起!

我們用幾個成語,來做個引子!

取而代之

秦始皇遊會稽郡的時候,乘船渡江,項羽和叔叔項梁一同觀看,項羽指著秦始皇的船說道:“彼可取而代之”!嚇得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因為這話是要滅九族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不僅膽氣過人,還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


婦人之仁

韓信和劉邦討論項羽的性格時這樣說道:“雖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有人生病,他會因同情而落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然而等到屬下有了功勞應當 受賞封爵的時候,他卻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裡,直到玩弄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封賞,這是所謂婦人的仁慈。”鴻門宴赤裸裸的揭示了項羽的婦人之仁,加之不能識人善用,體現了項羽的氣量之小,還死要面子。

沐猴而冠

滅了秦朝之後,有人建議項羽入主中原,以圖天下!項羽卻又心東歸,說道: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誰能知道?勸者見項羽目光短淺,心灰意冷離項羽而去,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知道後,大怒,下令把這個人給活煮了。可見項羽的目光短淺、愛慕虛榮!

霸王別姬

亥下一戰,楚軍營帳外“四面楚歌”,軍心惶惶,項羽知大勢已去,不由慷慨悲歌:想我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但時局對我不利啊,烏騅馬跑不起來了。烏騅馬不前進啊,我該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

虞姬自知二人時日不多,不想連累項羽,便拔劍自刎了!虞姬死後,項羽含悲忍痛,掩埋了虞姬。可見項羽用情至深,是一個重情之人!

還有更多就不一一舉例了,由此可見項羽其人性格缺陷很大,自負!心胸狹隘!愛慕虛榮!死要面子!太過重情!八千子弟兵西渡打天下,發展的幾十萬人,而今他們全完了,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心愛的虞姬也死了,項羽萬念俱灰啊!

那麼如果說項羽過江之後還能東山再起嗎?還能改寫歷史嗎?

答案是否定的啊!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我們來看看江東當時的家底!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項羽本身是打算渡過烏江的。然而,看著身邊僅數幾名狼狽不堪的殘兵敗將,他又萬念俱灰、感慨萬千,開始感到猶豫。

此時,烏江亭長勸他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十萬人之多,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唯獨我有船,漢軍即使趕來,也沒辦法渡江。”

十萬民眾,拋去老弱婦孺,能打戰的有幾個?何況當年的精兵都已經身死戰場!不用劉邦幾十萬聯軍,就是韓信的十來萬軍隊,也可以輕易打敗江東這點家底!正是聽到亭長此言,項羽深感大勢已去,江東父老也不能再支持他東山再起!秦已滅,出師無名!從頭來過是不可能了!所以項羽拒絕渡江,拔劍自刎!

項羽是英雄,不是梟雄!


史前怪蜀黍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宋朝的大才女,才女慕英雄,加上她丈夫還是個混蛋,又死的比較早,想起楚霸王這樣的“人傑”慘死烏江邊,可以說是十分惋惜的。

項羽被圍在垓下後,還有心情唱歌“爺們兒力能拔山,氣概壓過所有人,這會運氣不好覺得馬都跑不快,馬跑不快可咋整,老婆啊老婆,你又該咋整”,流下幾滴馬尿。然後又帶兵砍殺,最後手下快死絕了,又跟手下吹牛,“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我起兵八年了,打了七十來場仗,幹誰誰亡,打誰誰滅,我都東方不敗了我,現在卻突然被困了,這是老天看我太牛要把我滅了,我打仗水平還是很牛的。

到了吳江邊後,人家勸他渡江,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好傢伙,我出來的時候帶著一大幫鄉親,現在死光了我自己跑回去,咱也是個要臉的人哪,再說老天要滅我,我還渡哪門子江啊。

從以上兩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項羽這人好面子、非常的迷信、喜歡顯擺自己的牛嗶。史書上還說他“婦人之仁”,這一是說明他也有細心的地方,另外一點就全是諷刺了,他本來很輕易的能殺死劉邦,結果他嫌范增這一招太下三濫,說出去不好聽,把劉邦給放了,范增也給氣跑了。

如果項羽過江東了,歷史肯定會改變。歷史是由或大或小、或影響深遠或作用範圍很小的歷史事件組成,改變一個,與之有關的,必然會改變。但歷史畢竟沒有如果。如果可以的話,像項羽那樣痛快的活一輩子似乎也不錯,江湖已沒有哥的身影,但江湖上依然有哥的傳說,名聲有了,江山也算做過,美女也見過,也算無憾了。


千尋放映廳


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傲氣傲骨皆有,從他攻入關中,卻不佔據關中,一心只想返回楚國,甚至說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樣的話,便可以看出此人是多麼的傲。


而當時確是楚漢爭霸的時期也算為後來的失敗邁出了第一步吧,劉邦則是一個亭長出身,項羽楚國名將之後,從出生兩人的身份就天差地別,從最初開始項羽就,一直輕視劉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鴻門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謀士范增主張殺掉劉邦,而項羽卻因為跟劉邦結拜而優柔寡斷,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曹操也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所以項羽是英雄,而曹操是梟雄,英雄往往在乎自己的名節,將道義承諾看的也十分重要,而如劉邦這樣的市井之人卻會為了勝利而不擇手段,甚至在項羽準備把劉邦他爹給燉湯的時候,劉邦卻說給我來一口嚐嚐,這樣的人項羽還能怎樣,劉邦為了逃命,把自己孩子從馬車上扔下來,項羽又能怎樣?


所以楚漢爭霸的結果劉邦勝,項羽卻不肯過江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選擇了自刎,還是因為傲氣和傲骨,覺得自己敗於劉邦,害了自己帶出來的江東子弟兵,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此刻如果臉皮厚點返回江東,憑藉楚國項家的影響力完全可以重整部隊在和劉邦一戰,但是因為范增的離去,改寫歷史恐怕還是不行。

英雄終是英雄,還是顧慮自己的名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選擇了自刎,可嘆一代西楚霸王。


等雨也等你呢啊


《項羽在東城被漢軍斬殺,項羽自刎不肯過江東是虛構的。》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灌嬰傳》:“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

《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為李陵脫罪,被漢武帝宮刑後,非常仇恨漢武帝,抹黑和漢武帝有關的一切人,主要抹黑漢高祖劉邦,偽篡史實刻意拔高項羽。項羽烏江自刎不肯過江東,是司馬遷編造的天大謊言,欺騙了中國人2000年。連冷清敬仰的李清照都被騙了,還為此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冷清為李清照感到悲哀。

司馬遷抹黑劉邦、拔高項羽的手法之一:就是對劉邦打的勝仗,要麼隻字不提,要麼一筆帶過。對劉邦打的敗仗,極盡描寫刻意誇張。對項羽打的勝仗,極大的誇大。對項羽打的敗仗,大多隻字不提,或者輕描淡寫。


劉邦和項羽之間,一共發生過七次大規模戰役,劉邦打敗項羽四次,項羽打敗劉邦二次,雙方講和一次。(1)彭城之戰,項羽勝。(2)滎陽會戰,項羽勝。(3)成皋戰役,劉邦勝。(4)第二次滎陽會戰,劉邦勝。(5)第二次彭城會戰,劉邦勝。(6)鴻溝對峙,雙方講和。(7)垓下之戰,劉邦勝,項羽在東城被殺。

(一)彭城之戰,項羽殺義帝熊心後,齊國反叛,項羽率楚軍30多萬攻打齊地,同年二月劉邦30萬大軍誓師出關。在洛陽,劉邦和韓信分兵,劉邦合五路諸侯兵26萬,經商丘攻彭城;韓信合齊、趙、常山等諸侯兵30萬,牽制齊地的楚軍。

彭城10餘萬楚軍不戰而逃,劉邦進入彭城。項羽聽說後,在齊地和龍且分兵,龍且率10餘萬楚軍佯攻齊地,項羽率20萬楚軍回救彭城,沿途收容彭城敗退楚軍10萬。三月,劉邦和項羽大戰於睢水,項羽殺漢軍十餘萬,其餘漢軍渡過睢水敗退滎陽,項羽楚軍截獲劉邦家屬,劉邦敗後只找到兒子孝惠一個人。

彭城戰役,劉邦的戰略意圖是,劉邦對抗項羽之時,韓信從齊趙回師夾擊項羽,一舉殲滅項羽楚軍主力。但是,韓信來晚了,在京索之間阻擊了一下楚軍,韓信率漢軍向西到滎陽和劉邦會合。這件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裡。



(二)滎陽保衛戰。彭城之戰後,齊趙魏韓等諸侯,再次脫離劉邦,投靠了項羽。關中三王再度反叛,司馬欣、董翳投靠項羽,章邯在廢丘獨立,劉邦派樊噲、曹參、周勃等水淹廢丘,章邯自殺。

後來,常山王張耳和陳餘決裂投靠劉邦,劉邦和韓信再次分兵,韓信和張耳率漢軍精銳經營趙魏,劉邦領一半漢軍,在滎陽對抗項羽30萬楚軍主力。滎陽會戰,劉邦和項羽對峙了一年多,韓信和張耳已經搞定趙地,劉邦命韓信揮師滎陽夾擊項羽,而韓信故意沒有來。

滎陽糧盡,紀信化妝劉邦出東城,劉邦出西城而走,滎陽城破紀信被浮,項羽殺紀信。劉邦出滎陽後,輾轉到達趙地,直接進入韓信大帳,奪了韓信兵權。劉邦欲殺韓信,張耳求情而赦免。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右丞相,進攻齊地。

(三)成皋戰役。劉邦調整了戰略之後,再度集合漢軍,發動成皋之戰,盧綰、劉賈攻取17城。彭越、英布脫離項羽,騷擾項羽後方,劉邦漢軍進佔成皋,司馬欣、董翳自殺,項羽失敗而守滎陽。成皋之戰,項羽損失10萬楚軍。

(四)第二次滎陽會戰。成皋戰役之後,項羽率楚軍在成皋、廣武一線和劉邦漢軍對峙。劉邦漢軍攻佔敖倉,取食於敖倉,滎陽成為孤城,而項羽楚軍乏糧。對峙八個月後,項羽不得不放棄滎陽。


(五)第二次彭城會戰。項羽滎陽失敗後,退守到彭城地區,劉邦率漢軍窮追猛打,進行了第二次彭城會戰。彭越騷擾項羽糧道,英布出九江襲擾項羽,劉邦和項羽再戰於睢水,陳平離間范增,范增離開睢水,還沒有走到彭城就死了,項羽再次損失10萬楚軍,徹底丟失了彭城。

(六)鴻溝合議。第二次彭城戰役後,項羽的30萬楚軍主力,已經被劉邦打成了10萬。韓信在齊地擊敗十幾萬楚齊聯軍,龍且被斬殺。項羽退守到鴻溝與劉邦對峙,項羽以劉邦的家屬(劉父、呂后、魯元公主等)作人質脅迫劉邦,並暗箭射傷劉邦,雙方達成合議,以鴻溝為界。

(7)垓下之戰。鴻溝協議後,項羽帥軍向東,張良說:“項羽此去等於放虎歸山,急追勿失”。劉邦乃以20多萬漢軍追項羽,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劉邦命韓信前來助戰,韓信從蒯通之計,坐山觀虎鬥。劉邦從張良計,許與楚地,韓信、英布、彭越乃前來。


劉邦60多萬漢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在總攻發起時,項羽逼迫虞姬自殺(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後帥800衛隊突圍。劉邦命灌嬰率5000車騎追項羽,在東城追上楚軍,並擊破楚軍,灌嬰手下五個營團長共同斬殺了項羽,東城離烏江邊還有120公里。

項羽不是悲情英雄,項羽屠城殺降,是人民的公敵;項羽賞罰不公,眾叛親離;項羽命人截殺義帝,是不忠不孝;項羽逼死虞姬,是愛情的墳墓。項羽這等獨夫民賊,別說過不了烏江,即便過了烏江,舅舅不親人民不愛,還是死路一條。


冷清先生


項羽過江東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

當時劉邦已經得到各家諸侯的支持,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幾十萬大軍前來追擊項羽。項羽的十多萬主力已經在垓下之圍中被殲滅,他一人逃了出來。


即使回到江東,也就再倉促組織幾萬兵力而已,不是劉邦、韓信等人的對手。況且項羽已經不得人心了,包括英布、大司馬周殷等人都歸順劉邦了。項羽喜好殺害無辜,不懂用人,江東人民也未必願意為他賣命。

劉邦能夠多次戰敗又東山再起,是因為他有穩定的根據地。蕭何把關中等地治理的很好,關中人也都支持劉邦。而項羽沒有這個條件。

所以項羽即使回到江東,也沒有活路。


國史拾遺


一個全盛時期的項羽都被打的騎著烏騅馬都逃不掉了,讓他回江東又如何?

很多時候他的謀士不是沒勸過他,他改了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如果項羽還是那個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的項羽,就算讓他回了江東,即便東山再起,也頂多是推遲歷史進程而已。


漁耕樵讀


項羽不肯過江東,自刎於烏江,是他的性格使然,從諸多歷史記載中,不難看出,項羽是一個極端自負的人,而且這種人的自尊心都是很強的。

而且項羽遇事不能當機立斷,最終只會錯失良機。例如“鴻門宴”,范增設計請劉邦赴鴻門宴,準備在宴席上殺死劉邦,由於項羽沒按預訂計劃執行,放走了劉邦,所以范增有了“豎子不足與謀”感嘆。

項羽是一個重情義的人,自殺之前,曾經嘆息道,他沒有臉面見父老鄉親,這也是影響項羽決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他渡江回到家鄉,那麼,以劉邦的性格必然也會派兵窮追不捨,到時候,必然會連累父老鄉親再經歷戰爭之苦。所以只有他死了,才能結束這一切,保全鄉親們。

總的來說,項羽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


歷史三兩事


我覺得用剛愎自用來形容這位真英雄還是比較好的,明明是拿了一手好牌確到最後把自己玩死了。這個人太愛面子也,太過喜歡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在佔據咸陽之後,那麼好的形勢那麼好的地理條件又手握重兵。僅僅是因為怕錦衣夜行,家鄉人看不到他勝利的樣子就放棄了這一切。讓自己的千秋霸業化為了幻影。這時他的性格使然,註定他是不會回到家鄉讓大家看到自己失敗的樣子。要是他回去了,如果他的父老鄉親還願意還有兵力或是可以放手一搏。但要是他還是這個性格我想贏的機會也不是很大,與其說西楚霸王是輸在戰略上,還不如說他是輸在自己的手中。我個人不看好回到江東的西楚霸王可以東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