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给孙子留下一人,完全能对付朱棣,为何朱允炆弃而不用?

qzuser193985590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的江山稳固,不但下令自己去世的时候藩王不得入京祭奠,还在生前的时候以各种罪名把跟随他打天下老臣差不多都杀了干净,本以为朱允炆应该可以安安心心的当皇帝了,结果朱元璋忘了还有自己的儿子。



英勇善战的朱棣就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胁。朱允炆从继位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朱棣的威胁,所以时时刻刻都想着要削藩。很多朝代都有皇帝想着要削藩,有很多成功了,也有很多失败了。按照明朝当时的情况来说,削藩难度不是很大,因为藩王兵马都不是很多,兵马最多的藩王也就是朱棣了,也不过只有几万人马,怎么能和驻守京城的三大营几十万精锐之师相提并论?


朱允炆削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选错了时机以及自己的优柔寡断,朱允炆一边想着要削藩却又念及叔侄情义,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朱允炆最大的失败就是怕让废材将军李景隆统军,这家伙除了打败仗然后逃跑别的啥都不会。

其实朱元璋给了朱允炆留下了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将军,那就是耿炳文将军,朱元璋建国之后,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地位甚至能和徐达相比肩。耿炳文最大的能耐就是防守,特别是以寡敌众,当年只用一万人马便抵挡了张士诚的十万大军。这也是朱元璋杀了这么多功臣,却偏偏留下耿炳文的原因。



而朱允炆偏偏就是不懂,朱允炆让耿炳文抵御朱棣。耿炳文在真定安营扎寨,面对来势汹汹的朱棣,他采取了自己十分擅长的战术,那就是让十万大军撤回城里防守,从而拖垮朱棣。但是朱允炆不明白耿炳文的用意,以为耿炳文怕了朱棣,十分恼怒的换下了耿炳文,依旧是用废材将军李景隆,我也是搞不懂李景隆一败再败为什么朱允炆还是一直用他统军。

试想一下,如果朱允炆能够一直让耿炳文统军,朱棣还能一句势如破竹吗?我认为是不能的,要打败拥有十万大军防守的耿炳文,朱棣没有五十万绝对不能破城,很显然朱棣没有。只要战况一僵持,朱棣就是因为物资匮乏而兵败,很可惜,朱允炆并没有清楚的明白这一点。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不是朱允炆弃而不用,而是耿炳文极可能是在真定之战中已经战死。真定之战中朱棣大胜极可能是朱棣采用了类似对付宁王朱权诈降之类不光彩手段,因此删改了耿炳文相关的记载。

按照通常的记载,耿炳文是在真定之战惨败后被建文帝用李景隆代替,之后朱棣攻下南京后,耿炳文投降。朱棣称帝后的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用红革呈做玉带,逾越制度,他的这些行为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于是自杀。

(耿炳文)

而沐英的儿子,黔国公沐晟为自己表哥、耿炳文儿子耿琦撰写的墓志铭《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则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至(洪武)三十二年,侯(即长兴侯耿炳文)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命有司治坟茔,赐临濠山地三百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

沐晟是沐英的儿子,第二代黔国公,其母亲是耿炳文的妹妹。沐晟靖难之役爆发时已经32岁,又是大明顶级高官。耿炳文的儿子耿琦更是投奔沐晟,被沐晟庇护,才免于被朱棣所害。沐家在云南一带很有实力,朱棣对沐晟有过打压但最终选择安抚为主。以沐晟的地位以及与耿家的关系,显然不大可能弄错耿炳文到底是啥时候死的。耿琦死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这时候的政治气氛以及比较缓和,对靖难旧事没那么顾忌,沐晟也敢在耿琦墓志铭中提及旧事。

(电视剧中的沐晟)

朱棣击败耿炳文的真定之战,很奇怪的一点是明军高级将领损失极多。明军的主将是耿炳文,副将是李坚、宁忠。李坚、宁忠是明军的二、三把手。李坚、宁忠以及都督顾成等高级将领几乎在真定之战中被朱棣一网打尽。

然而真定之战朱棣虽然大获全胜,但明军按记载也是损失三万人左右,全军十三万人还剩十万退入真定城,明军主力还在。明军的高级军官损失比例极其不符合一般战争常理。

这么不正常的高级将领损失比例,只可能是高级将领聚集在一起遭遇了无防备的突然袭击。

朱棣可能是采取了诈降的形式欺骗了耿炳文,发动突然袭击才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朱棣)

耿炳文和朱元璋都出生于濠州钟离太平乡,和朱元璋是关系很近的同乡。虽然未必小时候认识,但这样的同乡关系也已经很亲密了,也是耿炳文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关键因素,两人间有比较深的乡情。

耿炳文出于个人感情,不会愿意朱元璋的儿孙自相残杀。以耿炳文和朱元璋的个人关系,和朱棣可能也有一定的私人交情。朱棣如果诈降,很容易获得耿炳文信任不加防备。朱棣在诈降时突然突袭,才能让明军一举损失这么多高级将领,耿炳文则在朱棣的突袭下战死,朱棣乘机大败明军。

如果这个推测为真,可以解释为啥耿炳文的事迹被朱棣修改。向臣子诈降毕竟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朱棣修改了不少建文时代的记录,修改耿炳文的事迹也在情理之中。

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则实际可能是说建文帝给耿炳文修的坟墓规格太高,要改掉


仁勇校尉


楼主想说的此人恐怕是指耿炳文吧。

朱元璋开国后无数次的血洗开国功臣,无论文臣还是武将,所以当朱允炆继任后,留给他的政治资源真的不多。

剩下的,都是些老实听话,但却没有什么主断,同时也没有什么经验的大臣。

朱允炆的二位辅政重臣齐泰黄子澄,都是洪武十八年才进的士,齐泰政治生涯前期是典型的不作为不犯错代表(作为的都被杀了),朱元璋死前才从兵部侍郎升为尚书。根本没有独挡一面主持大局的能力。

黄子澄呢,成为首辅前,主要工作是陪太子读书,到是满腹经纶,但论治国,也是大姑娘上桥头一回。

所以年轻的皇帝加“年轻”的首辅,做出了冲动的事,削藩,逼反了朱棣。

接着说耿炳文,在开国武将中他资历低,人老实,低调,故而躲过了朱元璋的血洗,打仗以守见长,但朱棣起事之后,迅速的攻克蓟州、居庸关、怀来、遵化、密云,控制了北平地区,稳定了根据地。

南京方面给耿炳文的任务是平叛,而不是守一城一池这么简单,老将耿炳文的军事生涯中也从来没有担任过军团级主帅,承担起如此重要的角色。

而朱棣,一个爹不疼舅不爱的主,在长期边塞作战中,已经成长为帝国第一流的军事将领。

耿炳文对朱棣,并不占据优势,尽管他在兵力粮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耿炳文的十三万平叛大军到达了真定,初期与朱棣交锋,果然不敌朱棣锋芒,耿炳文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略作交锋,他感觉到了朱棣的锐气与战斗力,收兵固守真定。因为守城才是他的特长,朱棣是以攻为守,他要以守为攻。

但朱棣也是不毛孩子,一看耿炳文守真定,也不真攻,晃一圈回北平。

二人正如两个拳击台上的拳手来回试探,南京方面坐不做了,换帅,用富二代李景隆换耿炳文,从而导致了战局的急转直下,最终朱棣完成逆袭。

那如果当初要是齐黄内阁不犯昏招,不换耿炳文,是否能改变战局,影响历史走向呢?

答案是不能,如若耿炳文继续担任主帅,守一城尚可,但挽战局,恐怕就勉为其难了。毕竟双方的争斗,不在一城一池,而是整个大明天下。换耿炳文,不过是朱棣与朱允炆下的这盘棋中走错的一步(后面也一样是昏招连连)。

就像一个围棋菜鸟对一个十段高手,就算允许菜鸟悔棋,结局又有什么不同呢?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说得应该是耿炳文吧!

其实,耿炳文只能算是一名老将,却并非名将,与朱棣手下的将帅相比,就胜在经验而已。

耿炳文作为一员稳重的老将,善于守城却不善野战。靖难之役中,他率军与朱棣交战,在雄县和莫州惨败后,又被朱棣突袭,溃败退入真定,其部队拥挤在城门相互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从这一战可见,耿炳文不是什么名将,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

所以,也有个说法是,当初朱元璋不杀他,是深知他老成持重,但没进攻能力,对朱允文没威胁,才留着他给自己的孙子看门口的。


但是,堂堂大明朝,不见得没人比得上朱棣。其实朱允文身边并非都是李景隆这类无能之辈,还是有能征善战之人的。盛庸和平安就是难得的将才。

尤其是盛庸,多次打败朱棣,在东昌之战,盛庸击败燕军,致使朱棣精锐尽失,连大将张玉都战死阵中。


之后又在夹河力战燕军主力,如果不是突然刮风,飞尘蔽日,给了燕军可趁之机,朱棣此役必败无疑。此战,盛庸斩杀燕军大将谭渊。

可见,朱允文阵中不缺将才与帅才,但还是丢江山,着真的是他自己无能,怨不得别人。


这些历史要读


不要这么想,换做是你,你会让你的孙子杀你的儿子?你会给你的孙子留后手?!肯定是不会的。

朱元璋这个人很看重血脉传承的,从他封皇帝上来看就可以看出,封他的爹为皇帝,他的爷爷也封了皇帝,他的太爷爷也封了皇帝。

而且,自从太子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一开始想立的不是朱允炆,而是燕王!后来是因为大臣们强烈的反对才会作罢!但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因为大臣的反对就会作罢的吗?不可能!而且也不现实。看看死在他手里的人有多少!

那么朱元璋怕的是什么呢?

太子党!

因为此刻朝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信任太子的,都是朱元璋给太子留下的人才。如果太子不死的话,他们将会辅佐太子成为千古一帝!中国的领土可以上至西西伯利亚到达北冰洋,下至印度面临印度洋,左至欧洲大陆覆灭崛起的俄罗斯,右至东面灭亡日本!

有人也许会不信,呵呵,可以对比唐朝。唐朝领土达到最大的时候不是唐太宗,也不是唐玄宗,更不是武则天时代,而是武则天的老公时代。都知道这人是出了名的柔弱,但是他却是柔弱中带着智慧,很会用人。

此刻的唐朝,西至中亚,北至西西伯利亚地区,南至越南缅甸!

而且朱元璋当时给燕王的府邸都是参照元朝皇宫修建的,而严令其他皇子参照此建立府邸。足以说明了朱元璋对燕王的疼爱,因为他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爱龙说


题主说的应该是耿炳文吧,那我们来看看耿炳文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朱允文有没有用耿炳文,是不是真的如题主所说的完全能够对付朱棣。

耿炳文是随着他的父亲耿君用追随朱元璋征战的,公元1356年,耿君用增援宜兴,与张士诚的部队交战,耿君用战死,耿炳文就继承了耿君用的职位管军总管。公元1357年,耿炳文率军攻打长兴,打败了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并且缴获了战船三百余艘,最终将长兴攻克。

长兴在太湖口,是江浙的门户,朱元璋得到长兴之后,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设立永兴翼元帅府,让耿炳文担任总后都元帅,镇守长安州。张士诚的部将潘元明,严再兴率军攻打长安州,耿炳文大败敌军。

张士诚再派李伯升率十万兵,兵分水陆两路杀向长安州,耿炳文固守,李伯升打了一个多月还是打不下来,最后常遇春率军增援长安州,李伯升撤军而走,耿炳文率军追击,杀敌五千余人。

公元1358年,张士诚派他的弟弟张士信率军来攻打永兴,又被耿炳文打败,而且还俘虏了大将宋兴祖,永兴对于张士诚来说是必争之地,张士诚前前后后攻打了十几次,而耿炳文在永兴坚守了十年,张士诚每次都战败而归,所以耿炳文是一个厉害的守将。

洪武末年,明初封的公侯都基本不在,只剩下耿炳文与郭英两人。建文元年七月,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三十万迎战燕军。

耿炳文大军到达真定后,在滹沱河的两岸安营扎寨,因为刚好是中秋,所以没有多少防备,燕军突然袭击,驻扎在雄县的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杨松率军来增援,又遭到了伏击,最终被俘杀死,莫州失守,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

朱棣把张保向放回去,让他把这边的情况告诉耿炳文,耿炳文就率军渡河,准备迎战燕军,正当部队要转移的时候,燕军突然杀至,耿炳文大败。建文帝就在黄子澄的建议下让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成为新的大将军。

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耿炳文也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所以遭此大败,否则建文帝也不需要用李景隆换下了耿炳文,毕竟耿炳文这个时候都六十八岁了。


历史简单说


很多人在读《明史》时,对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皇帝朱允炆的一个举动大惑不解:放着爷爷朱元璋留下的一人不用,却无限信任“军事白痴”、“逃跑将军”李景隆。

朱元璋做皇帝后,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铁”,都被送到地下睡觉了。等朱允炆上台,举头四顾,是一堆叔叔辈的王爷。赶上朱允炆是急性子,上台不久就削藩。燕王朱棣眼看刀架上脖子,于是以“靖难”之名起事。

1、耿炳文对决朱棣,谁胜?

史载:起事初,北平周边将领多为朱棣旧部,多数人望风而降。通州、蓟州、怀柔等地尽属燕王。此时,朱元璋留下来的开国大将还有两位:耿炳文、郭英。朱允炆也是按着套路出牌,派耿炳文率军去迎击朱棣。

耿炳文对决朱棣,谁胜?后人说法不一,很多人认为耿炳文和朱棣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必败无疑。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两个人实属“矛”与“盾”的较量,如果不是朱允炆打了一手烂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为什么有人看好耿炳文呢?

2、朱棣善攻,耿炳文善守

朱棣的军事才能,在就藩北平后表现突出。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人,被朱元璋沿长城一线授封,防范蒙古,为天子守边。1390年,朱棣出奇兵深入大漠,出其不意的轻取北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的军队,作战风格一如汉武时代的霍去病。

如果说朱棣善攻如“利矛”,那么耿炳文就善守如“坚盾”,他成名于长兴城。长兴城地处太湖口,是江浙门户。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天下时,命耿炳文率兵镇守。

张士诚先是派左丞相潘元明、元帅严再兴攻城,被耿炳文击退。张士诚又派司徒李伯升以10万大军从水、陆两路杀来。耿炳文率兵7000坚守1个多月,直到常遇春的援兵来到。张士诚又派出他弟弟张士信来打,耿炳文以先守后攻策略打败张士信。

耿炳文长兴守城达10年,《明史》说他擅长“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张士诚始终无法攻破城池。明朝立国封侯时,耿炳文获封“长兴侯”,爵名与城名相同,是因为他守长兴功劳最大。朱元璋为功臣排座次,耿炳文和徐达同列一等。

3、守城之将,中途被换

开国功臣都处理掉,朱元璋独留耿炳文,或许看中了他特殊才能——将来有变时,耿炳文至少能成为朱允炆的守城之将。事情最初发展也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为迎击朱棣,朱允炆命65岁耿炳文领军,在真定安营迎战。先是被燕军突袭,损失9000人,后再次被偷袭溃败,耿炳文只好率10万人退守城内。燕军围城3天后主动撤走。史载:燕王知道耿炳文是擅长守城的老将,想攻下他守的城池很难。

如果剧情按正常思维发展,朱棣拿下真定城的可能基本为零。以耿炳文的守城能力,不要说再次守上10年,就是守住1年,就把朱棣的“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但朱允炆打出了一张烂牌:把耿炳文中途换下,而换上的李景隆后人多认为是朱棣的“卧底”。

4、朱耿对决,没有上演

也许,朱允炆没有看过耿炳文的军事生涯简历。也许,他没弄懂爷爷为啥留下个擅长守城的开国之将。总之,他听说耿炳文败退入城后,觉得很没面子。当初撺掇他削藩的黄子澄,就推荐李景隆去取代耿炳文。

耿炳文火线被换下,李景隆统率全军。结果李景隆除了会打败仗、逃跑之外,实在没什么其他表现。等他退回皇城,朱允炆仍然没有起用耿炳文。结果,担负守城任务的李景隆,直接打开大门纳燕王入城。

如果,朱允炆能在李景隆断崖式的一败再败后,听取大臣建议斩杀李景隆,重新起用耿炳文,朱耿对决,好戏还在后头。如果,朱允炆能在朱棣兵临城下时,想想爷爷留下的人才,明白耿炳文是对付朱棣的不二人选,朱耿对决,好戏才刚开始。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最终在一把大火里是死了?是逃出生天?是出家当和尚?是跑到南洋当逍遥公了……就这样给历史留下诸多谜团。

交代下耿炳文的结局:在朱棣称帝的次年,耿炳文因为被弹劾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饰、大逆不道而自杀。

李景隆呢?他被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轮番弹劾,最终被朱棣削去功臣勋号、爵位、还被软禁,最终于永乐末年去世。别说,还挺经折腾。


指动济南


你所说的是指长兴侯耿炳文吧,有一点要和你们说清楚,朱允炆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军事上面的原因可以忽略不计。

有的人说要是朱元璋不把开国功臣杀干净朱棣篡位就不会成功,还有的人拿蓝玉来说事,不错蓝玉打仗确实很厉害,以他的军事才能也足以能制服朱棣,但是以蓝玉的性格朱允炆未必能够真正重用他,首先朱允炆自己就用人失察,他用齐泰黄子澄还有李景隆都是他的失误,还有蓝玉这个人没有人臣之礼,动辄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在朱元璋面前就是这样,何况小皇帝面前,他这样即使朱允炆不介意,但是那些文臣未必看的惯,而且朱允炆继位以后信任文臣,蓝玉这些人也瞧不起他们,这就势必导致他们不能精诚合作,但是朱棣就不同了,他不仅军事经验丰富,政治经验也很丰富,靖难之役的时候要是蓝玉挂帅的话朱棣肯定会用反间计污蔑蓝玉在前线造反,而朱允炆耳根子又软,即使不杀他也会被撤职。


那么为什么说朱允炆的失败主要是政治原因呢,你看他当初削藩的时候顺序就搞错了,他先把周王干掉了,而周王和朱棣又是亲兄弟,他这明显就是打草惊蛇,他把周王废掉了以后还没有对朱棣动手,而是继续对其他的藩王动手,这就给了朱棣以喘息之机,让他有了准备的时间。在靖难之役中他可谓是昏招连连,他还下圣旨勿使朕有杀叔之名。他这是想活捉朱棣,他这就是绑着手脚打仗,别忘了朱棣可是真正的塞王,洪武帝的八伐漠北他一个人就占了三次,在北伐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总结朱棣能够夺取天下个人认为具有运气的成分,这是上天眷顾他,当然这并不是说朱棣没有才能,相反朱棣在中国历朝历代的非开国皇帝之中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他在中国历史上破了多个纪录,在历代的非开国皇帝之中能与他一较高下的只有汉武帝和康熙,朱允炆以全国的优势兵力确对付不了北平一隅之地,他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朱棣来开刀,只要把朱棣废掉了其他的藩王根本不值一提,朱棣很幸运,他遇到了朱允炆这个皇帝,没有政治经验又很仁慈,他的身边也没有出色的谋士,可以说那么多藩王真正对中央有威胁的只有燕王朱棣,其他的如宁王这些根本就没有和朝廷叫板的实力和资本,只要把朱棣一除其他的藩王自动臣服,顺便说一句,即使朝廷不削藩,朱棣还是会造反。

历史学家100


其实朱允炆并非是不用耿炳文,朱棣起兵叛乱后,朱允炆就让耿炳文任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


这里朱允炆犯了一个错误,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却偏偏留下了耿炳文,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耿炳文这个人的特点说起了,每个带兵将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耿炳文的特点就是擅长防守,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耿炳文带兵驻守长兴十年,极大的牵制了张士诚力量,这就看出来耿炳文的能力了,极善于防守。

而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朝将善于进攻的将领都杀得差不多了,剩一个善于防守的耿炳文不仅没有威胁,还对王朝稳固有着很大的好处。


知道了耿炳文这个人的特性,就知道为何朱允炆为什么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了。耿炳文并不擅长进攻,而叫他去讨伐朱棣,要知道朱棣擅长的就是进攻,熟读兵书,对于战场形势有着非常准确的判断,这样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结果可想而知,耿炳文在真定战败。只能退守真定防守了,这时候耿炳文的长处就显现出来了——防守。

真定城被耿炳文守的固若金汤,朱棣都犯难了。可这个时候朱允炆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当听到耿炳文在真定被打败后他就开始慌了,人一慌就容易犯错,这时黄子澄又给朱棣出了个馊主意,让李景隆当主帅,想必这时的朱允炆已经乱了方寸,在耿炳文大败后心里也认为耿炳文不行了,于是便听信了黄子澄的话,让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


就这样,耿炳文这样一个名将就这样被朱允炆撤到了二线。 所以说,并不是朱允炆不用耿炳文,而是因为用的时机不对,而又没有一直坚持一直用下去。


夜深闲话


题主说的应该是长兴侯耿炳文,纵观朱元璋时期的功臣勋贵死的死,杀的杀,到朱允炆继位的时候也就他耿炳文了。可是要说耿炳文能够完全对付朱棣,这就有点牵强了。

需知道耿炳文是以善守而出名的,他曾经在长兴面对张士诚10万大军来攻,最终抵挡住了,后来他坐镇于长兴十年,抵挡住了张士诚前后十几次的围攻,东线战场的局势因为耿炳文的存在而奠定了胜利的基调。

而朱棣与耿炳文不同,虽然同为军事集团,可是朱棣是以进攻为常态的,他就是一把锐利的战刀,有着战略的走向和意图,战场上的统帅级的人物。

如果说当时建文帝不弃用耿炳文,那么以其老辣和防守之力,相信凭借明王朝的一国之资源和兵力对抗朱棣的燕军,胜算是非常大的,靖难之役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就将耿炳文弃用了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朱允炆性格上的懦弱和温和,导致了他对辅助大臣们的言听计从,而其文臣集团都是一些只会圣贤书的理论分子,对于军事和现实认识不足。

第二,虽然开始用了耿炳文,可是在耿炳文和朱棣交锋败了之后,却让李景隆给替换了,需知道,让耿炳文主动出击这是扬短避长,朱允炆对耿炳文没有一定的认识,这是临阵换帅的最大原因,也是其最大的错误之一。

第三,朱允炆生长于深宫之中,缺乏实践能力,对于当时的局势和敌我双方的情况没有自我的看法,没有充分认识到耿炳文是很适用于他阵营的统帅,靠着守,凭借一国之力,绝对能够将朱棣给拖死。

第四,急于取胜,而选择了主动出击,耿炳文是守将,很明显不擅长于攻势,在败退了几阵之后,就这样被急于求成的建文集团给撤换。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何朱允炆弃用耿炳文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