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逢洋必跪李鴻章(3)

作者: shengminwujiang

7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恥而後勇。

先說甲午海戰。

近些年,某些人一談及甲午戰爭的失敗,就扯什麼慈禧太后把辦海軍的銀子,挪用建頤和園去了。這事兒,確實存在,但是,完全不能構成甲午海戰失敗的理由,更不能成為整個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的理由。

我第N次強調:僅僅在九年前,中國軍隊痛貶過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陸軍、海軍!

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陸軍,與十年前的法國軍隊,落後至少二十年!

那麼,此時的北洋水師的裝備水平,又是如何呢?

眾所周知,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軍隊、英法聯軍的艦艇,在中國沿海到處亂闖,動不動就開進渤海,炮轟大沽口。

那麼,法國軍隊在與中國軍隊拼命的時候,為什麼,法國艦隊沒有開進渤海灣,炮轟大沽口呢?

原因很簡單,此時的北洋水師,海防、岸訪能力,已經很牛了。

《清史稿·李鴻章傳》:

(光緒)十年,法越構兵,……(法國)兵艦馳入南洋,分擾閩、浙、臺灣,邊事大棘。北洋口岸,南始炮臺,北迄山海關,延袤幾三千里,而旅順口實為首衝。(李鴻章)乃檄提督宋慶、水師統領提督丁汝昌守旅順,副將羅榮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提督曹克忠、總兵葉志超守山海關內外,總兵全祖凱守煙臺,首尾聯絡,海疆屹然。

……初,鴻章籌海防十餘年,練軍簡器,外人震其名,謂非用師逾十萬,不能攻旅順,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備而退

從煙臺到旅順,岸防力量強大,艦隊也具備海戰能力。以沙俄、法國軍隊的戰力,不出兵十萬,不可能戰勝北洋水師。法國人經過仔細掂量,壓根兒就沒敢來。

只要能在大沽口開幾炮,可以立馬迫使清政府簽署城下之盟。法國人參加過第二次鴉片戰爭,還能不懂這個道理?如果北洋水師的水平,與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樣,或者屬於一戰擊潰的檔次,法國艦隊就犯不著在浙江、福建、臺灣一帶,來來回回地,海盜一般地遊竄了。

《清史稿·李鴻章傳》的作者,用這段話讚揚李鴻章的能力時,可曾考慮過,甲午海戰中,面對遠弱於法國海軍的日本海軍,北洋水師為何一敗塗地呢?

《清史稿·李鴻章傳》把戰敗的責任,一股腦地,全部推給了廣大將士:

鴻章深知將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應用,方設謀解紛難,而國人以為北洋海軍信可恃,爭起言戰,廷議遂銳意用兵。初敗於牙山,繼敗於平壤,日本乘勝內侵,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復據威海衛、劉公島,奪我兵艦,海軍覆喪殆盡。

幾年前,還能讓沙俄、法國軍隊知難而退,真到了打仗的時候,便“深知將士多不可恃”了!包括北洋水師在內的淮軍,不是李鴻章一手創建、一手把持著的嗎?打敗仗了,責任全在將士無能,有天理不!

其實,北洋水師之敗,全是因為:淮軍統帥李鴻章始終是跪在日本人面前,指揮對日作戰的。

前面說過,早在十年前,李鴻章就跪在日本人面前;當日本人進軍朝鮮,袁世凱一再電請增兵時,李鴻章竟然無恥地提出以賠款換取日本撤軍。

面對日本人挑起戰爭,朝廷堅定不移地應戰,李鴻章是如何指揮的呢?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清史稿·德宗本紀》:

(光緒二十年五月)初,朝鮮以匪亂乞師,李鴻章檄提督葉志超、總兵聶士成統兵往。上慮兵力不足,因諭綏靖藩服,宜圖萬全,尚須增調續發,以期必勝。……

六月……(光緒帝)命翁同龢、李鴻藻與軍機、總署集議朝鮮事。……命南澳鎮總兵劉永福赴臺灣。戊辰,召劉錦棠來京。……召免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回國。

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鮮,下詔宣戰。……己卯,諭遣道員袁世凱往平壤撫輯。丙辰,命臺灣布政使唐景崧、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助邵友濂籌防。辛巳,諭李鴻章擴充海軍,慎選將才,精求訓練,通籌熟計以聞。……丙戌,敕神機營兵防近畿,駐通州,旋移南苑。戊子,命端郡王載漪、敬信練旗兵,以滿洲火器營、健銳營、圓明園八旗槍營暨漢軍槍隊充選。載漪尋管神機營。諭停不急工程。允吳大澂請,統湘軍赴朝鮮督戰。……己亥,命葉志超總統駐平壤諸軍。……

八月……壬戌,李鴻章以師久無功,褫三眼孔雀翎、黃馬褂。……戊辰,奉天援軍統領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及日人戰於平壤,敗績,死之。……

九月……壬午,海軍副將鄧世昌及日人戰於大東溝,死之。……日人襲旅順船塢,總辦龔照璵遁煙臺,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繼之,……以旅順失守,責李鴻章調度乖方,褫職留任。……

……

二十一年乙未春正月……日兵寇威海。丁丑,我海軍與戰於南岸,敗績。己卯,吳大澂始出關視師。辛巳,威海陷,守將戴宗騫死之。改命聶士成統兵入關。丁亥,詔責李鴻章。庚寅,劉公島陷,水師熸,丁汝昌及總兵劉步蟾死之。諭張之洞、松椿防海、贛、清江水陸要衝,保清、淮通運。辛卯,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使日本。

光緒二十年五月,光緒帝就已經決定並明確指示李鴻章,準備在朝鮮與日軍打一仗,全面控制朝鮮,要求李鴻章立即增兵朝鮮,確保必勝。

六月份,光緒帝召見了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幾位重要大臣,商定了對日政策,從派劉永福去鎮守臺灣、召駐日大使汪鳳藻回國,可知,已經決定對日開戰,並著手戰爭部署。(北洋水師運送援兵赴朝,造日本海軍攻擊,租英商的高升輪被擊沉,操江輪被掠走。)

七月份,下詔對日宣戰。開展包括京畿防禦在內全面部署。同時下令李鴻章:做好海軍出戰的準備,並儘快將作戰計劃上報。

八月份,下旨嚴厲批評李鴻章拖拖拉拉,至今不出兵,並予以剝奪三眼孔雀翎、黃馬褂的處分。隨即傳來清軍在平壤戰敗的消息。

九月份,北洋水師終於出兵,結果在大東溝海戰中慘敗。接下里,淮軍鎮守旅順的將領們一個個不戰而逃,旅順軍港被日軍佔領。

四個月以後的光緒二十一年正月,日軍攻佔威海、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出使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去了。

由此時間先後可以看出,早在,五月份光緒帝明確指示李鴻章:準備開戰。

七月初,下詔正式宣戰。李鴻章竟然拖了一個多月,直到光緒帝忍無可忍,予以嚴厲處罰了,到九月份,他才派出海軍!

真的如《清史稿·李鴻章傳》所說,是北洋水師的將士們貪生怕死,不肯戰、不能戰嗎?

《清史稿·黃祖蓮傳》:

黃祖蓮,安徽懷遠人。少有志節,嘗思立功異域。光緒初,入上海廣方言館,列優等,送美國遊學。……中日釁啟,說丁汝昌以“嚴兵扼守海口,而以兵艦往搗之,攻其不備,……此俄羅斯破法蘭西之計也。”汝昌不從。及大東溝將戰,又說以“海戰宜乘上風,兵法貴爭先著。今西北風利,宜乘其兵輪未集,急擊不可失”。汝昌復不決,遂失利。

曾留學美國的黃祖蓮,一再援引世界海軍戰例,給水師提督丁汝昌提出主動出擊的作戰方案,均被丁汝昌否決,從而貽誤戰機。

《清史稿·鄧世昌傳》:

二十年夏,日侵朝,絕海道。鴻章令濟遠、廣乙兩船赴牙山,遇日艦,先擊,廣乙受殊傷;轟濟遠,都司沈壽昌,守備楊建章、黃承勳中炮死。濟遠逃,日艦追之,管帶方柏謙豎白幟,追益亟,有水手發炮擊之,折日艦了樓,柏謙虛張勝狀,退塞威海東西兩口。世昌憤欲進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著名英烈鄧世昌,也是早就提出主動出擊,也被丁汝昌否決。

那麼,丁汝昌為何要一再否決手下將領們主動出擊的建議呢?因為,很早以前,丁汝昌向他的上級提出過更加大膽、更加主動的作戰方案,結果被否決了。

逢洋必跪李鴻章(3)

《清史稿·丁汝昌傳》:

朝亂再起,汝昌欲至濟物浦先攻日艦,將啟行,總署電柅之。

丁汝昌曾經打算出兵,直搗日軍駐朝的大本營濟物浦!

不是丁汝昌不想打,而是他沒有出兵的權力!未經李鴻章批准,丁汝昌是不能出兵的。

李鴻章在拖,在等著日軍停戰。關於這一點,我後面說詳述。

他沒想到,光緒帝會來真的。直到拖不過去了,他終於下令丁汝昌出擊,一切戰機,包括利於我方作戰的風向,都過去了。

儘管如此,中日雙方海戰的力量相當,北洋水師足以一戰。

然而,詭異的是,出戰時,艦艇彈藥不足!

《清史稿·鄧世昌傳》:

世昌乘致遠,最猛鷙,與日艦吉野浪速相當。吉野,日艦之中堅也。戰既酣,致遠彈將罄,世昌誓死敵。

《清史稿·丁汝昌傳》:

定遠為汝昌座船,戰既酣,擊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遠彈藥盡,被擊,總兵鄧世昌戰死。

鄧世昌的致遠艦,是北洋水師中“最猛鷙”、排水量2300噸,竟然很快就沒了彈藥!

這場海戰打得十分慘烈。北洋水師的官兵不懼犧牲,十分勇敢。

《清史稿·林永升傳》:

二十年八月,朝命海軍護送陸軍赴大東溝登岸援朝鮮,日本海軍來襲,我鐵艦十,當敵艦十有二。副將鄧世昌管帶致遠,都司陳金揆副之;參將黃建勳管帶超勇;參將林履中管帶揚威;經遠,則永升主之。永升夙與世昌等以忠義相激勵,既合諸艦,衝鋒轟擊,沉日艦三,卒以敵軍船快炮快為所勝,世昌戰歿。提督丁汝昌坐定遠督船,畏葸不知所為,又被傷,總兵劉步蟾代之。船陣失列,有跳而免者,永升仍指揮艦勇,冒死與戰,驟中敵彈,腦裂死。是役也,血戰逾三時,為各國海戰所僅見。

永升而外,金揆、建勳、履中及守備楊建洛、徐希顏,千總池兆濱、蔡馥,把總孫景仁、史壽箴、王宗墀、張炳福、易文經、王蘭芬,外委郭耀忠,五品軍功張金盛,六品軍功王錫山,均死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海戰,中日雙方,均損失慘重。相對而言,中方由於彈藥不足,才損失稍大。事實上,準確的說,雙方都打成了半殘廢。

《清史稿·海軍志》:

二十年,……二月,鎮遠、定遠二艦置新式克鹿卜快炮十二尊。……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艦與日本戰於大東溝,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

可見,直到海戰前幾個月,北洋水師的艦艇,仍在進行改換裝,鎮遠、定遠二艦加裝了十二門最新式克努伯快炮。此戰,北洋水師損失四艘艦船,元氣猶存,足以再戰。

《清史稿·海軍志》:

北洋海軍規制,北洋海軍,設於光緒中葉,直隸總督李鴻章實總之。其時有鎮遠、定遠鐵甲船二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快船七艘,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蚊炮船六艘,魚雷艇六艘,威遠、康濟、敏捷練船三艘,利運運船一艘。

看看,北洋水師繼續作戰的實力差嗎?顯然不差!

然而,在李鴻章的指揮下,自此,所有艦艇都被雪藏起來。旅順失陷後,所有艦艇躲進威海。坐等日軍進攻,專等滅亡。

《清史稿·丁汝昌傳》:

旅順陷,汝昌渡威海,是時兩軍相去二百二十餘裡,朝士爭彈之,褫職逮問。鴻章請立功自贖,然兵艦既弱,坐守而已。

完全不同的是,日本海軍堅持進攻,持續不斷地進攻。

《清史稿·海軍志》:

二十一年,日本以師船攻威海,定遠、鎮遠各艦亦失,丁汝昌敗死。

面對日軍不斷進攻,在李鴻章跪著指揮下,北洋水師終於全軍覆沒。

附:北洋水師主要將領(艦長)簡歷

劉步蟾,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留學英國。北洋水師的“參謀長”。中國首部海軍法典《北洋海軍章程》等重要海軍法規的制定者。

林泰曾,林則徐的侄孫。與劉步蟾經歷一樣。福建船政學堂畢業後,留學英國。

邱寶仁,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

林永升,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留學英國。

鄧世昌,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

葉祖珪,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留學英國。

方伯謙,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留學英國。

李和,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

黃建勳,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留學英國。

林履中,福州船政學堂第三期畢業,留學英國。

藍建樞,福州船政後學堂第三期畢業。

呂文經,自小被英國駐廈門領事李太郭收為養子,留學英國後回國,加入北洋水師。

8

前面說過,光緒二十年(1894年)五月,光緒帝就明確指示李鴻章,準備在朝鮮與日軍打一仗,全面控制朝鮮,要求李鴻章立即增兵朝鮮,確保必勝。與此同時,身在朝鮮的袁世凱,也一再向李鴻章致電,形勢緊急,請求立即增兵。李鴻章不聽袁世凱的,也不照光緒帝的指示辦,而是堅持展示他的“外交”才能:一邊要求日本人按照當年籤的條約儘快撤軍,一邊懇求英、俄各國使臣進行外交斡旋。

就在李鴻章展示他的“外交”才能的時候,日本軍隊斬殺了朝鮮國王的衛兵,幽禁了國王李熙。全面控制了朝鮮軍政,並且布水雷封鎖了漢江口。

李鴻章玩了一兩個月的“外交”,屁用沒有,反倒是徹底失去了對朝鮮軍政的影響力。想通過海路直接增派援兵赴牙山也不行了。

六月份,光緒帝召見了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幾位重要大臣,商定了對日政策。李鴻章也深知,自己駐守在牙山的老部下葉志超一行處境險惡,於是,一邊電令他們注意安全,一邊奏請分別從水路兩路增兵救援:

《清史稿·朝鮮傳》:

六月二十二日,鴻章電令牙山速備戰守,乃奏請以大同鎮總兵衛汝貴率盛軍十三營發天津,盛京副都統豐伸阿統盛京軍發奉天,提督馬玉昆統毅軍發旅順,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統奉軍發奉天。四大軍奉朝命出師,慮海道梗,乃議盡由陸路自遼東行,渡鴨綠江入朝鮮。……鴻章租英商高升輪載北塘防軍兩營,輔以操江運船,載械援牙山,兵輪三艘翼之而東。而師期預洩,遂為所截,三輪逃回威海,操江懸白旂任掠去。日艦吉野、浪速以魚雷擊高升,沉之,兩營殲焉。

陸路,抽調四支部隊,分別從天津、奉天、旅順出發,渡過鴨綠江赴朝。

水路,抽調兩個營的軍隊渡海入朝。結果,被日軍在海上擊沉。

其實,駐守在牙山的葉志超這支部隊,壓根就沒有防守牙山,等候援兵到來。當聽到日軍開始向牙山開來消息後,立即連滾帶爬地向北撤退,一溜煙地跑到了平壤。

《清史稿·朝鮮傳》:

日人大隊已逼。士成請援於志超,二十六日,志超馳至,迎戰失利。二十七日,日兵踞成歡,以炮擊我軍,勢不支,遂敗。志超已棄公州遁,士成追及之,合軍北走,繞王京之東,循清鎮州、忠州、槐山、興塘、涉漢江,經堤川、原州、橫川、狼川、金化、平康、伊川、遂安、祥源,渡大同江至平壤,與大軍合,匝月始達。

當葉志超率軍逃到了平壤的時候,從陸路入朝的四支援兵,也趕到了平壤。大軍會合,就在平壤臨時駐紮下來。

奉李鴻章之命,幾路大軍接受葉志超的統帥。葉志超給大家分配好東南西北的防守任務之後,開始醉酒當歌,逍遙快活。

《清史稿·葉志超傳》:

(到平壤後)志超以成歡一役殺傷相當,鋪張電鴻章,鴻章以聞,獲嘉獎,賞銀二萬犒軍,拜總統諸軍之命。志超意甚滿,日置酒高會,徒築壘環炮為守。

七月一日,光緒帝正式發佈宣戰詔書。

一個半月後的八月十六日,日軍才趕到了平壤,開始發動進攻。我們不得不感嘆:葉志超逃得真快,日軍追得真慢,竟然給葉志超佈防平壤,留下了這麼長的時間!

奇怪的是,日軍攻擊平壤,竟然如摧枯拉朽一般。葉志超一聽到日軍炮聲,立即開始逃跑,而且,在逃跑時,別說軍械物資了,連所有的文件資料,也懶得帶上。

《清史稿·朝鮮傳》:

(八月)十六日,日兵分道來撲,巨炮逼攻,各壘相繼潰,城遂陷,寶貴力戰中炮死。志超率諸將北走,軍儲器械、公牘密電盡委之以去。聶士成以安州山川險峻,宜固守,志超不聽,奔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止焉。

自是朝鮮境內無一華兵,朝事不可問矣

葉志超帶領大軍,一路狂奔,越過鴨綠江,回到中國境內了,才停下腳步。自此,朝鮮境內,沒有中國的一兵一卒。

在葉志超一逃再逃的過程中,當然有將領不惜流血犧牲地英勇作戰,堅決抵抗,如聶士成,如左寶貴。也有丟人現眼的將領衛汝貴。

《清史稿·衛汝貴傳》:

其(衛汝貴)妻貽以書,戒勿當前敵,汝貴遇敵輒避走。敗遁後,日人獲其牘,嘗引以戒國人。

衛汝貴的妻子給在前線的丈夫寫信,叮嚀丈夫:打仗時千萬別衝到前面啊!敵人來了一定要趕緊跑啊!

在葉志超遺棄給日本的文書資料中,日軍找到了這封家書,以此作為反面教材,教育日本國民。

但是,如果因此認為葉志超是貪生怕死之徒,那就錯了。葉志超,本來就是一位從死人堆裡爬出來,靠軍功升至高位的戰將,怕死的可能性極小。

葉志超的所謂“逃跑”,是在不折不扣地執行李鴻章的撤退命令。

《清史稿·葉志超傳》:

日軍已據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單,駐朝商務委員袁世凱數約志超電請北洋發戰艦赴仁川,增陸軍駐馬坡。鴻章始終欲據條約,恐增兵為彼藉口,勿許,並戒志超毋啟釁

葉志超駐軍牙山時,李鴻章命令葉志超:不許招惹日本人。

《清史稿·聶士成傳》:

志超已棄公州行,(聶士成)追及之。士成議趨平壤合大軍,而鴻章檄令內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議。

在剛從牙山逃出的路上,葉志超告訴聶士成:“鴻章檄令內渡”。早在葉志超率軍從牙山逃到平壤之前,葉志超便已經接到了李鴻章的命令:放棄朝鮮,逃回國內!

由此,不難推測:當初,李鴻章奏請派出大軍從陸路赴朝,真實目的是:把葉志超的這支部隊接回國內!但是,既然大軍在平壤會合了,好歹也要做做樣子,開幾炮了再撤。

我們知道,七月一日,光緒帝下詔對日宣戰。葉志超如此逃跑,當然應該軍法處置,就地處斬也不過分。但是,葉志超是執行李鴻章的命令,李鴻章當然會救他的。

《清史稿·葉志超傳》:

志超奔安州,士成謂安地備險奧,可固守,弗聽。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事聞,奪志超職,鴻章請留營效力,弗許。次年,械送京師,下刑部鞫實,定斬監候。二十六年,赦歸,歲餘卒。

朝廷得知葉志超一路逃跑後,立即罷免了他的職務;李鴻章奏請讓葉志超留在軍隊繼續效力,朝廷拒絕。第二年,被逮捕到刑部大牢審訊,判為“斬監候”,即死緩。五年後,被釋放回家。又過了一年多,病死在家。

葉志超率軍,一逃到國內,就住了下來。

為什麼呢?

因為李鴻章認為:日本人不是想要朝鮮嗎?行,我就滿足它,把朝鮮讓給它。

可是,這位“精通洋務”的“外交家”,既不懂西洋人,也不懂東洋人。

日本人不戰而取朝鮮之後,有了更大的胃口,接下來,便跨過鴨綠江,進攻中國本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