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周其鳳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華人主席

導讀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國際科學理事會工作協調委員會委員周其鳳正式就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主席一職。這是自1919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在法國成立以來,中國化學家首次在該組織擔任主席一職。

周其鳳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華人主席

周其鳳,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83年獲美國麻省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教授。曾任吉林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以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等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領域的研究。提出了甲殼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並從化學合成和物理性質等角度給出了證明。甲殼型液晶高分子是一類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和分子結構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得到控制,而可以調節的分子鏈剛性、獨特的相態結構和性質以及寬大的穩定液晶相溫度區間等構成了其性質特點。其他貢獻包括對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應的研究,發現通過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亞穩態液晶高分子轉變為熱力學穩定的液晶高分子等原理,並發現了最早人工合成的熱致性液晶高分子等。2008年由中國化學會推薦到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擔任理事,後又被推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2015年成功競選成為該組織副主席。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章程》的相關規定,副主席任期滿兩年後升任主席職位。

周其鳳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華人主席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於1919 年在法國巴黎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化學與應用化學組織。該組織的基本任務是創建全球通用的化學語言和工具,包括化學元素的發現、物質量的定義、化學物與化學反應的命名及測定方法、相關數據的確認與推薦等。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化學為人類福祉服務。2019年將是IUPAC成立100週年,聯合國將2019年作為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國際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要“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如何鼓勵更多的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職務,從而提升中國在國際學術組織的影響力?人民日報記者為此專訪了周其鳳院士。

周其鳳院士就任IUPAC主席,系首位華人主席

記者:首先恭喜您當選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主席,很多人對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還不熟悉,請您簡單介紹下概況及當選過程。

周其鳳: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於1919 年在法國巴黎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化學與應用化學組織。其基本任務是創建全球通用的化學語言和工具,涉及化學元素髮現、物質量的定義、化學物、化學反應等的命名、測定方法、數據等的確認與推薦等。推進國際化學教育也是它的一項重要任務。其宗旨是促進化學為人類福祉服務。

我在2008 年被中國化學會推薦到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擔任理事,後又被推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2015 年在韓國釜山舉行的第四十八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理事會會議上,競選成為副主席。根據聯合會章程,副主席任期為兩年,兩年後自動升任主席,任期兩年。

記者:據瞭解,您此次當選,是歷史上全球首位華人擔任該職務。同時我們也瞭解到,截至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擔任了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職位。一方面,這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的表現;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國際學術界對中國科研實力的認可。

周其鳳:的確,近些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比如,在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聯合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亞洲生物技術聯合會等學術組織內都有中國學者的身影,有的還擔任重要職務。這對於國家來說有著重大意義:

首先,在國家層面,我們有了更多渠道發出中國聲音,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很好的平臺;對於成為國際學術組織的企業來講,可以在國際平臺上同國外同行相互溝通,把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同全球的專家學者探討,這也是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與同行加深理解、消除隔閡,同時尋求最優技術解決方案,樹立良好形象的好機會;

此外,對於學者而言,國際學術組織是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對於個人的學術進步和其所在科研機構的發展都會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記者:鼓勵更多學者參與國際學術組織的活動,對於正在推進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有怎樣的幫助?

周其鳳:我們在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維度是,超越本國視野,同全球相比較,要看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學科發展對於國際科學前沿有怎樣的貢獻。也就是說,是否成為一流,不僅要用論文的數量、引用率來衡量,也要用成果對於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難題的貢獻率來衡量。

如果我們的學者能活躍於國際學術組織,這對於提升學者的國際視野,把握前沿科學問題都是很有益處的。如今,我們高校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進步,但在國際學術組織中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亟待加強。

記者:您已參與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工作近10 年,您覺得我們在國際學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哪些需要提升與完善之處?

周其鳳: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國際地位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只有依靠全球力量,借鑑他人長處,我們才能取得更快地發展,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對於科學界來說尤其如此,我們的學者要更多參與到國際組織的工作中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但目前,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當重要職務的大多仍為歐美學者,中國學者發揮的作用還是太小,這與我們的綜合國力是不符的。舉例來看,我們國家化工產業的體量在國際上是第一位的,中國化學會每年給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所交的會費也是最多的,但目前學會多個學部和常設委員會中尚無中國人做到部長、副部長或秘書長。

當然,鼓勵更多學者和企業家主動投身於國際學術組織的工作,還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是部分學者對國際學術組織瞭解不多,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另一方面,我們的思維方式與工作習慣還需要與國際組織通行的工作方式與機制進一步對接。從體制機制的角度而言,目前,在人、財、物和激勵機制方面都還沒有做相關配套。比如,當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仍主要以論文和學術成果為主,對於在國際學術組織供職的學者尚無配套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期待在未來,相關部門和高校能夠給予更多支持,鼓勵更多學者走向國際學術組織,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學術組織的影響力。(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半畝方塘工作室 趙婀娜 靳高燦 宋潤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