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對造車新勢力討論的信息彙總與思考

互聯網造車企業紛紛拿出樣車,各路資本瘋狂湧入,造車新勢力一片向好,互聯網造車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試圖改變整個行業形態。帶著勢如水火的姿態,互聯網造車企業和傳統老牌車企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碰撞。作為國產自主品牌近兩年最炙手可熱的車企掌門人,李書福近期接連對造車新勢力企業開炮:

“用互聯網、電動汽車到處忽悠,我覺得很危險,老百姓那點錢賺得不容易。”5月初,在CCTV財經頻道主辦的一場汽車論壇上,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發表瞭如此公開言論。

“不是吹吹牛,講講故事,就能造出符合未來消費者需求的智能汽車。”在2018全球汽車論壇上,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再次苦口婆心。

互聯網造車已經從“PPT概念”走到了量產車落地,但是在傳統車企眼裡,這些“野蠻人”依舊沒有獲得正式的“門票”。 李書福堅信,“今後主導汽車工業的一定是汽車公司,而不會是互聯網公司。”

1 就李書福言論的評價

作為上個世紀民營企業“跨界造車”的傑出代表,李書福創辦的吉利汽車,也曾經歷過“苦風苦雨”,如今已經蛻變成為中國汽車品牌裡的一支中堅力量。“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面對主管部門及外界的不理解、乃至阻撓,李書福曾發出過如此經典吶喊。

當汽車行業從百年前的手工生產、到流水線、再到精益化生產,再到如今正在進行時的“四化”,不止是有百年曆史的奔馳、寶馬,即便是才“紅”了沒幾年的長城、吉利,普遍都有了極強的“危機”意識。李書福強勢入股戴姆勒、並加速尋找盟友,為的就是預防在未來的產業變革中“被時代拋棄”。

既然如此,李書福其實沒有必要,一方面刻意向外界強調,自己也是“新物種和新勢力”,一方面又藉助自己的行業影響力,如此簡單粗暴地往其它新晉造車新勢力身上潑冷水。

2對造車新勢力企業面臨局面的理性反思

(1)資金問題

隨著互聯網汽車從PPT上走下來,並開始正式“燒錢”,關於資金鍊緊張的話題便如影相隨。100億或者200億也是行業公認的對於資金需求的數字。從目前的產品研發到真正的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產生現金流,還需要2-3年時間,因此,無論是200億元,還是50億元,重要的是給自己留足犯錯的資本空間。雖然在產品上市前,這些造車企業還會繼續數輪融資,但帶來的股權稀釋也是不得不考慮的風險。

對新造車企業而言,戰略投資者更為可貴,目前看來,三家互聯網巨頭BAT已經成為造車新勢力中最重要的戰略投資者。不光是為了錢,不光提供“子彈”,更重要的是在合作過程中能夠把雙方的資源打通,實現將來更大的業務場景佈局。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無論是行業資源、戰略關係資源、國際化拓展資源、技術資源的合作方,這些都是造車新勢力企業考慮的內容。

(2)產品交付以及品控和售後的現實壓力

雖然資金鍊斷裂是目前不得不面對的緊迫問題,但是另外一點是產品,是決定新造車企業未來的另一重要因素。與車型研發、生產線建設等環節較容易獲得風投支持相比,產品的支付將是決定新造車企業能否繼續獲得融資的一個分界點,承諾的銷量一旦無法兌現,產品上市後賣不出去,產生不了現金流,後續資本自然將不再跟進。

故事總有落地的一天。與資本鏈的風險相比,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目前更多的擔憂集中在產品的落地上,造車新品牌的產品也大多將在2018年正式上市銷售,真正的考驗就要到來。由於前期市場建設、補貼退坡、價格成本等因素,新產品不可能在上市銷售的前兩年產生利潤,這也決定了誰的產品更被消費者接受、銷量更高,將成為決定資本態度的關鍵。對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通過資本和戰略上的佈局,使自己能夠有更寬大的生存緩衝區,怎麼允許自己犯錯的空間拉大,這是每個企業要爭取的。

(3)造車新勢力企業應謙虛放下“顛覆論”

縱觀新勢力造車企業發佈的產品和戰略,除了在智能技術的大舉投入和對於用戶導向的重視之外,目前很難稱得上在造車和技術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反而因為缺乏實際造車經驗而在車本身的安全性、駕駛性能和品控一致性等核心指標方面力不從心,在北京車展上推出的新車型,超半數車企將主推產品定位為SUV車型,並主打“新能源”和“智能互聯”兩個概念,同質化競爭嚴重。如果造車新手們在零部件體系打造、工業生產與生產製造的基本挑戰都完不成,所謂顛覆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都將是空中樓閣。造車是一個長產業鏈且技術、資金密集度很高的行業,造車新勢力的積澱並沒有超越車企,一旦傳統車企開始發力,造車新勢力幾乎難以招架。

過去造車新勢力被質疑能不能把車造出來,現在面對的質疑則是,他們有沒有能力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實現規模化生產和交付。新車企要做的不是顛覆、不是革命,而是進化,應充分尊重傳統車企的製造成果,同時要讓造車新勢力的產品更符合時代需求,更切中消費者的需求。

(4)傳統企業與造車新勢力企業的合作是大勢所趨

傳統車企依據固有的經驗,傾向於放大造車的難度,強調時間沉澱和經驗積累的必要性;同時由於發展的需要,新造車企業開始主動向傳統車企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選擇背靠大樹,新的業態以及新對手的出現,使得傳統的車企們還是感受到了變化和壓力。

4月20日,拜騰與中國一汽簽署了戰略合作投資框架協議,中國一汽將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BYTON拜騰B輪融資,未來雙方還將在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5天后(4月25日)的2018北京國際車展上,奇點汽車宣佈將與北汽新能源在智能汽車技術開發、充換電設施建設、經銷網絡、製造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全面戰略合作。

一汽和北汽,都有著豐富的供應商資源,同時在汽車生產和製造方面也都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更為引人注意的是,拜騰和奇點目前均未取得獨立新能源車生產資質。通過與一汽和北汽新能源的合作,拜騰和奇點有望藉助成熟的生產線生產新車,儘早完成量產車型生產、測試工作。

總結:

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趨勢的汽車四化正在引導汽車產業向更深入的變革方向前行,整個汽車生態圈面臨重塑,每個時代積極創新的企業都值得被尊重。科技巨頭不斷髮力,倒逼著傳統車企反思對於汽車發展的定位。可以說,正是有了造車新勢力的橫刀立馬,才加速了汽車產業的升級和變革。

造車新勢力正從生產、研發、車聯網等不同角度進入汽車行業,在發起衝擊的時候,也為傳統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考。老兵如果沒有新思維,也有可能變成代工廠。當智能汽車之潮滾滾而來時,傳統車企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得加快腳步。如果沒認識到電動化的大趨勢,不努力前行,未來5~10年,被淘汰的可能就是傳統車企。

無論從近期的產品落地,還是長遠的第二代、第三代產品更新,造車新勢力們都還有很長的道路要摸索,而傳統企業對於汽車產業的理解也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發地變革,雙方要開展深入合作,在研發成本、供應鏈資源、未來技術路線等議題上開展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走的更加長遠,笑到最後。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09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