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胡风汉月话文姬三:胡笳十八拍(下)

历史上东汉时期的班昭博学高才,她的兄长班固著《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昭奉旨入东观藏书阁续写《汉书》,她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兄长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帮助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

蔡邕和蔡文姬俩父女,分别是班固和班昭的粉丝,蔡邕立志仿效班固续修汉史,他收集汉朝的史事,著作《灵纪》及十意,《三志》、《五行》、《皇羲篇》等千余篇书稿,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可惜却因战乱散失,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蔡邕上书请求,情愿接受刺面砍脚的刑法,只要保全性命以便继续修成汉史,但最终没能得免,死于狱中。

蔡文姬深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从小便喜欢专研史学,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编修后汉书,留名青史,父亲未完成的修史遗愿使她耿耿于怀,她希望以班昭为榜样,替父亲完成遗愿,却苦于不知道应该从何着手进行,是曹操帮助她开始达成心愿。

胡风汉月话文姬三:胡笳十八拍(下)

有一次,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有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忙说:那我派十个官吏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来,你看怎样?

蔡文姬婉言谢绝,并自信地说:只需要给我纸和笔,我很快就能默写出来,是用楷书还是草书,就听您的吩咐。

曹操于是让人给她送去纸笔,以便默写文章。当年送纸笔,可非同寻常,那时造纸术刚刚普及,告别笨重

的竹简,用纸和笔来写作,对于一位才思横溢的女诗人,是多么重大的援助和支持!

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多篇文章,文无遗误,本已湮没的珍贵史事,就凭着才女蔡文姬超常的记忆力,又还原于世,绝代才华令后人感佩。

虽然最终,蔡文姬并没能编成后汉书,直到二百多年后,他们父女的心愿才由南朝的范晔完成,但是蔡文姬的民间文化形象,与班昭的宫廷文化再一次形成呼应,隔着时间的长河,在汉朝的历史中熠熠闪光。

胡风汉月话文姬三:胡笳十八拍(下)

如果说历史是一台大戏,戏里面的男人们常常出演帝王将相,王孙公候,奸臣宦党,风流才子的主角,而女人们则大多是依附着男性来扮演自己的角色。

蔡文姬的例外在于她女主角的形象定位,她的人生剧本并不是仅仅为她个人而编写的,她纵情演绎的是一个大时代中的群体形象,她的天分与才识是为了映照她的坚持与忍耐。

所以,用古代女子从一而终的贞操观,来苛责蔡文姬没有守节义,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要求蔡文姬以死明志,这种指责就像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质疑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人品德行一样,是很不公平的。

顾氏认为蔡邕之仕董卓,没有操守,蔡邕之哀董卓,缺乏见识。但如果我们从蔡邕一贯的清流性情,当时的形势所逼,以及后来以国家为虑的所作所为,来细研史书,设身处地,就会发现顾炎武的指责掺杂了浓厚的时代感喟和个人情绪。

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里抒发心声: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她说:我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耻与气节,我只是要回家,要落叶归根,即便死了也要埋在家乡,不能轻易这样埋尸异国。

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在艰难和困苦的时日里活着,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需要从骨子里对生命真正的感悟和理解。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